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会是大崩盘的预演吗?

2015年06月01日 07:17  作者:黄利明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黄利明

  融资融券的杠杆,在未来崩盘时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的踩踏和雪崩。一纸富贵的数字游戏,最终将告别一夜暴富的幻想,重新回归平常的生活。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暴跌会是大崩盘的预演吗?暴跌会是大崩盘的预演吗?

  一张亲密照,让“我们”上位了;一次暴跌,让股民错位了;一份请辞,让汇金老总出位了。

  大暴跌之后,证监会[微博]的微博一度关闭了评论,减持四大行的中央汇金老总解植春的请辞,却被误读为因减持而挨罚的免职。其实,人们不关心谁去谁留,只关心为什么救股民的底,还砸股民的盘。只许涨不许跌的投资思维,映出的也正是中国股市的非理性泡沫。

  德林社一直认为,牛市会继续,泡沫会继续。只是,在杠杆放大之下的两次暴跌,我们能看到,这很可能是未来中国股市崩盘的一次预演。

  A股的我们,是拥抱泡沫的中国股民。

  6.5%,A股历史性的5·30暴跌幅度,8年后的5月28日被复制了。更令人恐惧的是,5月29日开盘之后不久,上证指数还一度继续暴跌4.08%,幸好随后被拉回正常轨道。

  这一轮牛市的顶点在哪里,是个未知数。因为,货币与财政的双宽松,储蓄与房地产投资的股市搬家,借钱炒股的融资余额推升,推动本轮牛市的三大资金基础,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没有改变迹象。

  不管是汇金减持,还是清理场外配资,也都只是监管层短期调控节奏、泡沫的一种方式。否则就不仅是汇金对过往增持部分的减持,也不仅是对配资的钳制,出的可就是加印花税了。

  如果这一次的暴跌,看成是一场大崩盘的预演。未来这一波牛市终结时,可见是如何的惨剧。我们习惯于将此比喻为股市踩踏。这一次两个交易日,一度累计10.32%的暴跌,无疑是一次严重的股市踩踏。

  在中国股市,泡沫已经不是分析师和股民们所避讳的词语。本轮牛市最大的特色就是,融资融券下的杠杆牛市。融资融券令借钱炒股的余额从去年11月的7000亿,一路飙升至今的20000亿元。同时,各种场外配资——非常规的借钱炒股资金,也被认为有近两万亿元。

  数次听金融圈人士谈起,这一次牛市之中,如此庞大的融资盘,监管层是否有能力防止踩踏惨剧。答案是,至少从现在看来——没有。

  在人性贪婪驱使下,牛市就是一个泡沫化的过程。从荷兰郁金香泡沫,2年内上涨59倍,又在六周内下跌90%;法国密西西比泡沫,13个月上涨35 倍,又13个月内下跌95%;英国南海泡沫,6个月上涨8倍,随后3个月下跌80%;美国科网泡沫,纳指2年上涨2.5 倍,接下来2年下跌80%。

  全球历史上大牛市10-20 倍的上涨,确实与主板、创业板指才涨1.5倍、5倍有足够距离。历史是否会简单重复,并未可知,尚且这一轮牛市暂没有盈利支撑,只是资金的堆砌。

  中国股市一直就是一个“疯狂的赌场”。价值投资只是一个口号,投机性的赌场才是现实。在牛市时,贪婪使人们无视风险,不断买入推高价格,泡沫化则是必然结果;而熊市时,恐惧又使人们忽略内在价值,不断卖出压低价格,大崩盘也是必然结果。   

  本轮牛市,借钱融资的上限在哪里?参照台湾股市,面对A股60万亿的总市值,两融需求上限为3万亿元,未来也会水涨船高。看起来,如今两万亿的融资盘纪录也只是暂时的。

  在今年119清查两融风险的7.7%暴跌之后,本次股市暴跌,再让中国股民领教了融资融券杠杆的另一面。因追加保证金而抛售套现将造成更猛烈的暴跌,5月29肉短促的188点暴跌可见一斑。杠杆资金放大市场跌幅的效果,也令今年沪指1.65%平均跌幅,位列全球十大股市之首。

  不要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在拥抱泡沫之时,我们更需要对防范崩盘式暴跌的风险,谨慎使用杠杆。永远别想着完美的卖在高点,抄在低点,否则投资就不是一场快乐的旅行。

  虽然接下来将是一波震荡,但德林社依然坚信,牛市还在。但毫无疑问,融资融券的杠杆,在未来崩盘时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的踩踏和雪崩。一纸富贵的数字游戏,最终将告别一夜暴富的幻想,重新回归平常的生活。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本文作者介绍:德林爆语出品人,曾任新京报、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德林社,最麻辣的财经脱口秀,官方微信公众号:delinshe

德林社

文章关键词: 黄利明牛市股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央行应明确突然启动正回购操作的原因 中国制造击败德国战车? 牛市里怎么卖股票才能不赔 中国大妈做股票亏损的原因 牛市应该感谢央行和证监会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创业板何以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股市泡沫破灭的历史之鉴 下半年港股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2016年房地产税仍难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