《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摄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孙冰) 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资金融通分论坛上,对外分享了过去两年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进展和下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的计划。此次论坛主题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开放、市场导向的投融资体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在谈到金融支持“一带一路”的工作进展情况时,易纲从5个方面首次秀出了 “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成绩单。
第一,资金的支持体系不断健全,融资支持日益市场化、多元化。
据统计,中国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的资金超过了4400亿美元。其中,金融机构自主开展的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超过了3200亿元人民币,中国的资本市场为相关企业提供的股权融资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在中国境内发行的熊猫债超过650亿元人民币。
第二,金融服务不断完善。截至去年年底,11家中资银行在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76家一级机构,来自2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近50家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产品不断丰富,金融服务涵盖信贷、担保、债券承销、并购重组、风险管理等。
第三,国际合作全面深化。中国人民银行与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国际金融公司、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开展了第三方合作。
第四,绿色发展理念先行。中国金融学会专门委员会与英国伦敦金融城牵头发起“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化发展,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家金融机构,签署了该协议。
第五,深入能力建设。“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能力建设中心”已经正式启动,一年多的时间内为40多个参与“一带一路”国家的400多位学员提供培训,课程涵盖了宏观经济、货币财政政策、金融监管、包容性增长等宏观经济金融治理的重要领域。
在谈到下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的考虑时,易纲表示,将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构建开放、市场导向的投融资体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易纲介绍了5个努力方向。
一是遵从市场规律,坚持市场主导,顺应“一带一路”建设市场化运作的需求,资金支持主要以商业性资金为主,尽量减少提供“减让式”资金,政府性资金主要以撬动私人投资为主。
二是多方互利,共同参与。“一带一路”的倡议源自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全世界。参与的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中心等,都可以在“一带一路”投融资建设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共同参与、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凝聚合力,实现共商、共建、共享。
三是加强债务和风险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客观全面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如果债务的增加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民生的改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贫困的降低,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投资可以产生新的现金流,增加一个国家的经济偿还能力,这样的投资就是可持续的。投融资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市场主体和资本金约束,合理设置投融资结构,有效管控风险,也要充分考虑一个国家总体债务承受能力,加强投融资的统筹协调,确保债务可持续。
四是结合中国金融业的开放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发挥开放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作用,特别是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开放能够有效动员长期资金的参与,并且缓解货币错配的风险。
五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欢迎更多金融机构和企业支持并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使更多的项目对于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更加绿色,充分发展并运用绿色金融工具。在这一项上,也应该进一步加大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让金融信息、融资、碳排放和减排的数据更加透明。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保障,开放、市场导向是投融资体制和‘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希望大家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共同参与并推动‘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易纲说。
文字编辑:周琦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