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金融一线消息,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23银行业发展论坛数字金融大会”于12月21日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数字新趋势,金融新使命”。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局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张健华在论坛上发表演讲。
以下是演讲全文:
谢谢主持人介绍,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借着这个主题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字金融的最新思考。
我原来在商业银行工作过几年,当过七年的银行行长,从去年开始到清华从事专职教研工作,主要是集中在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特别是数字金融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研究。
今天我想结合会议的主题讨论一点关于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最新的金融工作会议当中提到了五篇大文章,数字金融就是其中一篇,这个名词有个演变过程,从早期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发展到现在大家谈论比较多的是数字金融。
数字金融实际上需要很多环境,需要一些基础设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内涵,一个是数字金融背景下我们银行业有哪些跟数字金融或者需要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支持的,最后举一个案例,是我最近在做的一项研究,就是我们银行业大量的数字信贷产品风险处置问题,如何进行批量化的处置,能不能进行批量化的司法处置。这个问题目前还有很大的障碍,这实际上是行业的痛点。数字金融技术发展到今天,大量的零售业务通过数字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了,但是相应的基础设施并没有跟上,尤其是司法的环境。所以最后一点是关于司法,金融不良资产如何处置,能够进行司法批量化处置。
首先是我们通常称的金融基础设施,除了支付结算、清算体系等,还包括很多,例如制度环境、司法环境、治理监管环境,这些都是金融业基础设施。我今天重点讲一下法律基础设施。
金融业,特别是数字金融业想发展需要怎样的良好法治建设?我要讲的不是整个法治建设问题,而是法律执行的问题,即并没有那么大的制度障碍,只是在执行过程当中,由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制约而执行起来比较困难,这是金融基础设施的几大要素。
数据基础设施首先是数据要素。数字化的核心竞争力是数据、算力、算法。数据当然有很多了,数据的整理加工、储存、数据库,这都是数据层面的,还有算法和算力,这是两个核心的竞争力。数据怎么交易虽然不是今天要讨论的主要话题,但在这里跟大家稍微讲一下,国务院颁布数据要素二十条以后大家都在探讨,这也是一个新的话题。
司法是整个经济社会活动当中,法治建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有了良好的法律还要有良好的法律执行。世界银行在评估一个国家营商环境的时候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其中一个是征信环境,即是否有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另一个则是司法环境,即是否有良好的法律支撑体系。所以我们今天讲的是司法的问题。
为什么讲到这个问题呢?从数字金融发展到今天的特征来看这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性。数字金融发展到今天,我们国家通过数字金融使得很多大银行、新型银行金融机构、新出现的一类金融机构包括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机构,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覆盖到原来覆盖不到的一些长尾客户,这是个人层面。
小企业有很多普惠业务,现在规模也越来越大,数字技术使得我们可以更多地服务好这些小的企业、个人客户。在提高我们的覆盖面与服务广度的同时,实际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客户下沉。原来长尾客户里面有很多我们没挖掘出来的有效、有信誉的客户,但不可避免的是,客户覆盖面越广将来违约率会越高。我们现在的消费信贷已经占据了整体租户短期的17%、18%左右。
这仅仅是消费端的,如果再加上普惠的业务,这个规模可能会更大。总体来说,通过数字技术发放出去的贷款,目前全国算下来估计不下十万亿。还有传统的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也有很多都是面向个人的,普惠贷款的余额也在逐年在上升。由于我们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我们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了,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就是我们不良资产的问题。
尽管我们近年来不良贷款率本身是保持着一定的平稳性,没有过多上升,甚至还有一两个BP的下降。但实际上,判断金融业经营与资产质量好坏,除了账表上余额的不良率之外,还要看发生率,因为发生率很多被核销掉、处置掉了。因为金融机构还有贷后的处置,一旦进入不良,同时监管也有要求,自身为了保持资产负债表的好看会进行处置、核销或者转让,目前来看是高于账表上百分之一点多的不良的。
以银行信用卡为例。银行信用卡有公开数据,通常发生率在4.5%—5%,但是看到账表上反映的在2%左右,意味着其他那部分每年都核销、处置了,这个量很大。金融业资产处置并不是核销之后就不存在了,账销案存,这部分贷款金融机构仍需清收,但是清收现在面临很多问题。网贷也是如此,这是数字信贷量最大的。不同的平台不良的生成率是不一样的,即使是一些比较好的头部平台的不良率通常也远高于账表上反映出来的不良率。
换句话说,不良积累量很多,这些积累的不良大多金额不大,有些线上贷款平均余额可能才几千到一两万元不等。信用卡的贷款余额也是如此。因此,传统的采取内部催收、外部委外的清收都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暴力催收等不规范的催收。同时,目前也存在反催收联盟,这是当前金融机构面临比较大的问题。有些人无论有否真的没钱,在欠债后会找种种理由可以不还,带来了很多问题。
金融机构无论是自催还是委外都存在一些问题。若是通过司法判决就会比较规范,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把这部分不良的贷款、核销的部分进行税前抵扣,对金融机构有很多好处,但法律催收可能会给司法资源带来很大压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的技术要用数字化的司法手段来解决。实际上,很多小额贷款都是标准化的,合同文本标准化、金额小,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可以适用于简易快捷程序。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AI可以替人类做很多工作。因此司法的环境要适应数字经济,因为未来一定是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业只是走在了前面,只有好的法律环境保护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目前地方上有部分法院已经进行了相关实践,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案件数量可能会上升,这种问题可以通过改革考核方式来解决。一对多的案子是否一定要拆分为多个案件?若是全部拆分,好像我们国家成了诉讼大国,也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例如非法集资的案件在处置时也不可能全部拆分。
第二,人力问题可以用技术手段来解决。为了防止数据的篡改还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所有案件信息上链以后不可篡改。
第三,为防止金融业把所谓的“球”踢到司法系统,让法院作为我们的催收机关,实际上金融机构自身也可以做很多工作,例如可以把催收、调节作为法院接受诉讼的前置条件。不必出现逾期情况就全都推到法院,还可以利用很多技术手段去处理。
最后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由最高法在全国层面给出明确的政策指引和导向。目前地方法院已经有很多试点工作,但存在不标准、不规范的情况,还有很多不可推广。因此我们建议可以由最高法做一些标准化试点和政策引导。第二,选取北京、上海、杭州等数字金融基础较好的城市开展沙盒监管。通过试点工作总结经验,提炼出可推广的案例。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曹睿潼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