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为什么要供养这么多经济学家

2016年10月26日15:42    作者:陈培雄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陈培雄

  我们看到许多经济学家风光无限,出场费堪比影视明星。国家培养的一些经济学家头衔成为了赚钱的工具、走穴的筹码。当经济学家不能解决中国最重要两种资源的配置问题时,而其他非重要资源又不需要经济学家研究时,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出:社会为什么要供养这么多经济学家?

  在《市场的逻辑》一书中,张维迎教授说:“我们为什么要出钱养活这么多经济学家?这个问题可能有各种答案。我自己的答案是:社会需要经济学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需要有人去捍卫。”张老师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捍卫市场经济的重任压在经济学家身上似乎太重了。并且如果国家不实行市场经济或者出现另外一种新的经济,是否经济学家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也许我们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经济学家存在的价值,探讨社会为什么要供养经济学家。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告诉我们,经济学是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科学。说明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内容与我们每一个人的财富密切相关。通俗地说就是与每位百姓口袋里的钱多少相关。这么简单的道理百姓当然明白,所以耗费纳税人再多的钱也要多培养些经济学家,以期自己口袋里的钱不断增多。可是人们又会问,经济学家靠什么实现财富增长?农业科学家的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财富增长;机器人科学家研究机器人替代人的劳动,提高劳动生产力实现财富增长。不同学科的科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为社会创造财富。可经济学家从来不干这些事情,那你说靠什么让财富增长?终于,人们从经济学教科书中找到了答案,经济学家是依靠研究“资源配置”实现财富增长的,与其他科学家走的路线不一样。

  资源是一切可以被人们所用的物品,包括物质的或者精神的。资源配置能够实现财富增长源于这样一个原理:不同资源用在不同地方、生产不同产品产生不同价值。经济学家就是要研究如何把资源配置到能够产生最大价值的地方。也就是说,经济学家是依靠提供资源配置方法对社会产生贡献,创造价值的。所以,经济学家也可以称为资源配置方法学家。注意到经济学研究的资源配置是指稀缺资源的配置,不研究不稀缺资源(如阳光、空气)的配置。所以,越是稀缺资源、重要资源的有效配置价值就越高,经济学家的作用就越大。反之,经济学家不能为国家重要资源提供有效配置方法时,经济学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对一个国家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资源?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答案。石油是中东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大米是泰国最重要的资源;食糖是古巴最重要的资源。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十分匮乏,所以国家长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每年投入巨资发展教育和科技,从而形成大量科技成果。所以科技成果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资源。除此之外,由于资金资源是任何资源的替代品,可以认为资金资源是任何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由此我们给出如下结论:资金资源和科技成果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两种资源。这两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将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分析当今中国这两种重要资源的配置情况。

  首先看资金资源的配置。资金资源配置就是人们平时说的融资。注意我们谈论融资是指企业的融资,而不是个人的融资,并且忽略小规模、小范围的融资。按照已有的(就是经济学家已经研究出来的)融资方法,大类划分就是两种: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对应的称为间接融资市场和直接融资市场。国际上规范的融资市场是:间接融资以商业银行为代表,没有商业银行就没有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以投资银行为代表,没有投资银行就没有直接融资。两种融资方法缺一不可。但是相比较而言,间接融资存在成本高、风险集中等缺陷,所以国际上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的间接融资比例不应该超过50%,应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美国直接融资比例就高达80%。相比之下,中国直接融资比例仅为百分之十几。大量的是依靠间接融资。中国与美国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刚好倒挂。

  从结果上看,由于中国融资市场主要依靠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市场,所以中国融资市场是一个高成本、高风险的市场。这与目前我国企业融资难、监管难相对应。早在2003年周小川上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初期就呼吁:用创新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例(2003年8月5日上海证券报)。到了今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周小川行长仍然在说:中国总的经济杠杆率偏高,储蓄率偏高,希望通过加快发展资本市场,使储蓄进入股本市场,减少企业对借贷杠杆的依赖性(2016年3月21日中国证券报)。在他任期的十四年间,至少几十次谈论要解决融资比例倒挂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为什么没有任何效果。显然,中国资金资源出现重大配置缺陷,并且问题可能就出现在直接融资市场上。

  对比国际上规范的间接融资市场和直接融资市场不难发现,中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市场与国际规范间接融资市场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比例较高。然而中国的直接融资市场与国际规范的直接融资市场似乎就有天壤之别!国际规范的直接融资市场是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机制(恰好对应的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机制),而中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对应的是股市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机制(暂时忽略发行债券)。上市融资(上市才能发行股票)成为中国独特的风景。以至于周小川都纳闷:在我国资本市场,一说上市公司,人们就理解为IPO并在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份制企业。后来发现“上市公司”这个词其实不太准确,想要纠正也很难,人们都形成习惯了。实际上,公众公司有很多类型:有只挂牌不做公开发行的(注:指上市不融资),也有公开发行后不挂牌交易的(注:融资不上市)。这就是说,上市这个概念还可以再细化一些(周小川《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2013年)。由于上市是受到严格行政控制和监管的,所以我国以股市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机制实际上不是市场机制而是计划机制。也许这就是中国直接融资市场问题的根源。

  再看科技成果资源。我国每年科技投入(R&D)世界排名第二,而科技人才数量世界第一。显然,我国每年会产生世界排名第一或第二的科技成果。然而我国科技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原因究竟出在哪里?至今没有经济学家能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作为商品的科技成果资源至今没有市场配置机制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曾经的数万技术市场早已偃旗息鼓,剩下的少数只是在做非技术商品交易的中介服务。一方面我国目前严重的空气、水、土壤污染,根本原因是科技发展滞后,人们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另外一方面每年国家巨额资金投入的大量科技成果没有市场配置而闲置、报废。

  以上就是我国两种最重要资源配置的现状。不论是科技成果资源还是资金资源,不论这两种资源再怎么重要,可以认为都没有市场配置机制(资金资源只有间接融资市场)。作为中国的经济学家,依靠研究资源配置生存的经济学家,面对我国这两种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资源的配置问题,至今没有人去好好研究,没有经济学家指出这两种重要资源市场配置的严重缺陷。也许有人不认可本文提出的配置问题观点,那么没问题,你可以提出更好的配置方法。中国这两种重要资源利用效率极低是不争的事实,除了配置机制出现问题不可能推卸其他责任。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经济学家风光无限,每次演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出场费堪比影视明星。国家培养的一些经济学家头衔成为了赚钱的工具、走穴的筹码、后续经济学家(学生)的老板、垄断经济学学术的学霸。当经济学家不能解决中国最重要两种资源的配置问题时,而其他非重要资源又不需要经济学家研究时,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出:社会为什么要供养这么多经济学家?

  (本文作者介绍:广东省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20万新三板投资者必关注:刘士余亲自站台意味着啥?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