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Uber流血上市,它到底是不是家有希望的公司?
Uber流血上市,它到底是不是家有希望的公司?

第一财经|2019年05月13日  09:55
Uber上市后连续两日破发 市值不足700亿美金
Uber上市后连续两日破发 市值不足700亿美金

TechWeb|2019年05月12日  17:20
纽交所直击Uber上市:首日大跌7%后 打车可能更贵了
纽交所直击Uber上市:首日大跌7%后 打车可能更贵了

新浪美股|2019年05月11日  09:36
优步破发 硅谷难忘一日:谁巨亏,谁获利三千倍?
优步破发 硅谷难忘一日:谁巨亏,谁获利三千倍?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5月11日  10:30
Uber距离成为出行业的"亚马逊"还有多远?
Uber距离成为出行业的"亚马逊"还有多远?

钛媒体|2019年05月11日  12:34
优步计划2023推空中打车服务 华尔街投行收益百倍
优步计划2023推空中打车服务 华尔街投行收益百倍

中国证券报|2019年05月11日  11:46
Uber上市破发了,在排队IPO的独角兽们还好吗?
Uber上市破发了,在排队IPO的独角兽们还好吗?

爱范儿|2019年05月11日  08:32
Uber上市首日破发收跌7.64% 市值不到700亿美元
Uber上市首日破发收跌7.64% 市值不到700亿美元

新浪美股|2019年05月11日  04:21
全球最大共享出行平台Uber上市 开盘破发报42美元
全球最大共享出行平台Uber上市 开盘破发报42美元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5月11日  01:02
Uber折戟上市
Uber折戟上市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5月11日  00:56
Uber上市首日股价暴跌引担忧 Lyft股价跌至纪录低点
Uber上市首日股价暴跌引担忧 Lyft股价跌至纪录低点

新浪美股|2019年05月11日  00:23
网约车鼻祖Uber登陆纽交所 上市首日开盘破发
网约车鼻祖Uber登陆纽交所 上市首日开盘破发

新浪美股|2019年05月10日  23:51
Uber上市首日开盘破发 首席财务官称更关注长期发展
Uber上市首日开盘破发 首席财务官称更关注长期发展

新浪美股|2019年05月11日  00:21
Uber CEO发全员信纪念上市:以后我们的责任更重
Uber CEO发全员信纪念上市:以后我们的责任更重

新浪科技|2019年05月10日  23:01
6亿美元!当年逼宫Uber CEO的投资人今天赚疯了
6亿美元!当年逼宫Uber CEO的投资人今天赚疯了

新浪科技|2019年05月10日  23:43
美股今年最大规模IPO!网约车鼻祖Uber登陆纽交所
美股今年最大规模IPO!网约车鼻祖Uber登陆纽交所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5月10日  22:05
代表了共享经济未来的Uber:未来里却不一定有它
代表了共享经济未来的Uber:未来里却不一定有它

新浪财经|2019年05月10日  10:11
一图看懂Uber:全球网约车鼻祖
一图看懂Uber:全球网约车鼻祖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5月10日  17:37
终于等来Uber上市:数百名中国前员工持股庆祝
终于等来Uber上市:数百名中国前员工持股庆祝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5月10日  10:36
著名分析师:Uber上市在即,其估值仍存在五大问题
著名分析师:Uber上市在即,其估值仍存在五大问题

36氪|2019年05月10日  07:45
Uber将IPO发行价设在每股45美元 拟融资81亿美元
Uber将IPO发行价设在每股45美元 拟融资81亿美元

新浪美股|2019年05月10日  05:04
Uber即将上市 软银愿景基金的巨额投资面临严峻评估
Uber即将上市 软银愿景基金的巨额投资面临严峻评估

新浪美股|2019年05月10日  03:14
Uber路演PPT曝光:发行区间44到50美元 5月10日上市
Uber路演PPT曝光:发行区间44到50美元 5月10日上市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5月09日  14:49
美股近年最大规模IPO在即 近千亿估值Uber会否"受宠"
美股近年最大规模IPO在即 近千亿估值Uber会否"受宠"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5月09日  00:00
回报12000%!高盛成为Uber IPO的大赢家
回报12000%!高盛成为Uber IPO的大赢家

新浪美股|2019年05月08日  04:56
Uber上市会引爆硅谷的泡沫破灭吗?
Uber上市会引爆硅谷的泡沫破灭吗?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5月07日  14:25
Uber在纽约路演 股票需求超过供给
Uber在纽约路演 股票需求超过供给

新浪科技|2019年05月01日  09:41
上市前夕再添新麻烦!Uber在澳洲遭遇集体诉讼
上市前夕再添新麻烦!Uber在澳洲遭遇集体诉讼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5月03日  10:51
深度分析Lyft、Uber:都是打车平台,到底有什么不同?
深度分析Lyft、Uber:都是打车平台,到底有什么不同?

36氪|2019年05月04日  13:32
Uber拟发行1.8亿股 IPO定价区间为每股44-50美元
Uber拟发行1.8亿股 IPO定价区间为每股44-50美元

新浪财经|2019年04月26日  18:40
Uber上市在即 已甩开对手几条街
Uber上市在即 已甩开对手几条街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4月16日  22:02
Uber CEO公开信:Uber着眼于未来 不回避短期经济牺牲
Uber CEO公开信:Uber着眼于未来 不回避短期经济牺牲

新浪科技|2019年04月12日  08:23
Uber递交招股书:去年运营亏损30亿美元 软银为大股东
Uber递交招股书:去年运营亏损30亿美元 软银为大股东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4月12日  10:26
IPO后 Uber卡兰尼克所持股份价值可能接近90亿美元
IPO后 Uber卡兰尼克所持股份价值可能接近90亿美元

TechWeb|2019年04月12日  10:27
Uber来了:十年亏损败走中国 IPO仍估值千亿美元
Uber来了:十年亏损败走中国 IPO仍估值千亿美元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4月12日  09:29
Uber持有滴滴15.4%股权 还是东南亚打车软件Grab股东
Uber持有滴滴15.4%股权 还是东南亚打车软件Grab股东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4月12日  10:26
优步上市谷歌赚翻 投资6年升值20倍
优步上市谷歌赚翻 投资6年升值20倍

新浪财经|2019年04月12日  08:04

Uber的对手们

Lyft要与Uber相提并论?业界大佬说别开玩笑了
Lyft要与Uber相提并论?业界大佬说别开玩笑了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5月02日  09:31
Uber招股书列举竞争对手:Lyft、滴滴和Waymo
Uber招股书列举竞争对手:Lyft、滴滴和Waymo

新浪科技|2019年04月12日  11:30
Uber与Lyft财报对比:烧钱大户 营收与亏损差距缩小
Uber与Lyft财报对比:烧钱大户 营收与亏损差距缩小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4月12日  10:41
估值下调超200亿美金交招股书 Uber还能甩开Lyft吗?
估值下调超200亿美金交招股书 Uber还能甩开Lyft吗?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4月12日  10:42

最新新闻

优步首任CEO离开董事会 标志着上市以来高层首次改组
优步首任CEO离开董事会 标志着上市以来高层首次改组

   新浪美股讯 优步(Uber)首位员工兼首位CEO瑞安-格雷夫斯(Ryan Graves)已从董事会辞职。这是这家叫车服务公司在两周前首次公开发行(IPO)之后,首次管理层改组。 根据一份监管文件,格雷夫斯本周告诉该公司,他计划离开董事会,从周一开始生效。 两周前,优步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但在其上市后的几天里,其股价急剧下跌。尽管该公司股价近来有所上涨,但目前的股价为41.51美元,低于每股45美元的发行价。 格雷夫斯于2017年以员工身份离开优步,但仍留在董事会。他持有优步1.9%的股份,目前价值约13亿美元。 2010年,优步联合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在Twitter上请求人们加入他的“基于位置的服务”,在格雷夫斯回应了这一请求后,他被优步聘用。当时,格雷夫斯曾短暂担任首席执行官。 后来,卡兰尼克接替了这一职位。2017年,卡兰尼克离职,原因是公司领导层和职场文化遭到了强烈的批评。 格雷夫斯在优步早期员工中很受欢迎,他基本上避免了陷入该集团的丑闻。2017年离职时,他担任全球运营副总裁。 优步独立董事长罗恩-休格(Ron Sugar)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作为一名深思熟虑、敬业的董事,瑞安一直在为优步增加价值,他提供的见解和判断帮助我们在过去10年的增长过程中,驾驭了业务的起起落落。” “虽然这是一个苦乐参半的时刻,但我们接受他的个人决定,即这是他离开的正确时机。” 格雷夫斯仍然是Saltwater Capital的首席执行官,该公司是他去年1月创建的一家投资公司,他还是一个名为Charity Water的清洁水慈善机构的董事会成员。他承诺将目前所持优步股份的1%捐给这家非盈利机构。 记者无法联系到格雷夫斯置评。(张宁)[详情]

新浪美股 | 2019年05月26日 04:32
从传单妹到女高管 Uber四号员工的人生开了挂
从传单妹到女高管 Uber四号员工的人生开了挂

   从戒毒所到纽交所,从传单妹到女高管,Uber四号员工的人生开了挂 来源:量子位 作者:郭一璞 14年前她进入了戒毒所,14年后她代表Uber敲钟; 9年前她是个连邮件都不会写的实习生,9年后她已经是Uber自动驾驶运营负责人; 从毕业到敲钟,她开始时只是发传单的实习生,后来带领团队在全球攻城掠地,而现在投入到了自动驾驶的浪潮中。 前不久的Uber在纽交所上市,此前出局的创始人被禁止上台,而她被公司选中,身披红裙,站在C位,成为了全球媒体最关注的敲钟人,迎来人生高光时刻,顺便还实现了财富自由。 从戒毒所到纽交所,升职加薪,股票变现,出任上市公司高管,走向人生巅峰,这简直是玛丽苏的剧情。 她就是Austin Geidt,Uber传奇女员工。 只有戒毒经历,要如何找工作? Austin进入Uber是在九年前。 那年,她从UC伯克利本科毕业,除了大学期间在几家杂志、出版机构做过市场公关、编辑类实习外,简历几乎一片空白,纵使毕业于名校,身上也没有过人的亮点。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本科应届生,她已经25岁了,比其他本科毕业的同学要大上两三岁,连年龄优势都没有。 毕业这么晚的原因,在于本科就读期间的黑历史。 19岁的时候,Austin就已经是伯克利的学生了,可惜,当时她已沾染上了毒瘾,精神不振,每天自怨自艾,和家人的关系也非常糟糕。 一年之后,Austin意识到,这样的自己非常糟糕,“我不喜欢当时的自己,我在身体上、精神上、情感上都陷入了病态。” 20岁的她决定去戒毒,离开学校,进入戒毒所。好在,戒毒所的治疗非常专业,Austin得到了许多帮助,成功戒毒后再也没有复吸,几年后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就这样,2010年的夏天,Austin毕业了,开始找工作。糟心的是,当时距金融危机过去还没多久,经济状况也不好,她还是个前吸毒分子,没什么像样履历,找份高大上的工作恐怕是不可能了。 好在,Austin在Twitter上关注了几个科技圈的人,就看到了一家叫做Uber的公司,正在招聘实习生。 这家公司似乎有点意思,Austin就投了简历,并获得了面试机会。 好不容易有面试机会的Austin,盛装打扮参加面试。到了却发现,这家公司还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在旅游预订服务网站Zozi的办公室工作,空间很小,只有3个人。 对当时的Uber来说,Austin并不是完全符合招聘实习生的要求。但Austin被这家公司深深地吸引了,她发现这些人很酷,热衷于自己的事业,产品也很有趣。在她的强烈恳求之下,当时的Uber CEO Ryan Graves给了Austin一个机会,她也因此成为了Uber的四号员工。 当实习生开始 总算有了工作的Austin发现,Uber的打车业务刚刚推出,几乎要从0开始,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司机和乘客,保证能为这些早期用户提供服务。因此,在Uber当实习生是一份非常不稳定的工作,常常需要身兼数职。 有时候,她需要出门发传单,然后碰壁; 有时候,她需要给司机打陌生拜访电话,终于吸引来了一些司机; 有了司机之后,她就变成了客服,会有人半夜三点打电话,抱怨叫不到车。 …… 一个伯克利高材生,毕业就“沦落”为传单妹、电话销售和客服,这简直是中产阶级最怕的“基层滑落”。除了这些,她也没有其他方面的经验,甚至连如何合适的写电子邮件都不知道。 但Austin的努力工作让她迅速摆脱了这些工作。她说,一旦自己被录用,就会非常努力地工作,就算不休不眠也要证明自己非常重要,坚定自己一定会在团队中扮演一个对公司有用的角色,并且超越其他竞争者。 很快,Austin也揽了更多更重要的工作,她开始负责Uber用户社区管理,更新官方博客。后来因为做司机运营的同事离职了,Austin也揽下了司机运营的工作。 在没有具体title级别的早期创业公司,这样的成长速度几乎是青云直上了。 当然,在Austin努力的背后,是资本将Uber助推到了新的高度。Austin入职没几个月,Uber就获得了13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走上人生巅峰 发展迅速的初创公司总是能让年轻的员工获得更多的机会。 在加入Uber十个月后,Uber拿到了Benchmark、红杉资本、高盛和亚马逊CEO贝佐斯等一大批机构和个人的A轮和B轮投资,总额超过4800万美元。 有了钱,就可以迅速扩展市场了。幸运的Austin再一次赶上了Uber的城市扩张潮,成为了Uber全球扩张负责人。她带着一支13人的团队,走过了西雅图、纽约、巴黎、波士顿、洛杉矶、墨尔本等许多个城市,在这些城市落地Uber的服务。 每到一个城市她都会把在这个城市进行的工作记录下来,作为一个城市落地的蓝本,之后在新的城市进行迭代,让城市落地的效率更高。 扩张的过程中,Uber的城市扩张秘诀“一键呼叫”活动也席卷了全球各大城市。一键呼叫冰激凌、一键呼叫小龙虾、一键呼叫快闪表演……这些新奇又有福利的活动,和Austin的扩张大军一起,走过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当然,也包括中国。 在这期间,Austin成了一个工作狂,长期保持着兴奋的工作。除此之外,她会在每周选一天来进行体育锻炼,甚至在Uber落地洛杉矶的时候她还顺手去领养了一只狗狗,开始了每天遛狗的work life balance生活。 不过,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Uber的快速扩张也伴随着频发的问题。 在巴黎,Uber因为违反当地要求所有司机都有专业驾照的法律而被罚了款;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的Uber司机被集体罚款近200万美元;在加州,因为没有依法向政府提高数据报告,Uber被罚了超过700万美元。 甚至还有比罚款更严重的事情。在印度新德里,一名Uber司机强奸了一名女乘客,导致新德里爆发了一场反对Uber的大规模示威,Uber在当地的业务也搞不下去了。 法院门口的强奸犯,图片来自路透社 这些事件让Uber的全球运营千疮百孔,根据《嘉人》报道,当时Austin临危受命,接管了流程和优化团队,在调查后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扩大客服团队,加强社交媒体舆情监控,投资远程驾驶,开展对司机的身份验证,用各种方式提升安全性,提高Uber团队对意外事故的反应速度。 公司外部的问题搞定了,但在公司内部,Austin遇到了更恶心的事情。 2014年,Uber投资人Shervin Pishevar被爆出性骚扰事件,Austin也是受害者之一。根据彭博社的报道,Pishevar把自己的手放到了Austin的腿上,甚至还伸到了她的裙下。 事后,Pishevar否认了彭博社的报道,而Austin也没有公开评价这件事。 还好,性骚扰事件的阴霾并没有颠覆Austin的职业生涯。2016年,Uber的自动驾驶业务甫一开始,她就兼任了Uber内部负责自动驾驶业务的先进技术事业部(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运营负责人。 图片来自路透社 前不久,Uber在纽交所上市,其创始人因被迫退出公司而无法上台敲钟,公司选定了Austin成为敲钟人,她曾经的老板却站在台下,为她和Uber员工们创造的成果鼓掌。 果然,革命要趁早啊。[详情]

钛媒体 | 2019年05月18日 13:38
优步破发:硅谷新公司告别景气的转折点?
上海证券报 | 2019年05月16日 06:31
优步和Lyft为美化报表自创财务指标 但投资者不买账
优步和Lyft为美化报表自创财务指标 但投资者不买账

   优步(Uber Technologies Inc., UBER)、Lyft Inc. (LYFT)和其他选择上市的大型初创公司对其新业务模式进行了大肆宣传,这些新模式颠覆了传统行业,但也令这些公司遭遇历史性亏损。 为了吸引投资者,这些公司还提出一些非常规方法来衡量其表现。但到目前为止,投资者并不买账。 优步和Lyft在IPO前的12个月亏损额为有史以来美国初创公司中最大的,这两家网约车公司上市后双双遇挫。优步在截至3月底的12个月亏损达37亿美元,该公司将IPO发行价定在指导价区间的低端,目前股价较其上周五的发行价已下跌约11%。Lyft去年亏损9.11亿美元,该公司股价自3月份上市以来累计下跌约30%。 这两家公司都提供了他们认为能更好衡量其业绩的财务指标。这些指标忽略了重大开支。优步称该指标为“核心平台贡献利润”,基于这一指标,该公司去年实现利润9.4亿美元,而不是经营亏损30亿美元。Lyft采用不同方法衡量的“贡献”利润为9.21亿美元。 一些公司在上市首日表现不佳后经营状况会有所好转。而且除优步和Lyft之外,也有一些公司创造了其声称能更好反映自身业务状况和潜力的非常规财务指标。 WeWork Cos.在创出名为“社区调整Ebitda”的新利润指标之后,在去年12月份提交了IPO申请。这家共享办公空间公司的高管表示,该公司应被视为科技公司。Ebitda指利息、税项、折旧和摊销前利润。 以标准会计方法计算,WeWork去年净亏损约19亿美元,而以该公司看重的上述指标衡量,则为实现净利润4.67亿美元。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基于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上述亏损额将是美国上市初创公司史上第二高水平,介于优步和Lyft之间。 以善于发现会计伎俩而知名的法务会计师Howard Schilit称,早期投资者试图在公开市场找到接盘者。他表示,为了推销这些交易,他们会构造一种荒谬的事实模式。 WeWork和优步的发言人不予置评。Lyft发言人称,“贡献利润”数字旨在帮助投资者了解该公司利润率的扩大情况。 这种富有创意的会计做法令人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当时亏损公司在上市时宣扬“备考”利润能更好地衡量其财务表现。在更近一段时间,硅谷初创公司使用一些非传统的财务指标,比如“年度经常性收入”、“开票额”和“预订额”等,与传统会计指标相比,这些指标能给投资者留下更好印象。 许多公司认为,在了解其业务的增长趋势方面,这些非传统指标是更好的衡量方式。对那些能高速增长的初创公司,风险资本投资者通常会给予估值溢价,而忽略一些前期发生的大额费用。风险资本投资者和企业家表示,举例而言,营销成本或许会让公司在初期蒙受亏损,但如果争取到的客户从长期来看能提供高利润,则现在投资发生亏损将是值得的。 初创公司一旦上市,就必须对基于非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财务用语做出解释,披露它们与传统会计标准有何不同。会计监察机构提醒投资者不要忽略标准指标。运用标准指标可以更轻松地比较各公司的财务报表。 企业普遍采用能够美化财务报表数字的指标,如果使用标准会计方法,其报表就会显得逊色一些。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S&P Dow Jones Indices)的高级指数分析师Howard Silverblatt称,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使用调整后利润指标公布的2018年每股收益较标准指标高出19美元。 这一数字比过去十年间的平均提振幅度高出一倍。自1980年以来,唯有衰退时期才出现过企业青睐的利润指标与标准化数字之间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因为企业在衰退时期常常会进行大额减计。 Silverblatt说,投资者应当关注这种扩大的差距。“这些都是真实的费用,可能意味着企业正遇到困难。” 2000年,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简称SEC)的首席会计师Lynn Turner曾感慨他称之为“EBS”的财报。EBS是“Everything but Bad Stuff”的缩写,意思是“一点坏消息也没有”。 科技公司穷尽所能想要粉饰财务困难,但许多公司并不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2011年,Groupon Inc. (GRPN)利用IPO招股书的前三页来解释自己创造的一个会计指标,这个指标被称作“调整后部门合并运营利润”。这个指标不计入营销成本等订户获取开支,导致2010年Groupon由运营亏损4.2亿美元摇身一变成为盈利6,060万美元。但迫于SEC的压力,该公司最终从招股书中删掉了这个指标,其股价在上市后大幅下跌。 2015年,时任雅虎(Yahoo Inc.)首席执行长的梅耶尔(Marissa Mayer)使用了一个被她称作Mavens的新收入指标,Mavens是移动、视频、原生广告和社交英文的首字母缩写。这个指标追踪的是在雅虎主要业务持续下滑之际仍实现增长的规模较小的部分业务。此举引发了广泛批评,两年后,雅虎以大幅折让的价格向Verizon Communications Inc.出售了核心业务。 WeWork的社区调整后EBITDA不包括上亿美元的经营费用,认列了签署长期租约获得的预付折扣,而不是在租赁期内分期摊销。WeWork称,这样做能够更好地把活跃用地相关成本隔离出来。 优步的“贡献利润”不包括上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包括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开支),尽管优步称这些研发举措对公司未来至关重要。Lyft表示,“贡献利润”是一项反映Lyft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但其“贡献利润”数字不包括2018年度近20亿美元的经营费用,而正是这一大笔经营费用导致Lyft发生巨额亏损。 即使科技投资者对初创科技公司公布财务数字的手法抱有顾虑,但对这一点越来越无能为力。一些科技初创公司给予创始人超级投票权股份,Lyft和WeWork也在其中。这种做法在初创公司中越来越常见。 根据研究IPO的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教授Jay Ritter提供的数据,2015年至2018年期间上市的初创科技公司中,有超级投票权股票的公司数量占到了三分之一,而上溯到1980年的之前多年里,这个比例平均只有6%。过去38年里,非科技IPO中,具有超级投票权股票的公司只占十分之一。 文章来源:华尔街日报[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5月15日 15:08
马克-库班:优步不是一家成长型公司 他们等得太久了
马克-库班:优步不是一家成长型公司 他们等得太久了

   新浪美股讯 NBA达拉斯小牛队(Dallas Mavericks)老板马克-库班(Mark Cuban)周二对CNBC表示,优步上周令人失望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这家叫车公司等了太久才上市,失去了早期公司通常拥有的势头。 库班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不是一家成长型公司,”库班补充道,“他们等得太久了,已经没什么能让人兴奋的东西了。” 库班说,四年前他向优步的竞争对手Lyft投资了100万美元,后者今年3月的IPO也令人失望。他认为,与优步一样,Lyft等得太久了。就优步而言,他将责任归咎于投资者。 “我认为,我们在公开市场上看到的是目前的硅谷精神。整个态度就是等待,等待,再等待,”库班说。 库班表示,优步的IPO反映出加州地区风险资本投资者表现不佳,称这“表明他们不太擅长对公司估值,而且在评估IPO的后期阶段,市场效率也不高”。他说,未来私营企业的CEO和员工将开始选择投资者,CEO们“将变得更聪明”。(张宁)[详情]

新浪美股 | 2019年05月15日 04:29
优步千亿美元估值梦破裂 主承销商大摩被"千夫所指"
优步千亿美元估值梦破裂 主承销商大摩被

  © Reuters. 英为财情Investing.com – 刚刚上市的优步 (NYSE:UBER)在过去两个交易日累计下跌了18%,让市场大跌眼镜。而作为这个过去五年美国最大IPO的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 (NYSE:MS)开始面临来自投资者的质疑。 为什么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内的银行家去年都称优步的估值高达1200亿美元?这些承销商对于IPO定价是否过于激进?他们是否向将过多的股票销售给那些只是在口头上作出长期持有承诺的大型投资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接下来还会有谁买优步的股票? 此前,外媒曾援引知情人士称,优步的股票获得了至少超额三倍的认购。然而,据彭博周一的最新报道,一位数十亿美元资产公司的投资者指出,在定价前几天出现了可疑的情况。当时承销银行一直联系他,希望得到其不会放弃优步股票的保证。这位投资者的公司最终削减了订单。 佛罗里达大学沃灵顿商学院专门研究IPO的教授杰伊·里特(Jay Ritter)表示,“承销商应该要更好地确定IPO的真实需求如何。” 许多顶级投资者在上周之前就已经持有优步的股票,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整体市场对这81亿美元股票的兴趣。据知情人士透露,持有人包括摩根士丹利财富管理部门的客户。 知情人士称,摩根士丹利一直试图稳定优步的价格。作为主承销商和稳定代理商,摩根士丹利有权通过绿鞋机制出售额外的股票。通常情况下,银行可以在IPO中从发行人处获得这些股票,也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这有助于在IPO之初支撑股价。目前,还不清楚摩根士丹利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这样的操作。 彭博称,至少优步有一名处于亏损状态的大型投资者对此表示失望,认为摩根士丹利应该从一开始就支撑股价。 不过,初步的低迷走势也有可能不会持续。摩根士丹利承销的Facebook在上市初期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但后来也证实了这是三十年才能出现一只的股票。[详情]

英为财情Investing | 2019年05月14日 15:53
优步股价继续大跌可能给美国IPO市场浇冷水
优步股价继续大跌可能给美国IPO市场浇冷水

  优步(Uber Technologies Inc., UBER)股价周一大跌,对这家近年来最高调上市的公司构成又一次打击,并可能给此前热火朝天的美国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浇一盆冷水。 优步股价在上市第二个交易日大跌4.47美元,至37.10美元,跌幅11%,目前已较这家网约车巨头IPO发行价45美元低了18%。最近几周优步已下调其估值预期,而且IPO定价也颇为保守。 上述下跌使优步成为今年美国IPO市场又一个上市后表现异常糟糕的案例。优步的竞争对手Lyft Inc. (LYFT) 3月底进行了备受期待的IPO,但上市后股价急跌,目前较72美元的发行价低了33%。 优步首席执行长Dara Khosrowshahi在给员工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很显然,我们的股票表现并不像我们在IPO前所预期的那么好,预计未来几个月在公开市场上还会经历一些艰难时日。”《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见到了这封电子邮件。 今年料将是美国IPO市场的丰收年,多家知名公司都安排在今年上市。优步、Lyft、Zoom Video Communications Inc. (ZM)以及Pinterest Inc. (PINS)已实现上市,而Slack Technologies Inc.和WeWork Cos.料于今年晚些时候上市。 这些IPO新股周一股价大跌。Lyft跌5.8%,Zoom跌8.9%,Pinterest跌8.3%。不过Pinterest较发行价仍高40%,Zoom较发行价高出约一倍。 除了那些以发行价买入优步股票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外,过去几年在私募融资中向该公司投入资金的很多投资者如今也在亏钱。优步目前较其G轮融资中获得的每股48.77美元估值低大约28%,在这轮融资中,该公司从2015年12月到2018年10月之间筹集了超过80亿美元。 安联投资(Allianz Global Investors)科技分析师Catherine McCarthy称,安联在优步上市前就持有其股票,但不再投资该公司。 McCarthy表示:“我们的信心确实因Lyft而动摇。看到Lyft持续下跌令人担忧。” McCarthy称,令她担心的因素还包括,华尔街预计该公司至少几年内都不会实现净利润,这取决于该公司能否执行其战略。她表示,这是很长一段时间。 整体市场表现动荡,在上周五优步首日上市时,股市大幅走低,不过股市尾盘反弹,而优步收盘依然大跌。周一美国股市再度下挫,标普500指数跌2.4%。在这两个交易日的投资者抛盘中,科技股都首当其冲。 优步估值的下降拖累了该公司最大支持者的股价。软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oftBank Group Corp., 9984.TO)美国上市股票周一进一步下跌5.5%,上周五收跌12%。软银在2018年初斥资77亿美元买入了优步近15%的股份。 Wedbush Securities的分析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投资者的反应平淡,反映出他们没有指望优步能“一夜成功”。这些分析师称,投资者需要时间来消化优步如何与对手竞争、优步对优食(Uber Eats)和Uber Freight的战略愿景以及优步在自动驾驶汽车方面的抱负。 这些分析师表示,预计优步至少在未来几年将处于营运亏损状态,但他们认为,投资者应该对优步的投资更有耐心,因为优步的领导地位有助于带来更好的长期竞争优势。 盈利能力不足是威胁优步称霸交通领域的一系列障碍之一。来自叫车服务竞争对手和外卖初创公司的激烈竞争导致优步在截至3月底的12个月亏损扩大至超过37亿美元。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数据,这一上市前一年的亏损规模远超美国其他初创公司。 优步的收入增长也停滞不前,这对于用增长标榜自己的一家公司来说是个问题。2017年优步收入高歌猛进,每季度增长远高于10%,而在过去的几个季度几乎没有变化。去年第三和第四季度间优步的收入仅增长了1%,今年第一季度又增长了3%,至约31亿美元。 优步将增长停滞归咎于全球的激烈竞争,比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Didi Chuxing Technology Co., 简称:滴滴出行)等财大气粗的竞争对手在拉美推进了诸多吸引乘客和司机的计划。 优步不得不给乘客提供折扣和给司机提供补贴,用这种成本高昂的行动进行反击,该公司在一些主要市场的份额也已下降。曾被优步高管夸赞为闪耀的明星的外卖送餐服务Uber Eats在美国、印度和其它地区已失去了一些地盘。[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5月14日 11:48
美股也"埋人":Uber市值2天蒸发130亿美元 这些惨被套
美股也

  美国股市也“埋人”:Uber市值2天蒸发130亿美元 这些资金惨被深套 每经编辑 王晓波 图片来源:摄图网 初次筹备IPO时估值1200亿美元、IPO估值754亿美元,上市首日收盘市值697亿美元,上市第二天收盘市值625亿美元……看着这一连串下滑的数字,Uber股东们的心里一定是苦涩的。 作为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IPO,Uber被投资者寄予厚望,但是自上周五入市交易以来,Uber却让投资者大失所望。上市后连跌两日,从45美元发行价跌到了37.26美元,跌幅超17%,市值也从IPO的754亿美元,跌到了625亿美元。 与去年最后一轮融资的760亿美元估值相比,Uber市值已经大幅缩水,这意味着后期进入的一些投资者已经被深度套牢。 Uber市值两天蒸发130亿美元 沙特“土豪”也被套? 5月14日周一,网约车公司Uber收盘跌超10%,盘中最低时触及36.08美元,37.26美元的收盘价较45美元的发行价已跌17%,最新市值仅为625亿美元,与IPO时的754亿美元相比,市值已蒸发近130亿美元。与初次传出寻求上市时的1200亿美元估值相比,更是相去甚远。 然而对于Uber来说,股价的跌势似乎并未打住,盘后数据显示,其股价再次跌破37美元。 《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作为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IPO,Uber将发行价定在45美元,接近44至50美元的区间下限,这使得优步的IPO估值在未稀释的基础上达到754.6亿美元,在完全摊薄的基础上,隐含市值为824亿美元。远低于在初次传出寻求上市时的1200亿美元估值。 此前据彭博援引知情人士透露,Uber路演期间的投资者认购规模已超发行数量3倍,足以将IPO价格定在区间高端。但因市场环境不佳及其北美最大竞争对手Lyft的“前车之鉴”,Uber最终选择了较为保守的定价策略。其竞争对手Lyft的最新股价为48.15美元,相比72美元的发行价已跌去33%。 然而低定价的策略也没能让Uber避免破发和大跌,随着全球竞争的升温,优步必须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展开角逐,这些资金充沛的竞争对手正在推动交易以吸引乘客和司机,而Uber在一些主要市场也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除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美国股市近期来的普遍下跌也给Uber的股价造成了阻力。 持续下跌的股价无疑无疑让很大一部分投资者面临账面损失,以最新市值625亿美元计算,这较其IPO 754亿美元的估值缩水近130亿美元,更是远远低于其去年最后一轮融资的760亿美元估值。 但蒙受损失的投资者远不止最后一轮融资,目前37.26美元的股价已经显著低于2015年12月后的公司估值。而Uber的IPO文件显示,其2015年底融资的资金规模高达170亿美元。 以2016年年中投资35亿美元的沙特公共投资基金(Saudi Public Investment Fund)来说,目前其账面亏损或已高达5亿美元。 根据The Information提供的图表,F轮之后的投资人明显都在账面亏损之列。尽管软银和沙特基金两家占据了超过一百亿美元的后期融资,但至少还有超过六十亿美元以超过目前市值的价格投资到Uber中,而这其中的大部分来自于硅谷。 有资金被套,也有机构大赚。Uber上市后,最大股东软银持股比例降至16%。以目前市值计算,软银持股市值约100亿美元,虽然比之前的预期缩水不少,但相对于软银对Uber投资的约90亿美元,仍增值约10亿美元;IPO主承销商高盛2011年向Uber投资500万美元,经减持后目前仍持有1000万股,以当前股价计持股市值约3.7亿美元,加上此前卖出的收益,高盛获益不菲。 巨额亏损遭市场批评 CEO发信为自己打气 韦德布什证券(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市场对Uber的热情不高,反映出投资者对Uber将“一夜成功”的预期不高。 鉴于Uber竞争对手Lyft的股价已较发行价跌去33%,《华尔街日报》更是直言不讳地将Lyft和Uber评为美股IPO市场两个硕大的污点。 不可否认,由于美国股市普遍下滑,Uber的IPO可能赶上了运气最差的时机。但华尔街见闻报道,Uber商业模式所面临的根本挑战在于,公司必须保持足够低的价格以吸引乘客,同时支付足够的酬金让司机为公司工作。但是,管理这个双边市场模式尤为困难,近年来Uber已经为此损失了数十亿美元。而公司获得的客户和订购总收入越多,它的利润率就越低,面临的亏损也就越大。 数据显示,Uber近3年来的运营亏损超过100亿美元(2016年30.23亿美元,2017年40.8亿美元,2018年30.33亿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此前还援引Capital Innovations的首席投资官Michael Underhill称,Uber上市表现不佳,可能对其他高估值且未盈利的硅谷巨头敲响警钟。 他认为,Uber上市更像是给之前的私人投资者一个离场机会,一边巨额亏损、一边用严重补贴来疯狂扩张营收端,这种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面对上市后的股价不佳和市场批评,Uber急需给投资者以信心。对此,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给员工发信,称Uber上市后股价表现不如预期,并表示拥有所需的所有资金,可以提高利润。信中表示,市场情绪最终将改善,股价也将上涨。Dara Khosrowshahi指出,Facebook和亚马逊上市后也一度经历困难,但之后取得惊人成果。 信中提到: 每只股票的估值都是基于公司预期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利润。我们的未来有很多可能性都是高利润和有价值的,当然有些可能性下不那么好。在市场情绪消极的情况下,悲观的声音越来越大,乐观的声音回落。 请记住,Facebook和亚马逊上市后的交易对于这些公司来说非常困难。看看他们从那以后取得的成果。 我们的道路将是一样的。情绪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我预计未来几个月公共市场将会出现艰难。但是,我们拥有所需的所有资金,以展示提高利润率和利润。随着市场看到证据,情绪将会改善,随着情绪的改善,股价将跟随。我们无法控制时间,但我们将能够控制结果。 (本文来自于每经网)[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5月14日 10:06
上市第二个交易日Uber大跌8% 股价不足40美元
上市第二个交易日Uber大跌8% 股价不足40美元

  新浪美股讯 北京时间13日晚间消息,网约车巨头Uber上市第二个交易日大跌8%,股价已不足40美元。 截至发稿,Uber股价报38.19美元,跌幅8.14%。 Uber于上周五在美国IPO,首日开盘即破发报42美元,此前给出的IPO定价为45美元,截止上周五收盘,Uber大跌7.62%,报41.57美元。 其竞争对手、网约车第一股Lyft当日也跌逾7%,Uber上市后也同Lyft一样惨遭股价下跌。 按照当时收盘价计算,Uber市值697亿美元,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甚至低于Uber去年最后一次私募融资轮时760亿美元的估值。[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5月13日 21:31
Uber上市众生相:财富背后的狂欢与落寞
Uber上市众生相:财富背后的狂欢与落寞

