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洗澡”为哪般
来源:金融时报
席玮雄
一年一度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已拉开序幕。按照以往惯例,业绩良好和财务健康的上市公司一般都较早披露,而在披露年报的同时,这些公司也会披露一季度业绩预告数据。初步统计,已有13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一季度业绩数据,其中29家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增长预计翻倍。
然而,也有一些公司会发布本来早该披露的公告,尽管这些迟来的公告很难看。日前,上市公司时代新材发布2018年度业绩预亏公告,预计2018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出现亏损,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4.2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约为-5.03亿元。
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全资子公司德国BOGE计提商誉减值6785万欧元,影响公司合并报表净利润减少人民币5.29万元。如扣除计提商誉减值的影响,2018年度公司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人民币1.0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23万元,增幅为48%。
显而易见,这又是一件“业绩大变脸”“财务大洗澡”的典型事件。
当然,上交所根据《股票上市规则》立即发出“问询函”:时代新材应当在1月31日前披露这一情况,为何至3月18日才提交披露业绩预亏公告。要求该公司结合前期信息披露情况及年度审计进度安排、商誉减值测试时间安排,补充披露公司未能在2019年1月31日前披露业绩预亏公告的原因等。
其实,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导致业绩亏损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今年春节前后,至少有数百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业绩预亏公告,其中约有290家公司与计提商誉减值有关。商誉减值已成为上市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谓商誉,是企业在并购中所支付的对价与标的净资产值之间的差额,也就是并购溢价的部分形成了商誉。从我国上市公司的案例看,几乎所有的并购都是溢价并购。据统计,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沪深两市共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商誉总额约为1.45万亿元。其中约160家公司的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超过50%,21家甚至超过100%。
在“业绩大变脸”的上市公司中,最为离谱的要数天神娱乐公司。去年10月该公司在三季报中预估2018年净利润区间为0至5.1亿元,但今年却发布公告称预亏损73亿元至78亿元,其中预计计提商誉减值达到49亿元。在最近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天神娱乐公然存在否认财务“洗澡”行为。
该公司认为,相关会计估计判断和会计处理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存在利用形成商誉相关资产进行利润调节,不存在本期进行业绩“大洗澡”的情形。
有关专家表示,一些上市公司因为前些年高估值并购形成的高额商誉,一旦逐年摊销,每年摊销的金额可能比利润还高,而一次性减值虽然对当期业绩形成重大冲击,但比将商誉这个“泡沫”留在账上要好得多,因为牺牲今年利润可以“打扮”未来几年的财务报表。
虽然有舆论认为,造成此轮商誉减值潮的原因与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政策有关。但是,真正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在前几年并购活动中,出于各种原因高估被并购资产价格。
现行的商誉准则于2007年开始施行。目前的商誉减值机制源于当初的大环境。有专家认为,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如果采用摊销的核算方式,商誉会大幅减少上市公司的资产,让财务报表很难看。
随着商誉价值虚高风险加大,2018年11月,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等相关规定,要求定期或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重点关注特定减值状况,要求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详细披露与商誉减值相关的重要信息。
在此背景下,很多上市公司选择一次性减值计提,用财务“大洗澡”方式为今后业绩持续增长进行铺垫。于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利用现有政策进行财务“大洗澡”,随之而来的业绩“大变脸”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这几个月的集中爆发,前几年积累的商誉减值“包袱”基本已出清,但其对资本市场、对投资者也已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害。
好在监管部门已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进入2019年,沪深两个交易所已发出数百份监管函。此外,全国人大代表、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兼会计部主任贾文勤近日也表示,上市公司应依规依法提取商誉减值,中介机构要严格把关,监管机构主要关注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他表示,监管主要避免两种情形:完全不计提商誉减值;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未充分合理确定商誉减值的归属期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市场的回暖、监管部门的重视,困扰我国资本市场业绩“大变脸”、财务“大洗澡”的恶习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责任编辑:李锋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