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夜读|任汇川:变是唯一不变的事情
导读:2018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全新推出《企业家夜读》,这是一档面对企业家群体及关心关注这个群体朋友们的阅读朗读节目。每周日晚九点,我们都会相聚在电波里。本期做客《企业家夜读》的,是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
任汇川,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获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2年加入中国平安集团,是平安迄今最年轻的本土高层管理人员,也是该集团年轻管理团队的典范之一,曾任中国平安总经理助理兼财务总监、平安产险董事长兼CEO等职务。从2011年起,出任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一种心态;不是玫瑰般的脸庞,红润的嘴唇和敏捷的双腿,而是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无穷的激情;青春是生命深处的一股清泉。
青春意味着勇气多于怯懦,青春意味着喜欢冒险而讨厌安逸。拥有此种品质的人之中,六十岁的老人往往多于二十岁的年轻人。没有人只因年龄的增长而年老,人们往往因放弃理想而年老。
岁月可使肌肤长满皱纹,但放弃激情可使心灵布满灰尘。焦虑,疑惑,猜疑,恐惧和沮丧都会挫伤心灵,磨损意志。
不管是白发老人还是青春少年,每个人的心里皆有其喜欢之新奇事物,对星星和类似星星的东西皆有好奇之心,敢于挑战,对未知事物的孩子般的渴求之心,乐于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我们因充满信心而变得年轻;因心存疑虑而变得年老;因自信而年轻,因心存恐惧而年老,因充满希望而年轻,因满怀沮丧而年老。
人人心里都有一座无线电台,只要接受到来自地球,人类和宇宙的美好,希望,勇气,庄严及力量,就会变得年轻。
当心灵的天线倒下,心如大雪般的悲观,如冰块般的愤世嫉俗,那时,惟有那时我们将真正老去。
塞缪尔·厄尔曼 《青春》
青春更是一种心理状态
我以前听有人讲一句话——“我们要优雅地老去”,这话里边其实有妥协,觉得自己不得不老。从生理上讲人肯定是要变老,但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来说,不一定非要暗示自己。我们也确实看到很多这种榜样,他不是不服老,而是在保持甚至在发展自己年轻的心态。
很多人觉得跟比自己年轻10岁、20岁的人没办法对话了,对这个时代最前沿最流行的一些技术、社会风格、文化,好像已经接受不了了。但我们知道其实自己曾经也年轻过,如果反思下来,每个人都应该保持不断吸纳新东西的状态。所以这篇文章里边有很多话我是很认同的。
他说“青春”其实不仅仅指的是身体上的一些指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包括保持好奇心,丢弃负面的恐惧、疑虑,依然保持一种勇气,赞赏、迎接、吸纳的状态。
平安到今年正好30岁,我在平安干了26年,确实看它从小到大。30岁对一个人来讲还算年轻,但大部分企业容易进入耄耋之年。所以我们企业内部也讨论过很多次——我们是不是已经功成名就了?要不要再去开疆拓土?敢不敢再去建立一些新的领域?
平安三十年,我们把它分成三个台阶——以前是保险;然后是综合金融;第三个十年是金融加生态。再往后我觉得平安要保持的是做百年老店、不断创新、不能满足于现状、安享日子的心态。
其实对个人来讲也是这样,当你到了接近50岁的时候就考虑所谓人生下半场,往往在这时候人容易陷入自己的舒适区,过去20年的工作经历带来的惯性,很难再去突破和改变。如果总带着想有些人生转折点,总带着要去改变的心态去做的话,你看事物角度是不一样的。
跨界的读书会
我中学是在西安交大附中度过的,后来改名叫西安市八十三中。中学是让我对这个世界的一些常识通识和基本原理,从数学到物理,到历史到地理,有一个很好的基本理念和思维结构。第一堂历史课,我记得老师眼望窗外就开始讲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类似这样的记忆特别深刻。
中学阶段,我比较喜欢看科幻类的书。我一直对自然科学比较感兴趣,比如像霍金的几本书,《时间简史》我很喜欢看,他的思维扩展到整个宇宙,无限宽广。但是高中的时候没看到霍金的书,那时看的更多的是一些最基础的物理书。这种对于自然界规律的揭示比较容易打动我,当揭示一个真理的时候会觉得豁然开朗。
我那时候上学相对早一点,16岁生日是大学里过的,后来自己选了计算机及信息科学专业。我们那时候学的语言是非常初级的Basic、Pascal,包括毕业设计都是用单板机去做的。大学时我还担任过学校里芦笛诗社的社长,芦笛诗社就是征集大家的一些诗作,然后通过油印机去印一些小报出来。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蜡版,蜡版的板是那种粗糙不平的铁板,蜡纸用铁笔刻完之后,如果刻错了还能用烟头把蜡烫化了,磨平了再刻。
我那时候还喜欢写,有的时候看到秋天落叶,看到冬天昏黄灯光下的雪花都会写几句,我们那个年代大家业余生活流行的一个是下棋,第二个就是写写东西。
古人说读书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其实我很惭愧,现在看书真是比以前少了。我现在就几类:一个是会听书,我跑步的时候,听上一本跑半个小时;另外几个读书场景,一个是在飞机上,这还是我常用的读书方法,第二个是在临睡之前,我枕头一直会有几本桥牌书,看看桥牌案例,动脑筋就特别容易睡着。