  成立9年后, Uber在上周五登陆纽交所,尽管最终破发,但也没有影响硅谷一夜之间又多了富豪千万。 这也被视为自2012年Facebook上市以来,美国最重要的上市事件,Uber近700亿的市值规模也快要赶超美国一众老牌企业。 敲钟台上下狂欢的人群,各自与这家公司有着不同的渊源:有些是传奇的硅谷故事,听来励志;有些则揭示了资本市场的残酷,惹人感伤。 昔日实习生成敲钟人 在Uber上市敲钟的历史性一刻,站在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身边的一位身穿大红色连衣裙的年轻女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她的名字叫做Austin Geidt,是Uber的第四名员工,也是目前Uber自动驾驶部门(Uber 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的策略负责人。Uber的上市也令她的故事成为硅谷的又一传奇。 这位曾经公开自己与毒瘾作斗争的“问题少女”,直到20岁才清醒。2010年,Geidt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那一年全球经济还都深陷在金融危机后遗症的泥潭中,25岁的Geidt运气不错,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Uber。她冒昧给Uber的时任CEO、联合创始人Ryan Graves发邮件谋求职位,并最终凭借出色的自我介绍赢得了信任。此后近十年,Geidt担任过Uber的不同职务。2015年,Geidt就曾发Twitter鼓励Uber的实习生,让他们抬起头来。 2016年起,Geidt就加入Uber自动驾驶团队,自动驾驶也被视为共享出行平台是否能够实现盈利的关键技术。 Geidt在Uber的九年时间,Uber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CEO就换了三任。在经历了这些公司的阵痛和磨难期之后,Geidt还坚持留在Uber,并终于在Uber IPO上市那刻站在敲钟台上,大放异彩。 头号员工成十亿富豪 Geidt的成功激励了很多渴望成功的女性。但这也要归功于她的伯乐——Uber的第一位员工、联合创始人Ryan Graves。Uber的上市令年仅35岁的Graves财富一夜暴增至10亿美元。 十年前,Graves还是美国通用电气一名信息技术管理培训项目负责人。2010年1月5日,Graves忽然给Uber的联合创始人Travis Kalanick发了一条Twitter,暗示自己具有潜力加入Uber这个创业团队。就像Geidt打动了Graves那样,Graves打动了Kalanick,两个月后,他加入Uber,成为头号员工。 Graves对Uber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他帮助Kalanick成立起公司,由UberCab变成Uber,并且负责了2010年Uber历史上的第一笔价值125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为First Round Capital和Lowercase Capital。 2017年, Uber爆发文化危机,Kalanick被迫辞职后,Graves也在Kalanick离开两个月后宣布辞职。他承认Uber存在问题,并表示应该正视问题,努力改变。 Graves曾在一封给全体员工的信中援引孔子的理念说道:“反思是提升智慧最高贵的方法,非常幸运的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这也成为我们继续前进和成长的最宝贵的财富。” 离开Uber后,Graves仍是Uber董事会成员,不过他已经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Saltwater,投资项目包括一家旧金山的啤酒公司和一家从事女子健康生殖服务的公司。 离职员工也赚得第一桶金 在Uber上市后,公司员工举行了盛大的Party来庆祝这一令人激动的日子。即便是一些已经离职了的Uber员工,他们也手握大笔Uber股票,数量从几万股到数十万股不等。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有2013年加入Uber的员工,持有的Uber股份相当于Uber整体市值的万分之一,约合数百万美元。例如Uber人机交互界面(HMI)的高级设计师,持股数就多达20万股。 一位去年刚从Uber离职加入另一个硅谷创业团队的中国籍员工小沈就是Uber上市的受益者。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己大约持有一万多股Uber股票。以目前Uber的股价来计算,这笔持股价值超过50万美元,而小沈2016年加入Uber时才刚从大学毕业,他所在的部门是核心计算云,作为一名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小沈承认Uber让自己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不过这笔持股要到6个月后才能解禁,小沈决定即便在解禁后,仍不会考虑卖掉,而是会长期持有Uber股份作为价值投资。“我非常看好Uber的前景。”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经历了2017年的高层动荡之后,Uber进入了改革期,变得更加成熟了。” 尽管对Uber充满信心,为了个人发展,小沈还是离开了。在他看来,Uber给员工股份非常慷慨大方,只要工作满四年就能兑现全部期权。小沈离开时工作了3年,基本兑现了3/4的股权。“Uber上市了对公司肯定是好事,但对于个人发展可能会有所限制。”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因为变成了大公司的Uber层级更多了,项目推动的流程变得更慢,面临和过去不一样的挑战了。” 在回忆起Uber最艰难的日子时,小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那时Uber每天都上负面新闻,最多的时候一周七天上头条,但我们相信公司那么大肯定能撑下去,整个部门基本上没有人离开。” 他还把Travis Kalanick与特斯拉的CEO马斯克做对比。“这两人非常像,都对未来抱有远见,希望打造伟大的公司。但两家公司风格又有不同,特斯拉还是像一家创业公司,非常扁平化,没有很多层级;不过Uber在改革之后已经朝着大公司的方向发展了。” 据小沈透露,Kalanick生性傲慢,不受司机待见,人们对他的评价也两极分化。“我个人非常敬重TK(Travis Kalanick),他没有上台敲钟,在Uber内部也引起很多议论,人们认为他的出现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形象。” 缔造者VS “救世主” 在Uber上市的大好日子里,有一个人心情最为复杂,他是这一切的缔造者,但又只能做一名观众,在台下默默地看着众人狂欢。他就是Uber的联合创始人Travis Kalanick。 Kalanick持有Uber 8.6%的股份,他的身家已经达到54亿美元。不过遗憾的是,Kalanick并没有出现在敲钟台上,而是在交易大厅里与他的父亲一起默默见证。Kalanick当天还是打了一辆Uber来到纽交所。 42岁的Kalanick当天身穿蓝色衬衫和深蓝色西装,他试图被人群遮挡,避开所有的摄像机,也不愿对Uber的上市做出任何回应。尽管Kalanick也仍在Uber的董事会中,但过去两年来自投资人和董事会的压力令他不得不与这家自己亲手创造的公司划清界限。 与黯然离场的Kalanick相反,Uber上市最大的光环落在了2017年8月临危受命的Uber第三任CEO Dara Khosrowshahi头上。在接管Uber以来,Khosrowshahi展现出了一位企业领导的“铁腕”治理风格,他坚决地要让Uber与过去的文化“决裂”。 Khosrowshahi接受Uber时,公司没有CFO,没有COO和CMO,他一手组建了一个核心的领导团队。在上任伊始他就表示:“我已经做好弄脏双手的准备,会重新建立起一个Uber。这样当人们回顾他们所做的这些事情的时候,会倍感欣慰。” 带领Uber IPO也是Khosrowshahi上任以来最大的任务。他承认,很多企业上市前的融资周期正在变得更长,因为它们即使不上市也能融到钱。不过Uber的规模已经过于庞大,足够成熟能成为一家上市公司。Khosrowshahi同时认为,把Uber与亚马逊的对比是“错的时间公平的比较”。[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05月13日 20:38
优步首任CEO离开董事会 标志着上市以来高层首次改组
优步首任CEO离开董事会 标志着上市以来高层首次改组

   新浪美股讯 优步(Uber)首位员工兼首位CEO瑞安-格雷夫斯(Ryan Graves)已从董事会辞职。这是这家叫车服务公司在两周前首次公开发行(IPO)之后,首次管理层改组。 根据一份监管文件,格雷夫斯本周告诉该公司,他计划离开董事会,从周一开始生效。 两周前,优步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但在其上市后的几天里,其股价急剧下跌。尽管该公司股价近来有所上涨,但目前的股价为41.51美元,低于每股45美元的发行价。 格雷夫斯于2017年以员工身份离开优步,但仍留在董事会。他持有优步1.9%的股份,目前价值约13亿美元。 2010年,优步联合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在Twitter上请求人们加入他的“基于位置的服务”,在格雷夫斯回应了这一请求后,他被优步聘用。当时,格雷夫斯曾短暂担任首席执行官。 后来,卡兰尼克接替了这一职位。2017年,卡兰尼克离职,原因是公司领导层和职场文化遭到了强烈的批评。 格雷夫斯在优步早期员工中很受欢迎,他基本上避免了陷入该集团的丑闻。2017年离职时,他担任全球运营副总裁。 优步独立董事长罗恩-休格(Ron Sugar)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作为一名深思熟虑、敬业的董事,瑞安一直在为优步增加价值,他提供的见解和判断帮助我们在过去10年的增长过程中,驾驭了业务的起起落落。” “虽然这是一个苦乐参半的时刻,但我们接受他的个人决定,即这是他离开的正确时机。” 格雷夫斯仍然是Saltwater Capital的首席执行官,该公司是他去年1月创建的一家投资公司,他还是一个名为Charity Water的清洁水慈善机构的董事会成员。他承诺将目前所持优步股份的1%捐给这家非盈利机构。 记者无法联系到格雷夫斯置评。(张宁)[详情]

从传单妹到女高管 Uber四号员工的人生开了挂
从传单妹到女高管 Uber四号员工的人生开了挂

   从戒毒所到纽交所,从传单妹到女高管,Uber四号员工的人生开了挂 来源:量子位 作者:郭一璞 14年前她进入了戒毒所,14年后她代表Uber敲钟; 9年前她是个连邮件都不会写的实习生,9年后她已经是Uber自动驾驶运营负责人; 从毕业到敲钟,她开始时只是发传单的实习生,后来带领团队在全球攻城掠地,而现在投入到了自动驾驶的浪潮中。 前不久的Uber在纽交所上市,此前出局的创始人被禁止上台,而她被公司选中,身披红裙,站在C位,成为了全球媒体最关注的敲钟人,迎来人生高光时刻,顺便还实现了财富自由。 从戒毒所到纽交所,升职加薪,股票变现,出任上市公司高管,走向人生巅峰,这简直是玛丽苏的剧情。 她就是Austin Geidt,Uber传奇女员工。 只有戒毒经历,要如何找工作? Austin进入Uber是在九年前。 那年,她从UC伯克利本科毕业,除了大学期间在几家杂志、出版机构做过市场公关、编辑类实习外,简历几乎一片空白,纵使毕业于名校,身上也没有过人的亮点。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本科应届生,她已经25岁了,比其他本科毕业的同学要大上两三岁,连年龄优势都没有。 毕业这么晚的原因,在于本科就读期间的黑历史。 19岁的时候,Austin就已经是伯克利的学生了,可惜,当时她已沾染上了毒瘾,精神不振,每天自怨自艾,和家人的关系也非常糟糕。 一年之后,Austin意识到,这样的自己非常糟糕,“我不喜欢当时的自己,我在身体上、精神上、情感上都陷入了病态。” 20岁的她决定去戒毒,离开学校,进入戒毒所。好在,戒毒所的治疗非常专业,Austin得到了许多帮助,成功戒毒后再也没有复吸,几年后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就这样,2010年的夏天,Austin毕业了,开始找工作。糟心的是,当时距金融危机过去还没多久,经济状况也不好,她还是个前吸毒分子,没什么像样履历,找份高大上的工作恐怕是不可能了。 好在,Austin在Twitter上关注了几个科技圈的人,就看到了一家叫做Uber的公司,正在招聘实习生。 这家公司似乎有点意思,Austin就投了简历,并获得了面试机会。 好不容易有面试机会的Austin,盛装打扮参加面试。到了却发现,这家公司还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在旅游预订服务网站Zozi的办公室工作,空间很小,只有3个人。 对当时的Uber来说,Austin并不是完全符合招聘实习生的要求。但Austin被这家公司深深地吸引了,她发现这些人很酷,热衷于自己的事业,产品也很有趣。在她的强烈恳求之下,当时的Uber CEO Ryan Graves给了Austin一个机会,她也因此成为了Uber的四号员工。 当实习生开始 总算有了工作的Austin发现,Uber的打车业务刚刚推出,几乎要从0开始,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司机和乘客,保证能为这些早期用户提供服务。因此,在Uber当实习生是一份非常不稳定的工作,常常需要身兼数职。 有时候,她需要出门发传单,然后碰壁; 有时候,她需要给司机打陌生拜访电话,终于吸引来了一些司机; 有了司机之后,她就变成了客服,会有人半夜三点打电话,抱怨叫不到车。 …… 一个伯克利高材生,毕业就“沦落”为传单妹、电话销售和客服,这简直是中产阶级最怕的“基层滑落”。除了这些,她也没有其他方面的经验,甚至连如何合适的写电子邮件都不知道。 但Austin的努力工作让她迅速摆脱了这些工作。她说,一旦自己被录用,就会非常努力地工作,就算不休不眠也要证明自己非常重要,坚定自己一定会在团队中扮演一个对公司有用的角色,并且超越其他竞争者。 很快,Austin也揽了更多更重要的工作,她开始负责Uber用户社区管理,更新官方博客。后来因为做司机运营的同事离职了,Austin也揽下了司机运营的工作。 在没有具体title级别的早期创业公司,这样的成长速度几乎是青云直上了。 当然,在Austin努力的背后,是资本将Uber助推到了新的高度。Austin入职没几个月,Uber就获得了13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走上人生巅峰 发展迅速的初创公司总是能让年轻的员工获得更多的机会。 在加入Uber十个月后,Uber拿到了Benchmark、红杉资本、高盛和亚马逊CEO贝佐斯等一大批机构和个人的A轮和B轮投资,总额超过4800万美元。 有了钱,就可以迅速扩展市场了。幸运的Austin再一次赶上了Uber的城市扩张潮,成为了Uber全球扩张负责人。她带着一支13人的团队,走过了西雅图、纽约、巴黎、波士顿、洛杉矶、墨尔本等许多个城市,在这些城市落地Uber的服务。 每到一个城市她都会把在这个城市进行的工作记录下来,作为一个城市落地的蓝本,之后在新的城市进行迭代,让城市落地的效率更高。 扩张的过程中,Uber的城市扩张秘诀“一键呼叫”活动也席卷了全球各大城市。一键呼叫冰激凌、一键呼叫小龙虾、一键呼叫快闪表演……这些新奇又有福利的活动,和Austin的扩张大军一起,走过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当然,也包括中国。 在这期间,Austin成了一个工作狂,长期保持着兴奋的工作。除此之外,她会在每周选一天来进行体育锻炼,甚至在Uber落地洛杉矶的时候她还顺手去领养了一只狗狗,开始了每天遛狗的work life balance生活。 不过,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Uber的快速扩张也伴随着频发的问题。 在巴黎,Uber因为违反当地要求所有司机都有专业驾照的法律而被罚了款;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的Uber司机被集体罚款近200万美元;在加州,因为没有依法向政府提高数据报告,Uber被罚了超过700万美元。 甚至还有比罚款更严重的事情。在印度新德里,一名Uber司机强奸了一名女乘客,导致新德里爆发了一场反对Uber的大规模示威,Uber在当地的业务也搞不下去了。 法院门口的强奸犯,图片来自路透社 这些事件让Uber的全球运营千疮百孔,根据《嘉人》报道,当时Austin临危受命,接管了流程和优化团队,在调查后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扩大客服团队,加强社交媒体舆情监控,投资远程驾驶,开展对司机的身份验证,用各种方式提升安全性,提高Uber团队对意外事故的反应速度。 公司外部的问题搞定了,但在公司内部,Austin遇到了更恶心的事情。 2014年,Uber投资人Shervin Pishevar被爆出性骚扰事件,Austin也是受害者之一。根据彭博社的报道,Pishevar把自己的手放到了Austin的腿上,甚至还伸到了她的裙下。 事后,Pishevar否认了彭博社的报道,而Austin也没有公开评价这件事。 还好,性骚扰事件的阴霾并没有颠覆Austin的职业生涯。2016年,Uber的自动驾驶业务甫一开始,她就兼任了Uber内部负责自动驾驶业务的先进技术事业部(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运营负责人。 图片来自路透社 前不久,Uber在纽交所上市,其创始人因被迫退出公司而无法上台敲钟,公司选定了Austin成为敲钟人,她曾经的老板却站在台下,为她和Uber员工们创造的成果鼓掌。 果然,革命要趁早啊。[详情]

优步破发:硅谷新公司告别景气的转折点?
优步破发:硅谷新公司告别景气的转折点?

  网约车巨头优步技术公司(Uber Technologies Inc。以下称优步)上周五上市破发。作为今年备受瞩目的IPO,也是自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美股规模最大的IPO交易,优步上市首日便下跌很不寻常。国际金融数据服务商Dealogic追溯至1991年的数据显示,在53只估值至少100亿美元的美国上市公司中,挂牌首日下跌的仅8家。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去年曾预计优步的估值高达1200亿美元,但随着美股市场表现动荡及对手Lyft上市后表现不佳,过去几个月优步IPO发行价不断下调。按照最终每股45美元的定价,优步估值约为820亿美元,较1200亿美元的估值缩水了32%,而上市首日已跌破700亿美元。 在发行股票数量相同的情形下,估值便决定了IPO的定价,优步整体估值越高,每股价格也就越高。但投资者之间互有矛盾,投资者与发行人之间也互有矛盾,投资者与承销商之间互有矛盾,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各有算盘。优步创设后经过多轮私募投资,IPO之前又有一轮私募投资。新老投资者利益不同,对优步的IPO定价自然也就有不同要求。 对IPO之前入伙的投资者来说,价格定得越高越好,至少不要低于其买入优步股票的价格,否则他们便会亏钱,至少有纸面亏损。优步IPO之前,沙特阿拉伯主权基金“公共投资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PIF”)以每股48.77美元的价格买入35亿美元的优步股票,而优步IPO定价每股45美元,PIF所持优步股票的价值便跌至33亿美元。而优步IPO一级市场买入股票的投资者则希望股票价格越低越好。投资者若在纽交所买入优步股票,对IPO定价并没有发言权,只能通过在纽交所买入优步股票的多少来表明其对优步定价的态度。 尽管股票在纽交所挂牌交易后股价下跌,但无损优步已入袋的81亿美元融资。从这个意义上说,优步乐见IPO的价格定在高位。但IPO定价中唱主角的是承销商,毕竟IPO是包销,承销商已将全部股票买下,得承担主要风险,若定价不从其愿不合情理。再者,承销商熟悉股市,有自己的销售渠道,而发行人不过是偶一为之,并不熟悉市场的暗道机关。优步主承销商是摩根史丹利,承销团中还有高盛和美国银行、美林,这些承销商身经百战,身手不凡,但在具体定价上也很犯难。优步IPO定价计划中就有两个价格区位:每股44至50美元与每股48至55美元。承销商的逻辑是,只要最终价格在区位之间,就是合理的。承销商还可借此表明,他们定价并非心血来潮、想当然,而是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 公司上市之前,投资者、发行人、承销商对公司只有估值,但在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后,便有了市值。可以说,市值是估值的最后落实,也是对估值的肯定或否定。 此前投资者踊跃认购优步IPO股票,认购量是IPO拟发行股票的3倍。但承销商仍然低位定价,生怕重蹈Lyft 的覆辙。Lyft计划的发行价的浮动区位为每股62至68美元,实际IPO价为每股72美元。今年3月,Lyft首次公开发行,融资22.2亿美元,股票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后,股价一度飙升,但随即回落,到本月初已下跌了 25%。此外,美国股市近期动荡不已,更让优步的承销商小心定价。苹果被公认为美国的头号上市公司,而就在优步上市前一周,苹果股票价格下跌9%,一周市值蒸发750亿美元。 优步成立10年,也亏损了10年,去年还亏损30亿美元。优步的资产少之又少。优步在其披露的材料中也表示,可能永远不会盈利。所以,买入优步股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优步的预期——也就是一种估值。高估值者认为,优步具有巨大潜力,前途不可限量。优步首席执行官(Dava Khogrowshahi)就一口咬定,公司大有希望。他表示,买入优步股票并不是寄望于优步的打车业务,而是寄望于优步的物流和交通平台。换言之,对优步如何估值取决于优步的定性:究竟是乔装打扮后的打车工具公司,还是新兴的技术平台。若是前者,看来气数已尽,若是后者,则会蒸蒸日上。 或许,这是一个转折点,独角兽上市从此落入不景气。当然,在过去10年的IPO记录中,还有三家独角兽公司的表现比优步更糟。因而,也有分析认为,优步的上市或许是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在这个已落幕的时代,相对较小的创新得到了大规模投资。只是,这些新崛起的硅谷公司,似乎再也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理念了,与那些发明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设备等的硅谷前辈公司相去甚远。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详情]

优步和Lyft为美化报表自创财务指标 但投资者不买账
优步和Lyft为美化报表自创财务指标 但投资者不买账

   优步(Uber Technologies Inc., UBER)、Lyft Inc. (LYFT)和其他选择上市的大型初创公司对其新业务模式进行了大肆宣传,这些新模式颠覆了传统行业,但也令这些公司遭遇历史性亏损。 为了吸引投资者,这些公司还提出一些非常规方法来衡量其表现。但到目前为止,投资者并不买账。 优步和Lyft在IPO前的12个月亏损额为有史以来美国初创公司中最大的,这两家网约车公司上市后双双遇挫。优步在截至3月底的12个月亏损达37亿美元,该公司将IPO发行价定在指导价区间的低端,目前股价较其上周五的发行价已下跌约11%。Lyft去年亏损9.11亿美元,该公司股价自3月份上市以来累计下跌约30%。 这两家公司都提供了他们认为能更好衡量其业绩的财务指标。这些指标忽略了重大开支。优步称该指标为“核心平台贡献利润”,基于这一指标,该公司去年实现利润9.4亿美元,而不是经营亏损30亿美元。Lyft采用不同方法衡量的“贡献”利润为9.21亿美元。 一些公司在上市首日表现不佳后经营状况会有所好转。而且除优步和Lyft之外,也有一些公司创造了其声称能更好反映自身业务状况和潜力的非常规财务指标。 WeWork Cos.在创出名为“社区调整Ebitda”的新利润指标之后,在去年12月份提交了IPO申请。这家共享办公空间公司的高管表示,该公司应被视为科技公司。Ebitda指利息、税项、折旧和摊销前利润。 以标准会计方法计算,WeWork去年净亏损约19亿美元,而以该公司看重的上述指标衡量,则为实现净利润4.67亿美元。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基于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上述亏损额将是美国上市初创公司史上第二高水平,介于优步和Lyft之间。 以善于发现会计伎俩而知名的法务会计师Howard Schilit称,早期投资者试图在公开市场找到接盘者。他表示,为了推销这些交易,他们会构造一种荒谬的事实模式。 WeWork和优步的发言人不予置评。Lyft发言人称,“贡献利润”数字旨在帮助投资者了解该公司利润率的扩大情况。 这种富有创意的会计做法令人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当时亏损公司在上市时宣扬“备考”利润能更好地衡量其财务表现。在更近一段时间,硅谷初创公司使用一些非传统的财务指标,比如“年度经常性收入”、“开票额”和“预订额”等,与传统会计指标相比,这些指标能给投资者留下更好印象。 许多公司认为,在了解其业务的增长趋势方面,这些非传统指标是更好的衡量方式。对那些能高速增长的初创公司,风险资本投资者通常会给予估值溢价,而忽略一些前期发生的大额费用。风险资本投资者和企业家表示,举例而言,营销成本或许会让公司在初期蒙受亏损,但如果争取到的客户从长期来看能提供高利润,则现在投资发生亏损将是值得的。 初创公司一旦上市,就必须对基于非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财务用语做出解释,披露它们与传统会计标准有何不同。会计监察机构提醒投资者不要忽略标准指标。运用标准指标可以更轻松地比较各公司的财务报表。 企业普遍采用能够美化财务报表数字的指标,如果使用标准会计方法,其报表就会显得逊色一些。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S&P Dow Jones Indices)的高级指数分析师Howard Silverblatt称,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使用调整后利润指标公布的2018年每股收益较标准指标高出19美元。 这一数字比过去十年间的平均提振幅度高出一倍。自1980年以来,唯有衰退时期才出现过企业青睐的利润指标与标准化数字之间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因为企业在衰退时期常常会进行大额减计。 Silverblatt说,投资者应当关注这种扩大的差距。“这些都是真实的费用,可能意味着企业正遇到困难。” 2000年,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简称SEC)的首席会计师Lynn Turner曾感慨他称之为“EBS”的财报。EBS是“Everything but Bad Stuff”的缩写,意思是“一点坏消息也没有”。 科技公司穷尽所能想要粉饰财务困难,但许多公司并不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2011年,Groupon Inc. (GRPN)利用IPO招股书的前三页来解释自己创造的一个会计指标,这个指标被称作“调整后部门合并运营利润”。这个指标不计入营销成本等订户获取开支,导致2010年Groupon由运营亏损4.2亿美元摇身一变成为盈利6,060万美元。但迫于SEC的压力,该公司最终从招股书中删掉了这个指标,其股价在上市后大幅下跌。 2015年,时任雅虎(Yahoo Inc.)首席执行长的梅耶尔(Marissa Mayer)使用了一个被她称作Mavens的新收入指标,Mavens是移动、视频、原生广告和社交英文的首字母缩写。这个指标追踪的是在雅虎主要业务持续下滑之际仍实现增长的规模较小的部分业务。此举引发了广泛批评,两年后,雅虎以大幅折让的价格向Verizon Communications Inc.出售了核心业务。 WeWork的社区调整后EBITDA不包括上亿美元的经营费用,认列了签署长期租约获得的预付折扣,而不是在租赁期内分期摊销。WeWork称,这样做能够更好地把活跃用地相关成本隔离出来。 优步的“贡献利润”不包括上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包括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开支),尽管优步称这些研发举措对公司未来至关重要。Lyft表示,“贡献利润”是一项反映Lyft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但其“贡献利润”数字不包括2018年度近20亿美元的经营费用,而正是这一大笔经营费用导致Lyft发生巨额亏损。 即使科技投资者对初创科技公司公布财务数字的手法抱有顾虑,但对这一点越来越无能为力。一些科技初创公司给予创始人超级投票权股份,Lyft和WeWork也在其中。这种做法在初创公司中越来越常见。 根据研究IPO的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教授Jay Ritter提供的数据,2015年至2018年期间上市的初创科技公司中,有超级投票权股票的公司数量占到了三分之一,而上溯到1980年的之前多年里,这个比例平均只有6%。过去38年里,非科技IPO中,具有超级投票权股票的公司只占十分之一。 文章来源:华尔街日报[详情]

马克-库班:优步不是一家成长型公司 他们等得太久了
马克-库班:优步不是一家成长型公司 他们等得太久了

   新浪美股讯 NBA达拉斯小牛队(Dallas Mavericks)老板马克-库班(Mark Cuban)周二对CNBC表示,优步上周令人失望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这家叫车公司等了太久才上市,失去了早期公司通常拥有的势头。 库班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不是一家成长型公司,”库班补充道,“他们等得太久了,已经没什么能让人兴奋的东西了。” 库班说,四年前他向优步的竞争对手Lyft投资了100万美元,后者今年3月的IPO也令人失望。他认为,与优步一样,Lyft等得太久了。就优步而言,他将责任归咎于投资者。 “我认为,我们在公开市场上看到的是目前的硅谷精神。整个态度就是等待,等待,再等待,”库班说。 库班表示,优步的IPO反映出加州地区风险资本投资者表现不佳,称这“表明他们不太擅长对公司估值,而且在评估IPO的后期阶段,市场效率也不高”。他说,未来私营企业的CEO和员工将开始选择投资者,CEO们“将变得更聪明”。(张宁)[详情]

优步千亿美元估值梦破裂 主承销商大摩被"千夫所指"
优步千亿美元估值梦破裂 主承销商大摩被

  © Reuters. 英为财情Investing.com – 刚刚上市的优步 (NYSE:UBER)在过去两个交易日累计下跌了18%,让市场大跌眼镜。而作为这个过去五年美国最大IPO的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 (NYSE:MS)开始面临来自投资者的质疑。 为什么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内的银行家去年都称优步的估值高达1200亿美元?这些承销商对于IPO定价是否过于激进?他们是否向将过多的股票销售给那些只是在口头上作出长期持有承诺的大型投资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接下来还会有谁买优步的股票? 此前,外媒曾援引知情人士称,优步的股票获得了至少超额三倍的认购。然而,据彭博周一的最新报道,一位数十亿美元资产公司的投资者指出,在定价前几天出现了可疑的情况。当时承销银行一直联系他,希望得到其不会放弃优步股票的保证。这位投资者的公司最终削减了订单。 佛罗里达大学沃灵顿商学院专门研究IPO的教授杰伊·里特(Jay Ritter)表示,“承销商应该要更好地确定IPO的真实需求如何。” 许多顶级投资者在上周之前就已经持有优步的股票,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整体市场对这81亿美元股票的兴趣。据知情人士透露,持有人包括摩根士丹利财富管理部门的客户。 知情人士称,摩根士丹利一直试图稳定优步的价格。作为主承销商和稳定代理商,摩根士丹利有权通过绿鞋机制出售额外的股票。通常情况下,银行可以在IPO中从发行人处获得这些股票,也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这有助于在IPO之初支撑股价。目前,还不清楚摩根士丹利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这样的操作。 彭博称,至少优步有一名处于亏损状态的大型投资者对此表示失望,认为摩根士丹利应该从一开始就支撑股价。 不过,初步的低迷走势也有可能不会持续。摩根士丹利承销的Facebook在上市初期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但后来也证实了这是三十年才能出现一只的股票。[详情]

优步股价继续大跌可能给美国IPO市场浇冷水
优步股价继续大跌可能给美国IPO市场浇冷水

  优步(Uber Technologies Inc., UBER)股价周一大跌,对这家近年来最高调上市的公司构成又一次打击,并可能给此前热火朝天的美国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浇一盆冷水。 优步股价在上市第二个交易日大跌4.47美元,至37.10美元,跌幅11%,目前已较这家网约车巨头IPO发行价45美元低了18%。最近几周优步已下调其估值预期,而且IPO定价也颇为保守。 上述下跌使优步成为今年美国IPO市场又一个上市后表现异常糟糕的案例。优步的竞争对手Lyft Inc. (LYFT) 3月底进行了备受期待的IPO,但上市后股价急跌,目前较72美元的发行价低了33%。 优步首席执行长Dara Khosrowshahi在给员工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很显然,我们的股票表现并不像我们在IPO前所预期的那么好,预计未来几个月在公开市场上还会经历一些艰难时日。”《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见到了这封电子邮件。 今年料将是美国IPO市场的丰收年,多家知名公司都安排在今年上市。优步、Lyft、Zoom Video Communications Inc. (ZM)以及Pinterest Inc. (PINS)已实现上市,而Slack Technologies Inc.和WeWork Cos.料于今年晚些时候上市。 这些IPO新股周一股价大跌。Lyft跌5.8%,Zoom跌8.9%,Pinterest跌8.3%。不过Pinterest较发行价仍高40%,Zoom较发行价高出约一倍。 除了那些以发行价买入优步股票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外,过去几年在私募融资中向该公司投入资金的很多投资者如今也在亏钱。优步目前较其G轮融资中获得的每股48.77美元估值低大约28%,在这轮融资中,该公司从2015年12月到2018年10月之间筹集了超过80亿美元。 安联投资(Allianz Global Investors)科技分析师Catherine McCarthy称,安联在优步上市前就持有其股票,但不再投资该公司。 McCarthy表示:“我们的信心确实因Lyft而动摇。看到Lyft持续下跌令人担忧。” McCarthy称,令她担心的因素还包括,华尔街预计该公司至少几年内都不会实现净利润,这取决于该公司能否执行其战略。她表示,这是很长一段时间。 整体市场表现动荡,在上周五优步首日上市时,股市大幅走低,不过股市尾盘反弹,而优步收盘依然大跌。周一美国股市再度下挫,标普500指数跌2.4%。在这两个交易日的投资者抛盘中,科技股都首当其冲。 优步估值的下降拖累了该公司最大支持者的股价。软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oftBank Group Corp., 9984.TO)美国上市股票周一进一步下跌5.5%,上周五收跌12%。软银在2018年初斥资77亿美元买入了优步近15%的股份。 Wedbush Securities的分析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投资者的反应平淡,反映出他们没有指望优步能“一夜成功”。这些分析师称,投资者需要时间来消化优步如何与对手竞争、优步对优食(Uber Eats)和Uber Freight的战略愿景以及优步在自动驾驶汽车方面的抱负。 这些分析师表示,预计优步至少在未来几年将处于营运亏损状态,但他们认为,投资者应该对优步的投资更有耐心,因为优步的领导地位有助于带来更好的长期竞争优势。 盈利能力不足是威胁优步称霸交通领域的一系列障碍之一。来自叫车服务竞争对手和外卖初创公司的激烈竞争导致优步在截至3月底的12个月亏损扩大至超过37亿美元。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数据,这一上市前一年的亏损规模远超美国其他初创公司。 优步的收入增长也停滞不前,这对于用增长标榜自己的一家公司来说是个问题。2017年优步收入高歌猛进,每季度增长远高于10%,而在过去的几个季度几乎没有变化。去年第三和第四季度间优步的收入仅增长了1%,今年第一季度又增长了3%,至约31亿美元。 优步将增长停滞归咎于全球的激烈竞争,比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Didi Chuxing Technology Co., 简称:滴滴出行)等财大气粗的竞争对手在拉美推进了诸多吸引乘客和司机的计划。 优步不得不给乘客提供折扣和给司机提供补贴,用这种成本高昂的行动进行反击,该公司在一些主要市场的份额也已下降。曾被优步高管夸赞为闪耀的明星的外卖送餐服务Uber Eats在美国、印度和其它地区已失去了一些地盘。[详情]

美股也"埋人":Uber市值2天蒸发130亿美元 这些惨被套
美股也

  美国股市也“埋人”:Uber市值2天蒸发130亿美元 这些资金惨被深套 每经编辑 王晓波 图片来源:摄图网 初次筹备IPO时估值1200亿美元、IPO估值754亿美元,上市首日收盘市值697亿美元,上市第二天收盘市值625亿美元……看着这一连串下滑的数字,Uber股东们的心里一定是苦涩的。 作为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IPO,Uber被投资者寄予厚望,但是自上周五入市交易以来,Uber却让投资者大失所望。上市后连跌两日,从45美元发行价跌到了37.26美元,跌幅超17%,市值也从IPO的754亿美元,跌到了625亿美元。 与去年最后一轮融资的760亿美元估值相比,Uber市值已经大幅缩水,这意味着后期进入的一些投资者已经被深度套牢。 Uber市值两天蒸发130亿美元 沙特“土豪”也被套? 5月14日周一,网约车公司Uber收盘跌超10%,盘中最低时触及36.08美元,37.26美元的收盘价较45美元的发行价已跌17%,最新市值仅为625亿美元,与IPO时的754亿美元相比,市值已蒸发近130亿美元。与初次传出寻求上市时的1200亿美元估值相比,更是相去甚远。 然而对于Uber来说,股价的跌势似乎并未打住,盘后数据显示,其股价再次跌破37美元。 《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作为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IPO,Uber将发行价定在45美元,接近44至50美元的区间下限,这使得优步的IPO估值在未稀释的基础上达到754.6亿美元,在完全摊薄的基础上,隐含市值为824亿美元。远低于在初次传出寻求上市时的1200亿美元估值。 此前据彭博援引知情人士透露,Uber路演期间的投资者认购规模已超发行数量3倍,足以将IPO价格定在区间高端。但因市场环境不佳及其北美最大竞争对手Lyft的“前车之鉴”,Uber最终选择了较为保守的定价策略。其竞争对手Lyft的最新股价为48.15美元,相比72美元的发行价已跌去33%。 然而低定价的策略也没能让Uber避免破发和大跌,随着全球竞争的升温,优步必须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展开角逐,这些资金充沛的竞争对手正在推动交易以吸引乘客和司机,而Uber在一些主要市场也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除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美国股市近期来的普遍下跌也给Uber的股价造成了阻力。 持续下跌的股价无疑无疑让很大一部分投资者面临账面损失,以最新市值625亿美元计算,这较其IPO 754亿美元的估值缩水近130亿美元,更是远远低于其去年最后一轮融资的760亿美元估值。 但蒙受损失的投资者远不止最后一轮融资,目前37.26美元的股价已经显著低于2015年12月后的公司估值。而Uber的IPO文件显示,其2015年底融资的资金规模高达170亿美元。 以2016年年中投资35亿美元的沙特公共投资基金(Saudi Public Investment Fund)来说,目前其账面亏损或已高达5亿美元。 根据The Information提供的图表,F轮之后的投资人明显都在账面亏损之列。尽管软银和沙特基金两家占据了超过一百亿美元的后期融资,但至少还有超过六十亿美元以超过目前市值的价格投资到Uber中,而这其中的大部分来自于硅谷。 有资金被套,也有机构大赚。Uber上市后,最大股东软银持股比例降至16%。以目前市值计算,软银持股市值约100亿美元,虽然比之前的预期缩水不少,但相对于软银对Uber投资的约90亿美元,仍增值约10亿美元;IPO主承销商高盛2011年向Uber投资500万美元,经减持后目前仍持有1000万股,以当前股价计持股市值约3.7亿美元,加上此前卖出的收益,高盛获益不菲。 巨额亏损遭市场批评 CEO发信为自己打气 韦德布什证券(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市场对Uber的热情不高,反映出投资者对Uber将“一夜成功”的预期不高。 鉴于Uber竞争对手Lyft的股价已较发行价跌去33%,《华尔街日报》更是直言不讳地将Lyft和Uber评为美股IPO市场两个硕大的污点。 不可否认,由于美国股市普遍下滑,Uber的IPO可能赶上了运气最差的时机。但华尔街见闻报道,Uber商业模式所面临的根本挑战在于,公司必须保持足够低的价格以吸引乘客,同时支付足够的酬金让司机为公司工作。但是,管理这个双边市场模式尤为困难,近年来Uber已经为此损失了数十亿美元。而公司获得的客户和订购总收入越多,它的利润率就越低,面临的亏损也就越大。 数据显示,Uber近3年来的运营亏损超过100亿美元(2016年30.23亿美元,2017年40.8亿美元,2018年30.33亿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此前还援引Capital Innovations的首席投资官Michael Underhill称,Uber上市表现不佳,可能对其他高估值且未盈利的硅谷巨头敲响警钟。 他认为,Uber上市更像是给之前的私人投资者一个离场机会,一边巨额亏损、一边用严重补贴来疯狂扩张营收端,这种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面对上市后的股价不佳和市场批评,Uber急需给投资者以信心。对此,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给员工发信,称Uber上市后股价表现不如预期,并表示拥有所需的所有资金,可以提高利润。信中表示,市场情绪最终将改善,股价也将上涨。Dara Khosrowshahi指出,Facebook和亚马逊上市后也一度经历困难,但之后取得惊人成果。 信中提到: 每只股票的估值都是基于公司预期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利润。我们的未来有很多可能性都是高利润和有价值的,当然有些可能性下不那么好。在市场情绪消极的情况下,悲观的声音越来越大,乐观的声音回落。 请记住,Facebook和亚马逊上市后的交易对于这些公司来说非常困难。看看他们从那以后取得的成果。 我们的道路将是一样的。情绪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我预计未来几个月公共市场将会出现艰难。但是,我们拥有所需的所有资金,以展示提高利润率和利润。随着市场看到证据,情绪将会改善,随着情绪的改善,股价将跟随。我们无法控制时间,但我们将能够控制结果。 (本文来自于每经网)[详情]

上市第二个交易日Uber大跌8% 股价不足40美元
上市第二个交易日Uber大跌8% 股价不足40美元

  新浪美股讯 北京时间13日晚间消息,网约车巨头Uber上市第二个交易日大跌8%,股价已不足40美元。 截至发稿,Uber股价报38.19美元,跌幅8.14%。 Uber于上周五在美国IPO,首日开盘即破发报42美元,此前给出的IPO定价为45美元,截止上周五收盘,Uber大跌7.62%,报41.57美元。 其竞争对手、网约车第一股Lyft当日也跌逾7%,Uber上市后也同Lyft一样惨遭股价下跌。 按照当时收盘价计算,Uber市值697亿美元,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甚至低于Uber去年最后一次私募融资轮时760亿美元的估值。[详情]

Uber上市众生相:财富背后的狂欢与落寞
Uber上市众生相:财富背后的狂欢与落寞

  成立9年后, Uber在上周五登陆纽交所,尽管最终破发,但也没有影响硅谷一夜之间又多了富豪千万。 这也被视为自2012年Facebook上市以来,美国最重要的上市事件,Uber近700亿的市值规模也快要赶超美国一众老牌企业。 敲钟台上下狂欢的人群,各自与这家公司有着不同的渊源:有些是传奇的硅谷故事,听来励志;有些则揭示了资本市场的残酷,惹人感伤。 昔日实习生成敲钟人 在Uber上市敲钟的历史性一刻,站在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身边的一位身穿大红色连衣裙的年轻女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她的名字叫做Austin Geidt,是Uber的第四名员工,也是目前Uber自动驾驶部门(Uber 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的策略负责人。Uber的上市也令她的故事成为硅谷的又一传奇。 这位曾经公开自己与毒瘾作斗争的“问题少女”,直到20岁才清醒。2010年,Geidt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那一年全球经济还都深陷在金融危机后遗症的泥潭中,25岁的Geidt运气不错,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Uber。她冒昧给Uber的时任CEO、联合创始人Ryan Graves发邮件谋求职位,并最终凭借出色的自我介绍赢得了信任。此后近十年,Geidt担任过Uber的不同职务。2015年,Geidt就曾发Twitter鼓励Uber的实习生,让他们抬起头来。 2016年起,Geidt就加入Uber自动驾驶团队,自动驾驶也被视为共享出行平台是否能够实现盈利的关键技术。 Geidt在Uber的九年时间,Uber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CEO就换了三任。在经历了这些公司的阵痛和磨难期之后,Geidt还坚持留在Uber,并终于在Uber IPO上市那刻站在敲钟台上,大放异彩。 头号员工成十亿富豪 Geidt的成功激励了很多渴望成功的女性。但这也要归功于她的伯乐——Uber的第一位员工、联合创始人Ryan Graves。Uber的上市令年仅35岁的Graves财富一夜暴增至10亿美元。 十年前,Graves还是美国通用电气一名信息技术管理培训项目负责人。2010年1月5日,Graves忽然给Uber的联合创始人Travis Kalanick发了一条Twitter,暗示自己具有潜力加入Uber这个创业团队。就像Geidt打动了Graves那样,Graves打动了Kalanick,两个月后,他加入Uber,成为头号员工。 Graves对Uber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他帮助Kalanick成立起公司,由UberCab变成Uber,并且负责了2010年Uber历史上的第一笔价值125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为First Round Capital和Lowercase Capital。 2017年, Uber爆发文化危机,Kalanick被迫辞职后,Graves也在Kalanick离开两个月后宣布辞职。他承认Uber存在问题,并表示应该正视问题,努力改变。 Graves曾在一封给全体员工的信中援引孔子的理念说道:“反思是提升智慧最高贵的方法,非常幸运的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这也成为我们继续前进和成长的最宝贵的财富。” 离开Uber后,Graves仍是Uber董事会成员,不过他已经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Saltwater,投资项目包括一家旧金山的啤酒公司和一家从事女子健康生殖服务的公司。 离职员工也赚得第一桶金 在Uber上市后,公司员工举行了盛大的Party来庆祝这一令人激动的日子。即便是一些已经离职了的Uber员工,他们也手握大笔Uber股票,数量从几万股到数十万股不等。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有2013年加入Uber的员工,持有的Uber股份相当于Uber整体市值的万分之一,约合数百万美元。例如Uber人机交互界面(HMI)的高级设计师,持股数就多达20万股。 一位去年刚从Uber离职加入另一个硅谷创业团队的中国籍员工小沈就是Uber上市的受益者。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己大约持有一万多股Uber股票。以目前Uber的股价来计算,这笔持股价值超过50万美元,而小沈2016年加入Uber时才刚从大学毕业,他所在的部门是核心计算云,作为一名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小沈承认Uber让自己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不过这笔持股要到6个月后才能解禁,小沈决定即便在解禁后,仍不会考虑卖掉,而是会长期持有Uber股份作为价值投资。“我非常看好Uber的前景。”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经历了2017年的高层动荡之后,Uber进入了改革期,变得更加成熟了。” 尽管对Uber充满信心,为了个人发展,小沈还是离开了。在他看来,Uber给员工股份非常慷慨大方,只要工作满四年就能兑现全部期权。小沈离开时工作了3年,基本兑现了3/4的股权。“Uber上市了对公司肯定是好事,但对于个人发展可能会有所限制。”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因为变成了大公司的Uber层级更多了,项目推动的流程变得更慢,面临和过去不一样的挑战了。” 在回忆起Uber最艰难的日子时,小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那时Uber每天都上负面新闻,最多的时候一周七天上头条,但我们相信公司那么大肯定能撑下去,整个部门基本上没有人离开。” 他还把Travis Kalanick与特斯拉的CEO马斯克做对比。“这两人非常像,都对未来抱有远见,希望打造伟大的公司。但两家公司风格又有不同,特斯拉还是像一家创业公司,非常扁平化,没有很多层级;不过Uber在改革之后已经朝着大公司的方向发展了。” 据小沈透露,Kalanick生性傲慢,不受司机待见,人们对他的评价也两极分化。“我个人非常敬重TK(Travis Kalanick),他没有上台敲钟,在Uber内部也引起很多议论,人们认为他的出现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形象。” 缔造者VS “救世主” 在Uber上市的大好日子里,有一个人心情最为复杂,他是这一切的缔造者,但又只能做一名观众,在台下默默地看着众人狂欢。他就是Uber的联合创始人Travis Kalanick。 Kalanick持有Uber 8.6%的股份,他的身家已经达到54亿美元。不过遗憾的是,Kalanick并没有出现在敲钟台上,而是在交易大厅里与他的父亲一起默默见证。Kalanick当天还是打了一辆Uber来到纽交所。 42岁的Kalanick当天身穿蓝色衬衫和深蓝色西装,他试图被人群遮挡,避开所有的摄像机,也不愿对Uber的上市做出任何回应。尽管Kalanick也仍在Uber的董事会中,但过去两年来自投资人和董事会的压力令他不得不与这家自己亲手创造的公司划清界限。 与黯然离场的Kalanick相反,Uber上市最大的光环落在了2017年8月临危受命的Uber第三任CEO Dara Khosrowshahi头上。在接管Uber以来,Khosrowshahi展现出了一位企业领导的“铁腕”治理风格,他坚决地要让Uber与过去的文化“决裂”。 Khosrowshahi接受Uber时,公司没有CFO,没有COO和CMO,他一手组建了一个核心的领导团队。在上任伊始他就表示:“我已经做好弄脏双手的准备,会重新建立起一个Uber。这样当人们回顾他们所做的这些事情的时候,会倍感欣慰。” 带领Uber IPO也是Khosrowshahi上任以来最大的任务。他承认,很多企业上市前的融资周期正在变得更长,因为它们即使不上市也能融到钱。不过Uber的规模已经过于庞大,足够成熟能成为一家上市公司。Khosrowshahi同时认为,把Uber与亚马逊的对比是“错的时间公平的比较”。[详情]

Uber和Lyft的困境:美失业率这么低 如何留住司机?
Uber和Lyft的困境:美失业率这么低 如何留住司机?

  对于眼下的Uber和Lyft来说,平台上司机的流失是一个无法避开的困境。 本月早些时候,美国的Uber和Lyft司机曾爆发一场罢工行动,要求上述公司为他们提供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工作保障。而在他们举行这场罢工之前,就已经不断有司机退出Uber和Lyft平台。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曾在Uber平台驾驶的美国肯塔基州司机Carl Wagoner表示,去年夏天,在回避价格相对较高的深夜酒吧人群的前提下,他的驾驶最多只能带来每小时5美元的净收入——这一水平远远低于司机希望得到的最低时薪,更低于包括餐饮、零售等其他行业的最低时薪水平。 Wagoner仅做了六个月的兼职司机便从Uber离职。 美国的失业率日渐降低,如今已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这意味着即便司机们不再为网约车平台开车,他们似乎也能在其他领域找到收入更高、福利待遇更好的工作机会。对于Uber和Lyft们来说,如何留住这些“说走就走的”司机成为了最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新就业模式带来的冲击 随着网约车的热潮席卷全球,“零工经济(Gig Economy)”成为了美国越来越火爆的概念。劳动者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成为自由职业者,用“打零工”来取代一份固定的工作,从而补贴生活开支。他们可以很快地获得一份工作,也可以很快地辞职跳槽。 在支持零工经济模式的一百余家美国企业中,Uber和Lyft赫然榜上有名。 眼下,美国就业市场也十分吃紧,这使得自由职业者有更大的可能性找到一份好工作。 截至3月31日,美国空缺职位数已经连续第13个月超过失业人口,二者之间差值达160万人。这意味着目前仍有约160万个就业岗位等待人员补充。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行业都面临着超高的雇员流动性。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快餐业在2017年的雇员流动率高达150%,也就是说,在一年之内,一家拥有10名员工的店铺会出现15次员工离职。在一些公司中,这一比率甚至高达500%。 很多企业为了留住员工而作出努力,亚马逊曾在去年将员工的最低时薪提升到15美元,Target、Costco等百货公司也在尝试提高员工工资,以留住现有员工,因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找到一份收入更高的新工作。对于仍在连续亏损的Uber和Lyft来说,似乎很难效仿。 上述媒体援引“Gigged”一书作者Sarah Kessler表示,零工经济的代表企业很大程度上是2008年经济危机的产物,而在劳动力市场吃紧的当下,能够推动这些企业继续增长的动力已经减弱,那些起初大量注入的风险投资眼下也正在寻找退出的机会。 司机频频抗议,网约车平台前路难行 为了留住司机,Uber和Lyft不是没有努力过。 Uber和Lyft曾双双表示,将给予平台司机现金奖励,并允许他们使用这些钱来购买该公司的IPO股票。 但从事情后续的发展来看,司机们并不买账,因为他们要的不是一次性支付的奖金,而是能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保障的员工福利和更高的工资。 5月8日,美国大约八个城市的Uber及Lyft司机相约在这一天举行罢工。这一天同时也是Uber正式上市的前两天,司机们旨在借此行动向Uber及其投资者施压。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似乎并没有出乎Uber的预料,该公司也曾在招股书中表示,打算在未来削减给予旗下司机的补贴,并直言司机上升的不满情绪可能构成风险。 事实上,两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可能很难允许他们继续给予旗下司机像以前一样高昂的补贴。两家公司的亏损都大到令人不安:在亏损额同比收缩逾一半后,Uber去年仍录得净亏损18亿美元;而Lyft今年一季度的亏损额更是大于去年全年亏损额,远超市场预期。 在目前的水平上,不继续压缩司机的薪水已经是最好的情况,而他们所要求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改善则更加难以实现。 Uber和Lyft正期盼着用户越来越多地抛弃私家车,转而使用他们提供的网约车服务,但与此同时,平台上的司机正在快速流失,这使两家亏损公司赖以生存的“增长”受到了拖累。 司机们的罢工从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效果——在上市首日,Uber收跌7.62%,并在美股盘后继续下跌。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详情]

Uber上市:硅谷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Uber上市:硅谷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尽管已经把发行价定在了区间底部,Uber还是没有逃过破发的命运。上市当天,Uber收于41.57美元,较发行价下跌7.62%。 但是,Uber的上市仍然代表着硅谷的拐点。Uber代表的一票公司,资金能力雄厚,这或许得益于金融危机后创纪录的低利率红利。风投资金激进地涌入一个又一个初创企业,期望能再造一个苹果,或是谷歌。 CNBC专栏作家Matt Rosoff认为,这些新崛起的硅谷公司,似乎再也没有那么石破天惊的理念了。它们基本瞄准都市年轻人的基本需求。例如,网约车公司Uber和Lyft,解决了无车族的出行需求,还有解决工作族用餐需求的外卖平台,解决单身人士交际需求的约会平台,解决旅游者住宿和体验风俗需求的民宿平台。 通过Instagram,用户可以在他人的分享中获得灵感,规划自己的婚礼或是行程。Facebook在2012年以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时,后者的员工还不到20人。 这些硅谷新贵们,不乏一些真正具有创新能力,而且找到了坚实的用户基础的公司。Uber就用十年时间,成功地让共享出行成为习惯,而且影响力是全球性的。但总体而言,它们和曾经的硅谷,与那些发明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设备等传统的硅谷公司,仍然相去甚远。 更重要的是,Uber崛起背后的技术文化,是以用户的信息进行个性化匹配。这种创新在隐私性方面是有争议的,但它却是今天的硅谷的主流思想,在Facebook、谷歌等老牌硅谷公司的身上也有体现。 硅谷新贵们的创新能力,似乎有些淡化,而另一方面,硅谷的传奇色彩,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拿着大笔资金的生力军,激情四射地给投资人画饼,背后却没有盈利的底气。 移动互联网时代,资讯传播迅速,Uber代表的硅谷新贵们,也和科网泡沫时期的互联网公司一样,业务不断增长,规模持续扩大。但是,几乎没有谁能保证稳定的利润。Uber的招股书里也已经说得很清楚——“预计在可见的未来运营支出会显著增加,可能不会实现盈利。” 暂时没有稳定的利润,在华尔街不是什么新鲜事,亚马逊就是最大的成功案例,Salesforce和奈飞上市的烧钱史也都持续了多年。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崛起的硅谷新贵们,虽然有效仿“前人”亏钱的觉悟,却未必能亚马逊那样有明确的盈利目标。亚马逊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公司聚焦营收和现金流的提高,并强调有意把利润重新投入到长期增长中。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详情]

Uber流血上市,它到底是不是家有希望的公司?
Uber流血上市,它到底是不是家有希望的公司?

  Uber流血上市,它到底是不是家有希望的公司?丨YiMagazine研报 如果说过去10年里,以中美为代表的市场,利用投资与创业作为工具,造出了一个表面华丽、但满是泡沫的巨大市场,那么作为这个市场中最大的泡泡之一,Uber能维系10年之久,并最终成功挂牌上市,应该是这段小历史中特别值得记下的一笔。 美国时间5月10日,Uber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开盘价格为42美元,低于45美元的发行价。2019年的美股市场如行业期待的那样,终于等来了这个传说中的“大交易”,承销这一IPO的投行多达29家。 Uber上市当日收盘价格下跌7.6%,收于41.57美元,市值不到700亿美元。 在此之前,经过时长一个月的路演,Uber的IPO发行价定于45美元/股,位于此前划定区间的低位。按此计算,Uber的发行估值为755亿美元,低于Uber在一级市场最后一轮融资时的760亿美元估值,更远低于半年前承销商给出的1200亿美元乐观估值。不过,这并不影响Uber成为继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之后,美股市场最大规模的一次IPO。 Uber的上市,意味着一批早期投资人和大额支持者的“落袋为安”。作为Uber的最大单一股东,日本软银旗下的千亿美元基金VisionFund在Uber上市前,已经确认了38亿美元的账面浮盈;同时,此前因丑闻被踢出公司的Uber前CEO Travis Kalanick,也将以Uber第三大股东的身份获得可观收益。 和大部分的“独角兽公司”一样,Uber是一台强有力的“纸面造富”机器,但并非是一家赚钱的公司。发展10年来,它的业务模式始终伴随争议,在世界范围内屡屡碰壁或直面竞争;过去3年内,Uber的总运营亏损超过100亿美元,且在短时间内看不到任何扭亏为盈的可能性。 现在的Uber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为什么它的商业模式能存活10年之久、并在发展过程中一度备受资本追捧?未来它又会变成一家什么公司,又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出行生活? 就让我们从一张图开始,重新认识这家明星公司吧。 Uber的核心:一个“双边市场网络” 随着Uber逐渐做大美国本土市场,“在网上预约出租车化的私家车”这个模式就开始被越来越多有车及需要用车的人所认可。但对于Uber自身和其早期投资人来说,网约车模式的商业逻辑不止这么简单。 从平台运营者的角度,网约车模式可以被简单总结为一种“双边市场网络”的形态—— 市场的力量,就在于动态调节供需平衡。考虑到美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在Uber这个案例中,乘车人与坐车人随时有互换角色的可能性,但针对单次用车过程,这仍是一个很典型的“双边市场”需求。 随着供需变化,司机争抢客源、乘客争抢有限车辆的情况都可能出现,呈现为一种单边网络内部的竞争。当司机供给充分,乘客的体验升级会更快达到瓶颈(比如,等3分钟有车和等2分钟有车之间,体验差别很小),这是一种“边际递减”的表现。 所以,相比于一般的“市场效应”和“网络效应”而言,网约车模式的形态更为复杂,Uber、Lyft等公司作为市场组织者,所需要承担的功能也更多。一方面,作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在落地时需要有人打破政策的天花板;另一方面为了减弱上述单边网络内部竞争的问题,需要引入更强的技术能力,比如Uber开发出了司机端的智能路线规划系统、以及乘客端的智能加价系统。 作为组织方,Uber可以针对每一笔用车订单,从司机端抽取提成,这是网约车最重要的营收来源。从公司的总收入目标出发,“低客单价×高交易量”的组合,与“高客单价x低交易量”的组合看起来殊途同归。 但考虑到Uber提供的交通服务中,乘客大多会对价格更敏感,而对时间相对不敏感,所以作为市场协调者,Uber必须有效提高“交易量”,至少是将司机供应稳定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才有可能实现平台收入增长。在其招股书中,Uber也从“流动性”的角度出发,点明了交易量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 要转动Uber的飞轮,有几个难点 从亚马逊开始,“飞轮效应”就被用于形容双边市场型公司的成功要素:一方面,要使供需两端真正被调动起来,形成不断运转的双边市场,甚至在未来将更多的资源卷入这一体系;另一方面,在初始阶段推动这个轮转,也可能需要长时间、大消耗的投入,大部分的启动风险会被内化到平台身上。 在这方面,Uber面临的难题,必然会比从网上卖书起家的亚马逊大得多。 首先,要使Uber的商业模式在每个城市、每个国家市场落地并真正运转起来,最大的风险都集中在与政府、行业机构、工会,乃至个体用户竞合的过程中。在公司发展的早期,Uber在德国、法国、西班牙、土耳其、日本、韩国、英国伦敦、印度新德里、中国台湾及美国本土的多个地区都吃到过政府禁令,或是运营模式上的管制。 其次,还要考虑有效组织起这个“双边市场”所必需的成本。Uber要容忍客观存在的司机和乘客的“流失率”,由于平台是向司机端抽成,这部分的流失率会更严重些。The Information的调查显示,能在平台上坚持留存一年的Uber司机只占总量的20%;而在2018年,Uber仅在司机激励这一项,就有17亿美元的额外支出。 最后,Uber这套运营模式,还要随时面临竞争对手的模仿,令竞争进一步白热化。Uber显然无法阻止用户和司机同时在手机上安装多个叫车应用,交叉比较。 2018年的美国,Lyft的战略就是正面挑战Uber,针对同类型叫车服务发动价格战,最终市场份额从22%攀升至了39%。在中国,以“优步”之名入局的Uber同样遭遇到了滴滴在用户和司机补贴层面的模仿式对抗,最终Uber以卖身换股的形式退出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 Uber的飞轮看似已经运转起来,但位于轮子中心的公司本身,依然承担着大量难以快速消解掉的风险。这也是公司不怎么赚钱的原因所在——在剔除掉各类补贴、营销、运营和研发成本之后,Uber以网约车为核心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相当之低。招股书显示,2018年Uber用498亿美元的交易流水,最终只为公司创造了10亿美元的利润。 Uber想通过改良“飞轮”赚到更多钱 以上讨论的Uber模式,针对的仅仅是网约私家车为代表的核心业务。而“飞轮效应”的一个优势,就是在轮子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将更多新的相关业务卷入轮转过程,或是直接将飞轮模型复用到类似的其他领域内。 从这两个方向出发,Uber的确把自己的“飞轮”做了持续的改进、加固。 首先,在司机为代表的供给端—— Uber的网约车产品线已经分化为品质型的Uber Black、平价型的UberX,以及通过拼车进一步降低价格的Uber Pool三条产品线,试图以产品形式同时抓住交易量和客单价这两个影响公司收入的要素。 汽车不仅可以用于送消费者,也可以用来送外卖。考虑在订单低谷期复用汽车的“空间价值”,Uber提出了Uber Eats这一能够为司机额外创收的服务。这让Uber可以同时向顾客收取外送费(5美元一单)和向司机抽成(30%的比例高于网约车服务)。也让Uber与美国最大的外卖服务商、上市公司GrubHub之间有了明确的对标关系。2018年,Uber Eats的营收由一年前的5.87亿美元增长到了15亿美元,是公司目前发展最快的新业务之一。 而在乘客为代表的需求端—— 除了利用Uber Pool等性价比产品不断提升用户黏性之外,Uber还从交通工具入手,找到了吸引消费者的新方法。招股书中,Uber对于自家用户的出行距离数据做了统计,其中3英里及以内的出行订单,占比达到了46%。 Uber因此在自己的约车平台上提供了更便捷的电动滑板车或是电动自行车来解决这类短途需求。2018年4月,Uber以接近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硅谷共享单车企业Jump。Jump运营中的电单车和电动滑板业务,也被写入了招股书。 网约小客车模式,可被复制到其他交通出行领域—— 在Uber于今年4月底更新的招股书中,公司宣布除了将网约车的模式复制到货运系统(Uber Freight)之外,未来还希望复用到航空领域(Uber Elevate)。尽管后者是一个非常新的想法,但2017年才上线的Uber Freight已经展现出了不小的商业潜力。在上市前的路演中,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甚至将其称为Uber未来能够扭亏为盈,并实现25%至40%净利率的最重要布局。 最后,在与各大市场的同类品牌竞争的过程中,Uber也积累了一系列投资布局—— Uber招股书显示,公司当前持有滴滴出行、Grab及合资公司Yandex.Taxi的少数股权,并在今年3月底与中东网约车平台Careem签订了总价达31亿美元的股权收购协议。这些公司挂牌上市或是通过新融资实现资产增值时,Uber便可享受到投资收益。 涉及多种服务思路、多种交通工具和多种利润水平的产品线,以及在全球市场合纵连横的投资体系,最终组成了Uber的现状,它就像是“滴滴+美团+货拉拉”的一个复合体。 二级市场会认可多元化Uber的价值吗? 信奉“飞轮效应”的大公司,大多不会在其估值体系上拘泥于主营业务这一个部分,而是想方设法让投资者相信,飞轮卷入的其他(目前可能还不赚钱的)业务也有高估值的潜力。亚马逊的云计算和娱乐服务,阿里巴巴的云和物流业务,都是通过这种思路被计入到公司的总估值体系内的。 Uber的估值多年来能持续稳定提升,讲的也是相同的故事。在2018年7月对外公布的最后一轮整体融资中,Uber已价值720亿美元,并吸引了从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到传统车企在内的各类资金。 再次更新招股书时,Uber还计入了一笔来自软银、丰田、日本电装(DENSO)总计达10亿美元的新融资。这笔融资专门用于扶持目前仍处于烧钱阶段、对公司没有任何利润贡献的自动驾驶开发部门。理论上,这个“未来时”的故事,对于推高公司上市时的股价及市值也有一定帮助。 但在整个4月份的路演过程中,Uber在网约车业务所面临的激烈竞争、公司盈利的前景、继续全球化渗透的难度,以及在自动驾驶、共享航空等新业务上的烧钱行为,都被潜在投资者一一质疑。投行为其喊出的估值加码也因此从最高时的1200亿美元,逐渐回落到了接近上轮估值的755亿美元。 此外,先于Uber上市的Lyft不仅抢先吸走了“网约车”这一个主题下的部分资金,Lyft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也加剧了市场对网约车平台的价值质疑。相比于上市之初,Lyft的股价目前已经折去35%。Uber IPO的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甚至被Lyft威胁提起诉讼,称其提供的产品帮助IPO前投资Lyft的投资者做空该股。 作为五年以来全球“独角兽”企业市值最高、争议也最大的公司,Uber最终选择的上市股价和市值水平,必定是各类投资者、行业机构、公司高管的复杂考虑与博弈的结果。 相比于以高估值上市、并目送股价泡沫快速破裂,以一个尚在接受范围的估值上市,并在未来持续以提升业绩、或是提出新概念的方式持续刺激市场,不失为一个防御性较强的的市值管理思路。 在招股书中,Uber对自己的长远定位非常开阔:目前Uber进入的63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总人口数达到了41亿人;而从这些消费者2018年的总出行里程数来看,通过Uber完成的不到1%。所以在全球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交通服务商”的Uber依旧大有可为。 只不过,Uber未来真能成长为它想象中的这个巨无霸“交通服务商”么? 并非没有可能,但这太难了。[详情]

研究:Uber和Lyft是旧金山越来越堵的罪魁祸首
研究:Uber和Lyft是旧金山越来越堵的罪魁祸首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3日早间消息,据美国科技媒体The Verge报道,Uber和Lyft一直声称,共享乘车应用可以能够改善交通、减少人们拥有的车辆而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但是,越来越多研究却表明,事实正相反。期刊杂志Science Advances周三发布的最新研究提出,Uber和Lyft恰恰使得共享乘车诞生地——旧金山——的城市交通变得更糟糕。 旧金山的交通状况在近些年愈发地糟糕——研究公司INRIX将其列为美国第八拥堵的城市——其中大部分原因在于交通网络公司的兴起。究竟有多糟糕呢?根据最新的研究,2010年到2016年之间,旧金山的交通拥堵增加了近60%,Uber和Lyft则推动了差不多30%的交通拥堵。 研究始于旧金山县交通管理局(SFCTA)邀请肯塔基大学土木工程副教授兼交通模型与出行预测专家格里高利·埃尔哈特(Gregory Erhardt),协助研究共享乘车对城市交通模式的影响。 埃尔哈特表示,研究的目标在于展示旧金山街道“之前”和“之后”的照片,即Uber和Lyft在2010年渐渐流行起来之前,和2016年这两家公司成为主流交通方式之后。他们利用标准运输模拟来控制人口增长、城市交通系统变化和货运交付增加等变量。 数据获取是研究中的一大难点。Uber和Lyft拥有大量与车辆和人们出行有关的数据,却不愿与政府或研究人员分享,一方面是出于隐私考虑,另一方面则是担心影响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以往的研究结果多种多样。埃尔哈特和SFCTA的技术、数据与分析总监乔·卡斯提里欧尼(Joe Castiglione)向东北大学的数据科学家求助,用计算机程序请求Uber与Lyft的API,并汇报两个应用上与目的地位置最近的十辆车辆。 “他们将2016年底左右的6个月时间的发生在旧金山的API终端访问建立成一个网格,”埃尔哈特说,“每个两秒,就有十辆距离最近的车辆出现,写入数据库。最后我们一共生成约17TB的数据。” 埃尔哈特的团队使用面板回归模型来确定这段出行时间内的变化,他们的研究结果出人意料:Uber和Lyft事实上是旧金山交通拥堵恶化的罪魁祸首。 具有而言,他们发现,拥堵情况下的出行时间与自由流动情况下的出行时间的差异——即“车辆延误时间”——增加了62%。在此期间,旧金山的平均车速下降13%。与之相比,排除了Uber和Lyft之后的模拟模型显示,工作日的车辆延误时间仅增加了22%,而城市平均车速也只下降4%。 埃尔哈特的团队并非第一个研究Uber与Lyft对大城市交通影响的团队。引用最广泛的研究或许出自纽约市交通规划副专员布鲁斯·沙勒(Bruce Schaller)。去年夏天,他发布一份名为“The New Automobility”的报告,其中总结成,Uber和Lyft等共享乘车公司每年在波士顿、芝加哥、洛杉矶、迈阿密、纽约、费城、旧金山、西雅图和华盛顿特区等城市增加了57亿盈利驾驶里程。但埃尔哈特认为,自己的研究与沙勒的不同,因为他的研究侧重某一特定时间内的特定城市,以研究Uber和Lyft对交通拥堵的影响。 上周,Sierra Club发起一项广告活动,敦促Uber和Lyft通过使用纯电动汽车来缓解空气污染。Uber和Lyft一直被指污染环境且加重交通拥堵。公司也曾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Uber甚至还支持纽约市提倡的为拥堵收费一事。 Uber和Lyft发言人对这项研究的评论大为相似,均表示他们支持“综合性拥堵收费”,还提高了各自改进的自行车与电动单车基础设施、拼车以及对公共交通的支持。他们同时也对研究的结果表示怀疑。Uber称,“诸多研究对交通拥堵的原因有不同解释”,而Lyft则指出埃尔哈特的研究“忽视了导致交通拥堵的明显因素,如货运和商业交付以及旅游行业的增长等”。 埃尔哈特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对城市规划人员起到警醒作用。“出门使用Uber和Lyft确实很方便,”他说,“但是,这对路上的其他人其实是有影响的。车里的我,实际上给别人造成了交通拥堵问题。当然,我驾驶私家车的时候也会导致相同的问题发生。因此,城市规划员和官员需要平衡车里、车外人的利益。”(木尔)[详情]

上市首日大跌之后所有人都在关注优步的第二天交易
上市首日大跌之后所有人都在关注优步的第二天交易

  新浪美股讯 在优步于上周五大跌7.6%后,遭受重创的投资者周一将继续提心吊胆。 上周五,优步以42美元开盘,较45美元的发行价低6.7%。不久之后,该股跌至41.06美元。尽管该公司在下午早些时候收复了几乎所有的失地,但事实证明,这种反弹是短暂的。 这个今年规模最大的IPO受到冲击的因素包括美国股市普遍下跌,以及优步的主要竞争对手Lyft发布的盈利报告疲弱。 复兴资本(Renaissance Capital)联合创始人、IPO ETF经理凯瑟琳-史密斯(Kathleen Smith)表示:“尽管整体股市的波动也造成了影响,但我们认为,Lyft的糟糕表现是影响优步的主要因素。投资者正在将Lyft的估值倍数应用于优步。随着Lyft股价下跌,优步也将下跌。” 过去三个交易日,Lyft股价下跌13.9%,创下历史新低。与此同时,复兴资本IPO ETF上涨0.5%,涨幅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因此,史密斯表示,尽管优步和Lyft正在经历一些“艰难的价格发现”,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IPO市场的其余部分似乎是健康的。 在优步之前,今年上市的60家公司中,只有4家公司的IPO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较本世纪初至少下降了5%。只有7家公司在首日交易中出现亏损。 Wedbush Securities董事总经理Dan Ives表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短期的挫折,我们不认为这是Lyft 2.0版。” 但就目前而言,随着交易员抛售股票和其他风险较高的资产,美股市场将继续波动。优步的未来不容乐观。(张宁)[详情]

Uber上市后连续两日破发 市值不足700亿美金
Uber上市后连续两日破发 市值不足700亿美金

  5月12日消息,美国当地时间5月10日,Uber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开盘即破发,报42.49美元,跌5.58%,总市值712.7亿美元。5月11日,Uber股价继续下跌,截至收盘,股价下跌7.63%,报41.57美元,市值697亿美元。 Uber本次IPO发行价确定为45美元,位于指导区间44至50美元的低端,计划发行1.8亿股普通股,预计上市筹资81亿美元,小于此前预期的最高融资100亿美元。 招股书显示,Uber 2018年营收为112.70亿美元,高于上年的79.32亿美元;归属Uber的净利润为9.97亿美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净亏损为40.33亿美元。 在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Uber平台的出行次数达到15亿次,专车司机为390万人;9100万月独立访问用户,其中超过1500万人使用过一次Uber Eats。 截至2018年9月30日,Uber持有滴滴的股权已被稀释至15.4%。2017年至2018年,Uber对滴滴出行投资的未实现收益增加了20亿美元。 [详情]

脑壳疼!做啥才能让优步盈利?这么做或能解决问题
脑壳疼!做啥才能让优步盈利?这么做或能解决问题

  与竞争对手Lyft Inc.(LYFT)一样,Uber Technologies Inc.(UBER)现在也没有盈利,除非它做两件事:裁员或提高消费者的成本。 Uber和Lyft都是上市公司,但它们很难盈利。与竞争对手Lyft相比,Uber的业务规模之大给许多投资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Uber的亏损同样令人震惊。Lyft主要在美国,业务还没有那么多元化。截至2018年年底,Uber 累计亏损近80亿美元,并且在2019年将会亏损的更多。 过去几年里,Uber和Lyft分别得到了风险投资家和其他私人投资者的资助,这些人愿意把赌註押在这些叫车服务的新贵身上。 Uber最大的压力之一是公司与司机的关系。周三(5月8日),全球各地的司机举行罢工,在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之前,抗议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司机们称,Uber的商业模式让公司高管变得富有,而受苦的是底薪司机。但Uber称,公司的目标是减少对司机的薪资激励,以改善公司的财务业绩,Uber预计司机的不满情绪将普遍增加。该公司还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投资自动驾驶汽车可能会增加司机对公司的不满,因为公司可能会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司机,从而采取裁员的举动。 华盛顿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研究员Larry Mishel表示,通过压缩成本实现盈利将会带来更多问题,司机流动性会变高,对新司机的挑战也很大。2018年, Mishel对Uber司机进行了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时薪低于90%的美国工人。 Uber尚未对何时盈利做出任何预测,但一些投资者指望它在拥有自动驾驶车队后能盈利。但自动驾驶汽车仍处于早期阶段,即使完全使用自动驾驶,Uber仍将在技术和汽车本身上支出费用。 Uber的税收成本是其最大的支出项目。EquityZen的分析师预计,如果该公司继续投资Uber货运和Uber车载移动等服务的话,税收成本也不会大幅下降。对投资者来说,如何收费是关键问题,分析师仍然相信,Uber 将在指标方面保持透明。Lyft因为没有给出这些指标而错失良机,Uber应该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 Uber与Lyft都将自己置于困境。他们的商业模式还没有能让自己盈利。但对消费者而言,提高价格可能会对客运量产生切实影响,Uber与Lyft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如出租车。无论如何,Uber与Lyft想要盈利的话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来源:中文投资网[详情]

优步令人失望的IPO或许标志着硅谷平庸时代的终结
优步令人失望的IPO或许标志着硅谷平庸时代的终结

   新浪美股讯 周五,优步以低于IPO发行价的价格上市,最终股价下跌逾7%,估值低于800亿美元。 这与去年12月刚刚发行的1200亿美元相去甚远。创始人和早期投资者仍将获得惊人的财富,但后来者和散户投资者可能会发现,除非该公司能够解决一个服务于双边市场的两难困境,否则盈利空间不会太大。 尽管投资者对优步的上市感到失望,但CNBC指出,对硅谷的许多人来说,优步的上市可能是一个可喜的转折点。 优步的IPO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这个业已落幕的时代里,相对较小的创新得到了大规模的投资,而且没有人愿意应对社会和世界面临的更大挑战。 金融危机之后,2010年左右美联储开始加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10年来创纪录的低利率推动的。随着投资者想方设法在通胀面前站稳脚跟,他们将大量资金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投资领域,希望能再来一个谷歌或Facebook。 每当风投行业似乎要放缓脚步时,另一群后来者就会让这场盛宴继续下去——最近的例子是孙正义,他拥有1000亿美元的软银愿景基金,资金主要来自沙特阿拉伯。 这片风险资本海洋不知不觉积攒了许多问题。 伪需求 在这个时代,资金雄厚的初创企业为居住在大城市的富有年轻人解决各种问题。优步和Lyft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有车我怎么出行?” 而有很多人在解决这样的问题: “我从来没学过做饭,现在怎么吃饭?”——外卖平台 “我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潜在的伴侣?”——交友网站 “我怎样才能在假期中有更多的乐趣还能省钱呢?”——旅游APP …… 最荒谬的时候,硅谷的初创公司Juicero发明了一个价值700美元的榨汁机,它可以“帮助消费者”挤压该公司提供的专用果蔬包,为消费者提供新鲜果汁,虽然消费者完全可以用手将果汁挤出来。 没有盈利 虽然这些公司中有许多都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业务,并实现了不断增长的收入——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时期的许多公司都缺乏这种收入——但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实现了持续盈利。 这不仅适用于前面提到的消费类初创企业,也适用于大多数面向企业的初创企业。 押注于增长而非利润未必是一种糟糕的投资策略——如今许多成功的科技巨头,包括亚马逊、Salesforce和Netflix,要么亏本,要么多年来利润率极低。 但许多新成立的公司并没有给出一条实现持续盈利增长的清晰道路。同样值得记住的是,微软、苹果、谷歌和Facebook都是带着利润上市的。 严重缺乏多样性 优步时代几乎所有资金雄厚的初创企业都是由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家创立和领导的:白人、男性、出身富裕,并在美国精英私立机构接受教育。 这些领导者往往喜欢员工有类似的特质。这种缺乏多样性不仅剥夺了来自不同背景的员工的机会,而且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也导致了行业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事件。 优步的文化招致了非常多的抱怨,以至于该公司聘请了一名独立调查员,调查结果导致了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的下台。 平心而论,这些特质几乎从科技行业诞生之初就已经普遍存在,不知道是这批初创企业比过去几代更糟,还是这一次有更多的声音在提醒人们注意这种特质。 请求宽恕而不请求许可 “请求宽恕而不是许可”,这句著名的格言经常被认为是卡兰尼克的名言,但实际上至少可以追溯到早期计算机科学先驱格蕾丝-霍珀(Grace Hopper)。 这句话曾是优步的核心,也得到了当时其他公司的响应,比如Airbnb和滑板车初创公司Bird和Lime。这些公司认为,等待地方政府批准它们运营,会阻碍它们的增长,他们可能是对的。 但在他们在忽视监管机构的过程中,他们否认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它们可能会给所在社区带来更广泛的问题。 《科学》(Science)杂志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优步和Lyft让旧金山的交通状况变得更糟,而肯塔基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两家公司减少了公共交通的客流量。 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Airbnb减少了市场上的房屋存量,可以说是导致租金上涨的原因之一。 收入不平等 收入不平等是一个普遍问题,并不仅限于科技行业或硅谷。但该地区这种不平等的表现尤为明显。 旧金山的住房已经变得几乎无法负担,而无家可归的现象仍然非常明显,而且似乎是无法解决的。像拼车司机这样的“零工经济”员工工资停滞不前,福利也微乎其微,而他们所服务的技术人员则在办公室享用免费美食。 硅谷的未来 不过科技行业似乎正在经历一个认真反省的阶段。多位前Facebook内部人士批评了该公司的主导地位和商业模式。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等科技行业领袖已经开始讨论并资助解决无家可归等社会问题的方案。企业家、投资者和学者正在就人工智能及其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实质性的讨论。 在过去7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硅谷一直是美国工业最具创新力的地方。CNBC表示,这种创新可以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需求,而不是仅存在于一个孤立的泡沫中。或许,这次优步令人失望的IPO标志着平庸时代的终结,硅谷将能够重新解决大问题。(张宁)[详情]