2012年,我们几个朋友成立了一个“425读书会”,425用的是朋友家的房间门牌号。当时是觉得大家都特别忙,读整本书的时间确实有限,就约定好了一人读一本书。有些我们自己不会选择的书,因为他喜欢就会拿过来讲,我们再问一些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差不多有三十来个人了,有企业家、学者、艺术家,这个特别好。我们作为一个的企业高管,平常接触的客户、同事、朋友更多是金融经济这个领域的,所以我觉得有所跨界。
这有几个好处,一是省得你去读了,第二这种跨界的交流信息还是比较多的,第三是治懒,说好了下周日我们再聚一次,大家都来了,你必须得来,而且别人讲完之后,你要分享你的体会是什么。
跟着平安一路奔跑
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一个同学的同学刚刚加入平安,跟我说这公司特别好,你可以去看一下,我当时完全是抱着去看一看的心态到了深圳。
去了之后,总公司、分公司两道面试,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分公司业务管理部,当时公司架构特别简单,另外两个部门就是财务部和办公室,所以我们部门所有业务全管。那时候有统计、有核保和理赔、有再保险、有电脑的部分,我还扛过五寸软盘、三寸软盘到各分支机构去帮他们装系统,整个部门就七八个人。而且那时候平安还有规矩,不管是前线后线,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进公司之后半年之内得交出60万保费出来,才能转正。
我以前讲到说平安带我一路奔跑,确实感觉是一直跟着公司在成长。我走过公司每一个层级,从一个试用员工开始干,岗位跨度也比较多,做过车险部、集团战略发展改革中心、又外行管内行地去做过财务总监搞了三年多。那三年多对我锻炼是非常大的,第一在总公司看到所有的宏观事业,看得很开阔;第二从一个业务干部变成要去学财务,经历过两次上市、一次重大的资产兼并收购——2004年6月24日在H股上市,2006年收购了深圳商业银行,2007年3月1日我们在A股上市,资本市场这些工作都经历过。那段上市的时候真的是没日没夜,在办公室里边反正有干粮、有饼干,工作强度留下很深的印象。
很多人也问我,你在公司工作这么长时间不闷吗?最关键的还是公司每天在改变,平安跟发展潮流、技术创新以及中国经济发展都扣得非常紧密。比如最近几年时间我们看投资多一些,看PE也看VC,有很多新兴创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包括医药创新企业。看到这些年轻人创业,看到这个业态背后带来中国老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总是充满新鲜感。
在平安,我觉得真正最好的称号,不是我是某某部门总经理,而是我是个平安人。像在集团总经理这位置上确实承担着比较大的责任。首先去做一个有预见性的战略很重要;第二是组织资源,找对人、做好组织架构;第三是落实和执行。平安在这三段里边,落实执行是特别关键的,我们内部有一句话——二流的战略加一流的执行,也好于一流战略加二流的执行。
不利用好科技就会被科技颠覆
平安现在业务就两大类——金融和科技。金融里边是传统的老三样:保险、银行和投资。科技我们是有三个目的:第一个就是用现代的科技去提升金融的服务能力;第二个是用科技去营造一些新的生态;第三个是用我们的生态和科技再去转化为金融服务。
为什么会这样做?其实过去的金融服务高高在上,都躲在后面,有些是在银行柜台的里,有些是在电话的那一头,这些金融产品和我们生活之间是割裂的。比如你要买房子,然后需要买保险,这是两件事要分两次去办。但是现在互联网场景已经深入到最前端了,它甚至会整合一些服务,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把金融嵌到前面的场景里。
所以平安现在场景瞄准五大方向——金融服务场景、医疗健康生活场景、有关住房方面的场景、有关车的场景、以及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有很多领域,但一个城市的数据无非两类:一类是物的,比如建筑物;第二类是人的。这些信息又相互关联,因为人在建筑物里边。所以智慧城市首先要有一个大数据平台能够打通,第二智慧城市要有一个对数据的深度分析以及智能的应用。
比如说智慧交通。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基本上有30-40%的私家车是在平安买的保险,他车的信息、人的信息我们都掌握。我们当时为了提高理赔的速度做了一些特别的事,就是车主碰撞之后,不用等查勘员到现场,你用手机拍完照片。因为我们后台有几千万个理赔赔案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去读片,然后什么样的碰撞照片对应什么样的损失和赔款金额,已经建立起一套模型出来了。这样客户就可以通过手机拍照简单实现了理赔。
再比如说交通事故快速挪开系统,我们这个系统让深圳市交通事故车辆离开现场的时间平均每个案子减少了78%。
我们经常讲,现在不去做创新,两年三年之内没问题,但五年之后你可能就输掉了,像这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冲击就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看到这些互联网的巨头公司,对金融已经产生了冲击,老百姓觉得人家的服务就是简单,这些如果你看不到就可能会被淘汰。
平安做科技底层的研发,其实大举投入都已经将近十年了,因为这一轮科技对于现在这个社会和现代的商业形态的冲击,是个线性加速的过程,所以要么你就利用好科技,要么就是被科技所颠覆。
世界和中国的变化都太快了,我们无法去预测未来一定在哪个方面进行创新,不见得能看到未来可能有哪些趋势和变化,但现在一定要有这种心态——变是唯一不变的事情!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