600倍回报 Uber上市他是最大赢家 被誉为硅谷金手指
600倍回报 Uber上市他是最大赢家 被誉为硅谷金手指

  无论是风投行业还是硅谷初创科技企业的眼里,年仅42岁的马特·科尔勒(Matt Cohler)似乎拥有与希腊神话中弗里吉亚国王Midas一样的超能力:点石成金。 当然,这位现年仅42岁的风险投资家并不是魔法师,无法从帽子里掏出一只兔子,但他所经手的科技企业,往往都能成为明星级公司。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LinkedIn、Instagram、Tinder、Facebook、Dropbox、Domo……其实这些还不算最耀眼的,对于马特·科尔勒来说,他人生中迄今为止最大手笔的作品诞生了:Uber于5月10日正式挂牌交易上市。 自从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美国股市已经很久都没有哪只股票像Uber这样引来如此高的市场关注度了。这家公司拟上市筹资81亿美元,其IPO将列入美股史册,成为今年以来美股最大规模IPO,也是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IPO交易。 如果时间可以回到很多年前,或许,那个当年身为Facebook第7号雇员的马特·科尔勒根本不曾料到自己会有如此精彩的投资生涯。毕竟,他的人生梦想曾是做一名萨克斯管演奏家。 01 Uber上市背后最大的赢家 随着Uber叩响资本市场的大门,马特·科尔勒执掌的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作为一名早期投资者,将迎来公司史上最庞大的一笔回报。 招股书显示,Benchmark持有1.5亿股Uber股份,持股比例11%,是仅次于日本软银(持股比例16.3%)的第二大股东,略高于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持股比例8%)。 按照Uber设定的45美元IPO发行价,Benchmark持有的Uber股份在该公司成功上市后价值约70亿美元左右。 而根据《华尔街日报》科技编辑Scott Austin透露的信息,在2011年参与Uber种子轮融资时,Benchmark的参投金额为区区900万美元,每股成本仅0.073美元。后来,Benchmark追加了投资,累计投资额曾升至1.2亿美元。 这依然相当于超过600倍的获利,将是现代史上表现最出色的风险投资交易之一。 从不到1亿美元到最多变为超过70亿美元,Benchmark的投资回报要比最大股东软银多得多——后者一年前才参股Uber,代价高达77亿美元,按照45美元的发行价测算,软银的这笔投资最多约100亿美元。也就是说,软银的获利还不足一倍。 以此推算,Benchmark会是Uber上市最大的赢家。 而当年Uber丑闻危机最严重的时候,Benchmark正是那个最积极推动踢走创始人Travis Kalanick的股东。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投资Uber的获益只是粗略的理论估算。股东们在公司上市后还需要耐心地等待180天限售期的结束。谁也无法预料当解禁日到来的那一天,Uber的股价将处于何种水平。 毕竟,抢先于老大哥Uber上市的网约车行业老二Lyft在上市之后短短12个交易日内,股价已经跌去了22%…… Uber上市首日收跌7.62%,报收41.57美元,盘后继续下跌,据彭博社统计,截至收盘市值跌破700亿美元,至697亿美元。 02 时代的幸运儿 从某种角度说,马特·科尔勒出生于一个创业商人之家。他身为移民的外祖父发明了圆珠笔笔尖,但一分钱也没赚到——因为他卖掉了专利,去世时身无分文。 他还与中国有一些渊源——科尔勒在耶鲁大学读书时修读过中国历史。在获得音乐理论、计算机科学和金融荣誉学士学位之后,他去了麦肯锡位于北京的中国分公司,职位是管理顾问。这可以说是他步入硅谷成功之旅的起始点。 遇到“贵人” 2002年,也就是从耶鲁毕业两年后,马特·科尔勒遇到了或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时任PayPal执行副总裁的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 里德·霍夫曼是一位知名的硅谷风险投资家。他在创业及投资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他在1997年参与创建的第一个公司就是一家约会配对社交平台SocialNet.com。这一概念远远领先于时代——直到七、八年后,社交网络才逐渐变成一种行业趋势。 两人一见如故。顺理成章地,马特·科尔勒很快成了霍夫曼的“前卫”,帮助后者在那一年启动了新的创业公司LinkedIn。伴随着公司发展壮大,他担任过副总裁、总经理的职位,是霍夫曼最得力的助手。 在LinkedIn的那些日子里,马特·科尔勒学会了所有与投资社交媒体公司有关的事,真正具有了风险投资家的思维。 又过了两年,也就是2004年夏天,马特·科尔勒新认识了一位企业家,他的名字叫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第二年他就加入了扎克伯格的公司,是第七位全职员工,也是公司第一位空降的高管。 他最初的职责是帮助公司获得投资资金,是产品管理部门副总裁,也是扎克伯克的特别顾问,即便离职以后也依然保留着顾问的名头。 作为一名与金钱、与成功企业家密切接触的职业人士,了解企业家的想法至关重要,这也反过来会提升风险投资家的阅历。扎克伯格就对马特·科尔勒有过这种影响。 马特·科尔勒有一次曾说服扎克伯格与一些投资人共进晚餐。然而,说是去洗手间的扎克伯格却在离开餐桌以后一去不回了。科尔勒起身寻找时才发现,扎克伯格正坐在洗手间的地板上哭泣,他说自己没办法做这件事,因为已经答应另一个投资人了。 几年以后,马特·科尔勒当众回忆往事时这样说 看到任何人,尤其是那些第一次做融资这种事的人崩溃成这样,这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他还讲了一件事:当公司首次决定引入产品的时候,Facebook遭遇了很多反对和质疑。即使如此,扎克伯格也从未动摇过,反而坚定地表示:“这就是公司的未来,是我们在这里的目的。” “始终目标明确,我认为这一点定义了所有伟大的企业家。”马特·科尔勒说。他称,这件事都有助于他理解扎克伯格,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人。 到了2008年,马特·科尔勒终于开始正式走上职业风险投资家的道路。他离开Facebook,成为Benchmark最年轻的普通合伙人。 当时,《时代》杂志在马特·科尔勒离职时无不痛惜地写道:(对于Facebook而言)失去科尔勒肯定是一记真正的打击。文章还引述一位知情人士的话评价称: 他是Facebook的灵魂。 Benchmark公司有一个独特之处:它的所有合伙人都平等地享有财富。这一点与其他典型硅谷风险投资公司的薪酬体系背道而驰。一般来说,风投这一行普遍都是根据合伙人达成的交易来不均等地分配报酬。 由于所有合伙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他们投资的创业公司的成功属于每一个人。“所有合伙人都是团队作战,而不是间接地互相合作。”科尔勒如此解释公司合伙制度对于他的吸引力。 在Benchmark,马特·科尔勒大放异彩,先后参与投资了多家后来成名的科技企业,包括Tinder、Quora、Instagram、Snapchat等。 反过来,这些企业也给了马特·科尔勒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比如Snapchat,“它在诞生之初几乎注定了要失败,媒体和大众都把它看成是约炮工具,说它一定是用来发性爱短信的。” 但他很快就发现了这个App的与众不同之处:十几岁的小姑娘们用它来分享自拍照。它以更加个性化的方式将人们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最重要的是,它让你感觉到你和另一个人坐在一起,就好像你们真的在同一个空间里。 时至今日,马特·科尔勒是Instagram的董事会成员。他还接替同为Benchmark合伙人的Bill Gurley,担任Uber的董事。 投资生涯的小“瑕疵” 当然,马特·科尔勒并不总是能慧眼识珠。 当马特·科尔勒加入Facebook后亲自招聘的第一批员工之一陈士骏(Steve Chen)告诉他要离职创办一家名为YouTube的视频分享网站的时候,马特·科尔勒劝说这位年轻人不要这么做: 我对他说,Facebook将变成一家硅谷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公司,他犯了一个大错。 2005年2月,陈仕骏与原PayPal同事查德·赫利与贾德·卡林姆共同创立了YouTube。2006年10月,YouTube被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 “至少我说对了一半。”马特·科尔勒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这样说。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工作不是预测未来,而是首先要认清楚现在。如果我错失了什么,我只能自责,不能怪罪别人。” 于他而言,硅谷的历史一直都是一代知名企业孕育出后来居上的企业,这种企业之间的代际更迭从未中断。这就像是他那标准的90度二郎腿一样,未曾改变过。 提前“退休” 马特·科尔勒曾对《纽约时报》说: 我很清楚,我是有史以来最幸运的人之一。 这位时代的幸运儿去年10月被曝出退居二线,不再注册成为公司新一只基金的合伙人。 这是相当罕见的事情——按照Benchmark公司的传统,合伙人通常会在50岁左右退出日常投资事务。而马特·科尔勒去年只有41岁。 03 豪宅与顶级香槟酒 马特·科尔勒和挪威裔律师妻子Pia Oien Cohler住在旧金山,两人可谓是一对神仙眷侣。不但过着奢侈的生活,而且兴趣爱好也很相似,据说都喜欢在闲暇时唱卡拉OK、玩棋盘游戏和彩弹游戏。 这对夫妻在2015年订婚,第二年正式注册结婚。也就是那一年, 马特·科尔勒登上了福布斯40岁以下富豪榜。 如同多数富豪喜欢买豪宅一样,科尔勒夫妇也不例外。他们在2015年斥资4750万美元买下了旧金山Belvedere豪宅。这是一所拥有270度观景视角的豪宅,可以俯瞰湾区的绝美风光,金门大桥和海湾大桥都尽收眼帘。 2016年,纽约时报称科尔勒夫妇正在出售他们位于纽约Gramercy Park附近的一所拥有四间卧室的豪华住所,挂牌价1625万美元。 去年,马特·科尔勒和妻子被媒体报道称买下了一所曼哈顿顶楼奢华公寓,价值3500万美元。 自从四年前放弃律师职业,离开巴黎追随马特·科尔勒到旧金山之后,Pia Oien Cohler很快就在这里开了一家奢侈品零售店。不过,这家高级时尚店面去年已经停业关门了。有报道称她打算今年重操旧业,返回法律界工作。 Pia Oien Cohler最喜欢的饮料就是香槟,“我喜欢的永远是香槟。”她还补充说,“最爱汝纳特的白中白(Ruinart Blanc de Blanc)。” 这是一款路易威登集团旗下的顶级香槟酒。 原标题:600倍回报,Uber上市他是最大赢家,被誉为“硅谷金手指” 来源:华尔街见闻[详情]

Uber上市:股票、敲钟、合影以及中国前员工的记忆
Uber上市:股票、敲钟、合影以及中国前员工的记忆

   Uber上市的夜晚:股票、敲钟、合影,以及中国前员工的身份记忆 至少在5月10日的夜晚,这是一个参杂着恍惚和感慨的时刻,把很多觉得从合并那一刻起就“翻篇”的人又重新拉回Uber人的身份记忆,并重新审视过去近三年的时间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文 | 杨林 编辑 | 杨轩 图片来源 | 东方IC 距离美股正式开盘还有十分钟,Uber中国前员工群里,大家开始刷: “目测今晚此群身价暴涨” “各位老板苟富贵勿相忘” “今夜无眠等红包” Uber本周五正式挂牌上市,这是继阿里巴巴上市后,美股最大的一起科技公司IPO。 Uber上市的钟声响起,让沉寂的Uber中国前员工们们又沸腾起来。 有人发来了Uber美国总部的现场照片,说“Headquart办公室里面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多人”。 有在现场的人,说纽交所底楼集合竞价仍然是一堆交易员挤在一起,打电话吵来吵去。 有人发来了现场敲钟照片,大家发现创始人TK不在敲钟台上。 然后有人翻出了2016年的老照片,TK在达沃斯论坛上拿着鼓槌站在一面锣面前,大家纷纷回复说,“提前敲了”。 越来越多的老照片被po出来,活动后的聚会照、百人大会照……还有人po出Uber青岛的微博,写着“#uber on 今天是我们的大日子,怀念战友,你们好吗?” 距离Uber中国被滴滴合并,已经有近三年之久。三年中,一些人去了海外为Uber全球效力;一些人一度留在滴滴,不过目前还留在滴滴的Uber前员工已经所剩无几;有人出国读书、创业,大部分的人辗转去了其它的公司,但将在Uber学到的打法和经验,带入了中国互联网进程的下一站。 至少在5月10日的夜晚,这是一个参杂着恍惚和感慨的时刻,把很多觉得uber时光已经“翻篇”的人又重新拉回到旧日记忆,并重新审视过去近三年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在Uber上市的这一时间节点,36氪采访了多位Uber中国前员工。他们的故事,可能是Uber在中国生命的某种延续。 01 “一个前同事说,早上开了个会,刚才发生了什么?” ——市场经理,2015年加入Uber中国 其实,直到收到了sharework的邮件通知,我才知道Uber要上市了。我的账号至今还没激活呢,正常来说,登陆账号并且激活之后,可以看到上面还有多少股票,以及每股的价格。听一个同事说,前两天他看到的时候,每股48美金,比预想中的少一点,不过也不错了。 我本来也没多少钱。前几天有同事问我,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现在都还剩多少股票,能兑换多少钱,本来就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事情,可能有一些人也会相互比较。我直接和他说,我连账号密码都不记得了,我不太在意这事。不管前同事信不信,但我真的兑换不了多少钱。 大部分人在当初加入Uber的时候,都是同时拿美国(总部)的股票,和中国公司的股票,因为每个人谈的都不一样,还有人选择多拿现金(工资),少要点股票的,我呢就是后者,也不能说不划算,毕竟每个人的当初需求不同。 后来Uber中国和滴滴合并的时候,大家的中国股票又按照在Uber中国服务的时间,按照滴滴当时的估值兑换成了相对应的滴滴的股票,加入Uber中国时间越长,兑换的滴滴股票就越少。这里面有一个特别复杂的计算方式,哎呦解释起来实在太麻烦了,你只需要知道,Uber中国早期的员工,随着这次的IPO,还是可以小赚一笔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民币都有可能,最少的也有几万块钱拿。这笔钱最近会被大家拿来等价计算,有人说要买个车,有人刚辞职,有了这笔钱可以放松休息两三个月,我最佩服的是一个人说,拿到钱之后要出国再去读个书。 这几天群里就总有人拿那些早期员工起哄,我记得4月12号吧,Uber突然交表的那天,早上传来了消息,群里就有人@一个早期Uber中国老人儿,恭喜他再次实现财务自由,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结果那个老员工隔了一会说,“早上开了个会,刚才发生了什么”,好像很懵的样子。最近这样的玩笑特别多,群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大家都挺高兴。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没有想到Uber会这么快上市,更没有想过都已经过去(合并)快三年了,如今还可以享受到老东家上市的福利,这样的公司已经不多见了吧。 还有很多人在合并后去了滴滴,就我刚才说的,把很多股票都换成了滴滴的,那就是另外一笔财富了。不乏有人滴滴的股票比Uber的老股还要多,等滴滴上市之后,还能再兑换一笔钱,如果这么算的话,可能不少人也在等着滴滴上市,但这公司最近一两年能上么,我觉得够呛。 想起来一件好玩的事儿,去年上半年,媒体记者不是总写,滴滴要IPO了么,还说最快去年年底就要上。当时前同事们的群里就有人开玩笑说,恭喜Uber滴滴团队实现财务自由。 02 “前同事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人脉关系” ——运营经理,2015年加入Uber中国 别看群里最近热闹,其实Uber确定要上市之前,没那么多人喜欢在里面说话聊天了。 一来是大家都忙,二来都已经不在一个圈子里了。原来都大体上还在大汽车出行行业,从Uber离开时候去了摩拜、ofo,或者其他的网约车和主机厂,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换了两三份工作,还有出国读书的,有自己创业开店的,还有去了大家不太熟悉的领域,除了过往的同事情谊之外,共同话题也没有那么多了。 不过那个微信群依旧是我们这些人的情绪出口,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有时候看到大家在群里通报自己最新的工作进展,就会得到很多的“支持”和“赞”。跳槽去了其他公司的人偶尔在里面发一些新公司的营销文案、发招聘启事,或者求助让大家提供某些资源,总还是能够得到回应。 怎么说呢,可能很多人已经把前同事们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人脉资源关系之一了吧。我前段时间还稍微统计过,17年左右的时候,共享单车头部那两家吸收的前同事是最多的,现在阿里就有100多号Uber中国前员工,听说他们还建了一个小群,时不时就有新鲜血液加入。去年我打算换工作,有去了天猫的前同事知道我在重新看机会,就悄悄地把我给内推了,虽然最后没去,但这份心意还挺让我感动的。 还有很多人去了OYO,有段时间消息特别密集,大家聚在一起聊八卦,聊着聊着就听说有人去那边了。在Airbnb、头条的前同事也不少,后者很多都是柳甄的“追随者”。不过密度和集中度最高的,还是电子烟创业领域。Kate(原Uber中国中区负责人、滴滴Uber事业部总经理汪莹)创立的电子烟悦刻据说有几十个前同事加入,同道大叔做的Yooz那边去的人也不少,上个月还有前同事问我呢,罗永浩做的新品牌“小野”值不值得去,我做了一大通分析,也不知道他最终去没去。 之前有人直接说,我们这是在“抱团”,其实我对这个词挺反感的,总觉得它不那么中立客观。我个人更愿意理解为,Uber中国招来了很多很像的人。之前大家总喜欢说Uberness(Uber感),但是谁也说不清楚这到底是啥,如果一定要用一些指标来说明,我觉得大家都比较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曾经比较过Uber中国和很多中国大厂之间的区别,我可没说滴滴,我是指很多互联网大公司。这些大厂当然都有很多特别牛特别值得尊敬的人,这些人在工作表现中能够拿到90分甚至更多,但是也有很多人只能拿到三四十分,综合起来可能就只有五六十分,但是Uber中国招进来的人,相对就很平均 ,大部分人都能达到七八十分。 这一方面是因为曾经Uber扁平化、高强度工作的光环,同时,Uber对人才的选拔也极为挑剔。员工们很多来自咨询公司、投行甚至跨国企业,大多数人加入前都要经过至少五六轮的面试。所以我猜,悦刻现在做得不错,是因为核心团队比较完整,很多都是uber出来的人,比较擅长于打仗而且配合起来也有默契。 03 “‘敌人’是前同事,这很让人尴尬啊” ——北西区团队前员工,2015年加入Uber中国 人类之间的所有关系都未必是美好的,至少美好未必会长久。 我现在加入了一家电子烟创业公司。毫不夸张地说,这个领域现在比较重要的玩家中,都有我的前同事,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我们从同事关系变成了竞争对手,其中还不乏之前和我坐在一个Uber办公室里的朋友们。 就像是我们当初打滴滴的时候一样,现在打起前同事们来,也会毫不手软,因为这就是商业的残酷本质。过往一起攻城伐地、对抗滴滴的同僚情谊依旧还在,但是一些新出现的默认规则也同样绕不开。 从Uber离开之后,我没有像很多人那样选择加入摩拜和ofo,所以之前有去了共享单车的Uber中国前员工和我说,“‘敌人’是前同事,这很让人尴尬啊”,我当时还不是很能够理解。 其实呢,我本来是没太看懂电子烟这门生意的,我不抽烟,甚至对那玩意很反感。最初听说这种产品时心里直犯嘀咕,能做成么,就那么一根烟管子,抽一口直冒烟,有人会买么。 现在说,还是挺佩服前同事们的头脑,尤其是今年电子烟成为创投圈的小风口的时候,前同事们聚在一起,聊的很多话题都是关于这个领域的。在此之前一年的时间里,大家其实已经很困惑和苦恼了,到底下一个风口在哪呢,聊来聊去,总是无奈地得出一个结论,最近没啥好的机会啊。毕竟上一个大风口还是共享单车那一摊生意,但是去年摩拜和ofo,唉,很多前同事都在那两家做过,不说啥了,反正挺遗憾的。 后来加入这个创业领域,是我真的看好它了。 上个月在深圳有一场电子烟展会,我们几家都有展台,很多现场的设计还挺科技化的,有一只巨大的机械手,海报和展台的搭配元素上,隐约都还能看出来一点Uber中国原来做线下活动时的痕迹。我和一个前同事说到这事,提了一嘴,毕竟很多人都是从Uber中国出来的嘛。他说,唉,都合并快三年了,翻篇了。 按理说,是应该翻篇了,很多人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有后来成了竞争对手的前同事们向对方屏蔽了自己的朋友圈,很多事情你都不能否认。但是回到现实中,这篇咋可能那么轻易地翻过去呢?现在很多创业的人或者去了创业公司的人,在搭建日常办公流程、网站设置,或者做线下活动的时候还是很uber中国化啊。 很多人现在合作的银行、给产品搭建系统的供应商,都还是之前在uber的时候用过的、熟悉的。很多人打市场的时候其实还是按照原来uber的打法,只不过换了个公司,换了个产品。 加入职场后我也换过几份工作、呆过几家公司,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在Uber中国工作的那段时光。文化自由度高、可调动的资源丰富、很好的办公环境、不错的薪酬福利,例如现在都过去(合并)两三年了,大家还可以兑换股票。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uber的背景和光环依旧还在。 04 “合并后我的职业发展并不顺利,最近的聚会就不参加了” ——市场经理,2014年加入Uber中国 刚合并的那一年,大家聚会其实还蛮多的,各个地方上的同事经常三两个小聚,偶尔十来个人大聚一次,有关系还不错的前同事来了我们的城市出差,本地的前同事们基本都是要出来吃顿饭、喝个酒的。 我本人也比较喜欢组织这样的聚会,尤其是合并刚发生的时候。大家凑在一起,话题总是离不开这家公司和曾经共事过的那些人。有人直到几个月之后,还在忍不住伤感,也有人想不明白,干脆带着疑问加入滴滴,想从后者的内部获得答案,Uber中国怎么就以这么一种激烈的方式结束了呢。 “老人们”还好,很多一毕业就来了的“小朋友”是最不能接受的。他们可能有更多的情怀在里面,Uber中国是16年8月1日那天突然被搞死的,如果它此前有一个过程,可能大家还不会觉得有这么难受。 所以突然一腔热情被终止之后,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就想把中间被截断的事情继续能够做下去。这事理解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是从团队的建设上、从系统的搭建上,这些都是当初在Uber的时候正在做、刚开始做,或者说计划了但是还没做的事情,能够找个地方继续延续下去。 仔细想想,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大部分人都只在Uber中国做了一两年,因为它从进入中国市场一直到被收购,其实也才存在了3年左右的时间,和很多职场人在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时长相比,3年根本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很多人后来加入滴滴的时间都要比在Uber中国的时间长,但它确实影响了一批人。 摩拜和ofo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延续的战场。共享单车和Uber一样同属于出行领域,Uber的口号“为城市喝彩”,意味着改变一个城市的出行方式,这曾激励着很多员工加入。而且,共享单车16年开始在国内快速崛起,是个不可忽视的风口。 我没有经历过单车大战,但是和前同事们一起聊天,也知道那曾经有多激烈。有人从Uber中国去了摩拜,就把满腔热情用在了新公司上,几乎每周都出差,据说有一次在外地出差,累的昏倒在酒店里,等清醒过来之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昏过去了多久。又据说这个前同事后来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因为觉得还是命比较重要。 本来以为去了摩拜和ofo的人最终会在新战场上获得一个结果,但是结局依旧让人有点唏嘘。摩拜其实更能体现Uber当初重视科技和产品的属性,ofo团队更年轻。我记得去年年初Uber从东南亚市场推出,把业务卖给了Grab,这就挺让人感慨的,毕竟Uber中国和滴滴合并后,很多人转去了东南亚的Uber团队,相当于连续经历了两次大合并。这还没感慨完呢,突然4月份摩拜就卖身给了美团。而去了ofo的前同事们,至今连一个结果也没有等到。 其实从去年开始,大家就很少再去聊uber的事情了。我记得2017年合并一周年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还总聊过去的事情,但是2018年两周年的时候再相聚,感觉和Uber中国有关的话题就少了很多。不是我们不愿意去聊了,而是时间确实有点久远了,可能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该翻篇了。 前几天群里有人提议,Uber上市前夕,大家出来聚一下吧,庆贺一下,有几个人回应了。我发现比较积极回应的都是现在还发展得相对不错的那些人。但遗憾的是,从Uber中国离开之后,我自己的职业道路发展并不是很顺畅,至少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最近也在重新思考和规划未来的道路。所以这种比较人多的聚会我可能就不会去参加了,因为不知道要和前同事们怎么介绍自己的处境。不过如果今年还有三周年(聚会),我希望自己能够以一个更好的状态参与进去。 我们现在很喜欢和“小朋友”们说一个道理,不要沉迷于过去,开心的事情要记得,但是不代表不去反思。Uber这么扁平化的管理机制,甚至“任性”地给员工赋予那么大的权利,也许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常的职场环境,至少在中国的互联网环境里,它很难被复制。 [详情]

流血上市的Uber没能证明网约车
流血上市的Uber没能证明网约车

   Uber完成了上市,却没能在低迷的美股市场成功唤起投资者的信心。 尽管估值一降再降,Uber的股价却在IPO首日开盘即破发,41.57美元的收盘价较45美元的发行价下跌7.62%。 2018年12月,Uber提交招股书时,投行给出的估值一度达到1200亿美元,而IPO首日收盘时,Uber的市值仅为697.11亿美元,略高于2016年时的估值。这也意味着,Uber的后期投资者中,多数并未获得预期的收益。 Uber CEO Khosrowshahi 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成功上市就是稳定的股价,比票面价值高一点,但5到10年后回头看稳定才算成功,短期内无法判断。” 目前来看,Uber 上市首日的表现,让今年最大规模的IPO与后续等待上市的独角兽们都蒙上了一层阴霾。 后期投资者出现亏损 2010年Uber首轮融资时,First Round Capital仅花50万美元就获得了Uber逾5000万股票。在那之后First Round Capital又继续加注,共以150 万美元拿到了Uber近 6600万股。2018年,First Round Capital向软银出售了部分所持有的Uber股份。 在Uber完成IPO后,First Round Capital所持有的股票价值约26亿美元。 作为Uber的大股东,软银的收益也较为可观,但这得益于其趁Uber水逆而投资的时机。 软银以77亿美元收购Uber约15%股份时,Uber创始人Kalanick因丑闻辞任CEO,新任CEO Khosrowshahi 掌管Uber仅数月时间。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软银当时给Uber的估值相比上一轮的680亿美元少了3成,只有480亿美元。 压低估值入股的软银在财报中披露, 其对Uber77亿美元的投资实现了38亿美元的收益,但并不是所有的后期投资者都能这样幸运。 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就是以680亿美元估值入股的后期投资者,其在2016年投资Uber35亿美元。以Uber的IPO发行价计算,沙特公共投资基金亏了近 3 亿美元。 增速继续放缓,盈利遥遥无期 2016至2018年,Uber的营收分别为38.45亿美元、79.32亿美元、112.7美元,增速从106%下滑至42%。在用户规模方面,2018年的月活增速从上一年的51%下降至33.8%。 Uber在上月底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其营收增速进一步放缓,2019年Q1的营收增速为20%。 以Uber目前的规模来说,增速放缓倒不见得稀奇,但其也没能证明,规模越大,就离盈利越近一步。 从Lyft到1400万日订单的Uber,再到日订单2500万的滴滴,都在不断亏损的泥潭中。Lyft去年亏损亏损了 9.113 亿美元,过去 3 年合共亏损超过 20 亿美元;Uber过去三年总的亏损则超过了100 亿美元;滴滴在 2018 年的亏损达到109 亿元。 另一方面,Lyft市场份额的增长,中国的美团打车号称三天在上海拿下1/3的市场,这两者所上演的小鱼从大鱼口中夺食的故事,似乎也在说明网约车难有足够的用户忠诚度和黏性。 富途证券持牌人邬必伟表示,目前为止,无论是Uber还是中国的滴滴,都还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商业模式。 “从滴滴在中国的实践来看,我对网约车这个模式的盈利能力表示很大的怀疑,作为市场最大、最有用户需求的中国,都很难达到盈利水平,或者说,即使达到了盈利水平,也是整体规模有限,那在其他国家,我更难想象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规模。而且,因为Uber本质上是对本地出租行业有很强冲击作用,所以,Uber在每个国家的扩张都会遇到非常强的监管壁垒,这也制约了整体营收规模和利润规模的扩张。” Uber也确实没能证明网约车是门好生意。其在招股书中坦言,公司在业务上的风险包括激烈市场竞争、费用降低、劳资关系等,公司可能无法实现盈利。 此外,Khosrowshahi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预计2019年将成为Uber亏损的顶峰。 Uber破发或影响后续上市独角兽 Uber上市的时间很糟糕,其上市前,纳指、标普500指数已连续四个交易日下跌,恐慌指数VIX在周五收于16.04,较上周上涨近25% 参考Lyft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以及美股市场行情,尽管Uber将估值从1200美元一路下调至IPO发行时的824亿美元,以接近招股区间底部的价格上市,但依然出现了开盘即破发的状况。 作为自2014年阿里巴巴以来最大规模的IPO,Uber上市首日的表现让投资人的信心扑空,给同样会在今年上市的WeWork、Airbnb,以及“准中概股”选手瑞幸、斗鱼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毕竟,多年来全球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Uber尚且在上市首日破发,美股投资人还能接受多少烧钱换规模的项目? 来源:创业邦   相关参考资料: 好奇心日报《Uber IPO 表明,科技公司上市为后期投资者带来的回报在变少》 第一财经《软银收购Uber15%股权 价格打七折》[详情]

打车软件迎双雄争霸:Uber和Lyft谁才是投资者心头好?
打车软件迎双雄争霸:Uber和Lyft谁才是投资者心头好?

  打车软件迎来双雄争霸:Uber和Lyft谁才是投资者的心头好? 优步上市 优步(Uber)的股票今天终于上市了,投资者对今年最大规模的IPO并不感到兴奋。该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以42美元开盘,较IPO45美元的发行价低6.6%。优步股价暂时升至44美元以上,随后回落至当天收盘价41.60美元,较IPO发行价下跌7.56%。 优步(Uber)是今年第二个打车公司的IPO,在看到Lyft过去一个月的股价表现后,对于购买这家资本大量流失的公司犹豫不决。 Lyft的首次公开发行(IPO)价格为72美元,在第一家向公众开放所有权的叫车应用服务的大肆宣传下,该公司向公众开放的价格超过了78美元。自上市以来,该股已下跌30%,并继续下跌,仅今天就下跌7.4%。 投资者将Lyft的IPO视为未能公平定价证券。在评估优步的风险和回报的平衡时,投资者要保守得多。 打车软件之战 这两家公司的利润都在不断增长。自2016年以来,Lyft的销售额以每年150%的速度增长,而 Uber 的年销售额同期增长了71%。问题在于这些公司的经营亏损没有得到改善。优步每年的运营亏损超过30亿美元,而Lyft的年度亏损从2016年的6.92亿美元扩大到2018年的略低于10亿美元。 这些网约车公司的问题在于他们是否能够盈利。我的理论是,这将是一场争夺资本的竞赛。他们目前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为这些设施定价,这导致他们在很多情况下都出现了亏损。我时常问优步/Lyft司机,他们在这趟旅程中赚了多少钱,结果是通常比我付的多。 这种与直觉相反的差异,是因为他们需要向这些司机支付适当的金额,以吸引足够数量的司机,因为他们知道打车服务之间存在对司机的竞争。另一方面,网约车服务需要有竞争力的价格,以吸引那些在选择之前多种选择对比的乘客。 这种掠夺性定价将榨干这些公司的血,直到只有一个幸存者。其他结果还包括价格共谋,即这些公司决定公平竞争,以及所有参与其中的公司都可以盈利或可能在行业内进行整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在商业上可行,这可能是这个细分行业的可取之处。 优步竞争优势 优步目前控制着大部分打车软件的市场份额。截至今年3月,Uber控制了69%的市场份额,而Lyft占据了29%的市场份额。优步拥有品牌优势。你总是听到人们说“我要叫优步”或“我们就叫优步吧”,即使他们实际上使用的是另一种服务,比如 Lyft。 优步也是一家在63个国家开展业务的国际企业,这使他们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具有更大优势。他们的总目标市场比国内市场大得多。 优步的产品组合比Lyft的纯策略更广泛。优步的投资组合包括UberEats(我承认我每周至少使用一次)、优步货运(Uber freight)以及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优步也处于自动驾驶的前沿,这将改变叫车市场。 优步在自动驾驶上押下重注,希望这将是该业务的未来。这将大幅降低可变成本,并使公司更快实现盈利。这一切都是在优步不仅能够创造出完全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汽车,而且自动驾驶汽车将在美国合法化用于商业用途。 Lyft最近的收益 Lyft本周周二公布了业绩,并公布了自成立以来的最高销售业绩,以及最糟糕的季度亏损。自该版本发布以来,LYFT股价已下跌约15%,我预计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其中很大一部分损失是由于研发支出的大幅增加,我怀疑这部分支出正被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开发。第一季度的研发支出是前一季度的6.5倍。 无论如何,即使没有研发支出的增加,本季度仍将是他们最大的亏损。这说明无法适当地扩大规模。Lyft赚得越多,他们亏得就越多,这让我对他们能否盈利几乎没有信心。 这场打车服务巨头 Lyft 和 Uber 之间的战斗可能最终会演变成一场生死之战。两家公司实施的掠夺性定价正在吞噬它们的资金,而拥有最大资金的公司很可能是赢家。 到目前为止,我押注优步将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两家公司过去12个月的股价都与销售价格非常相似,都在7倍以上。 我不确定在我们找到合理价值之前,这些股票还会下跌多少,但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会等到尘埃落定、波动性消除后再建仓。 几十年来最大的技术突破 专家认为,新型设备可能会像电力一样影响社会。当前的技术很快就会过时,并被这些新设备所取代。在此过程中,预计将创造2200万个就业岗位,并产生12.3万亿美元的活动。 本文作者:Zacks 美股研究社[详情]

为什么说Uber在资本市场遇冷是必然?
为什么说Uber在资本市场遇冷是必然?

  当地时间5月10日上午,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平台Uber在纽交所敲钟上市,但开盘即遭遇破发,最终收于41.57美元,下跌7.62%,市值缩水至不足700 亿美元,距离此前预期的1200亿美元估值大幅下滑。Uber此次共发行1.8亿股普通股票,发行价为45美元。 曾经的网约车鼻祖,硅谷最瞩目的独角兽,上市破发并没令人大跌眼镜,反而获得共识:Uber在资本市场遇冷是个必然。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这是一家至今未实现盈利的公司,且仍未走出丑闻阴霾。招股书显示,2018年Uber运营收入为112.7亿美元,营业亏损30.4亿美元。2016年-2018年,Uber净亏损总额超过60亿美元。其在2019年仍然没有盈利可能。Uber预计,因为在2019年对全球各项业务的持续投资,该公司今年调整后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亏损将进一步扩大。 如果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在中国与滴滴的“烧钱大战”令Uber损失惨重。那么离开中国市场后业绩依然不佳,就很难向资本交卷了。 与此同时,在经历创始人卡兰尼克行为不当被迫离开、被指控窃取无人驾驶公司商业机密、企业文化存在性别不平等等丑闻后,接手烂摊子的继任CEO达拉·科斯罗萨西,需要对Uber进行长久的战略收缩调整。公众也在拭目以待,难以在短期之内重拾信心。 其次,告别中国市场让Uber缺乏想象空间,业务增长后继乏力。2016年8月Uber宣布与滴滴休战,以持有对方15.4%的股权为条件退出中国市场。Uber退出后,滴滴几乎垄断了中国网约车市场,拥有规则制定权和议价权。同时,滴滴也在进军海外市场,成为Uber在全球的劲敌。2018年8月滴滴活跃用户数量曾达到峰值,超过1亿人次,高于Uber本次公布的平均月活跃用户9100万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开始Uber业务增速放缓,营收同比增速下滑64个百分点,平台月活用户数量增速下滑17.2个百分点。虽然Uber一直积极拓展边界至外卖、卡车货运、无人驾驶等领域,但营收依然仰仗个人出行业务,其占到平台全年营收份额超过80%。 这一占比最大的业务至今仍面临政策风险。就在Uber上市前夕,美国十几个城市的Uber司机宣布罢工,要求改善工资待遇、增加保险假期等。作为零工经济的典型,网约车司机一直被平台称为创业者、合伙人,而非企业雇员,这也使平台司机无法享受最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法院将Uber司机裁定为Uber正式雇员,享受失业保障等福利,如果认定地区扩大,这对Uber而言将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最后,整个网约车行业亦正陷入困境。网约车作为共享经济的鼻祖,在规模快速扩张后也遇到了包括安全、政策监管、司机管理等各种问题,很多并非能够短期解决。所以,公众、政府、利益相关方,对于网约车的发展前景都变得更为理性和审慎。 已经上市的Uber老对手Lyft也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Lyft在今年一季度净亏损高达到11.4亿美元,正成为做空者的靶子。截至目前,Lyft股价较其IPO发行价跌去超接近30%。 而上市无期的滴滴也没有实现盈利,此前36氪消息称该公司2018年亏损高达109亿元人民币。而根据滴滴此前公布的数据,2018年第四季度滴滴对收到乘客的车费平均抽成为19%,但在完成司机奖励、业务经营成本、纳税、支付手续费后,滴滴网约车业务亏损2%。 Uber要想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恐怕不能仅靠自身的努力,还取决于整个网约车市场的未来走向。[详情]

Uber上市即破发:我亏损我骄傲
Uber上市即破发:我亏损我骄傲

   Uber这次能用“我亏损,但我业务潜力巨大”的逻辑说服投资者吗? 滴滴的老对头、全球最大网约车平台Uber,今天上市了。 虽然知情人士透露,投资者的认购规模已经超过了发行股票数量的三倍,但或许是考虑到全球股市行情不佳,另一家出行企业Lyft上市后股价又节节下跌,Uber最终还是将上市的价格铆定在了45美元——原本招股书定价区间的下端。 但即便如此,Uber还是没能避免上市即破发的命运,收盘价格41.57美元,首日跌幅7.6%。 或许我们可以说首日表现仅仅是一个起点,那么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Uber更长远的价值又究竟在哪儿呢? ‘Uber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如果我挥一挥手机,出租车就能奇迹般出现在面前就好了。” 2009年,秉持着这个想法的美国创业者加略特·坎普(Garrett Camp)创立了UberCab,并邀请了后来桀骜不驯、处处树敌的查尔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加入。 恰逢08金融危机后美国宏观经济恢复增长,硅谷科技创新的势头也再次兴起,Uber便成了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 2010年5月,Uber服务正式在旧金山发布,五个月后就获得了第一笔投资,随后也一直受到了各路投资人的偏爱。当然,早期投资人从Uber的投资中收益也不小,比如B轮投资者高盛,估计最高能从Uber的上市获得120倍的回报,500万美元变6亿美元,收获颇丰。 此后,Uber在业务、市场、估值上都走上了快速干道。但同时竞争与挑战也与日俱增。除了在不同区域要面对Lyft、滴滴等竞争者,Uber还要在全球各地面对经营合法性的问题,以及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抗议。这些问题都一度让Uber焦头烂额。 而除了外部压力,Uber的内部管理矛盾也日趋尖锐。2017年一篇前Uber员工批判Uber的办公室性骚扰、男性至上等内部问题的文章将这家公司的争议推向了高峰。 管理层对于畸形公司文化的放任,导致了大量的人员流失,同时也引起了外界对于Uber道德层面的猛烈抨击。 在投资人的强烈要求下,担任了七年CEO的卡兰尼克也最终引咎辞职,Uber CEO的位置改由OTA平台Expedia的CEO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 Khosrowshahi)接任。 在上市前的近一年半时间内,与他的前任性格截然相反、更为温和的科斯罗萨西,花了大量的时间解决这几年快速扩张中积累下来诉讼、丑闻等等历史遗留问题。 不过比起企业文化,更让Uber头疼的恐怕还是市场对于它“过于多元”的业务,和巨大亏损的质疑。 目前,Uber平台拥有个人移动(Personal Mobility)、外卖服务(Uber Eats)、货运服务(Uber Freight)和无人驾驶业务。个人移动业务则又包括共享出行业务(Ridesharing)和新移动(New Mobility)业务两个子类。 其中,共享出行业务中有我们所熟悉的Uber Black(黑色豪华轿车),以及后续推出的UberX(由汽车租赁公司提供的商务轿车)、Uber Pool(拼车)、Express Pool(定点共乘)、Uber Bus(汽车)等服务。而新移动(New Mobility),则指的是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电动滑板车等Uber新近拓展的品类。 在所有这些业务中,目前个人移动业务对收入的贡献最大,2018年贡献了415亿美元的收入;而外卖服务则增长最为迅猛,2018年同比增长168%。 Uber的核心平台为外卖和共享出行 在路演视频中,Uber还透露了一些其他的业务数据: ●  在2018年的第四季度,Uber平台的出行次数达到15亿次;月活跃用户达到9100万人;平台的专车司机为390万人; ●  共享出行业务的2018年毛账单收入为415亿美元,同比增长32%;净营收为9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0%; ●  外卖服务在2018年的毛账单收入为80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168%;净营收为10亿美元,同比增长108%;9100万活跃用户中有1500万人使用了这一业务; ●  货运服务和新移动服务在2018年的毛账单收入为3.67亿美元。 Uber认为多元业务能使公司在未来迸发出规模效应的威力,但这些业务当下的高额成本却让Uber交出了一张并不好看的财务成绩单。 Uber的财务数据 招股书显示,2018年Uber营收为112.7亿美元,总成本支出143.03亿美元,运营亏损为30.33亿美元。Uber还在招股书中表示,运营支出将继续大幅增加,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无法盈利。 自美国网景(Netscape)在1995年打破了必须赚钱才能IPO的规矩后,基于未来盈利的可能来评定公司估值就成了资本市场普遍接受的一种方法,亚马逊、京东、特斯拉等都是经典的例子。而作为继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美股IPO规模最大的公司,Uber关于多元化业务潜力的故事真的能够说服投资者吗? ‘Uber的全球竞争’ 除了各条业务线不知何时能止损以外,Uber在全球范围内拉开的战线,也让投资人们忧虑重重。 路演中,Uber表示自己在美国和加拿大、拉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欧洲四个地区共享出行市场的份额都超过了65%。 Uber的业务分布图 而在招股书里,Uber则强调庞大的网络、领先的技术、卓越的运营和产品专业知识是平台的发展基础,凭借这四大要素,多元业务布局能复用平台能力,并且能协同起来产生具有规模效应的前景。这是Uber规划的未来,也是它证明自己值得高估值的关键点所在。 但现实情况却是,无论是哪一块业务,Uber在全球各个市场中都存在许多竞争对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就像打地鼠一样层出不穷。 Uber所构想的对平台能力的复用,以及协同规模效应,在其它平台靠价格战、补贴来抢市场的情况下,恐怕就很难成立了。而当业务范围越来越大的时候,全球范围内多点开花的竞争,就会让Uber分身乏术,最终难免在当地市场折戟沉沙。 我们所熟知的Uber中国与滴滴的合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Uber在2014年7月,带着在美国成功的商业模式和充足的资金,踌躇满志地进入中国,成立了优步中国,一下就掀起了国内出行领域的烧钱大战。 但是,Uber在扩张过程中显然水土不服,运营和产品都不够本土化,诸如本土玩家大多使用的是微信或支付宝,Uber却要求使用信用卡这样的细节,在Uber入场初期比比皆是,拖累了它后续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节奏。 2016年8月,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突然宣布合并,前者收购了后者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宣告了Uber在这场竞争中的失败。 这次合并背后实际上是失去了耐心的投资人,和Uber扛不住了的全球战火。滴滴CEO程维曾评价Uber像一个八爪鱼,头在美国,然后在欧洲、拉美、东南亚、印度、中国有很多触角。 所以当Uber顶着全球最大网约车平台的帽子在全球进行扩张时,由于拥有共同的“敌人”,由滴滴带头的“反Uber联盟”也随之成立:2015年,滴滴相继入股了美国的Lyft、印度的Ola、东南亚的Grab; 2017年,滴滴又继续入股巴西打车软件99、欧洲共享出行公司Taxify,并与中东北非地区移动出行平台Careem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它们各自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态势都不容轻视。 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的战火,让Uber财力吃紧,也让Uber在不少地区受挫。 面对这样的市场竞争与不确定性,Uber也开始尝试通过投资或收购来建立联盟,抢占市场。3月份Uber就以31亿美元收购了Careem,希望以此来进入中东、北非和巴基斯坦地区的115个城市。 而在外卖、物流、自动驾驶等其它业务上,入行没多久的Uber也面临着来自综合巨头或垂直领域的老玩家的挑战。光在外卖一项业务上,Uber家门口的DoorDash、GrubHub,东南亚的Grab,印度的Zomato、Swiggy等等,都没有打算让出一星半点的市场份额。 这些不同区域和业务的战局是否会重演中国战场的结局,也是Uber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资本市场的态度’ 一方面是明星独角兽的光环,另一方面是业务相关的诸多质疑,Uber在资本市场上接下来究竟会受到什么样的礼遇呢?这点先一步上市的北美出行企业Lyft的股价表现,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Lyft上市现场 作为美国第二大网约车公司、网约车第一股,3月29日刚完成上市的Lyft经历了散户的热捧,坎坷的IPO,和戏剧性的股价反转——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六天之内。 Lyft在资本市场上的动荡始于两周前,当时承销商将Lyft的IPO定价为72美元,估值超过200亿美元。一开始,该交易的价格预计在62美元至68美元之间,但散户们的热情将开盘价推向了87.24美元,在首次交易后的几分钟内达到88.60美元的峰值。 猛烈的宣传攻势让Lyft在上市首日大放异彩,但反转来得同样迅猛,第二天Lyft的股价旋即跌至72美元以下,而到5月8日Lyft发布上市后首份财报前,Lyft的股价已经较发行价下跌了近16%。Lyft刚刚发布的财报显示,一季度调整后每股亏损为9.02美元,远高于分析师每股亏损3.97美元的预期。 虽然Lyft的收入在2018年也翻了一倍,但9.1亿美元的赤字还是让投资者们反应过来,先前市场对这只独角兽的期待还是太高了。 资本市场的矛盾态度目前也同样显现在了Uber身上。 部分投资者认可Uber规划的前景,认为它的多元业务能产生规模效应,撬起足够大的市场。市场研究公司Wedbush Securities的分析师Ygal Arounian在研报中提到,Uber作为一个为食品外卖、货运和自动驾驶提供机会的平台,正在“捕捉完全变现的潜力”,并认为“说它只是一个汽车共享平台,会低估了整个公司的在未来数年内,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消费者分布生态系统的DNA。” 但也有人质疑Uber的高额亏损,认为它的估值已经过高。美国资产管理公司D.A. Davidson的分析师Tom White就给出了中性评级和53美元的目标价,认为Uber的收入增长,与“不确定”的利润路径和利润率萎缩的风险相互抵消—— 表面上看,共享汽车平台可能会改变未来人们出行的方式,但实际上乘车安全、供需两端难以匹配、用户粘性低等问题依然使平台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现在,面对市场的质疑,Uber只能寄望于讲好一个自动驾驶的故事。IPO路演前刚宣布获得10亿美元投资的Uber先进技术中心(ATG,即Uber自动驾驶团队)似乎成为了增长前景的新落点—— 不过,自2016年8月启动以来,Uber的自动驾驶业务也是风波不断,至今已经经历了被指控窃取商业机密、测试撞死行人、停止测试并裁员等多重波折。 先亏损圈市场再变现的共享出行故事已经不好讲了,一众新业务的前景仍不明朗,Uber的未来你还看好吗? 深响原创 · 作者 | 彭方婷[详情]

Uber上市:Uber中国早期员工最少能赚几万块
Uber上市:Uber中国早期员工最少能赚几万块

   文/杨林 距离美股正式开盘还有十分钟,Uber中国前员工群里,大家开始刷: “目测今晚此群身价暴涨”、 “各位老板苟富贵勿相忘”、 “今夜无眠等红包”。 Uber本周五正式挂牌上市,这是继阿里巴巴上市后,美股最大的一起科技公司IPO。 Uber上市的钟声响起,让沉寂的Uber中国前员工们们又沸腾起来。 有人发来了Uber美国总部的现场照片,说“Headquart办公室里面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多人”。 有在现场的人,说纽交所底楼集合竞价仍然是一堆交易员挤在一起,打电话吵来吵去。 有人发来了现场敲钟照片,大家发现创始人TK不在敲钟台上。 然后有人翻出了2016年的老照片,TK在达沃斯论坛上拿着鼓槌站在一面锣面前,大家纷纷回复说,“提前敲了”。 越来越多的老照片被po出来,活动后的聚会照、百人大会照……还有人po出uber青岛的微博,写着“#uber on今天是我们的大日子,怀念战友,你们好吗?” 距离Uber中国被滴滴合并,已经有近三年之久。三年中,一些人去了海外为Uber全球效力;一些人一度留在滴滴,不过目前还留在滴滴的Uber前员工已经所剩无几;有人出国读书、创业,大部分的人辗转去了其它的公司,但将在Uber学到的打法和经验,带入了中国互联网进程的下一站。 至少在5月10日的夜晚,这是一个参杂着恍惚和感慨的时刻,把很多觉得uber时光已经“翻篇”的人又重新拉回到旧日记忆,并重新审视过去近三年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在Uber上市的这一时间节点,36氪采访了多位Uber中国前员工。他们的故事,可能是Uber在中国生命的某种延续。 “一个前同事说,早上开了个会,刚才发生了什么?” ——市场经理,15年加入Uber中国 其实,直到收到了sharework的邮件通知,我才知道Uber要上市了。我的账号至今还没激活呢,正常来说,登陆账号并且激活之后,可以看到上面还有多少股票,以及每股的价格。听一个同事说,前两天他看到的时候,每股48美金,比预想中的少一点,不过也不错了。 我本来也没多少钱。前几天有同事问我,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现在都还剩多少股票,能兑换多少钱,本来就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事情,可能有一些人也会相互比较。我直接和他说,我连账号密码都不记得了,我不太在意这事。不管前同事信不信,但我真的兑换不了多少钱。 大部分人在当初加入Uber的时候,都是同时拿美国(总部)的股票,和中国公司的股票,因为每个人谈的都不一样,还有人选择多拿现金(工资),少要点股票的,我呢就是后者,也不能说不划算,毕竟每个人的当初需求不同。 后来Uber中国和滴滴合并的时候,大家的中国股票又按照在Uber中国服务的时间,按照滴滴当时的估值兑换成了相对应的滴滴的股票,加入Uber中国时间越长,兑换的滴滴股票就越少。这里面有一个特别复杂的计算方式,哎呦解释起来实在太麻烦了,你只需要知道,Uber中国早期的员工,随着这次的IPO,还是可以小赚一笔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民币都有可能,最少的也有几万块钱拿。这笔钱最近会被大家拿来等价计算,有人说要买个车,有人刚辞职,有了这笔钱可以放松休息两三个月,我最佩服的是一个人说,拿到钱之后要出国再去读个书。 这几天群里就总有人拿那些早期员工起哄,我记得4月12号吧,Uber突然交表的那天,早上传来了消息,群里就有人@一个早期Uber中国老人儿,恭喜他再次实现财务自由,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结果那个老员工隔了一会说,“早上开了个会,刚才发生了什么”,好像很懵的样子。最近这样的玩笑特别多,群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大家都挺高兴。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没有想到Uber会这么快上市,更没有想过都已经过去(合并)快三年了,如今还可以享受到老东家上市的福利,这样的公司已经不多见了吧。 还有很多人在合并后去了滴滴,就我刚才说的,把很多股票都换成了滴滴的,那就是另外一笔财富了。不乏有人滴滴的股票比Uber的老股还要多,等滴滴上市之后,还能再兑换一笔钱,如果这么算的话,可能不少人也在等着滴滴上市,但这公司最近一两年能上么,我觉得够呛。 想起来一件好玩的事儿,去年上半年,媒体记者不是总写,滴滴要IPO了么,还说最快去年年底就要上。当时前同事们的群里就有人开玩笑说,恭喜Uber滴滴团队实现财务自由。 “前同事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人脉关系” ——运营经理,15年加入Uber中国 别看群里最近热闹,其实Uber确定要上市之前,没那么多人喜欢在里面说话聊天了。 一来是大家都忙,二来都已经不在一个圈子里了。原来都大体上还在大汽车出行行业,从Uber离开时候去了摩拜、ofo,或者其他的网约车和主机厂,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换了两三份工作,还有出国读书的,有自己创业开店的,还有去了大家不太熟悉的领域,除了过往的同事情谊之外,共同话题也没有那么多了。 不过那个微信群依旧是我们这些人的情绪出口,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有时候看到大家在群里通报自己最新的工作进展,就会得到很多的“支持”和“赞”。跳槽去了其他公司的人偶尔在里面发一些新公司的营销文案、发招聘启事,或者求助让大家提供某些资源,总还是能够得到回应。 怎么说呢,可能很多人已经把前同事们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人脉资源关系之一了吧。我前段时间还稍微统计过,17年左右的时候,共享单车头部那两家吸收的前同事是最多的,现在阿里就有100多号Uber中国前员工,听说他们还建了一个小群,时不时就有新鲜血液加入。去年我打算换工作,有去了天猫的前同事知道我在重新看机会,就悄悄地把我给内推了,虽然最后没去,但这份心意还挺让我感动的。 还有很多人去了OYO,有段时间消息特别密集,大家聚在一起聊八卦,聊着聊着就听说有人去那边了。在Airbnb、头条的前同事也不少,后者很多都是柳甄的“追随者”。不过密度和集中度最高的,还是电子烟创业领域。Kate(原Uber中国中区负责人、滴滴Uber事业部总经理汪莹)创立的电子烟悦刻据说有几十个前同事加入,同道大叔做的Yooz那边去的人也不少,上个月还有前同事问我呢,罗永浩做的新品牌“小野”值不值得去,我做了一大通分析,也不知道他最终去没去。 之前有人直接说,我们这是在“抱团”,其实我对这个词挺反感的,总觉得它不那么中立客观。我个人更愿意理解为,Uber中国招来了很多很像的人。之前大家总喜欢说Uberness(Uber感),但是谁也说不清楚这到底是啥,如果一定要用一些指标来说明,我觉得大家都比较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曾经比较过Uber中国和很多中国大厂之间的区别,我可没说滴滴,我是指很多互联网大公司。这些大厂当然都有很多特别牛特别值得尊敬的人,这些人在工作表现中能够拿到90分甚至更多,但是也有很多人只能拿到三四十分,综合起来可能就只有五六十分,但是Uber中国招进来的人,相对就很平均 ,大部分人都能达到七八十分。 这一方面是因为曾经Uber扁平化、高强度工作的光环,同时,Uber对人才的选拔也极为挑剔。员工们很多来自咨询公司、投行甚至跨国企业,大多数人加入前都要经过至少五六轮的面试。所以我猜,悦刻现在做得不错,是因为核心团队比较完整,很多都是uber出来的人,比较擅长于打仗而且配合起来也有默契。 “‘敌人’是前同事,这很让人尴尬啊” ——北西区团队前员工,15年加入Uber中国 人类之间的所有关系都未必是美好的,至少美好未必会长久。 我现在加入了一家电子烟创业公司。毫不夸张地说,这个领域现在比较重要的玩家中,都有我的前同事,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我们从同事关系变成了竞争对手,其中还不乏之前和我坐在一个Uber办公室里的朋友们。 就像是我们当初打滴滴的时候一样,现在打起前同事们来,也会毫不手软,因为这就是商业的残酷本质。过往一起攻城伐地、对抗滴滴的同僚情谊依旧还在,但是一些新出现的默认规则也同样绕不开。 从Uber离开之后,我没有像很多人那样选择加入摩拜和ofo,所以之前有去了共享单车的Uber中国前员工和我说,“‘敌人’是前同事,这很让人尴尬啊”,我当时还不是很能够理解。 其实呢,我本来是没太看懂电子烟这门生意的,我不抽烟,甚至对那玩意很反感。最初听说这种产品时心里直犯嘀咕,能做成么,就那么一根烟管子,抽一口直冒烟,有人会买么。 现在说,还是挺佩服前同事们的头脑,尤其是今年电子烟成为创投圈的小风口的时候,前同事们聚在一起,聊的很多话题都是关于这个领域的。在此之前一年的时间里,大家其实已经很困惑和苦恼了,到底下一个风口在哪呢,聊来聊去,总是无奈地得出一个结论,最近没啥好的机会啊。毕竟上一个大风口还是共享单车那一摊生意,但是去年摩拜和ofo,唉,很多前同事都在那两家做过,不说啥了,反正挺遗憾的。 后来加入这个创业领域,是我真的看好它了。 上个月在深圳有一场电子烟展会,我们几家都有展台,很多现场的设计还挺科技化的,有一只巨大的机械手,海报和展台的搭配元素上,隐约都还能看出来一点Uber中国原来做线下活动时的痕迹。我和一个前同事说到这事,提了一嘴,毕竟很多人都是从Uber中国出来的嘛。他说,唉,都合并快三年了,翻篇了。 按理说,是应该翻篇了,很多人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有后来成了竞争对手的前同事们向对方屏蔽了自己的朋友圈,很多事情你都不能否认。但是回到现实中,这篇咋可能那么轻易地翻过去呢?现在很多创业的人或者去了创业公司的人,在搭建日常办公流程、网站设置,或者做线下活动的时候还是很uber中国化啊。 很多人现在合作的银行、给产品搭建系统的供应商,都还是之前在uber的时候用过的、熟悉的。很多人打市场的时候其实还是按照原来uber的打法,只不过换了个公司,换了个产品。 加入职场后我也换过几份工作、呆过几家公司,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在Uber中国工作的那段时光。文化自由度高、可调动的资源丰富、很好的办公环境、不错的薪酬福利,例如现在都过去(合并)两三年了,大家还可以兑换股票。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uber的背景和光环依旧还在。 “合并后我的职业发展并不顺利,最近的聚会就不参加了” ——市场经理,14年加入Uber中国 刚合并的那一年,大家聚会其实还蛮多的,各个地方上的同事经常三两个小聚,偶尔十来个人大聚一次,有关系还不错的前同事来了我们的城市出差,本地的前同事们基本都是要出来吃顿饭、喝个酒的。 我本人也比较喜欢组织这样的聚会,尤其是合并刚发生的时候。大家凑在一起,话题总是离不开这家公司和曾经共事过的那些人。有人直到几个月之后,还在忍不住伤感,也有人想不明白,干脆带着疑问加入滴滴,想从后者的内部获得答案,Uber中国怎么就以这么一种激烈的方式结束了呢。 “老人们”还好,很多一毕业就来了的“小朋友”是最不能接受的。他们可能有更多的情怀在里面,Uber中国是16年8月1日那天突然被搞死的,如果它此前有一个过程,可能大家还不会觉得有这么难受。 所以突然一腔热情被终止之后,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就想把中间被截断的事情继续能够做下去。这事理解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是从团队的建设上、从系统的搭建上,这些都是当初在Uber的时候正在做、刚开始做,或者说计划了但是还没做的事情,能够找个地方继续延续下去。 仔细想想,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大部分人都只在Uber中国做了一两年,因为它从进入中国市场一直到被收购,其实也才存在了3年左右的时间,和很多职场人在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时长相比,3年根本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很多人后来加入滴滴的时间都要比在Uber中国的时间长,但它确实影响了一批人。 摩拜和ofo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延续的战场。共享单车和Uber一样同属于出行领域,Uber的口号“为城市喝彩”,意味着改变一个城市的出行方式,这曾激励着很多员工加入。而且,共享单车16年开始在国内快速崛起,是个不可忽视的风口。 我没有经历过单车大战,但是和前同事们一起聊天,也知道那曾经有多激烈。有人从Uber中国去了摩拜,就把满腔热情用在了新公司上,几乎每周都出差,据说有一次在外地出差,累的昏倒在酒店里,等清醒过来之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昏过去了多久。又据说这个前同事后来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因为觉得还是命比较重要。 本来以为去了摩拜和ofo的人最终会在新战场上获得一个结果,但是结局依旧让人有点唏嘘。摩拜其实更能体现Uber当初重视科技和产品的属性,ofo团队更年轻。我记得去年年初Uber从东南亚市场推出,把业务卖给了Grab,这就挺让人感慨的,毕竟Uber中国和滴滴合并后,很多人转去了东南亚的Uber团队,相当于连续经历了两次大合并。这还没感慨完呢,突然4月份摩拜就卖身给了美团。而去了ofo的前同事们,至今连一个结果也没有等到。 其实从去年开始,大家就很少再去聊uber的事情了。我记得17年合并一周年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还总聊过去的事情,但是18年两周年的时候再相聚,感觉和Uber中国有关的话题就少了很多。不是我们不愿意去聊了,而是时间确实有点久远了,可能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该翻篇了。 就像是我们现在很喜欢和“小朋友”们说的道理一样,不要沉迷于过去,开心的事情要记得,但是不代表不去反思。Uber这么扁平化的管理机制,甚至“任性”地给员工赋予那么大的权利,也许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常的职场环境,至少在中国的互联网环境里,它很难被复制。 前几天群里有人提议,Uber上市前夕,大家出来聚一下吧,庆贺一下,有几个人回应了。我发现比较积极回应的都是现在还发展得相对不错的那些人。但遗憾的是,从Uber中国离开之后,我自己的职业道路发展并不是很顺畅,至少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最近也在重新思考和规划未来的道路。所以这种比较人多的聚会我可能就不会去参加了,因为不知道要和前同事们怎么介绍自己的处境。不过如果今年还有三周年(聚会),我希望自己能够以一个更好的状态参与进去。[详情]

不要碰UBER股票 机构投资者兴趣低落
不要碰UBER股票 机构投资者兴趣低落

  Uber 从一开始的预计开盘价格46-48美金,暴跌到42-43美金,跌幅高达10% 华尔街短线投资者和投机者不买账 为了上市,Uber准备了一份“扭亏为盈”的利润表,一改之前年度的大额亏损,2018年净利润录入了近10亿美元。 但这意味着Uber的经营到了盈利阶段吗?答案并不简单,因为这笔近10亿美元的盈利并不来源于共享出行等主营业务。根据《纽约时报》报道,这笔盈利大部分来自资产处置的收入所得,具体包括处置在东南亚和俄罗斯的资产。如果除去这些所得,Uber在2018年亏损18亿美元。 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到运营利润(营业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一栏,就会发现,从2014年到2018年,来自经营的收入,无法支撑高昂的成本和费用,Uber运营处于亏损状态。 二、“车之于Uber,就像书之于亚马逊” 退一步讲,短期盈利或许不是最关键的问题。通过烧钱建立护城河,最终获得长期盈利的故事,华尔街并不陌生,亚马逊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Uber显然打算复用亚马逊的经验,就像Uber CEO 达拉·科斯罗萨西在一次科技会议上所说的:车之于Uber,就像书之于亚马逊(Cars Are to Us What Books Are to Amazon)。 对标亚马逊,在Uber IPO路演过程中近乎成了一种策略。它希望人们相信,亚马逊能从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卖书商一步步做大成电子零售业的巨头,Uber也能以共享出行业务为基础,在未来绘制出一幅广阔的出行图景。 在上市之初,亚马逊因为长期未盈利不被华尔街看好。但即便投资人不买账,亚马逊仍然野心勃勃拓展战线,意图超越竞争者。若可多建一个仓库,让配送更快;或是有好的投资,未来成长能更好,亚马逊非常乐意牺牲掉暂时盈利。这就是亚马逊资源配置的逻辑。 这套逻辑在多年之后,给了亚马逊丰厚的回报。在当年投资的许多领域,亚马逊如今坐上了头把交椅。财务报表里也透露出越来越多的积极信号,市值更是多次冲上9000亿美元。 不过即便是凭借云计算取得高回报的今天,亚马逊的资源配置路径也没有改变。自上市以来,亚马逊从未向股东分红,也未进行股票回购,它愿意把利润用于再投资,开拓更多新商业空间。 三、除了共享出行,Uber的新业务们怎么样了? Uber也希望凭借占据营收大头的共享出行业务,将触角伸向更广泛的出行领域。 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称Uber的长线投资者,价值投资者不会在上市第一天就对Uber造成上涨的冲击。 本文来自“美股投资网”[详情]

Uber上市了 创始人被拒绝上台敲钟
Uber上市了 创始人被拒绝上台敲钟

   Uber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 当地时间5月10日,Uber以每股45美元开盘,跌下42美元收盘。华尔街为造富欢呼,愤怒的Uber司机却在全球示威游行。反对者写到:Uber上市敲钟,司机上街游行……Uber值得今日股价。 这是美股今年规模最大的一场IPO,主角是一家颠覆行业但亏损惨重的公司,华尔街则沉浸在硅谷科技独角兽群体上市失利的情绪里。IPO前夜,美股滑向了2019年以来最低迷不振的一周。 Uber开盘直接大跌约7%,开盘市值仅有755亿美元。Uber此前的发行价已经定在了估值的低端,首日盘后交易股价仍旧持续下跌。但这曾是一场呼声1000亿美元的IPO,一度估值1200亿美元。 手握Uber股份的投资人中,有被驱逐的前Uber CEO、对簿公堂的Google、世界首富贝索斯、出手精准的软银Vision Fund、甚至歌手碧昂斯夫妇、Lady Gaga的前经纪人…… 提前举牌示威的则有各国“抗议剥削”的Uber司机,被Uber司机威胁生意的传统出租车司机,起诉Uber性别歧视和骚扰的员工群体。在劳务诉讼危机中,Uber允许部分司机认购股票作为奖励。 在Uber上市之前,CEO Dara Khosrowshahi发出了一封致员工信:“当我们从私有公司转变为上市公司时,我们的工作无疑将变得更加困难,所有人的目光都将落在我们身上。我们将对客户、股东、城市以及彼此承担更深的责任。每购买一股,其他人都会加入我们成为Uber的共同所有者 - 我们将对更多人负起这样的责任,要始终‘做正确的事,句号’。” Uber上市敲钟 Uber走完了十年上市路,创始人Travis Kalanick和Garrett Camp却不被允许上台敲钟。2017年,Travis Kalanick被迫离开Uber CEO的位置。 Uber选择了一名女性早期员工敲上市钟,金发红裙的Austin Geidt开启了Uber的历史性时刻。 Geidt在Uber成立第二年以实习生身份加入Uber,目前担任风口之上的自动驾驶技术部门战略主管。Uber现任CEO Khosrowshahi站在她右手边,据Fox报道,他拒绝了前CEO Kalanick的敲钟请求。 金发红裙的Austin Geidt为Uber敲响上市钟 图:CBS金发红裙的Austin Geidt为Uber敲响上市钟 图:CBS Uber还邀请了司机和全球高管站上敲钟台,以及一名使用Uber外卖服务的餐厅老板。 这更像是一种姿态。Uber曾因为对女性员工的歧视、骚扰文化陷入丑闻,导致Kalanick被董事会炮轰下台。 Uber的两名联合创始人都没有出现在敲钟台上,尽管他们都被允许前往纽交所。Kalanick曾询问是否会被邀请参加敲钟仪式,但Khosrowshahi拒绝了他。 Kalanick以强势的风格在全球打开了市场,赢得众多投资和拥趸。但也因为激进的风格和性别歧视、骚扰丑闻,陷入声名狼藉。据纽约时报,当Kalanick与其父走入纽交所时,现场仍旧给予了他们掌声。 Kalanick和父亲在纽交所观看上市仪式 图:Mercury news Kalanick仍是Uber最大的个人股东,掌握8.6%的Uber上市前股份,并计划在IPO中售出部分股票。另一名创始人Garrett Camp发明了Uber的商业模式,这个想法让他在IPO中收获约37亿美元,他对彭博社表示:“我不在乎我是不是敲钟的人之一,我从未问过。” Uber现任CEO则试图割离这段历史,拾起满地狼藉的名誉。 Uber一直等到中午时分才开始交易。纽交所 COO John Tuttle接受采访时解释,大规模的股票发行都要耗费更长的时间,阿里巴巴就在中午时分开始交易,Spotify开始交易的时间甚至更晚。 市场一度期望Uber的IPO估值达到1200亿美元,Uber却给出了保守估值,最终发行价更定在了每股45美元,这让Uber的估值仅有820亿美元。 Uber竞争对手Lyft的股价一跌再跌,成为了2019年硅谷科技独角兽IPO的糟糕开局。股市对IPO已经冷静许多,Pinterest与Uber都选择了较低的发行价格,办公软件Slack则选择直接上市。 Tuttle认为 ,尽管Uber的股票定价保守,但一旦开始交易,一定会上涨。 然而Uber开盘破发,直线下跌至42美元,在4个小时的交易时间内没有回到定价之上,盘后跌下了42美元。 Uber首日交易情况Uber首日交易情况 用自己的资金支持Uber十年长跑的投资人们,迎来了并不风光的解套时刻。 司机不开心 现任CEO在切断Uber历史丑闻的同时,劳务纠纷正在威胁Uber的核心商业模式。 “司机上街示威了,Uber却上市敲钟了。”Uber的上市掀起了网民谩骂,“他们烧掉了那么多钱,为什么还笑得出来。” 抗议Uber 图:ABC News Uber将司机定性为独立承包商而非员工,因此无需向成千上万的司机支付某些税费、福利、加班费或最低工资。作为自雇承包商,司机没有合法权利组建工会、谈判合同。 少数人为Uber辩护:“Uber原本就不提供主要工作,人们本来就应该兼职开Uber的”。 Uber不是一家拥抱了高科技的出租车公司,它是一家颠覆了出租车行业的公司。Uber核心的商业模式是“共享出行”,而司机则要求获得员工待遇。 Uber拒绝改变作为平台的核心模式,宁可支付高额和解费用。Uber不会给予司机员工待遇,也不会要求司机的忠诚。他们可以一边给Uber开车,一边给Lyft开车,他们可以随时上岗,随时离开。 硅星人在美国遇到的Uber司机,大部分是英语不熟练的新移民,还有住着低收入住宅、计划逃离硅谷的低收入人群。他们在人生困窘的时刻选择去做Uber司机。 因此对很多人来说,Uber就是主要工作。Uber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没有其他选择。湾区不少Lyft与Uber司机,都在车前窗上并排贴着两家公司的名字。 一名Uber司机曾经在英国攻读博士后,他告诉硅星人,在硅谷他的职业市场不好,因此一边应聘一边开车,“我现在是一名Uber司机了。” Uber司机目前也担任外卖司机,他抱怨Uber外卖服务是“小订单”,外卖费昂贵、司机佣金却少很多:“用户是有多懒才会付几乎双倍的价格点一份外卖。” Uber在招股书中披露,约6万名司机正在或计划起诉Uber。在美国,法律诉讼是一件耗资昂贵并旷日持久的事情。Uber可能会迫于法律,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 “如果由于立法或司法判决,我们被要求将司机作为员工……我们将为补偿司机产生大量额外费用,可能包括与工资和工时法律相关的费用(包括最低工资、加班费) ,以及用餐和休息时间要求,员工福利,社会保障缴款,税收和罚款。” 既得盈利,又得“做正确的事” Khosrowshahi还在CEO信中对员工说:“请记住:虽然市场有他们的‘评分标准’来评判我们建立的价值,但我们的真正的方向将在长期内确定。我们将经历一段时间,我们会有被误解的时刻,我们也会有被视为英雄的时期。在那些日子里,无论起起落落,我们都应该专注于我们的工作:创造机会,推动世界进步,不断创新和执行。” 上市之后,Uber对盈利的需求将更为迫切。毕竟早期投资人愿意烧钱让Uber抢占市场,做大上市圈钱退出。但对用股票交易说话的投资人而言,没有利润,这就是一家可以抛弃的公司。 Uber的订单总额达到了惊人的数字,但问题是,其中仅有约20%可以称为Uber的营收,这是Uber收取的平台费。 但是司机们觉得,20%的平台费也太高了。 在这大打折扣的平台费中,Uber需要奖励司机、奖励乘客。Uber的外卖服务则需要奖励餐厅、奖励司机、奖励用户。 成为上市公司后,为了争取盈利,Uber或许只能选择降低司机的工资,或者提高乘客的费用。但司机群体已经大规模抗议,提高乘车费用得罪乘客也会使得Uber失去核心竞争力。 金融行业仍有看好Uber的理由,分析师们列出Uber的资产:新CEO有一张更友好的面孔;Uber平台本身;Uber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投资;持有滴滴和Grab的股份;Uber外卖服务的前景等。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家颠覆了出行行业、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公司。美国的出租车低效、昂贵,还需要另付小费。公共交通破旧低效,人们如果不开车,就必须依赖Uber和Lyft。对股市而言,一家有市场需求的企业,长线始终会是有利可图的投资。 颠覆行业——这是Uber捏在手里的最后王牌,任凭再危机深重,仍有成为下一家科技巨头的希望。 前提是,Uber能如CEO所言,“做正确的事。” 来源:硅星人[详情]

Uber距离成为出行业的"亚马逊"还有多远?
Uber距离成为出行业的

   美东时间5月10日,万众瞩目的Uber终于登陆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为“UBER”。 Uber(优步)终于登陆纽交所挂牌上市,IPO发行价定在每股45美元,筹资81亿美元,估值近800亿美元。 此前,Uber将发行区间定为44-50美元。受到Lyft上市后糟糕表现影响,Uber采取了相对保守的定价策略,最终IPO发行价位于价格区间的底端,定为45美元。 根据此前Uber方面披露的信息,此次IPO,Uber拟发行1.8亿股普通股,预计筹资81亿美元,虽然低于此前预计的最高融资100亿美元,但据彭博社估算,Uber的估值约为755亿美元,股份完全稀释后的Uber的市值将达到824亿美元。 即便如此,Uber仍然是自阿里巴巴之后美股最大规模的IPO交易。 不过,Uber的上市让包括创始人、投资人、员工与司机在内的很多人狂欢,但Uber股价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上市当日收盘价格下跌7.6%,收于41.57美元,市值不到700亿美元。 显然,上市只是意味着Uber结束了上半场的狂飙,一直被亏损笼罩的Uber首先要解决的是下半场的艰难开局。 流血上市,开盘既破发 即便备受硅谷与华尔街期待,强悍如Uber还是没能摆脱众多独角兽企业开盘即破发的厄运。 Uber开盘价42美元,较发行价下跌6.7%,此后便一路下挫,跌至41.06美元,尽管随后有所提升,但始终未能触达到45美元的发行价。最终,Uber收盘价格下跌7.6%,收于41.57美元,市值不到700亿美元。 实际上,Uber之所以开盘惨遭破发,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这家已经成立10年的独角兽企业,至今仍没能找到盈利的方法。 Uber发布的招股书显示,2016年到2018年,Uber的营收分别为38.45亿美元、79.32亿美元和112.7亿美元,2016年和2017年净亏损为3.7亿美元和40.33亿美元,尽管2018年获得了9.97亿美元的净利润,但经调整后仍亏损18.5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Uber营收30亿美元,净亏损约在10亿-11亿美元。 而市场除了担忧Uber的盈利能力,Lyft糟糕的股价与盈利能力引发了公共投资者对高估值、高亏损独角兽的质疑,也为Uber本就坎坷前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今年3月,Uber主要的竞争对手Lyft 在纳斯达克高调上市,成为“全球网约车第一股”,发行价为72美元。但其股价开盘暴涨后随即迎来超过20%的暴跌。 而Lyft一季度的业绩也不好看。根据财报披露,Lyft调整后每股亏损为9.02美元。同期收入为7.7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00%。一季度Lyft总计亏损11.4亿美元,超过该公司2018年全年的亏损额,已经成为做空者的靶子。 在Uber上市当天,Lyft的跌幅一度超过了9%,刷新了盘中历史低点至50.02美元。 显然,Uber上市并没有赶上好时候,周五美股再遭重挫,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300点,投资者的情绪也正在转向谨慎。 谁是赢家 根据此前Uber递交的招股书,公司的前五大股东分别是软银、标杆资本(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基金管理公司Expa-1、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其中,软银持股比例为16.3%的。 若按照上市前820亿美元的估值计算,软银所持股份的市值将达到133亿美元。而按照收盘后697亿美元的市值计算,软银所持股份的市值仍然达到了113.6亿美元。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软银于2018年初入股Uber时,用77亿美元收购了约15%的股份。有意思的是,软银目前已经持有全球共享平台超过200亿美元的投资,包括Uber、滴滴、Grab、Ola等,是当之无愧的大赢家。 而对Uber的投资是软银愿景基金(Vision Fund)自2017年5月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这意味着其对Uber的初始投资相比增值为36亿美元。 而除了机构投资者,创始团队与早期员工也都能够分享Uber上市的红利。 据悉,Uber的股权结构主要由八大部分组成。其中,软银远景基金占比达16.3%,联合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股权占比8.6%,加勒特·坎普占比6%,谷歌母公司Alphabet占比5.3%。 此前彭博社测算,Uber的联合创始人加勒特·坎普所持股份的价值将达到37亿美元。若按697亿美元的估算,此前因故引咎辞职的创始人卡兰尼克所持股份的价值也将近60亿美元. 此外,4月27日,Uber宣布向全世界超过110万名司机派发3亿美元现金奖励,奖励金额分为6档。在今年4月7日前完成2500单且评分达到4.75以上的司机可获得100美元,5000单以上500美元,完成4万单以上的老司机则可获得最高4万美元的奖励。 根据Uber提交给SEC的文件,该公司为司机预留了540万股IPO股票,有资格获得上述奖励的司机还能以发行价购买总计约3%的Uber股票。 当然,Uber也没有忘记他们的老员工。日前,有不少原Uber中国的员工收到邮件称,“您被认定为Uber前员工,并持有未兑现的RSU(限制权益股票),股票期权,或者(SAR)股票增值分红。Uber将根据您历史工作档案中的信息,给发送与您的未偿还资产相关的信息。” 据悉,光Uber中国就有700多人持有期权,一般员工能拿到数十万元。 Uber离亚马逊还有多远? 一直立志成为交通运输业的“亚马逊”,愿景拓展到包括打车、外卖运输、自动驾驶、机器人配送等所有与交通运输相关的细分场景。 但从招股书披露的各项业务数据看,尽管Uber丰富了业务体系,打车仍然是营收的大头。 招股书显示,2018年打车业务的总预订额为415亿美元,占平台总预订额497.99亿美元的比例为83.3%;打车业务的全年总出行量为52.2亿次,较2017年的37.4亿次同比增长了39.6%。打车业务作为主营业度的营收为92亿美元,占全年营收112.7亿美元的比例为81.6%。 据招股书披露,Uber对总出行量的统计用“Trip”来表示,代表在给定时间内消费者完成的传统打车和自行车、滑板车等新兴出行方式,以及Uber Eats外卖的次数。如果UberPool是三个人拼车且每个人单独交钱,算作3次Trip,而UberX专车如果是三个人同坐但只有一人交钱,属于1次Trip。2018年四季度,Uber完成的Trip次数为14.9亿次,较2017年同期的10.9亿次增长36.7%。 不过,Uber推出的外卖业务增长较为可观。 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外卖服务Uber Eats的总预订额为25.6亿美元,较2017年四季度末的11.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8.6%;去年四季度打车业务的总预订额为114.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91.9亿美元同比增长24.9%。此外,去年四季度末的货运服务Uber Freight收入为1.25亿美元。 此外,Uber在北美地区(美国和加拿大)的年度营收为61.5亿美元,第二大市场拉美地区的营收为20亿美元,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营收为17.2亿美元,亚太地区营收为10.3亿美元。 显然,目前的Uber距离亚马逊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加上,至今仍未能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接下来Uber还需要继续拓展bian‘j 目前,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看,商业模式、行业竞争和监管合规是困扰Uber的几个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如果平台上的司机被定义为公司员工,或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第二,为了保持竞争力,Uber可能不得不进一步降低价格或为司机和消费者提供更多折扣,运营开支将显著增加。第三,Uber正在接受全球主要监管机构的调查,涉嫌2016年的消费者数据泄露事件、2017年与前CEOKalanick有关的公司治理丑闻,以及海外收购被否决的风险。第四,Uber有很大一部分的总预订额来自机场和大型城市周边,若被监管限制服务范围,会产生负面影响。第五,Uber如何过渡到自动驾驶是一大挑战,该技术将大幅降低成本,但也可能破坏其商业模式,而且竞争对手可能抢先开发出成功的商用自动驾驶服务。第六,新推出的Mobility新兴出行方式(包括自行车共享和滑板车共享等)可能带来消费者受伤或致死风险,令公司存在更多法务纠纷可能。 招股书认为,由于个人出行、外卖派送和物流行业竞争激烈,成熟且低成本的替代方案已经存在数十年,低市场进入门槛、低转换成本和资本充足的竞争对手几乎存在与每个主要的地理区域。若Uber未能在这些行业内有效竞争,其业务和财务前景或将受到不利影响。 此前因争夺市场而做的对司机、乘客的补贴,也会对Uber的财务表现造成不利影响。 就在上市前两天,在旧金山、芝加哥、洛杉矶、圣迭戈、费城、华盛顿等至少8个美国城市的Uber司机举行12个小时罢工,要求为司机提供有保障的稳定薪酬、提高薪资水平、保障工作安全,并增加医疗保险、假期工资等福利。当天下午1点,数百名司机来到位于旧金山的Uber和Lyft总部抗议,英国、澳大利亚、南美洲的司机也纷纷走上街头。据彭博社报道,Uber将与司机达成和解,并支付1.46亿至1.7亿美元的和解金。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Uber营业支出大幅增加,短期内仍无法实现盈利。 显然,目前的Uber距离亚马逊仍然有不小的差距,接下来Uber还需要继续拓展业务边疆。[详情]

优步破发 硅谷难忘一日:谁巨亏,谁获利三千倍?
优步破发 硅谷难忘一日:谁巨亏,谁获利三千倍?

   优步股价重回2015年年中,投资人蒙亏,硅谷进入反思模式。 上市向来是一夜造富的神话,但资本市场近年来最大的IPO——优步的的上市首日,却使得一级市场投资人蒙受巨额账面损失。 对于整个硅谷创投界,这无疑是难忘的一天。 美东时间周五上午11点50分,Uber的IPO首日开盘报42美元,较发行价45美元下跌约6.667%。收跌7.6%,市值“缩水”至697亿美元,低于最后一次私募融资时的760亿美元。 但蒙受损失的投资人远不止最后一轮融资。跌至41.55美元的收盘价已经显著低于2015年12月后的公司估值。 也就是说,从2015年底开始支持Uber一边亏损、一边扩大市场的硅谷精英们,迎来的不是IPO后的投资价值翻倍,而是高达15%的账面亏损。根据Uber的IPO文件显示,2015年底融资的资金规模高达170亿美元。 一百七十亿投资蒙受账面损失 优步开盘经历了长达三小时的询价,其42美元的开盘价仍然遭到了抛售。Uber开始交易不到10分钟,股价波动走低,日高触及发行价45美元,日低逼近41美元,日内最深跌8.8%。 以2016年年中投资35亿美元的沙特公共投资基金(Saudi Public Investment Fund)来说,上市后价格已经让其账面亏损高达5亿美元。而对于最后一轮投资者软银来说,因其以七折估值33美元给Uber投资66亿美元,目前看还未蒙受损失。 根据The Information提供的图表,F轮之后的投资人明显都在账面亏损之列。尽管软银和沙特基金两家占据了超过一百亿美元的后期融资,但至少还有超过六十亿美元以超过目前市值的价格投入到优步中:而无疑,这其中的大部分来自于硅谷。 优步不断下滑的上市周无疑使硅谷开始反思。 “这无疑是一个信号,” 硅谷投资人、从九十年代就进入创业圈的企业家Tim O‘Reilly表示。“优步是私人市场最追捧的公司,现在重归泥土,确实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西雅图投资机构Madrona Venture Group的执行总裁Matt McIlwain表示,今日的股价表现说明,很多时候私人市场对公司有错误估值。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Capital Innovations的首席投资官Michael Underhill称,Uber上市表现不佳,可能对其他高估值且未盈利的硅谷巨头敲响警钟。他认为,Uber上市更像是给之前的私人投资者一个离场机会,一边巨额亏损、一边用严重补贴来疯狂扩张营收端,这种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除了投资人外,Uber的员工则是数量更多与市值直接相关方。根据硅谷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对在过去三年内加入Uber的员工拿来说,大部分人用48.77美元你每股的价格持股,同时还限制上市半年内才可以交易。显然, 这些员工的股权账面价值也下跌超过百分之十。 早期投资回报高达三千倍 上市的不如意无法掩盖早期投资人和创业者的收获。 硅谷知名孵化器 YCombinator主席Sam Altman表示,优步上市困局对后期投资者是警醒,但对早期投资人来说,“应该是欢欣鼓舞的一天”。 在成立的十年中,优步融资超过285亿美元,投资者中有大名鼎鼎的贝佐斯,也有连续创业者Steve Russell;有去年跑步上车的沙特主权基金,也有用十万美金九年内拿到三千倍回报的Founder Collective基金。 The Information报道了部分早期投资人的投入及回报。 First Round Capital: 2010年融资初始投五十万美元,后期继续跟投资。共投一千五百万美元,现市值约26亿美元。 账面回报:九年约为1720倍。 Lowercase Capital: 初期投资三十万美元,后期继续跟投。总投资两百四十五万美元,现市值约20亿美元。 账面回报:九年840倍。 Founders Collective: 初期投资十万美元,后期继续跟投。总投资两百四十五万美元,现市值约3000万美元。 账面回报:九年3000倍。 Sequoia Capital: 初期投资2万五美元,后期直到去年与软银一起小幅投资。 账面回报:65%。 Menlo Ventures: B轮后投资2千6百五十万美元,后期D轮再投。 账面回报:44倍。 谷歌投资:13年投资,中间双方各种合作。 账面回报:六年来十倍。 高盛:在帮助融资外,uber参与b轮融资投资五百万美元。目前这些投资市值约为六亿美元 账面回报:七年半一百二十倍 贝佐斯:据Wyatt Investment Research称,贝索斯在2011年投资了超过3700万美元的优步B系列融资。据“信息报”报道,该股权估计接近4亿美元。[详情]

纽交所直击Uber上市:首日大跌7%后 打车可能更贵了
纽交所直击Uber上市:首日大跌7%后 打车可能更贵了

   新浪财经讯  当地时间5月10日上午,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公司Uber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史上IPO融资额排名第三的公司,仅次于阿里巴巴和Facebook。Uber一上市就面临同Lyft相似的窘境,IPO首日股价跌破发行价,收报41.57美元,比45美元的发行价下跌了7.62%。一级市场的“宠儿”在二级市场遭到冷遇,一年30亿美金的亏损不再有人争着买单。 纽交所GTS做市商的交易员刘睿对新浪财经表示,对于Uber这样亏损巨大的公司来说,在私募市场,公司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市场份额,在亏损的时间和额度上还能保持一定的灵活度,但在公开市场,每个季度都要公开季报的企业必须要找到一个有效的盈利途径来满足投资者的期望;因此, Uber将来很可能减少促销、提高司机分成,乘客面临的打车成本很有可能将升高。 共享出行的模式已经出现了10年,以至于人们早已对出门“打个Uber“习以为常,忘记了美国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城乡规划带来的无限烦恼。 Uber、Lyft等网约车模式的出现对于美国社会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纽交所的资深交易员Mark Otto就对新浪财经记者表示,在纽约的许多街区地铁不便到达,且很难叫到本地出租车,Uber解决了这一痛点,同时Uber的车辆质量和司机素质普遍也优于本地出租车。高晓松此前也在自己的节目上表示,在洛杉矶地区出行时经常使用Uber代替自己驾车,因为洛杉矶“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使其交通状况极为糟糕,目的地之间路途遥远且时常拥堵,Uber省去了大家自驾的麻烦和精力,大大提高了交通资源的使用效率。 除了纽约、洛杉矶这样的大都市区,在占据了美国大多数土地的城镇、郊区和乡村地区,Uber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以记者自身的经验为例,在Uber普及之前,出行需要提早一个小时给本地出租车打电话,从预订过程到支付方式都极其不便利,价格也不合理透明——Uber模式完美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 解决了乘客烦恼的Uber却并不令另一头的司机们满意,本周三Uber司机在美国几个大城市组织了罢工,由洛杉矶的司机联盟发起,要求提高司机的薪水和福利待遇。 纽交所GTS做市商的交易员刘睿也对新浪财经表示,上市之后的Uber需要每季度发布财报,投资者将密切关注这个上市公司的一举一动,这次 Uber司机的罢工行为主要出于对上市后Uber盈利压力增加的忧虑,担心Uber会为了盈利进一步损害司机的利益。 同时,刘睿谈到,如果Uber尝试满足司机们的涨薪需求,又要满足华尔街的盈利需求,这部分成本只能转嫁到乘客身上,前一阵子Uber与Lyft在上市前的促销力度会减弱,未来打车可能会变得更贵。 为平息本次罢工抗议行为,Uber预计与司机达成和解的总支付金额和费用将为1.46亿-1.7亿美元,而这还不能保证未来Uber与广大司机的关系得到缓解,用来“犒劳”司机的成本大概率将由乘客承担。而一旦通过Uber打车变得更贵,低忠诚度、多归属的乘客就势必将选择其他打车软件或者交通方式,影响市场份额的占领。 考虑到Uber目前披露财报以及预测数据的脆弱性,CNBC王牌主播Jim Cramer在昨天公开表示不建议买入Uber后,又在他的个人付费节目上提醒投资者:“别做不计成本买入Uber股票的‘笨蛋’。如果你在IPO前就拿到了股票,我建议你最好赶紧在发行价就卖掉。” 据《纽约时报》报道,一旦Uber上市后估值上升,公司CEO Dara Khosrowshahi将获得重大的激励,消息人士向《纽约时报》透露,如果Uber市值连续90天保持在1200亿美元以上,那么CEO就将获得超过1亿美元的净股权奖金。 开盘之后,Khosrowshahi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一个比较艰难的时间点上市了,但Uber是一家有韧性的公司。” 但除了反复将Uber与亚马逊对比,这位作风强势的高管仍旧没有给出充分的解释——Uber要如何才能走向盈利。(新浪财经 魏天谌 刘晋彤 发自纽约)[详情]

诞生十年,Uber巨额亏损之下“流血”上市
诞生十年,Uber巨额亏损之下“流血”上市

   共享出行巨头Uber于5月10日在纽交所开市交易。凭借90亿美元的融资金额,Uber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之一。 前不久,澳洲6000多名出租车司机和租车经营者对Uber提起集体诉讼,上市前夕纽约等地司机计划因抗议长期以来Uber在薪资、行业监管和福利上受到的不公待遇而举行罢工。同时,乘客司机遇害、性别歧视与骚扰等问题皆让Uber屡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但在盈利方面,目前的网约车行业仍未走出烧钱但无法回本的困境。面临如此尴尬局面的Uber,上市之后出路在何处? 1、Uber是否会步Lyft惨跌的后尘? 今年3月,出行巨头Uber迎来了它的十周岁生日。 仅在生日过去一个月,4月12日Uber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招股书和IPO申请,计划筹集资金高达90亿美元,估值最高达915亿美元。虽然对比最高1200亿美元估值有所下降,但这仍不妨碍其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之一。 时隔一个月后,Uber于5月9日为其IPO定价,并于次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开始交易。 就在Uber宣布上市的前一个月,一直被称为Uber在美国市场最大竞争对手的Lyft作为全球“网约车第一股”登陆纳斯达克,开盘价报87美元,比IPO发行价72美元上涨21%。上市后第一个交易日Lyft下跌近12%,收于69美元。仅上市两天就跌破72美元发行价,到目前为止已经相对发行价下跌了20%以上。 仅上市半个月的时间里,Lyft股价已跌至58美元,比发行价下降19%,市值缩水至167亿美元,蒸发了约25%。上市这条路上Lyft打了头阵,却明显没有一个好兆头。 Lyft刚上市就暴跌至熊市,这对于即将上市的Uber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Lyft的市场表现也不得不让Uber重新思考市场对于网约车的估值。 而根据Lyft和Uber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Lyft自2012年成立至今,一直持续6年亏损,且亏损额不断扩大。2016年至2018年净亏损额分别为6.828亿美元、6.883亿美元和9.113亿美元。三年亏损22.81亿美元。研究机构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表示,Lyft是IPO前12个月亏损最多的美国初创企业。 相对于Lyft来说,Uber的亏钱更为惊人。Uber的亏损额分别为3.7亿美元、40.33亿美元和18.5亿美元。在过去的三年里,Uber累计亏损近100亿美元。报告期内净经营收入均为负值,2016年至2018年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为-29.13亿美元、-14.18亿美元、-15.41亿美元。 在网约车巨头中,Uber的亏损是Lyft的3倍,以及中国滴滴的2倍以上。另外,数据显示,优步的增长也在放缓。2018年第四季度的营收为30亿美元,环比仅增长2%。虽然同比增长率达到25%,但远低于第三季度38%的同比增长率。 对比之下,与融资50亿美元、年亏9亿美元的Lyft相比,Uber似乎更像是一只吞噬金钱的猛兽,迟迟看不见盈利的曙光。 在Uber成长的这十年里,它打下了一片巨大的网约车市场,成为了明星独角兽。十年间,Uber共获得了超过200亿美元的资金,这包括投资和借款,这让它成为了美国史上融资最多的创业公司。融资最多的同时,Uber也烧掉了100多亿美元补贴。融资明显跟不上烧钱的速度。 长时间用烧钱换取市场的模式让Uber很难在短时间内从亏损转为盈利。值得注意的是,Uber在2018年最大的收益来自“资产剥离”。 2018 年初,Uber通过向软银折价出让 17.5% 股份的方式获得了最后一笔大额融资,度过了当时的难关。2018年第一季度,Uber将俄罗斯和新加坡的业务运营权分别卖给竞争对手 Yandex 和 Grab,以此获得了 30 亿美元的收入,因此才把全年的亏损控制在了 18 亿美元的水平。 这样看来,在私募领域已经没有资金可以够Uber在这场烧钱的战役中继续存活下去了,它必须向股市寻求更多弹药。 而当下,上市似乎成了Uber唯一的选择。 上市后首日大涨后暴跌的“网约车第一股”Lyft或许是Uber的前车之鉴,在巨大亏损下“流血”上市的背后或许也意味着网约车这个行业商业变现和盈利能力受到了股市的拷问与质疑。 而面对共享经济出行“流血”也要上市的情况,Uber首席执行官Dara Khosrowshahi或许在去年7月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说:“汽车之于Uber,相当于书籍之于亚马逊。”这样看来,在他的愿景中,或许希望Uber能像亚马逊当初一样,在前期大量烧钱来实现它的目标。 当年亚马逊上市时,头顶巨亏的阴霾,而如今能坐拥近万亿美元市值。然而偌大的资本市场,也只有一个亚马逊。 如今,竞争对手Lyft登陆纳斯达克,Uber即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Uber是否会重蹈Lyft的覆辙,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2、Uber上市前夕遭罢工 这边Uber正欢天喜地准备在美国上市,而在大洋彼岸,澳洲一起史上最大规模集体诉讼案又将Uber推上了舆论的中心。 来自澳大利亚的律师事务所Maurice Blackburn代表该国6000多名出租车司机和租车经营者,对Uber公司提起集体诉讼,指控其非法经营并给他们造成经济损失。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在澳洲司机将Uber告上法庭的同时,美国纽约市Uber出租车司机也宣称将在下周举行罢工,抗议他们在薪资、福利待遇上受到的不公平对待。Uber出租车司机在当地时间5月8日停止提供网约车(拼车)服务。除纽约之外,旧金山、芝加哥、洛杉矶、圣地亚哥、费城和华盛顿特区的司机们也正在计划加入罢工队伍。 纽约是美国唯一一家对网约车平台司机执行最低工资法的城市。纽约出租车公会组织表示,司机要求工作保障、稳定收入以及对网约车公司从车费中收取的佣金设置一定上限。纽约的一位司机表示,“Uber高管因我们的工作变得富有,他们应该尊重我们。”司机希望每小时最低工资为28美元,在扣除天然气、通行费等费用后达到最低工资标准17美元。 Uber曾在其IPO文件中警告,如果司机被归为雇员而非独立承包商,其业务将受到“不利影响”。纽约环球交通局(NYTWA)成员Sonam Lama也是Uber的一名司机,他在一份声明中说:“Uber一方面声称我们是独立的承包商,另一方面他们却制定了价格并控制了我们的工作日。” 近年来,Uber的无人驾驶技术日趋成熟,或许这项技术将成为网约车未来盈利模式的最佳途径,但在完全落地之前,司机仍是网约车行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 纽约的共享车司机们即将对Uber发起的这场抗议活动,或许也正是Uber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 为何Uber司机要在此时罢工?表面看或许是因为Uber即将登陆资本市场而引发的“战争”,但实际上这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Uber平台取消了司机们的补贴。 网约车各大平台最开始揽客的时候,都是扛着资本这一面大旗对司机和乘客大肆补贴。但是这些补贴在平台登陆资本市场后,逐渐消失。据了解,今年3月,Uber将洛杉矶的司机补贴从每英里80美分减到了60美分。 补贴的逐渐减少让司机们出现不满情绪,他们希望可以对现有的资费结构进行调整,同时平台能够保证司机的最低工资是每小时28美元。这一要求将与纽约市推行的工资规则相呼应,该规则保障司机的最低总工资为每小时27.86美元,因此税后工资至少为17.22美元。 以此来看,网约车司机对平台现状不满的爆发,或多或少给网约车的模式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能在实现盈利的同时找到一种降低司机成本的方法,继而留住司机们在平台上继续服务,或许是网约车行业更应该去思量的问题。[详情]

对标亚马逊、直怼马斯克…Uber CEO上市首日说了什么
对标亚马逊、直怼马斯克…Uber CEO上市首日说了什么

  对标亚马逊、直怼马斯克……Uber CEO上市首日说了什么 周五,美国市场份额最大的网约车巨头Uber正式在纽交所上市,首日收跌超7%。在接受美国媒体CNBC采访时,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表示,他计划2019年该公司亏损将达到顶峰,就像亚马逊IPO时那样。 Khosrowshahi表示同意将Uber的IPO拿来和亚马逊的IPO相比,只是二者上市的时机不同。他表示,和亚马逊上市时相比,现在很多私人公司上市前都要等更长的时间,因此Uber现在比当年亚马逊IPO时规模更大,更成熟。虽然Uber增长有放缓的迹象,但Khosrowshahi表示, “如果看我们的增长率,我们的用户同比增长33%,交易量同比增长36%。在500亿美元基础上增加36%的交易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我们希望可以继续保持这种状态。” UberIPO首日开盘报42美元,较发行价45美元下跌约6.667%,盘中最深跌9%,最终,Uber上市首日收跌7.62%,报收41.57美元,盘后继续下跌。据彭博社,Uber目前估值约为710-720亿美元。Uber提交的IPO文件显示,2018年该公司调整后EBITDA亏损18.5亿美元。 亚马逊当年也是亏损多年无法盈利,不被投资者看好,IPO后没两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又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Khosrowshahi同意将Uber的IPO与当年的亚马逊相比,也是在暗示自己的公司未来或能与亚马逊比肩。 三天前,Uber竞争对手在上市后的第一份财报中也同样表示,2019年将是该公司大幅亏损的一年。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提到,Lyft一季度调整后每股亏损为9.02美元。同期收入为7.7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00%。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Lyft总计亏损11.4亿美元,超过该公司2018年全年的亏损额。多数的成本来自于上市的费用以及员工的股份激励。 和Uber一样,Lyft同样受到来自投资者对于其盈利能力的质疑。从三月底上市以来,Lyft表现不佳。周三曾大跌10%,周五再度最深跌近9%,上市一个半月已较IPO发行价下跌28%。 无人驾驶 Khosrowshahi在采访中还表示,他同意特斯拉CEO马斯克的看法,即汽车行业的未来属于电动车,但是他不认为完全自动的无人驾驶(“robotaxis”)可以在明年实现。 在4月的特斯拉自动驾驶开放日上,马斯克公布了特斯拉的自研芯片,还宣布名为Robo Taxi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计划,要来和Uber抢“共享汽车”的蛋糕。马斯克表示,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计划最快将于2020年实施,Model S和Model 3系列未来都会作为Robo Taxi用车,到2020年底,Robo Taxi用车数量应达到100万辆。 而在5月初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马斯克表示,自动驾驶技术将使特斯拉市值达到5000亿美元,相当于半个苹果公司的市值。 对于无人驾驶的未来,Khosrowshahi则更加谨慎,他表示,“我认为还需要几年的时间。”Khosrowshahi还说,他认为自动化将会更好的增强人类的工作而不是取代后者, “更好的东西是机器和人类合作。混合动力总是更好,而且持续的时间比你想象的更久。” 来源:华尔街见闻[详情]

Uber纽交所上市,市值750亿美金,招股书里都说了啥?
Uber纽交所上市,市值750亿美金,招股书里都说了啥?

  车东西5月11日消息,Uber今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公开上市,发行价为45美元/股,但开盘即破发,截止北京时间凌晨1点28分,Uber股价下跌0.56%,报44.75美元/股,市值为750.39亿美元。 Uber股价 与此同时,网约车第一股Lyft的股价为53.31美元/股,市值152.39亿美元。 Lyft股价 虽然Uber上市不利,遭遇了开盘破发,但这家世界第一大网约车公司,今日终于达成了创业以来的第一个关键目标。 一、创业十年过程曲折,Uber今日终于上市 Uber网约车 Uber自成立以来,虽然凭借着快速的增长,获得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同时也不断面临着争议与挫折。 从开始创业到今天纽交所上市,世界第一大网约车公司Uber花了十年时间。 2009年3月,由于一次旅行途中打不着车的经历,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和格瑞特·坎普共同成立了公司,旨在解决旅行途中打车难、费用高的问题,公司最初名为UberCab。 2010年6月Uber于洛杉矶正式上线,由于车型较好且价格公道,公司成长非常迅速。 2012年,Uber杀入了加拿大和欧洲等国家城市。2013年,又陆续进入了新加坡、台湾、中国大陆以及东欧市场。 但2016年,Uber在与滴滴的烧钱大战中败下阵来,最终离开了中国市场。 进入2017以来,Uber就一直处于多事之秋。 这家公司先是曝出了性骚扰丑闻,然后又被谷歌Waymo告上法庭,接着出现了大批高管离职的情况,让这家全球估值最高的明星公司处于动荡之中。 2017年6月14日,在董事会的巨大压力下,Uber创始人与CEO卡兰尼克宣布离职,随后由美国在线旅游网站Expedia的前领导者Dara Khosrowshahi出任Uber的新CEO。 2018年,Uber的无人车在路测时撞死了一位路人,陷入了极大的舆论压力之中,并暂停了无人车的路测。直到今天上市,Uber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关键目标。 二、三年亏损34亿美元,月活跃用户9100万 今年4月12日,Uber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IPO招股书,向外界公布了其营收、用户数量、股权构成等关键信息。 1. 总资产为239.88亿美元,总负债171.96亿美元。 招股书显示,截止2018年12月31日,Uber总资产为239.88亿美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为64.06亿美元,而公司总负债达171.96亿美元。 Uber的主要业务组成为:网约车、外卖、货运、Uber for Business业务(企业版Uber,便于公司管理和报销车费)、无人驾驶汽车、金融产品业务及其他技术服务。 2. 3年共亏34亿美元,去年出售资产扭亏为盈 Uber 2016年~2018年营收 营业收入方面,Uber在2016年的营业收入为38.45亿美元,净亏损3.7亿美元;2017年营业收入79.32亿美元,净亏损40.33亿美元;2018年营业收入112.7亿美元,实现了首次盈利,净利润为9.97亿美元。 三年综合下来,Uber亏了34.06亿美元(合人民币约228.84亿元),平均一年亏11.35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Uber出售了部分在俄罗斯与东南亚的业务和投资,这部分收入为总营收贡献了36.8亿美元,是其2018年实现盈利的关键。 在如今投资机构和大众都看重盈利的环境下,Uber此举更像是提前为今日的上市做准备。 Uber出售俄罗斯、东南亚的投资业务 3. 2018年提供出行52亿次,月活用户9100万 上下图分别为:Uber2016-2018各季度出行次数、月活跃用户数量 在2018年,Uber用户全年总出行次数为52.19亿次,比2017年的37.36亿次增长近40%。 Uber的月活跃用户到2018年第四季度增长到了9100万人,比2017年末的6800万人增长了33%,比2016年初的1900万人则直接增长近4倍。 而Uber打车业务的订单总额也从2016年的188亿美元,攀升至2018年的415亿美元。 可以说,在这两年时间中,Uber的打车业务实现了飞速的增长。与之对应的,至2018年第四季度,Uber平台上活跃着390万名司机。 4. 管理层持股33.9%,最大股东是软银 Uber股权结构 在Uber的股权结构方面,可以看到,在公司高管里,Uber董事会成员Matt Cohler持股比例最高,达11%,他同时也是LinkedIn的创始成员、副总裁兼总经理,并且曾是Facebook的前五名员工之一,曾任Facebook产品管理副总裁,随后成为了风险投资家。 其次是Uber联合创始人卡兰尼克,持股8.6%。他曾因环游世界旅行时感觉打出租车不方便,创立了Uber。但2017年,由于其支持特朗普禁止穆斯林移民的政策,引发了“Delete Uber”活动,随后又因歧视女性、伦敦暴恐案疏散人群时“峰值加价等舆论事件,被Uber解雇,目前仍持有Uber大量股票。 再其次是Uber另一位联合创始人Garrett Camp,持股6%。全体董事及高管19人作为一个团体,共持股33.9%。 而在投资机构持股方面,软银愿景基金通过旗下的SB Cayman 2持有Uber 16.3%的股权,是Uber最大的股东。 硅谷著名投资机构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其次,占11%。另外,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也持股5.2%。 5. 3年投入35亿美元研发,无人驾驶占三分之一 Uber 2016年~2018年的支出 2016年~2018年的总研发支出分别为:8.6亿美元、12亿美元、15亿美元。 Uber招股书中说到,为研发无人驾驶技术,Uber于2015年在美国匹兹堡成立了Advanced Technolohies Goup(ATG),并持续投入了大量研发费用。 Uber 2016年~2018年技术研发支出 可以看到,2016-2018年,Uber在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分别为:2.3亿美元、3.84亿美元、4.57亿美元,分别占全年总研发费用的27%、32%、30%。 而无人驾驶技术,被认为是各大网约车公司今后发展的关键,因为传统的打车、拼车、外卖业务,总会涉及极大的司机成本,这让他们很难盈利。如果不卖出部分业务和投资,Uber在2018年也是大量亏损。 据Uber称,从2015年到2018年底,司机的工资总支出为782亿美元,平均每年支出195.5亿司机费用。如果能省下部分司机费用,未来实现长期盈利也是有可能的。 另外,可以参考的是,刚上市的Lyft(美国第二大打车公司),2018年亏损近21亿美元。 业务模式类似的网约车巨头,似乎已经证明了在平台抽成已经相当高的情况下(每单平台抽成20%~30%),仅靠扩大网约车的业务规模,是难以实现盈利的。 加速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和扩展其他业务,可能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Uber和Lyft在今年争相上市,寻求融资了。 Uber网约车 6. 外卖业务盈利增长快,三年翻了一倍 在Uber众多业务领域中,外卖(Uber Eats)是一个重要组成。 Uber Eats即类似于中国的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外卖平台,用户可以在APP上选择某一餐厅然后下单,就有Uber专职司机或者兼职的外卖司机接单送达,外卖送达时间平均为30分钟。 据Uber介绍,他们是除中国几家公司以外最大的外卖平台。截止2018年底,全球有超过22万家餐厅入驻了Uber Eats,9100万Uber活跃用户中有1500万人使用了Uber Eats,这为Uber司机增加了很多闲时收入。 招股书中披露,2017年Uber外卖业务调整后净利润为3.67亿美元,2018年增长至7.57亿美元。(调整后净利润指除开了长期的研发成本,这部分支出算在研发费用里。) 三、上市后Uber仍将面临三大挑战 尽管已经实现了上市,但Uber未来的发展并不会就此一帆风顺,其仍面临三大挑战。 1. 盈利问题亟待解决 正如前文所述,Uber三年亏损了共计34.06亿美元(约合230亿人民币),唯一盈利的2018年,还是出售其在东南亚、俄罗斯的优质投资业务实现的。这一举措更像是为今天的上市做准备,表现出“Uber能实现盈利”的样子。 在Uber初具规模时,就以“初期烧钱是开拓市场,一旦网约车规模上去了,就能实现盈利”的理由,拿到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将其支撑成长为了网约车巨兽。 事实上,Uber去年全年出行量已达52亿次,比前一年增长了40%,去年第四季度月活用户为9100万人,比2016年初的1900万增长近4倍。在如此增量与体量的情况下,Uber的网约车业务仍是亏损。 出售优质资产来盈利无疑是饮鸩止渴的行为,而年年都要烧掉数十亿美元来填补网约车司机工资的空缺、研发无人车技术、扩大新业务却是实打实的。 因此,Uber并不是一上市就高枕无忧了,一旦这部分钱花完了,还得继续寻求投资。当然,最核心的还是要解决盈利问题。 2. 网约车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 Uber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网约车公司,但其已经在世界多个地区败下阵来。 2013年,Uber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趁着中国本土网约车企业内战正酣之际,迅速扩张到了北上广深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城市。 2015年,滴滴与快的合并,中国的网约车内战结束。合并后的滴滴出行公司势头正猛,正式向Uber宣战,进入了史无前例的网约车烧钱大战。 大战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Uber在中国累计亏损近10亿美元后,2016年8月1日并入了滴滴。这一仗,Uber失去了接近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场。 2017年7月13日,Uber宣布与俄罗斯搜索巨头Yandex成立由后者控股的合资公司,以整合Uber与Yandex在俄罗斯等六个东欧国家的业务——相当于退出了俄罗斯市场。 与此同时,Uber也将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哈萨克斯坦等6国的网约车与Uber Eats外卖服务转到了合资公司。 这时候,如果你再拿着世界地图来看,会发现除去非洲和南美洲这两个经济欠发达的大陆外,Uber在全球的势力范围就剩下了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含新西兰)、印度、东南亚这几个区域了。 随后一两年,小网约车公司Ola成长为了印度猛虎,通过更受本土欢迎的“网约三蹦子”业务,正式占领了印度市场。 Ola“网约三蹦子”业务 比Ola更猛的是Grab公司,占领了整个东南亚的6亿人口市场,同时还推出了更具东南亚特色的“网约摩的”业务。 Grab“网约摩的”业务 由此,Uber正式退出了东南亚市场,去年把这些地区的投资业务也卖了。 就算在大本营北美,Uber也不是只手撑天。小弟Lyft抢先上市,成为了世界首个上市网约车公司,其在北美的迅猛发展也蚕食着Uber最后的自留地。 同时,在欧洲地区,不仅Gett发展迅猛,BBA等传统巨头车企也加入了出行领域的竞争当中。 可以说,如今的Uber虽然是市值750亿美元的网约车巨兽,但在全球市场仍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3. 来自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挑战 除去传统网约车出行业务的竞争,对其可能产生“降维打击”影响的是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 L4、L5级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后,无人车将迅速颠覆整个网约车市场。目前,网约车平台的抽成率在20%~30%之间,也就是说70%~80%的收入都支付给了司机(当然这不是说司机收入很高)。 从2015年到2018年底,Uber的司机工资总支出为782亿美元,平均每年支出195.5亿美元。 而无人车将会完全甩开这部分成本。一旦Waymo、Cruise等公司的L4、L5级无人车车队大规模部署,将会对Uber产生降维打击作用。 虽然Uber自己也在大力研发无人车技术,并且近三年已在无人车的研发上烧掉了10亿美元。 但其技术差距与Waymo、Cruise等公司差距实在太大。去年,Uber无人车在测试时撞死了路人,引发了大量群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担忧,其自己也主动致信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选择暂停路测。 在此一年之前,Uber曾与Waymo陷入专利纠纷,Waymo指控Uber窃取其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机密,主要是在Waymo较为领先的激光雷达技术方面。尽管最后双方和解,但也对Uber无人驾驶技术研发的进展速度产生了不小影响。 到目前为止,Uber无人车尚在测试当中,未能实现商业化运营。而与此同时,Waymo、Lyft已经上线无人出租车服务了,今年通用旗下的Cruise也将加入无人出租战场,Uber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虽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但这也预示着网约车公司从创企阶段步入了成熟阶段。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公司开启上市进程。 来源 | 车东西(ID:chedongxi) 文 | 吴垚、晓寒 [详情]

Uber上市首日股价重挫 创始人缺席敲钟
Uber上市首日股价重挫 创始人缺席敲钟

   Uber上市首日股价重挫 创始人缺席敲钟 Uber在纽交所上市首日交易价格42美元,低于45美元的发行价,上市当日收盘价格下跌7.6%,收于41.57美元,市值不到700亿美元。 投资情绪转向谨慎 Uber被华尔街视为自2012年Facebook上市以来最重要的资本市场事件,不过Uber上市并没有赶上好时机,周五美股再遭重挫,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300点,投资者的情绪也正在转向谨慎。 Uber CFO Nelson Chai在开盘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艰难的一天。他同时表示,Uber无法预测市场,或许发行价也并没有实现最优价格,但公司相信股价长期的表现。 目前已经上市的美国两大共享打车平台Uber和Lyft都深陷巨亏泥潭,盈利前景未卜。Uber上市首日,竞争对手Lyft股价也大跌超过7%,IPO以来,Lyft股价已经累计下跌近30%,仅本周就下跌超过10%。 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在上市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Lyft上市以来的表现令Uber对上市的态度更为谨慎。 不过市场仍然有看好这两家公司的理由。Lyft本周公布财报显示,每单价格同比明显增长,公司高管相信共享打车市场已经过了打价格战的阶段,进入到更为理性的竞争,这也意味着给司机的补贴将会减少,利润也将因此提升。 根据Uber的最新财报,2018年Uber尽管巨亏18.5亿美元,但收入创下113亿美元的新高,其中打车服务预订收达到了415亿美元,是Lyft的5倍多;用户人数也达到9100万人,几乎是Lyft的3倍多。 Uber能否成为下一个亚马逊? Uber曾在吸引投资人时把Uber与亚马逊作比较。早在亚马逊上市时,公司也远未盈利。就连“股神”巴菲特也对亚马逊的成功表示惊讶。在本周的伯克希尔哈撒为股东大会上,巴菲特首次透露买入亚马逊股票。他曾表示,虽然非常欣赏贝索斯,但是从来没有真的相信过他真能能把亚马逊做成盈利的公司。 Khosrowshahi认为,与亚马逊的对比是“错的时间公平的比较”。他承认,很多企业上市前的融资周期正在变得更长,因为它们即使不上市也能融到钱。不过Uber的规模已经过于庞大,足够成熟能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Khosrowshahi透露数据称,Uber的用户年增长率为33%,交易量在500亿美元规模的基础上仍在以36%的年增长率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包括数百名前Uber中国员工在内的股东纷纷庆祝上市一刻到来时,一个关键人物缺席了敲钟仪式,那就是Uber的创始人Travis Kalanick。Kalanick在被逐出Uber后,就鲜有露面,也再未对Uber的相关事宜做出任何表态。 然而,Uber上市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孙正义的软银帝国。软银目前已经持有全球共享平台超过200亿美元的投资,包括Uber、滴滴、Grab、Ola等。软银投资了Uber约80亿美元,软银对Uber的这笔投资据悉已经赚了38亿美元。 软银还取得了Uber的两个董事会席位,从而对Uber的公司治理拥有话语权。通过软银投资组合的资源整合优化,Uber退出了东南亚市场,从而造就了另一个共享出行巨头Grab。 Grab总裁Ming Maa早些时候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Grab预计今年底融资额达65亿美元。他还说,Lyft、Uber这些公司上市对Grab不会有任何压力,因为公司拥有充裕的融资。不过他不愿对目前资本市场环境做出进一步评价。[详情]

Uber上市敲钟 司机上街游行
Uber上市敲钟 司机上街游行

  Uber走完十年上市路,开盘首日跌破发行价。 原标题:Uber上市敲钟,司机上街游行 来源:硅星人 文 | CJ 编辑 | Vicky Xiao Uber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 当地时间5月10日,Uber以每股45美元开盘,跌下42美元收盘。华尔街为造富欢呼,愤怒的Uber司机却在全球示威游行。反对者写到:Uber上市敲钟,司机上街游行……Uber值得今日股价。 这是美股今年规模最大的一场IPO,主角是一家颠覆行业但亏损惨重的公司,华尔街则沉浸在硅谷科技独角兽群体上市失利的情绪里。IPO前夜,美股滑向了2019年以来最低迷不振的一周。 Uber开盘直接大跌约7%,开盘市值仅有755亿美元。Uber此前的发行价已经定在了估值的低端,首日盘后交易股价仍旧持续下跌。但这曾是一场呼声1000亿美元的IPO,一度估值1200亿美元。 手握Uber股份的投资人中,有被驱逐的前Uber CEO、对簿公堂的Google、世界首富贝索斯、出手精准的软银Vision Fund、甚至歌手碧昂斯夫妇、Lady Gaga的前经纪人…… 提前举牌示威的则有各国“抗议剥削”的Uber司机,被Uber司机威胁生意的传统出租车司机,起诉Uber性别歧视和骚扰的员工群体。在劳务诉讼危机中,Uber允许部分司机认购股票作为奖励。 在Uber上市之前,CEO Dara Khosrowshahi发出了一封致员工信:“当我们从私有公司转变为上市公司时,我们的工作无疑将变得更加困难,所有人的目光都将落在我们身上。我们将对客户、股东、城市以及彼此承担更深的责任。每购买一股,其他人都会加入我们成为Uber的共同所有者 - 我们将对更多人负起这样的责任,要始终’做正确的事情,句号’。” Uber上市敲钟 Uber走完了十年上市路,创始人Travis Kalanick和Garrett Camp却不被允许上台敲钟。 Uber选择了一名女性早期员工敲上市钟,金发红裙的Austin Geidt开启了Uber的历史性时刻。 Geidt在Uber成立第二年以实习生身份加入Uber,目前担任风口之上的自动驾驶技术部门战略主管。Uber现任CEO Khosrowshahi站在她右手边,据Fox报道,他拒绝了前CEO Kalanick的敲钟请求。 金发红裙的Austin Geidt为Uber敲响上市钟 图:CBS Uber还邀请了司机和全球高管站上敲钟台,以及一名使用Uber外卖服务的餐厅老板。 这更像是一种姿态。Uber曾因为对女性员工的歧视、骚扰文化陷入丑闻,导致Kalanick被董事会炮轰下台。Uber上市的这一周,全球司机组织了罢工和抗议。 Uber的两名联合创始人都没有出现在敲钟台上,尽管他们都被允许前往纽交所。Kalanick曾询问是否会被邀请参加敲钟仪式,但Khosrowshahi拒绝了他。 Kalanick以强势的风格在全球打开了市场,赢得众多投资和拥趸。但也因为激进的风格和性别歧视、骚扰丑闻,陷入声名狼藉。据纽约时报,当Kalanick与其父走入纽交所时,现场仍旧给予了他们掌声。 Kalanick和父亲在纽交所观看上市仪式 图:Mercury news Kalanick仍是Uber最大的个人股东,掌握8.6%的Uber上市前股份,并计划在IPO中售出部分股票。另一名创始人Garrett Camp发明了Uber的商业模式,这个想法让他在IPO中收获约37亿美元,他对彭博社表示:“我不在乎我是不是敲钟的人之一,我从未问过。” Uber现任CEO则试图割离这段历史,拾起满地狼藉的名誉。 Uber一直等到中午时分才开始交易。纽交所 COO John Tuttle接受采访时解释,大规模的股票发行都要耗费更长的时间,阿里巴巴就在中午时分开始交易,Spotify开始交易的时间甚至更晚。 市场一度期望Uber的IPO估值达到1200亿美元,Uber却给出了保守估值,最终发行价更定在了每股45美元,这让Uber的估值仅有820亿美元。 Uber竞争对手Lyft的股价一跌再跌,成为了2019年硅谷科技独角兽IPO的糟糕开局。股市对IPO已经冷静许多,Pinterest与Uber都选择了较低的发行价格,办公软件Slack则选择直接上市。 Tuttle认为 ,尽管Uber的股票定价保守,但一旦开始交易,一定会上涨。 然而Uber开盘破发,直线下跌至42美元,在4个小时的交易时间内没有回到定价之上,盘后跌下了42美元。 Uber首日交易情况 用自己的资金支持Uber十年长跑的投资人们,迎来了并不风光的解套时刻。 司机上街游行 现任CEO在切断Uber历史丑闻的同时,劳务纠纷正在威胁Uber的核心商业模式。 “司机上街示威了,Uber却上市敲钟了。”Uber的上市掀起了网民谩骂,“他们烧掉了那么多钱,为什么还笑得出来。” Uber司机们特意组织了全球罢工游行来迎接Uber上市。 Uber司机抗议 图:ABC News Uber将司机定性为独立承包商而非员工,因此无需向成千上万的司机支付某些税费、福利、加班费或最低工资。作为自雇承包商,司机没有合法权利组建工会、谈判合同。 少数人为Uber辩护:“Uber原本就不提供主要工作,人们本来就应该兼职开Uber的”。 Uber不是一家拥抱了高科技的出租车公司,它是一家颠覆了出租车行业的公司。Uber核心的商业模式是“共享出行”,而司机则要求获得员工待遇。 Uber拒绝改变作为平台的核心模式,宁可支付高额和解费用。Uber不会给予司机员工待遇,也不会要求司机的忠诚。他们可以一边给Uber开车,一边给Lyft开车,他们可以随时上岗,随时离开。 硅星人在美国遇到的Uber司机,大部分是英语不熟练的新移民,还有住着低收入住宅、计划逃离硅谷的低收入人群。他们在人生困窘的时刻选择去做Uber司机。 因此对很多人来说,Uber就是主要工作。Uber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没有其他选择。湾区不少Lyft与Uber司机,都在车前窗上并排贴着两家公司的名字。 一名Uber司机曾经在英国攻读博士后,他告诉硅星人,在硅谷他的职业市场不好,因此一边应聘一边开车,“我现在是一名Uber司机了。” Uber司机目前也担任外卖司机,他抱怨Uber外卖服务是“小订单”,外卖费昂贵、司机佣金却少很多:“用户是有多懒才会付几乎双倍的价格点一份外卖。” Uber在招股书中披露,约6万名司机正在或计划起诉Uber。在美国,法律诉讼是一件耗资昂贵并旷日持久的事情。Uber可能会迫于法律,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 “如果由于立法或司法判决,我们被要求将司机作为员工……我们将为补偿司机产生大量额外费用,可能包括与工资和工时法律相关的费用(包括最低工资、加班费) ,以及用餐和休息时间要求,员工福利,社会保障缴款,税收和罚款。” 上市转型 Khosrowshahi还在CEO信中对员工说:“请记住:虽然市场有他们的‘评分标准’来评判我们建立的价值,但我们的真正的方向将在长期内确定。我们将经历一段时间,我们会有被误解的时刻,我们也会有被视为英雄的时期。在那些日子里,无论起起落落,我们都应该专注于我们的工作:创造机会,推动世界进步,不断创新和执行。” 上市之后,Uber对盈利的需求将更为迫切。毕竟早期投资人愿意烧钱让Uber抢占市场,做大上市圈钱退出。但对用股票交易说话的投资人而言,没有利润,这就是一家可以抛弃的公司。 Uber的订单总额达到了惊人的数字,但问题是,其中仅有约20%可以称为Uber的营收,这是Uber收取的平台费。 但是司机们觉得,20%的平台费也太高了。 在这大打折扣的平台费中,Uber需要奖励司机、奖励乘客。Uber的外卖服务则需要奖励餐厅、奖励司机、奖励用户。 成为上市公司后,为了争取盈利,Uber或许只能选择降低司机的工资,或者提高乘客的费用。但司机群体已经大规模抗议,提高乘车费用得罪乘客也会使得Uber失去核心竞争力。 金融行业仍有看好Uber的理由,分析师们列出Uber的资产:新CEO有一张更友好的面孔;Uber平台本身;Uber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投资;持有滴滴和Grab的股份;Uber外卖服务的前景等。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家颠覆了出行行业、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公司。美国的出租车低效、昂贵,还需要另付小费。公共交通破旧低效,人们如果不开车,就必须依赖Uber和Lyft。对股市而言,一家有市场需求的企业,长线始终会是有利可图的投资。 颠覆行业——这是Uber捏在手里的最后王牌,任凭再危机深重,仍有成为下一家科技巨头的希望。 前提是,Uber能如CEO所言,“做正确的事情。”[详情]

Uber上市首日遭破发大跌7.62% 市值697亿美元
Uber上市首日遭破发大跌7.62% 市值697亿美元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1日凌晨消息,今天Uber美国IPO首日开盘破发报42美元,此前给出的IPO定价为45美元,截止收盘,Uber大跌7.62%报41.57美元,其竞争对手、网约车第一股Lyft也跌逾7%,如今Uber上市后也同Lyft一样惨遭股价下跌,按照收盘价计算,Uber市值697亿美元,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甚至低于Uber去年最后一次私募融资轮时760亿美元的估值。 由于Uber的竞争对手Lyft在挂牌上市不久以后就走上了下坡路,因此华尔街分析师对Uber的高昂估值仍持怀疑态度。Uber在上个月设定的IPO定价区间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此前预期的价值,分析师最初的预期是其估值将达1000亿美元。 由于Uber的增长放缓,以及潜在的亏损增加将给投资者带来压力,该公司股价可能会大幅下跌。估值专家Aswath Damodaran估计Uber价值可能在580亿至620亿美元之间,他曾对Lyft的股价做出精准预测,很有可能Uber在下调了估值后依然存在较大的泡沫。 不过Uber的上市仍是美国有史以来十大IPO事件之一,同时也是自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后,资本市场规模最大的IPO。 此前提交的IPO招股书显示,Uber公司2018年营收为112.7亿美元,2017年营收为79.32亿美元,同比增长42.08%;归属于公司的2018年净利润为9.97亿美元,2017年净亏损为40.33亿美元,同比扭亏。2018年月活跃平台客户量为9100万,2017年为6800万,同比增长33.82%;2018年完成行程为52.2亿次,2017年为37.36亿次,同比增长39.72%。 2018年Uber总订单金额为497.99亿美元,2017年为344.09亿美元,同比增长44.73%。截至2018年底,公司平台上的平均月度活跃用户人数为9100万人,其中包含了送餐服务Uber Eats的月度活跃用户人数。与2017年相比,这一数字增长了33.8%,但增速低于一年前的51%。 据《纽约时报》近日报道,一旦Uber上市后估值上升,那么该公司CEO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 Khosrowshahi)就将获得重大的激励。消息人士向《纽约时报》透露,如果Uber市值连续90天保持在1200亿美元以上,那么科斯罗萨西就将获得超过1亿美元的净股权奖金。   [详情]

优步IPO文件中的这些图表显示了投资者为何感到紧张
优步IPO文件中的这些图表显示了投资者为何感到紧张

   新浪美股讯 周五优步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表现不尽如人意。尽管美国股市的整体状况要承担部分责任,但从优步提交的S-1文件中也可以明显看出,该公司的核心业务正在放缓。 首席执行官Dara Khosrowshahi认为,Uber是一个复杂的业务,有许多潜在的增长领域,包括食品配送(Uber Eats)、卡车运输(Uber Freight)、拼车之外的出行服务(Jump Bikes),以及有朝一日的自动驾驶汽车,甚至是飞行汽车。 但是它的主要业务还是众所周知的叫车服务:用你的手机预订一辆车送你一程。上个季度,叫车服务占其总预订量的81%,剩下的绝大部分来自Uber Eats。 综合来看,这些业务的用户数量在增长,但盈利能力却在下降。这表明优步的商业模式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挑战:它必须将价格保持在足够低的水平,以吸引乘客,同时向司机支付足够多的费用,让他们继续为公司工作。 该公司还没有想出如何实现这一盈利能力,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业务的扩张,该公司已经亏损了数十亿美元。管理这个双边市场尤其困难,因为Uber面临来自Lyft的国内竞争,后者也遭受了类似的巨额亏损。 我们可以从优步提交的S-1文件中的五张图表中看出些许端倪。 首先是每月活跃的平台用户。看起来相当不错——向右上稳步增长: 整体出行——包括汽车出行、Uber Eats外卖配送以及通过Jump Bikes的自行车出行——也在上升: 总预订量——优步向客户收取的总订单数也在增长: 但麻烦从下一个图表开始了。这是经过调整的净收入,也就是优步在支付给司机和使用Uber Eats的餐厅奖励后从客户身上实际拿到手的钱。 该公司写道:“从历史上看,核心平台调整后的净收入增长速度快于核心平台的总预订量。”但上一张图表显示的恰恰相反——尽管总预订量持续增长,但经调整后的营收一直在萎缩。 优步将此归咎于几个因素。首先,Uber Eats的增长速度快于核心网约车服务,在那里,优步必须向司机和餐厅这两方付费,而不是只向一方付费。这意味着与预订总量相比,增长将会放缓。 但更重要的是:优步在美国和其他海外公司面临来自Lyft的残酷竞争,这直接影响了它的变现率(Take Rate)。优步将变现率定义为调整后的营收与总预订量之比。 正如该公司所说的:“近年来,我们的拼车变现率由于竞争压力而下降。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美国和印度等竞争更激烈的地区,以更低的服务费登上了大容量餐厅,因此我们的Uber Eats变现率有所下降。总的来说,我们预计我们的变现率在短期内会下降。” 最后这张图表尤其糟糕。它显示了优步从其核心平台业务中赚取的利润。自2018年以来,这个数字一直在下滑: 总的来说,这表明随着获得更多的客户和更多的总收入,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 要看好优步,你必须相信该公司将找到扭转这一趋势的方法,要么通过向新市场扩张,消除竞争,要么采取一些其他不可预见的策略。 在优步上市的第一天,似乎没有多少散户投资者在购买这个梦想。(张宁)[详情]

Uber上市首日发挥“失常”:开盘跌6.7% 盘中跌近9%
Uber上市首日发挥“失常”:开盘跌6.7% 盘中跌近9%

  美国市场份额最大的网约车巨头Uber(中文译名为优步)于5月9日美股盘后确定了IPO发行价为45美元,并于5月10日周五正式在纽交所以交易代码UBER上市。 美东时间周五上午11点50分,Uber的IPO首日开盘报42美元,较发行价45美元下跌约6.667%,刚开始交易时有3300万股换手。其竞争对手、美股“网约车第一股”Lyft一度跌超9%,触及上市以来最低价、逼近50美元整数关口。 以下是Uber IPO首日股价表现: Uber开始交易不到10分钟,股价波动走低,日高触及发行价45美元,日低逼近41美元,日内最深跌8.8%。据彭博社,Uber目前估值约为710-720亿美元。 Uber开始交易15分钟后,股价跌幅收窄至不足3%,交投43.50美元上方。交易25分钟时,公司首席财务官(CFO)Nelson Chai 对财经媒体CNBC表示,不专注于首日交易表现或者取得最好的开盘价,而是更关心长期股票表现,此时Uber跌3.4%。 交易半小时,Uber跌幅一度收窄至不足1%,涨破44.50美元,随后跌幅扩大至超2%,徘徊44美元上下。交易两小时后,道指转涨,但Uber仍跌2%。 美股收盘前半小时,道指涨超100点,纳指转涨并涨超0.1%,但Uber跌幅扩大至超6%,交投42美元上方。 最终,Uber上市首日收跌7.62%,报收41.57美元,盘后继续下跌。 45美元的发行价已经位于指导区间44至50美元的底部,而一周前消息称,由于路演时投资者认购需求旺盛,Uber计划定价在区间上限。 财经媒体CNBC指出,45美元的发行价代表Uber估值接近754亿美元,承销商充分行权后的估值为824亿美元。这不仅低于去年最后一轮私募融资时的估值760亿美元,也显著小于去年其IPO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暗示的1200亿美元。 Uber发行了1.8亿股普通股,上市筹资81亿美元,小于此前预期的最高融资100亿美元。不过彭博社指出,这成为今年以来美股最大规模的IPO,也是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美股IPO,更是美股历史上的第九大IPO募资规模。 有意思的是,据《华尔街日报》观察,Uber创始人兼前任CEO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曾因各类丑闻在2017年被“踢出”管理层。今日他也来到纽交所交易大厅,但作为Uber第三大股东的卡兰尼克,只能看着新任CEO Dara Khosrowshahi和其他高管敲响上市钟。 分析指出,Uber的发行价、市值和开盘价均低于此前预期,主要由于此时上市的市场大环境不佳。本周受贸易紧张情绪影响,道指深跌超900点,标普500指数跌近4%,科技股领跌大盘。 投资者正密切关注Uber上市后的股价表现,因为该公司一度是全球估值最高但拒不上市的“独角兽”企业,也是今年将IPO中名声最响的一家。接下来的几个月,共享办公初创公司WeWork和职场通讯软件Slack Technologies等明星企业都计划上市,今年也有望成为科技独角兽们蜂拥上市的新股发行最好年份之一。如果Uber上市后表现不佳,或令市场热情受挫。 一方面,Uber的IPO定价低于普遍预期,可能是希望确保股票在上市后获得强劲表现。据《纽约时报》援引信源称,如果Uber市值能在上市后连续90天内保持超过1200亿美元,现任CEO Dara Khosrowshahi可以获得1亿美元的净股票奖励。 同时,竞争对手、美国市场份额第二大的网约车平台Lyft在3月末上市以来表现不佳,也令Uber股价承压。Lyft周三曾大跌10%,周五再度最深跌近9%,上市一个半月已较IPO发行价下跌28%。Uber CEO在上市首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参考了Lyft的股价后才给出“较为保守的发行定价”。 观察人士指出,Uber是IPO上市时亏损程度最大的美国新股,排名第二的恰好是Lyft。 路透社称,市场最担心两家公司的盈利能力,目前两家公司都没说明何时才能实现净利润。目前Lyft的估值约为2019年营收规模的4.45倍,若应用到Uber身上,其估值应接近620亿美元,说明股价也许还有下跌空间。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Capital Innovations的首席投资官Michael Underhill称,Uber上市表现不佳,可能对其他高估值且未盈利的硅谷巨头敲响警钟。他认为,Uber上市更像是给之前的私人投资者一个离场机会,一边巨额亏损、一边用严重补贴来疯狂扩张营收端,这种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详情]

Uber上市首日破发收跌7.64% 市值不到700亿美元
Uber上市首日破发收跌7.64% 市值不到700亿美元

   新浪美股讯 虽然Uber为其超额认购的IPO采取了保守策略,但依旧没有避免破发的命运。Uber上市首日表现令人失望,周五该股收盘报41.56美元,较45美元的发行价下跌7.64%。 这一股价意味着,公开市场对Uber的估值跌至约696亿美元,不仅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甚至低于该公司去年最后一次私募融资轮的760亿美元估值。其IPO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去年曾表示,Uber的IPO估值可能高达1200亿美元。 而对于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来说,这项三年前的投资,目前的价值甚至低于当初投资时的价格。2016年6月,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以每股48.77美元的价格向Uber投资35亿美元。 今年本来有望成为科技独角兽们蜂拥上市的新股发行最好年份之一,Uber的IPO则是本年度最受期待的首次公开发行,但Uber的表现或令市场热情受挫。 Uber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沙希(Dara Khosrowshahi)在交易开始后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我们知道,我们将迎来动荡的一天。”他补充说,Uber是“一家在其历史上经历了大量动荡的公司,我们一直都能挺过来。” Uber股价受挫的部分原因是它“小兄弟”Lyft的差劲表现。一个多月前,Lyft抢先“大哥”Uber登陆纳斯达克交易所,成为“全球网约车第一股”,但其股价在上市首日暴涨23%后,再也没有回到那个高点。 截至5月10日美股收盘,Lyft股价已从72美元的发行价跌至51.09美元,市值缩水85.25亿美元。目前已经有投资人对Lyft提出了集体诉讼,认为其上市前的宣传存在误导和夸大。 Lyft的困境,引发了外界对“独角兽”上市热潮的担忧。对于那些估值高企、备受瞩目但从未实现盈利的公司,公众投资者开始变得谨慎。 此外,Uber上市表现不佳也是受到美股市场大环境的拖累。本周道指深跌超900点,标普500指数跌近4%,科技股领跌大盘。 Lyft在公开资本市场遇挫,浇灭了市场对Uber的热情,加之美囯股市整体不佳,显然这并不是最好的上市时机,但Uber似乎已别无选择。 Uber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经因为快速抢占市场、拓展新业务而烧掉高达170亿美元资金。过去3年来,Uber累计亏损超过62亿美元,其中2018年调整后的亏损为18.5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Uber营收30亿美元,净亏损约在10亿-11亿美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亏损,Uber现金流早已捉襟见肘。无论是深耕本土市场,还是拓展海外市场,上市筹集资金已经成为唯一出路。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2018年,风投支持的美国上市公司平均寿命为10年,而Uber正好迎来了10年周期的关口。如今,全球经济衰退,机会窗口随时可能关闭,投资人希望迎来收割的时机,及时套现离场。 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协会今年初发布的经济政策调查报告显示,约四分之三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将于2021年年底前陷入衰退。去年有美国媒体预判,硅谷正面临着自2000年以来最大的互联网泡沫。 路透社称,市场非常担心两家公司的盈利能力,目前两家公司都没说明何时才能实现净利润。目前Lyft的估值约为2019年营收规模的4.45倍,若应用到Uber身上,其估值应接近620亿美元,说明股价也许还有下跌空间。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Capital Innovations的首席投资官Michael Underhill称,Uber上市表现不佳,可能对其他高估值且未盈利的硅谷巨头敲响警钟。他认为,Uber上市更像是给之前的私人投资者一个离场机会,一边巨额亏损、一边用严重补贴来疯狂扩张营收端,这种商业模式不可持续。[详情]

全球最大共享出行平台Uber上市 开盘破发报42美元
全球最大共享出行平台Uber上市 开盘破发报42美元

   原标题:全球最大共享出行平台Uber成功上市,开盘破发报42美元 来源:独角兽早知道 全球最大共享出行平台Uber今日在纽交所上市,发行价为45.00美元,为此前发行区间44-50美元的下端,显示Uber上市采取了相对保守的定价策略。按45美元的发行价计算,股份完全稀释后的Uber的市值将达到824亿美元. 截止到发稿时,Uber小幅下跌4.44%,报43.00美元,市值721亿美元。 编辑 | N姐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招股书显示,Uber在2018年营收为112.7亿美元,高于上年的79.32亿美元,同比增42%。 Uber在2018年运营亏损为30亿美元,上年同期运营亏损为40.80亿美元。 意气风发的CEO 当前,Uber在美国的最大对手Lyft已于3月30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募集资金23亿美元,上市时市值一度突破240亿美元。 不过,Lyft上市后表现欠佳,当前市值为140亿美元左右,较最高峰时期已大幅缩水,这也直接影响了投资人对Uber的信心,拖累了Uber估值。 Uber业务形态比Lyft更丰富 Uber与Lyft营收对比 Uber在2018年第四季度营收为29.74亿美元,较上一季度的29.44亿美元增长1%,较上年同期的24.41亿美元增长22%,增幅减缓。 Lyft在2018年第四季度营收为6.69亿美元,较上一季度的5.85亿美元增长14%,较上年同期的3.44亿美元增长94%。 Uber业务构成更丰富,除打车业务外,还有送餐业务Uber Eats、连接货主和货运公司的业务Uber Freight及收购Jump,进军共享电动单车市场。 Uber在路演PPT中称,3年多前,Uber推出了Uber Eats应用,基于总预订量,Uber Eats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除中国以外最大的送餐平台。 Uber Eats小哥 Uber Eats通过在非高峰乘车时间获取额外的出行需求,使专车司机能够提高利用率和收入。 Uber Eats还通过让没有驾驶资格或没有驾驶资格车辆的人在平台上送餐,扩大了专车司机的范围。 通过这一方式,Uber Eats减少专车司机等待时间,并提高送餐速度。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底,Uber平台上的平均月度活跃用户人数为9100万人,其中包含了送餐服务Uber Eats的月度活跃用户人数。 与2017年相比,这一数字增长了33.8%,但增速低于一年前的51%。 持有滴滴15.4%股权 背后股东都是软银 分地区来看,Uber的主战场是北美地区(美国和加拿大),这部分的年度营收61.5亿美元,第二大市场拉美地区的营收为20亿美元。 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营收为17.2亿美元,亚太地区营收为10.3亿美元。 Uber在全球拥有非常多资产,比如,Uber将优步中国与滴滴合并,换取了滴滴的股权,截止2018年9月30日,持有滴滴约15.4%的股权。 Uber将东南亚业务与东南亚打车软件Grab合并,换取了后者30%的股权,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仍持有Grab约23.2%的股权。 Uber、滴滴、Grab背后都有一个重要股东,那就是日本软银,软银在2017年先后投资了滴滴80亿美元,是滴滴排名前二的股东。 Grab至少获得软银愿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14.6亿美元投资,滴滴也是Grab的股东。 2018年3月,在软银等投资人的撮合下,为避免Grab与Uber在东南亚的烧钱大战,与滴滴收购Uber中国如出一辙,Uber与Grab达成交易协议。 Uber把旗下东南亚业务出售给Grab。作为交易的一部分,Uber获得Grab 27.5%股权。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加入Grab董事会。 Uber还将其俄罗斯业务与俄罗斯搜索引擎Yandex旗下打车服务Yandex.Taxi合并。Uber持有Yandex.Taxi约38%的股权。 Uber与Lyft均是烧钱大户 后者上市后业绩变脸 Uber在2018年第四季度运营亏损10.5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亏损11.97亿美元有所缩减,但依然较前三个季度大幅增加,运营亏损率为-35%。 由于Lyft成本与费用占比过高,导致Lyft在2018年第四季运营亏损2.7亿美元,运营利润率为-40%。Lyft的亏损大幅要小于Uber,但占营收比更高。 Lyft净利润情况 此前几天,Lyft公布了上市后首份财报,财报显示,Lyft在2019年第一季度营收7.76亿美元,同比增95%;净亏11.385亿美元,亏损幅度扩大。 Lyft第一季度净亏损中包括8.94亿美元的股权奖励支出和相关工资税支出,这与公司进行首次公开募股相关。 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Lyft第一季度调整后的净亏损为2.11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284亿美元有所收窄。 IPO前,软银持有Uber的股权为16.3%,软银曾谈判要求获得Uber董事会的两个席位。 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为Uber第二大股东,持股为11%;Ryan Graves持股为2.4%。 前任CEO查尔韦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持股为8.6%,为第三大股东;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Expa-1, LLC持股为6%; H.E. Yasir Al-Rumayyan持股为5.4%;The Public Investment Fund持股为5.3%;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Alphabet Inc.持股为5.2%。 Uber CEO达拉·科斯罗萨西 作为职业经理人的Uber CEO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 Khosrowshah)持股占比很低,不足1%。 2017年,Uber创始人、前任CEO查尔韦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去职,COO、CFO先后离职。Uber还被调查出存在200多起不当行为。 有网友调侃:“Uber不再有COO、CFO和CEO,简直就是一家‘无人驾驶’的公司。”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达拉·科斯罗萨西出任了Uber CEO职务。 当前,达拉·科斯罗萨西还面临很多挑战,他要回答投资者有关公司财务状况的问题,还要负责说服投资者相信,在过去两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尴尬的丑闻后,现在他已成功改变了该公司的文化和商业实践。 IPO后,软银持股降至12.8%,仍为第一大股东;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持股为8.5%;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Expa-1, LLC持股为4.6%; 查尔韦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持股为6.7%;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Alphabet Inc.持股为4.2%。[详情]

Uber折戟上市
Uber折戟上市

   来源 / AI财经社 撰文 /   李依蔓 王蒙 编辑 /   张硕 82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让整个硅谷都沉浸在了一夜暴富的狂喜中。 当地时间5月10日早上9点39分,全球最大网约车公司Uber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45美元,计划发行1.8亿股股票,这也成为自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IPO。 联合创始人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 和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出售的686万股,意味着3.09亿美元巨款。据彭博社报道,坎普所持Uber股份价值37亿美元。有了这笔钱,他可以一举买下家乡科罗拉多州的曲棍球队卡尔加里火焰队,可以给20%的旧金山市民每人送一辆崭新的丰田凯美瑞。而卡兰尼克所持股份的净资产则超过60亿美元。 来源/图虫创意 全球110万名司机在上市前拿到了总额3亿美元的奖励,原Uber中国的700多名持有期权的前员工也终于等来了兑现,一般员工能拿到数十万元。就连旧金山的房地产库存都在近几个月同比下降了32%,卖家们焦灼而贪婪地蛰伏着,等待数以万计的Uber员工将多年来紧握的股票和期权换成令人咋舌的丰厚财富。 更重要的是,昔日火箭式增长大幅放缓的Uber,拥有了新的助燃剂。 过去10年来,这家从零起家的网约车公司几乎颠覆了整个出租车市场,彻底重塑了人们的出行习惯。如今,Uber每天在全球63个国家的700多个城市提供约1500万次出行服务,390万名司机每天在路上奔驰850万个小时,相当于近1000年。 网约车的神话还在继续,通往华尔街的道路异常坎坷,挂牌上市并不意味着从此一帆风顺。无论是此前已经登陆纳斯达克的Lyft,还是如今的Uber,抑或还在聚焦上岸的国内网约车巨头滴滴,要证明其业务有利可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截至发稿,Uber尚未出现挂牌后第一笔交易。 01 估值缩水 截至纽约时间5月10日上午11点30分,被期待已久的Uber仍未在纽交所开始第一笔交易。 纽交所首席运营官约翰·塔特尔(John Tuttle)在接受雅虎财经采访时表示,因为投资者需求将决定其开盘价高于或低于每股45美元,首笔交易“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我认为定价IPO有很多因素,市场状况和竞争对手Lyft在市场上的表现是需要考虑的两个变量。”塔特尔认为。此外,雅虎财经分析称,近来的市场动荡和怀疑情绪,也让Uber坎坷的上市路再次蒙上阴影。 按照每股45美元的发行价,Uber此次将向公开资本市场募资81亿美元,公司估值将达到约820亿美元。第三方支付服务商PayPal和Uber达成协议,将以IPO发行价购买5亿美元非公开发行的Uber股票。路透社分析称,金融服务元素的加入,有助于Uber日后拓展业务、成长为“超级App”。 但不得不承认,与此前市场预期相比,硅谷最引人瞩目的独角兽对于估值的态度,显得过于谨慎和保守。 从2013年的35亿美元,到去年1月F轮融资时的720亿美元,Uber的估值在过去数年间飞速扩张。去年10月,Uber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与高盛对其估值高达1200亿美元。就在上市前的4年时间里,Uber估值翻了一番。相比之下,同一时期内,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价涨了123%,Facebook上涨126%。 不过,在此前提交给SEC的文件中,Uber将其目标股价定在44至50美元之间,估值介于805亿至915亿美元之间,比公司内部人士预期的低三分之一。其5月9日最终确定的IPO发行价为45美元,接近其目标股价区间的底部,估值将达到约820亿美元。 Uber的竞争对手Lyft此前上市时估值为243亿美元,相当于去年营收的11倍左右,而Uber的估值目标上限只有去年营收的8倍。 Lyft今年3月在纳斯达克交易所高调上市,成为“全球网约车第一股”,股价开盘暴涨后随即迎来超过20%的暴跌。截至5月9日美股收盘,Lyft股价已从72美元的发行价跌至55.18美元,市值缩水85.25亿美元。目前已经有投资人对Lyft提出了集体诉讼,认为其上市前的宣传存在误导和夸大。 Lyft的困境,引发了外界对“独角兽”上市热潮的担忧。对于那些估值高企、备受瞩目但从未实现盈利的公司,公众投资者开始变得谨慎。 “Lyft是Uber非常重要的估值基准,”复兴资本分析师评论称,“对于Uber而言,避免破发的最好方法是在开始估值时保持保守。”PitchBook分析师阿萨德·胡赛因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Uber和Lyft股价双双下调,表明投资者在经济周期的后期阶段,不愿再投资于资本密集程度高、盈利能力差且未经检验的商业模式。 独立研究机构New Street分析称,Uber的IPO价格是合理的,因为它比Lyft增长速度更慢,亏损更多,且增长动力不够强劲。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Uber市值中仍有巨大泡沫,220亿美元才是其合理的估值。 Lyft在公开资本市场遇挫,不仅浇灭了市场对Uber的热情,更直接影响着投资人对滴滴的投资情绪。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市场似乎对滴滴出现了消极情绪,一位早期支持滴滴的新加坡投资者称,最近滴滴的股份在“灰市”以大幅折扣转手交易。 很显然,这并不是最好的上市时机,Lyft和Uber似乎已别无选择。如果不是受顺风车恶性事件影响,滴滴也计划在去年下半年进行IPO。 Uber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经因为快速抢占市场、拓展新业务而烧掉高达170亿美元资金。过去3年来,Uber累计亏损超过62亿美元,其中2018年调整后的亏损为18.5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Uber营收30亿美元,净亏损约在10亿-11亿美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亏损,Uber现金流早已捉襟见肘。无论是深耕本土市场,还是拓展海外市场,上市筹集资金已经成为唯一出路。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2018年,风投支持的美国上市公司平均寿命为10年,而Uber正好迎来了10年周期的关口。如今,全球经济衰退,机会窗口随时可能关闭,投资人希望迎来收割的时机,及时套现离场。 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协会今年初发布的经济政策调查报告显示,约四分之三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将于2021年年底前陷入衰退。去年有美国媒体预判,硅谷正面临着自2000年以来最大的互联网泡沫。 前有Lyft敲钟纳斯达克,相隔不过月余,Uber奔赴纽交所挂牌。被奉为“全球联合办公鼻祖”的 WeWork 4月30日被曝已秘密提交上市申请,Slack(美国企业聊天协作工具服务商)、Postmates(美国外卖配送公司)、Airbnb( 全球最大的短租在线服务商)预计很快也会开始IPO,《经济学人》统计至少有235家VC投资的美国初创企业计划于今年上市。 有分析认为,硅谷科技“独角兽”扎堆上市,实则是为对抗经济周期而备下“储备粮”。 并不是所有被资本催熟的独角兽都能笑到最后。去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美团如今的股价相比发行价已经下跌近20%,从开盘时估值超4000亿港元缩水到3384.83亿港元。比美团早两个月同样在香港上市的小米,股价一路跌跌不休,半年后直接腰斩。蒙眼狂奔的时代即将宣告结束。 02 利益拉锯战 35岁的穆斯塔法·马卡拉德已经开始怀念过去为Uber开车的美好时光。 据《财富》杂志报道,5年前,他每天开车在洛杉矶的高速公路和郊区街道上疾驰,每周工作40个小时,每小时大约能挣50美元,除了寄钱给远在埃及的家人外,自己生活也颇为宽裕。但如今,他每小时的收入降到26美元,每周工作时间则长达75小时。 3年前,迫于经济压力,他降低了生活水准,搬出过去的独立公寓,和另外两名室友挤在一间合租卧室里。 根据美国劳工部和经济政策研究所公布的数据,刨除成本,Uber司机每小时收入为9到12美元。网约车行业杂志《Ridester》去年末调查发现,每周工作40小时的网约车司机税前年薪约3.1万美元,无法保证一个三口之家维持贫困线以上的生活。 在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失业率降至3.9%的美国,Uber为司机提供的薪资水平并无优势。 就在Uber上市前两天,Uber司机在旧金山、芝加哥、洛杉矶、圣迭戈、费城、华盛顿等至少8个美国城市举行12个小时罢工,要求为司机提供有保障的稳定薪酬、提高薪资水平、保障工作安全,并增加医疗保险、假期工资等福利。当天下午1点,数百名司机来到位于旧金山的Uber和Lyft总部抗议,英国、澳大利亚、南美洲的司机也纷纷走上街头。据彭博社报道,Uber将与司机达成和解,并支付1.46亿至1.7亿美元的和解金。 来源/图虫创意 为了缓和与司机之间的矛盾,4月27日,Uber向全世界超过110万名司机派发3亿美元现金奖励,奖励金额分为6档。在今年4月7日前完成2500单且评分达到4.75以上的司机可获得100美元,5000单以上500美元,完成4万单以上的老司机则可获得最高4万美元的奖励。 此外,根据Uber提交给SEC的文件,该公司为司机预留了540万股IPO股票,有资格获得上述奖励的司机还能以发行价购买总计约3%的Uber股票。 不过,在司机们看来,3亿美元的奖金只不过是一个营销噱头。 拿到500美元“司机奖”的马卡拉德经常关注Uber对外投资的新闻。一年前,该公司收购了摩托车公司Jump,今年3月又以31亿美元收购了中东网约车公司Careem。他忍不住质疑,如果Uber有这么多钱用于四处扩张,为什么不能给司机一份更体面的薪水? “和高管们赚到的数十亿美元相比,这(司机奖)算不了什么。”他向美国《财富》杂志抱怨道,“是我们成就了这家公司,为什么赚钱的不是我们?” 在某种程度上,马卡拉德的断言直中要害。 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的Uber司机将网约车当作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Uber司机有超过一半时间用于等待接单。正是因为平台有大量全职司机存在,Uber的关键优势才得以凸显:让乘客在5分钟内打到车,提供“无缝接车体验”。 在IPO招股书中,Uber盛赞其390万司机是“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对其业务“至关重要”。可以说,对于任何网约车平台而言,司机都是生命线。 2017年,由于试图降低司机薪酬以及受一系列公共危机影响,Uber的乘客和司机迅速流失,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从年初的82%迅速降至年底的71%。Uber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Lyft则趁势崛起,从2016年底22%的市场份额飙升至2018年12月的39%。2018年,Uber再次掀起了补贴战,向乘客提供折扣,花8.37亿美元用于奖励司机,成功遏制了司机加速流失的苗头。 但也是在同一份招股书中,Uber唯一与司机相关的计划,就是削减司机的激励性薪酬,以改善其财务状况,并明确表示此举将导致“司机的不满情绪普遍上升”。 今年3月,Uber宣布加州每英里收费将从80美分下调至60美分,数千名司机举行抗议活动。Uber还透露,已有6万多名司机计划对该公司提起仲裁,原因是司机被视为外包人员而非正式员工。去年12月,纽约市议会通过一项法案,要求网约车公司保证司机每小时薪水达到17.22美元以上。洛杉矶、西雅图等地工会也在推动类似法律实施。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保罗·奥耶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曾表示,在轰轰烈烈的补贴大战中尝到过甜头的网约车司机一旦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将严重危及Uber目前的生态系统。 当Uber试图保护并扩大其市场份额,必然将更多比例的收入拱手让给司机。但如果将司机从外包人员转变为正式员工,Uber将不得不承担汽油、保险、车辆折旧等费用,同时向司机支付加班费、社保和其他福利。在Uber看来,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商业模式”,对其业务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 Uber试图通过发展自动驾驶逐步淘汰司机,软银和丰田也已向其估值约74亿美元的自动驾驶部门投资10亿美元,但行业人士分析称,Uber在自动驾驶领域远远落后于谷歌旗下的Waymo和通用汽车的Cruise。更何况,去年Uber无人驾驶汽车测试过程中导致一名行人被撞身亡后,Uber自身也放慢了测试进度。 来源/图虫创意 至少在可预期的未来,自动驾驶无法成为让Uber盈利的灵丹妙药,甚至还将是短期内投入最多的业务。 这场注定无法实现双赢的利益拉锯战,几乎贯穿了每一家网约车平台的整个生命周期。 03 生死考验 抽成比例和福利待遇成为司机关注的焦点,而安全问题仍然是无数乘客的心头痛,也是所有网约车平台不得不面对的“生死考验”。 今年3月底,美国多家媒体报道了21岁的女大学生萨曼莎·约瑟夫森在深夜打车回家时遇害的案例,警方在冒充Uber司机的嫌疑人车中找到了遇害者的手机,还有大量血迹和漂白剂。 过去几年中,在美国仅被公开报道的此类恶性案件就发生了24起。心怀歹意的不法分子隐蔽在夜总会和酒吧外的夜色中寻找“猎物”,冒充网约车司机向乘客挥手致意,有人甚至从网上买来印有Uber字样的闪光贴纸和亮灯标志,乘客在深夜中很难分辨真假。 约瑟夫森遇害后,她的亲友呼吁网约车公司改善安全措施,并发起一项请愿,要求Uber和lyft向乘客和司机提供二维码,以供乘车前互相验证身份,确保双方安全,目前已有9000人在请愿书上签名。Uber也向用户发出警告,建议他们在乘车前核对车型、车牌号和司机照片。 Uber上市之际,如何“让出行更安全”,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但仅仅识别假司机,并不意味着确保安全。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项调查发现,过去4年里,美国至少有103名Uber司机和18名Lyft司机,因被指控性侵或袭击乘客而遭到警方逮捕或通缉。 2017年,席卷全球社交媒体的“MeToo”活动,掀开了女性在乘坐网约车时遭遇性骚扰的冰山一角。当年11月,两名遭Uber司机性侵的美国女子代表所有女乘客,对Uber提出集体诉讼。一时间,性骚扰指控、大规模数据泄露、用非法软件逃避监管机构调查、在海外行贿等负面新闻不断发酵,Uber备受指责的同时,网约车平台的商业模式也备受质疑。 Uber也因此在短短几天内失去了几十万名用户 ,上市进程遇阻,高管团队大换血。 一年后的中国市场,一家独大的滴滴,以几乎如出一辙的方式迎来了命运转折点。 2018年4月,有消息称滴滴将在下半年赴美上市,估值区间为700亿至800亿美元。四个月后,受两起恶性事件影响,风头正劲的滴滴遭遇重挫,曾为滴滴贡献九成净利润的顺风车下线,酝酿已久的上市计划也被按下暂停键。狂飙突进长达7年的滴滴,不得不选择将所有砝码“all in”安全,甚至不惜牺牲效率和用户体验。 来源/图虫创意 过去一年来,饱受批评的Uber同样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包括与RapidSOS合作向当地警方发送车辆的实时位置和相关信息,允许乘客向最多5名亲友分享行程,在页面上增加可以直接拨打911的紧急按钮,每年对司机进行背景调查,以及随机要求司机发送自拍,与平台保存的驾照照片进行对比。 即便如此,围绕网约车服务如何审查司机、确保乘客安全的政府监管风险,仍然被质疑者视为Lyft和Uber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一。《华尔街日报》甚至直言,Uber最大的风险在于政策。为了加强在安全方面的监管,伦敦表示将不再更新Uber的经营执照,纽约市也对网约车许可证的数量设置了临时上限,中国交通部要求必须加快网约车合规化的进程。 来源/图虫创意 自今年1月以来,有关滴滴快车、礼橙专车应答率降低的抱怨常见于社交平台。一个难以忽视的事实是,随着监管的趋紧,一批司机正在离开滴滴,滴滴的订单数量也在显著减少。 Uber在招股书中承认,对于网约车平台而言,安全是其首要任务,“Uber品牌能否成功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声誉和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Uber透露,今年将发布一份关于性侵犯和其他安全问题的“透明度报告”,并提醒投资者该报告可能导致媒体负面报道和监管审查增加,对其品牌和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Uber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沙希(Dara Khosrowshahi)承认,该公司在上市过程中犯下了很多“错误”。 “我们没有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他在提交给股东的IPO文件中写道,“Uber之所以成为一家非常成功的初创公司,部分原因在于强烈的创业意识和我们愿意承担别人可能不会承担的风险,这些都导致了它一路走错。” 同时他也满怀信心地表示,Uber是一家“千载难逢”的公司,它面前的机遇是巨大的。 04 “赢者通吃” 作为科技界最大的独角兽,Uber的IPO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们视为标杆,寄予厚望。时至今日,Uber仍在不知疲倦地讲述着改变世界的故事和梦想。 正如《洛杉矶时报》所说,尽管Uber声称能给交通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但它实际上并不具备建立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壁垒的能力。它的首次公开募股,与其说是对其实际业务的感知,不如说是对投资市场情绪的考验。 佛罗里达大学当前的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寻求IPO的公司中,84%还没有盈利,这一数字高得可怕。10年前,这一比例只有33%。出乎投资者意料,利润并没有随着规模扩大而水到渠成地到来。 一旦这些靠烧钱一路过关斩将、迅速壮大的企业面对公开市场的审视,就不得不面临一个终极问题——现有模式能否实现盈利。 和许多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新贵一样,此前推动Uber发展的是规模的快速增长而非利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最成熟的美国市场,其增长速度已明显放缓。 2018年,Uber月活用户同比增长34%至9100万,即使将迅猛发展的外卖业务Uber Eats囊括在内,也远低于2017年51%的增长幅度。同样,Uber的收入仍然在继续增长,但增速已从2017年的105%大幅放缓至2018年的42%,且这一数字并未计入司机获得的额外奖励。去年第四季度,Uber净收入环比仅增长2%。 历经10年发展,网约车不再是新生事物,初期的野蛮增长难以为继,早期风险投资式的高回报早已成为过去,潜在投资者对其亏损也将不再宽容。上市后的Uber将面临投资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何时盈利、如何过渡到自动驾驶汽车,以及Uber的商业模式能否支持其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司机薪酬。 网约车企业如何实现盈利,是全球市场都面临的难题。一位网约车业内人士此前告诉AI财经社,提高网约车定价标准,才能扭亏为盈,及时止损。 今年2月,一份滴滴出行内部流传的财务数据显示,滴滴2018年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其中仅在司机补贴方面投入就达113亿元。此前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曾在内部信中提到,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元。以此计算,2018年下半年滴滴亏损达到69亿元。 上述业内人士称,滴滴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约车定价过低,为了弥补司机因此减少的收入,不得不以巨额补贴来鼓励司机接单。 无论是Uber、Lyft还是滴滴,低价是其拓展市场的利器之一。此前依靠数百亿美元风险资本支持,网约车企业可以无惧亏损抢夺市场。但随着Lyft和Uber相继上市,整个网约车行业将变得更加理性,烧钱换流量的模式总会走到尽头。 来源/图虫创意 Uber和Lyft上市后,投资者可能会对其施压,要求提高乘车费用,减少亏损。正如一位Uber投资人所说:“有些股东希望你们创造利润。有很多不同的杠杆,其中之一就是定价,这些公司拥有比人们想象的更大定价权。” 但拥有定价权的前提,是占据市场垄断地位。 不断下滑的市场份额和至今未实现的盈利,凸显了Uber面临的核心问题:它没有真正的竞争优势,无法获得持续的高投资回报率。这同时也是Lyft、滴滴们面临的同样问题。 支持者认为,Uber遍及全球的巨大规模将产生一种网络效应,乘客愿意使用司机更多的平台以减少等待时间,司机也倾向于使用乘客更多的平台来增加接单机会。 “我们可能无法实现盈利。”Uber在招股书中坦承。但它反复强调,该公司仍处于早期阶段,预计将占领12万亿美元的个人出行、食品配送和货运市场。一旦在5.7万亿美元的潜在出行市场中占据“赢者通吃”的地位,它将拥有长期竞争优势和利润优势。 这同样也是Lyft为投资者描绘的蓝图。为了抢占市场份额,Lyft在上市前向每名乘客派发10张五折优惠券,每次最多便宜6美元。 尽管如此,“网络效应在网约车市场是个伪命题”的观点正在这个行业蔓延。 《福布斯》杂志分析认为,首先,很多司机和乘客同时使用多个拼车应用,约70%的司机同时为Uber和Lyft工作,切换成本很低。停不下来的烧钱大战中,规模更小的网约车平台很可能在资本的支持下后来居上。 另一方面,网约车市场很难形成真正的规模效应。Uber在63个国家开展业务,但只有2%的人真正尝试过该公司的服务,该公司24%的订单来自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伦敦、圣保罗等五大城市。 这意味着,如果一家初创公司能够专注于在本地市场吸引到足够多的乘客和司机,Uber的全球网络将很难发挥优势。Uber还试图通过拓展外卖、货运等新业务来寻找盈利点,但实现其增长同样需要付出高昂代价。 已经“上岸”的Uber和Lyft并未迎来预期的股价和估值,滴滴的上市之路仍在无限期搁浅,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网约车行业的头部梯队实际上并未能对外展示出一条清晰的、可以给予外界信心的可持续盈利之路。[详情]

Uber敲钟上市 开盘跌近6%
Uber敲钟上市 开盘跌近6%

   原标题:Uber敲钟上市,开盘跌近6% 截止纽约时间中午12:00,Uber股价跌5.31%,报42.61美元,市值715亿美元。 记者|陈晓双 当地时间5月10日上午,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平台Uber在纽交所敲钟上市。其股票代码为“UBER”,发行价为45美元,发行1.8亿股普通股票,预计将筹得81亿美元。据彭博社估算,Uber的估值约为755亿美元,股份完全稀释后的Uber的市值将达到824亿美元。 Uber此前发行区间44-50美元,45美元的发行价体现了Uber在上市中相对保守的定价策略。韦德布什证券(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师丹•艾夫斯(Dan Ives)表示:“Uber保守的定价策略是明智之举,它从Lyft过去一个月的上市经历中吸取了教训。” 美国股市周五开盘后连续第五天下跌,Uber最大的竞争对手Lyft股价下跌不到1%,截止纽约时间10:30,Lyft股价达到55.06美元,较其IPO发行价低约24%。 据彭博社统计,Uber的上市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九大IPO,也是自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2014年创下250亿美元纪录以来美国交易所规模最大的IPO。不过这次IPO仍然低于Uber此前预期的1200亿美元估值。 招股书显示,Uber依然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Uber运营收入为112.7亿美元,营业亏损30.4亿美元。2016年-2018年,Uber净亏损总额超过60亿美元。 已经上市的Uber老对手Lyft也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上市后的首份财报并不好看。数据显示,Lyft在今年一季度净亏损高达到11.4亿美元。其正成为做空者的靶子。 截止纽约时间中午12:00,Uber股价跌5.31%,报42.61美元,市值715亿美元。[详情]

Uber上市首日开盘破发 首席财务官称更关注长期发展
Uber上市首日开盘破发 首席财务官称更关注长期发展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摄影:魏天谌 新浪美股讯 周五,Uber在纽交所挂牌上市,IPO首日开盘破发,报42美元,较IPO发行价45美元下跌约6.667%。竞争对手、美股“网约车第一股”Lyft一度跌超9%,触及上市以来最低价、逼近50美元整数关口。 Uber开始交易不到10分钟,股价波动走低,日高触及发行价45美元,日低逼近41美元,日内最深跌超8.6%。据彭博社,Uber目前估值约为710亿美元。 Uber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IPO融资至少30亿美元的第10家公司。但如果股价今天不能反跌为涨,涨超发行价45美元,它将成为10家公司里首个在首日交易中下跌的股票。 Uber首席财务官Nelson Chai在股票开始交易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市场上“这是艰难的一天”,但他并不关注首日的交易行情,公司更加关注长期发展。 当被问及高管们是否考虑过因为这些条件而推迟IPO时,他表示,“我认为我们不够聪明,无法判断市场……我们并没有优化以获得最好的开盘价格或开盘首日。我们真正关注的是股票在一段时间内是如何继续交易的,而这正是我们的目标。” 周四晚间,Uber将股价定在每股44美元至50美元的目标区间低端。这使得Uber在IPO时的估值为754.6亿美元(按未稀释计算),远低于该公司准备上市时据称寻求的1200亿美元。在交易开始时,Uber的市值约为710亿美元。 该股周五开始交易时面临着艰难的市场环境。周五道指跌逾300点,标普500指数已经连续四天下跌。 继Lyft今年3月上市后,Uber目前是第二家在美国上市的叫车公司。这两家公司都因继续出现巨额亏损而受到密切关注。Uber上市首日,Lyft股价下跌约6%,市值跌破150亿美元。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摄影:魏天谌 Lyft在公开市场的糟糕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Uber IPO的预期,因为Lyft的股价较IPO价格已经下跌了20%以上。Uber首席执行官Dara Khosrowshahi周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Lyft的表现“让我们变得更加保守”。 但在Lyft发布首份季度盈利报告后,分析师认为该公司有望实现盈利。此前该公司公布的活跃客流量和每位活跃乘客的营收强劲增长。高管们在周二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网约车市场整体开始变得更加理性,并限制了对司机激励的需求。 和Lyft一样,Khosrowshahi说2019年应该是公司亏损的高峰期。在向投资者推介时,Uber一直将自己比作亚马逊,后者在首次公开发行(IPO)时也没有盈利。尽管一些分析师对这种比较持怀疑态度,但他们也认识到,投资者担心错过“下一个亚马逊”。Khosrowshahi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两家公司在IPO时存在差异,但他支持这种比较。 “这是一个在错误的时间进行的公平比较,”Khosrowshahi说,“作为一家上市的公司,我们的规模更大,也更成熟,如果你看看增长率,我们的受众同比增长33%,交易增长36%。能够在500亿美元的基础上实现36%的交易增长是相当令人难以置信的,我们希望能保持下去。” 如果Khosrowshahi能够在Uber上市后连续90天将其估值保持在1200亿美元以上,那么他将获得超过1000亿美元的净股票奖金。 虽然股价破发,但Khosrowshahi不关心能否实现这些目标。 他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我没想过短期内获利。我要留下来。我来这里是要建立一家大公司。这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是你能在10年内创造什么价值,而在10年内,我绝对希望达到这个目标。”(张宁)[详情]

IPO上市首日 Uber的困境与希望
IPO上市首日 Uber的困境与希望

  原标题:IPO上市首日 Uber的困境与希望 周五的美国证券交易所,再次迎来一位行业巨头。 筹措多年,Uber 终于达成了上市的夙愿。可能开始并不尽如人意,42 美金的价格最终跌破发行价,为这个自 Facebook 之后美国科技公司最大的 IPO 案画上了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句号。 上市当日的 Uber 股价表现 | Google News 不过抢下‘共享出行第一股’的竞争对手 Lyft 同样开局不利,目前股票价格远低于三月份的 IPO 价,资本市场见证了其火箭般的下坠。 截止到本周四,Uber 以 45 美金的价格共发行了 1.8 亿只普通股,共募得资金 81 亿美元,公司最终估值为 822 亿美金。按照开盘价计算,Uber 的市值已经瞬间蒸发了 100 多亿美元。 周五开盘前,Uber 现任 CEO 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 Khosrowshahi)在接受财经媒体 CNBC 采访时表示,‘Uber 发行价和估值低于预期,主要是因为此时上市的市场大环境不佳。’他同时指出,‘我希望用户能够明年甚至在更长的时间里持有我们的股票,就像手握那些优质的基金一样。’ 显然 Uber 的高层和华尔街的投行们,为了避免出现类似 Lyft 的情况,刻意选择了低调行事。而本周受贸易紧张情绪影响,标普 500 指数跌幅近 3%,Lyft 周四曾大跌 10%,上市一个半月已较 IPO 发行价下跌近 24%。 Uber 上市敲钟现场 | 视觉中国 Uber 的第一位实习生,现在已经是其中一位高管的 Austin Geidt,在纳斯达克的阳台上敲响了上市钟。他的周围簇拥着 CEO 科斯罗萨西,其他高管,Uber 的早期员工和司机代表。 不过令人唏嘘的是,Uber 的联合创始人、前 CEO 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只能像旁观者一样,远远地见证着这一历史性的一刻。他之前提出加入科斯罗萨西的请求被 Uber 方面‘毫不留情’地回绝了。卡兰尼克是在其父亲的陪同下乘坐 Uber 来到现场的,并与其他董事会成员一起吃了早餐。Uber 的员工、投资人以及董事会成员挤在一起,有人甚至穿着 Uber Eats 画着盘子和贝果的 T 恤。 坎坷的盈利之路 今年本来有望成为科技独角兽们蜂拥上市、新股发行最好的年份之一,但 Uber 上市后表现不佳或令市场热情受挫。尽管 IPO 对 Uber 这样的巨头而言是种里程碑式的胜利,但监管方、消费者以及出租车司机之间的分歧和撕裂,也是导致其巨额亏损的重要原因。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2018 年,Uber 订单金额总计 498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实现收入 112.7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2%。但公司运营利润(Loss from Operation)仍然亏损 30.33 亿。 Lyft 方面此前曾表示,‘2019 年将成为其亏损的顶峰时期’。科斯罗萨西在接受 CNBC 采访时称,Uber有着类似的想法。‘不过这只是我们单方面的意愿,没办法给大家承诺些什么。’ Uber 2018年盈收详情表 | 彭博社 在过去两周的路演环节,高管和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从伦敦飞到纽约、旧金山、波士顿、巴尔的摩,拼命兜售关于 Uber 的价值和梦想。科斯罗萨西把 Uber 定义为‘交通平台’,一个承载了网约车、公共交通、外卖、货物运输的综合性服务网络,屡次强调了 Uber 拥有类似亚马逊的市场潜力和机会。 但 Uber 之前在招股书中就坦承道,‘在增长速度放缓的同时,2009 年就成立的 Uber 从来没有盈利过,同时又受到公司丑闻和同行业竞争激烈的负面影响。’从这里不难看出,Uber 实现盈利之路同样坎坷。 ‘与其说服那些私有投资人,Uber 和 Lyft 现在应该想办法去讨好股民们。’私募基金公司 SharesPost 首席分析师如是说。‘在大家看来,Uber 这样的独角兽公司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那类投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问题是,这个行业现在丝毫还没有显露出任何盈利的迹象。’ 尽管最终估值并没有突破千亿美金,但 Uber 的上市依然将载入史册。它既是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 10 宗 IPO 之一,同时也是自阿里巴巴 2014 年创下 250 亿美元纪录以来,美国交易所规模最大的 IPO。 亏损顶峰背后的万亿市场 尽管预计在可见的未来,Uber 的运营支出会显著增加,实现盈利的机会非常小,但投资自动驾驶可能会让这个局面得到扭转。 在 Uber 的招股书中,自动驾驶显然占据了相当的分量,被提及了 100 多次。而此前英特尔发布的报告称,‘未来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市场规模将达到 7 万亿美元。’ 德勤国内 IPO 项目合伙人 Barrett Daniels 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表示,‘我不太肯定自动驾驶是网约车服务公司盈利的必要条件。但假设最终这项技术能够落地,就有机会实现大规模盈利。’可能投资人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毕竟 Uber 去年的运营支出就达到了 30 亿美元。 Uber 基于沃尔沃车型打造的自动驾驶测试车 | 视觉中国 2016 年,当时还是主帅的卡兰尼克对自动驾驶的兴趣十分高涨。在他看来,这是一项‘网约车服务公司必备的前沿科技’。‘如果我们没有抓住机会,那么Uber 的未来肯定会变得不一样’卡兰尼克在接受 Business Insider 专访时如是说。 之后,Uber 就开始在自动驾驶研发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根据公开的招股书显示,从 2016 年开始至今,Uber 在自动驾驶领域总计投入 11 亿美金。 Uber 方面指出,‘我们认为自动驾驶将对现有的购车和用车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它属于未来的交通出行方式。’ 今年 4 月中旬,Uber 宣布得到一笔来自软银、丰田和电装的投资,金额高达 10 亿美金,主要用于其自动驾驶业务的发展。根据当时签订的协议,Uber 的自动驾驶技术部门(Autonomous Technology Group,简称‘ATG’)将进行重组,允许接受单独注资,设置独立的董事会,成员来自 Uber、软银以及丰田,其中 Uber 拥有主要的控制权。 据官方信息透露,该交易完成后 ATG 的估值将达到 72.5 亿美金,其中丰田和电装共计投入 6.67 亿美金,而软银则承担了剩余的 3.33 亿美金。 软银愿景基金 Vision Fund 共投资了 82 家公司 | 视觉中国 不过从 2015 年上线开始,Uber 的自动驾驶之路走得并不顺。与竞争对手 Waymo 的专利官司弄得满城风雨,最终败诉并赔给对方 2.45 亿美金的期权,同时还要接受技术审查。之后紧接着发生了‘无人车致死事件’,导致高层对该项目产生怀疑,业务甚至一度停摆。不过经过九个月的整改,Uber 自动驾驶测试重启,并在去年八月份拿到了丰田的关键投资。 软银愿景基金(Vision Fund)负责人 Rajeev Misra 表示,‘Uber ATG 团队在开发高度稳健的自动驾驶网约车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由于具备平台的软硬件实力以及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网络,Uber 与丰田的合作为今后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的大规模实现奠定了基础。’ 按照 Uber 的计划,未来主要是与第三方共同推动自动驾驶落地,目前和丰田、沃尔沃、戴姆勒三家公司展开了深度合作。 其实 Uber 如此看重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很大原因来自它对平台司机的补贴政策,这种大规模的烧钱方式令其始终无法实现盈利。2018 年,Uber 光是补贴这一项就支出了 8.37 亿美金,比 2017 年的 5.31 多出了整整 3 亿美元。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用在了给外卖服务 Uber Eats 的新手送餐员提供补贴上。 未来,Uber 花在司机上的钱还有持续增高的趋势。而且 Uber 在招股书中也提到了,‘大城市的司机招募竞争越来越激烈。’除非有公司进行了合并,像 Uber 收购了中东地区的竞争对手 Careem,否则为了招募司机、留住司机,网约车公司只能是往这个无底洞里持续投钱。 可一旦这项服务能够实现无人化,那么 Uber 这样的公司就不用千方百计地考虑用钱去讨好司机了。特别是在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一旦汽车占有率下降,网约车的用车需求势必会不断攀升,从而有可能使其实现净利润增长。 IPO 的赢家与 Uber 的未来 每次 IPO 上市,背后都是一次造富机会。而作为科技领域的独角兽公司,Uber 背后的投资阵容同样十分华丽。 根据招股书提供的信息,目前软银、硅谷风投标杆资本(Benchmark)、基金管理公司 Expa-1、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五大机构股东共持有 Uber 43.8% 的股份。 Uber 关键投资人及估值 | 雅虎财经 以软银为例。上市后,软银作为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将下降至 16%,以目前的市值计算,软银持股市值约 111.52 亿美金,相较初期投入增值 21.5 亿美金。按照《纽约时报》的评论,Uber 上市,‘这是软银得来的一笔意外之财。’ 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对 Uber 的投资始于 2013 年,以目前 5% 的持股比例计算,持股市值约 35 亿美元,6 年时间涨了近 13 倍。而 IPO 主承销商高盛这次也赚得盆满钵满。目前高盛持有 Uber 1000 万股,加上此前卖出的收益,高盛这笔 500 万美元的投资获利甚至超过了 5 亿美元,8 年回报达 100 倍。 当然,Uber 创始团队坐收的‘渔利’同样数目不小。以两年前被‘辞退’的联合创始卡兰尼克为例。Uber上市后他持有公司 9% 的股份,位列第三大股东,持股市值约 63 亿美金。此外,软银收购 Uber 股份时,卡兰尼克还曾出售了价值14亿美元的股票,这些都似乎为其跻身全球富豪榜前 300 名奠定了基础。 Uber 联合创始人、前CEO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在现场 | 视觉中国 虽然 Uber 上市让这些机构和个人笑开了颜,但上市首日即出现破发,在当前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Uber 还将面临重重压力和考验。 与两年前快速的成长相比,Uber 因自身产品和业绩的原因,增速正大幅放缓。从之前招股书透露的信息来看,2018 年底,平台月活跃数为 9100 万,同比增长 33.8%,比 2017 年下降了近 17%。而从 2016 年开始的三年间,Uber 的运营亏损已经超过 100 亿美元。 此外,Uber面临着更高的司机招募、关系维护的压力。就在上市前夕,Uber 和 Lyft 的司机在美国至少八个主要城市及英国、澳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实施了罢工,针对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而从 2017 年开始,Uber 被内忧外患持续夹击,频发的丑闻和高管流失现象也令公共市场对其未来的表现堪忧。Uber 的招股书倒是对这些问题没有避讳。公司认为‘目前维持和提升品牌声誉对业务前景至关重要。希望成为股东愿意长期持有的公司股票。’ 所以上市绝非终点。Uber 一方面面临着自身业绩萎靡、增长放缓的困境,另一方面又希望借助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突破盈利瓶颈,获得长期收益。按照 CEO 科斯罗萨西的想法,2019 年是亏损的顶峰,要再现类似亚马逊 IPO 之后的辉煌。[详情]

网约车鼻祖Uber登陆纽交所 上市首日开盘破发
网约车鼻祖Uber登陆纽交所 上市首日开盘破发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摄影:魏天谌 新浪美股讯 网约车鼻祖Uber今晚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UBER,首日开盘报42美元,较IPO发行价45美元/股下跌6%。 这大大低于此前的预期:去年,试图牵头此次IPO的银行家告诉Uber,IPO的估值可能高达1200亿美元。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摄影:魏天谌 Wedbush分析师Ygal Aroundian认为Uber保守的定价策略是一种“聪明和谨慎”的创新策略,因为Uber清楚地从Lyft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Lyft昨日曾大跌10%,上市一个半月已较IPO发行价下跌近24%。 但Aroundian相信Uber已经明确确立了自己在拼车行业的老大地位,所走的路与亚马逊在零售和电子商务领域的转型以及Facebook在社交媒体领域的转型类似。他对Uber的评级维持在跑赢大市,目标价为65美元。 此外,美股市场大环境不佳也是Uber发行价和估值低于此前预期的原因之一。本周道指深跌逾700点,科技股领跌大盘,标普500指数跌近3%。今年本来有望成为科技独角兽们蜂拥上市的新股发行最好年份之一,如果Uber上市后表现不佳或令市场热情受挫。 观察人士指出,Uber将成为IPO上市时亏损程度最大的美国新股,排名第二的恰好是竞争对手Lyft。[详情]

6亿美元!当年逼宫Uber CEO的投资人今天赚疯了
6亿美元!当年逼宫Uber CEO的投资人今天赚疯了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0日晚间消息,据彭博社报道,网约车巨头Uber上市后,早期投资者比尔·格利(Bill Gurley)将获得风险投资史上一笔最大的个人投资回报。 据彭博社数据显示,这一金额估计超过6亿美元。但对于格利而言,投资Uber并获得今天的回报并不是一条平坦之路。众所周知,正是在格利的推动下,Uber创始人、前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才不得不退居幕后。 2017年6月,迫于主要5家投资方的集体要求,卡兰尼克被迫辞去CEO之职。此举是为了平息外界对他的管理风格担忧,怕连累了公司。 他当时说:“我热爱Uber,远胜于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事物。但是,在当前这个我个人生活中最艰难的时刻,我接受了一些投资者的建议,辞去CEO之职,从而让Uber回归正轨,不再受其他争斗的影响。” 除了格利,卡兰尼克当然也是Uber此次IPO的赢家。作为公司的最大个人股东,卡兰尼克持有Uber 8.6%的股份。 此外,Uber联合创始人格瑞特·坎普(Garrett Camp)为公司第二大个人股东,持有Uber约6%的股份。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曾向Uber投资300万美元,如今价值约4亿美元。 除了个人投资者,参与投资Uber的风险投资基金包括FirstRound Capital、红杉资本、Benchmark、高盛、谷歌风投和凯鹏华盈等。(李明) [详情]

自Facebook以来最大IPO:Uber周五上市,值得买吗?
自Facebook以来最大IPO:Uber周五上市,值得买吗?

  Uber周四宣布将其周五IPO定价为每股45美元,处于其此前规定范围的低端。 在每股45美元的IPO价格下,该公司的非稀释估值约754.6亿美元,这将使该股票的市值达到Caterpillar(CAT)的规模,并使其成为有史以来以最高市值的IPO之一,仅排在Facebook(FB)之后。在完全稀释后,Uber的隐含市场估值为824亿美元。 此前的报道显示,Uber一度寻求高达1200亿美元的估值。根据上个月提交的文件显示,其预期范围在每股44美元至50美元之间。 该公司此次发行1.8亿股普通股,这意味着它可能在周五筹集约81亿美元,并提供给承销商再购买2700万股的选择。 作为打车服务提供商的先驱、硅谷的宠儿,Uber将按需交通推广成为全球的新标准,同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巨大的亏损和争议。 根据IPO文件显示,2018年,Uber的营收达到113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43%,同时调整后亏损为18亿美元,比2017年的亏损26亿美元有所改善。该公司从未盈利。 据Crunchbase称,为了弥补这些亏损并为其快速扩张提供资金,该公司自十年前成立以来,已从众多投资者那里筹集了240多亿美元。投资者包括像Benchmark这样的传统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像Alphabet和Toyota这样对交通运输领域感兴趣的公司。其最大的股东是日本科技集团SoftBank,该公司通过其Vision Fund投资超过80亿美元,并拥有公司上市前16.3%的股份。 早期Uber投资者兼Menlo Ventures的合伙人Shawn Carolan表示:“Uber提醒风投者:最大的机遇在于我们作为人类最常见的需求。当一家创业公司出现时,要看到当前产品之后的东西,相比于潜在的需求,当前的产品往往微不足道。按需提供出行服务这件事很容易被忽视,但几乎每个人都需要交通。” Uber目前的CEO Dara Khosrowshahi在2017年因公司无数失误后取代联合创始人Travis Kalanick成为了公司的一把手。Kalanick被罢免之前,有关Uber团队内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遭到揭露,同时公司遭受了来自Alphabet(GOOG)的自动驾驶汽车产品Waymo的高风险诉讼。 虽然Khosrowshahi正在努力恢復Uber的声誉,但在临近IPO的重要时刻,该公司又面临主要城市司机罢工的威胁。 个人出行仍然是Uber的核心业务。其乘车服务覆盖63个国家和700多个城市。但该公司的雄心和收入来源已经多元化,涉及自行车和摩托车租赁,食品配送和货运。Uber还在开发空中出租车和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等。 Uber与其在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Lyft(LYFT)始终在进行激烈的价格战,因为后者试图以低价吸引和留住乘客,同时支付司机的足够的费用让他们保留在自己的平臺上。 众所周知,Lyft于三月底上市,但是之后的走势并不好看。该公司IPO价格为72美元,而截至周四收盘股价已经跌到了55.18美元,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跌去了几乎30%的市值。或许Lyft的遭遇正是Uber本次上市定价颇为保守的原因。 该公司计划于周五上市,股票代码为“UBER”。(中文投资网)[详情]

Uber CEO发全员信纪念上市:以后我们的责任更重
Uber CEO发全员信纪念上市:以后我们的责任更重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0日晚间消息,据彭博社报道,Uber今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以纪念这一时刻,公司CEO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 Khosrowshahi)向全体员发出了一封公开信。 科斯罗萨西在信中让员工们做好准备,以应对公开市场日益严格的审查,并告诫他们不要专注于市场情绪。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那个时期,Uber一直是美国标志性的初创公司。而如今,随着市场对一场历史性的牛市提出质疑,Uber又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李明) 以下为员工信内容: 大家好, 在不到10年的历史中,Uber经历了许多重大时刻,而明天(周五)将标志着又一个重大时刻。从2010年夏天的第一次出行到今天,Uber重新定义了扩大初创公司规模的意义——从仅有的几辆汽车和少数员工到遍及60多个国家的业务,100多亿次的出行,以及390万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寻找工作。 我们每个人的加入都有自己的原因,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我们要抓住机会,去建立新的业务,为打造更好的城市去重新设想。无论是在好的时候,还是不太好的时候,我们每天都会出现,因为我们感觉到了一个目标,享受了一个挑战,并受到了Uber将来有一天会变成什么样的承诺的鼓舞。 明天,我们将继续履行这一承诺,当我们敲响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盘钟声时,这是我们上市的第一天。无论你们在哪里,我希望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IPO是一个重大的时刻,我们都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这是值得你们所有人庆祝的——也是因为你们所有人(Uber才能上市)。你们的激情,辛勤的工作,和独创性,把我们带到了这一点上,我对你们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 当我们从一家私营公司变成一家上市公司时,我们的工作无疑会变得更加困难,所有人的目光都将集中在我们身上。我们将对我们的客户、股东、城市和彼此去承担更深重的责任。每一股股票被购买,就会有其他人加入到我们的行列,成为Uber的共同所有者——同时,我们也会欠下这个人一份责任,即永远去做正确的事情。 请记住:公开市场有自己的“打分”标准,但我们要致力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我们将经历一些被误解的阶段,也将经历被誉为英雄的阶段。在那些日子里,不管有多大起落,我们都应该专注于我们的工作:创造机会,改变世界,坚持不懈地创新和执行。 如今,我们的赌注更高了,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大了,我们的利益相关者规模也扩大了。我对这支团队塑造未来的能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信过,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你下一步会做些什么。 谢谢你们,祝贺大家! 达拉 [详情]

Uber成功美国上市:市值超800亿美元 持有滴滴股权
Uber成功美国上市:市值超800亿美元 持有滴滴股权

   原标题:Uber成功美国上市:市值超800亿美元 持有滴滴股权 来源:雷帝触网 全球最大共享出行平台Uber今日在纽交所上市,发行价为45美元,为此前发行区间44-50美元的下端,显示Uber上市采取了相对保守的定价策略。 按45美元的发行价计算,股份完全稀释后的Uber的市值将达到824亿美元,要低于2018年底投行曾向Uber提出的冲击1200亿美元市值的目标。 招股书显示,Uber在2018年营收为112.7亿美元,高于上年的79.32亿美元,同比增42%; Uber在2018年运营亏损为30亿美元,上年同期运营亏损为40.80亿美元。 意气风发的CEO(图片来自康路朋友圈) 当前,Uber在美国的最大对手Lyft已于3月30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募集资金23亿美元,上市时市值一度突破240亿美元。 不过,Lyft上市后表现欠佳,当前市值为140亿美元左右,较最高峰时期已大幅缩水,这也直接影响了投资人对Uber的信心,拖累了Uber估值。 Uber业务形态比Lyft更丰富 Uber与Lyft营收对比 Uber在2018年第四季度营收为29.74亿美元,较上一季度的29.44亿美元增长1%,较上年同期的24.41亿美元增长22%,增幅减缓。 Lyft在2018年第四季度营收为6.69亿美元,较上一季度的5.85亿美元增长14%,较上年同期的3.44亿美元增长94%。 Uber业务构成更丰富,除打车业务外,还有送餐业务Uber Eats、连接货主和货运公司的业务Uber Freight及收购Jump,进军共享电动单车市场。 Uber在路演PPT中称,3年多前,Uber推出了Uber Eats应用,基于总预订量,Uber Eats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除中国以外最大的送餐平台。 Uber Eats小哥(图片来自康路朋友圈) Uber Eats通过在非高峰乘车时间获取额外的出行需求,使专车司机能够提高利用率和收入。Uber Eats还通过让没有驾驶资格或没有驾驶资格车辆的人在平台上送餐,扩大了专车司机的范围。 通过这一方式,Uber Eats减少专车司机等待时间,并提高送餐速度。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底,Uber平台上的平均月度活跃用户人数为9100万人,其中包含了送餐服务Uber Eats的月度活跃用户人数。 与2017年相比,这一数字增长了33.8%,但增速低于一年前的51%。 持有滴滴15.4%股权 背后股东都是软银 分地区来看,Uber的主战场是北美地区(美国和加拿大),这部分的年度营收61.5亿美元,第二大市场拉美地区的营收为20亿美元。 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营收为17.2亿美元,亚太地区营收为10.3亿美元。 Uber在全球拥有非常多资产,比如,Uber将优步中国与滴滴合并,换取了滴滴的股权,截止2018年9月30日,持有滴滴约15.4%的股权。 Uber将东南亚业务与东南亚打车软件Grab合并,换取了后者30%的股权,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仍持有Grab约23.2%的股权。 Uber、滴滴、Grab背后都有一个重要股东,那就是日本软银,软银在2017年先后投资了滴滴80亿美元,是滴滴排名前二的股东。 Grab至少获得软银愿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14.6亿美元投资,滴滴也是Grab的股东。 2018年3月,在软银等投资人的撮合下,为避免Grab与Uber在东南亚的烧钱大战,与滴滴收购Uber中国如出一辙,Uber与Grab达成交易协议。 Uber把旗下东南亚业务出售给Grab。作为交易的一部分,Uber获得Grab 27.5%股权。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加入Grab董事会。 Uber还将其俄罗斯业务与俄罗斯搜索引擎Yandex旗下打车服务Yandex.Taxi合并。Uber持有Yandex.Taxi约38%的股权。 Uber与Lyft均是烧钱大户 后者上市后业绩变脸 Uber与Lyft的运营亏损对比 Uber在2018年第四季度运营亏损10.5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亏损11.97亿美元有所缩减,但依然较前三个季度大幅增加,运营亏损率为-35%。 由于Lyft成本与费用占比过高,导致Lyft在2018年第四季运营亏损2.7亿美元,运营利润率为-40%。Lyft的亏损大幅要小于Uber,但占营收比更高。 Lyft净利润情况 此前几天,Lyft公布了上市后首份财报,财报显示,Lyft在2019年第一季度营收7.76亿美元,同比增95%;净亏11.385亿美元,亏损幅度扩大。 Lyft第一季度净亏损中包括8.94亿美元的股权奖励支出和相关工资税支出,这与公司进行首次公开募股相关。 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Lyft第一季度调整后的净亏损为2.11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284亿美元有所收窄。 软银是大股东 谷歌母公司持股5.2% IPO前,软银持有Uber的股权为16.3%,软银曾谈判要求获得Uber董事会的两个席位。 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为Uber第二大股东,持股为11%;Ryan Graves持股为2.4%。 前任CEO查尔韦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持股为8.6%,为第三大股东;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Expa-1, LLC持股为6%; H.E. Yasir Al-Rumayyan持股为5.4%;The Public Investment Fund持股为5.3%;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Alphabet Inc.持股为5.2%。 Uber CEO达拉·科斯罗萨西 作为职业经理人的Uber CEO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 Khosrowshah)持股占比很低,不足1%。 2017年,Uber创始人、前任CEO查尔韦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去职,COO、CFO先后离职。Uber还被调查出存在200多起不当行为。 有网友调侃:“Uber不再有COO、CFO和CEO,简直就是一家‘无人驾驶’的公司。”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达拉·科斯罗萨西出任了Uber CEO职务。 当前,达拉·科斯罗萨西还面临很多挑战,他要回答投资者有关公司财务状况的问题,还要负责说服投资者相信,在过去两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尴尬的丑闻后,现在他已成功改变了该公司的文化和商业实践。 这些丑闻包括性骚扰指控、向监管机构隐瞒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使用非法软件绕过当局以及海外贿赂指控等。 IPO后,软银持股降至12.8%,仍为第一大股东;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持股为8.5%;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Expa-1, LLC持股为4.6%; 查尔韦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持股为6.7%;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Alphabet Inc.持股为4.2%。[详情]

美国网约车巨头Uber即将上市交易 发行价45美元
美国网约车巨头Uber即将上市交易 发行价45美元

  周五上市的Uber将IPO发行价定在45美元,位于指导区间44至50美元的底部,一周前消息称定在区间上限。Uber估值将“缩水”至740-824亿美元,高盛部分理财客户可按IPO价格的40%折扣将所持Uber债务转换成新股。 美国市场份额最大的网约车巨头Uber(中文译名为优步)定于5月9日美股盘后确定IPO发行价,并于5月10日周五正式在纽交所以交易代码UBER上市。 5月9日美股收盘后近一个半小时,Uber表示将IPO发行价定在45美元,拟发行1.8亿股普通股,符合此前多家媒体透露的消息。 金融博客Zerohedge指出,这一定价属于指导区间44至50美元的下限,代表Uber估值接近740亿美元,低于去年最后一轮私募融资时的估值760亿美元。财经媒体CNBC指出,股权充分稀释后的估值为824亿美元,小于去年其IPO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暗示的1200亿美元。 Uber将发行1.8亿股普通股,预计上市筹资81亿美元,小于此前预期的最高融资100亿美元,将成为今年以来美股最大规模的IPO,也是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IPO交易。 分析指出,Uber发行价和估值低于此前预期,主要由于此时上市的市场大环境不佳。本周受贸易紧张情绪影响,道指深跌超700点,科技股领跌大盘,标普500指数跌近3%。今年本来有望成为科技独角兽们蜂拥上市的新股发行最好年份之一,如果Uber上市后表现不佳或令市场热情受挫。 观察人士指出,Uber将成为IPO上市时亏损程度最大的美国新股,排名第二的恰好是竞争对手Lyft。Lyft昨日曾大跌10%,上市一个半月已较IPO发行价下跌近24%。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详情]

Uber股价走势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