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名企高管屡自杀是偶然吗

2016年05月31日07:25    作者:郝倩  (0)+1

  文/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2000年之后,欧洲整体的自杀率都在下降,有人将瑞士企业高管自杀归咎于瑞士的企业文化。例如瑞士文化过度“礼貌”,不鼓励多问,更不主张“窥探”,这让瑞士企业高管很多私事和私人情绪无处探讨,也无处宣泄。

瑞士名企高管屡自杀是偶然吗瑞士名企高管屡自杀是偶然吗

  辞职半年后,59岁的苏黎世保险的前CEO马丁-塞恩在距离苏黎世150公里的阿尔卑斯山别墅自杀身亡,这是该公司3年内的第二位,也是8年内第五位自杀的瑞士跨国公司高管。少数人将瑞士高管自杀归纳为瑞士企业的保守文化,情绪难以得到排解。但更多的说法是跨国公司高管短期业绩压力过大诱发多重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三年内一公司两位高管自杀

  上周五苏黎世保险前CEO马丁-塞恩在家自杀后,作为全球最大的保险机构之一,瑞士苏黎世保在声明中表示了“震惊”和“哀伤”。

  这是三年内苏黎世保险第二位高管自杀。之前在2013年8月,该公司53岁的CFO沃蒂耶(Pierre Wauthier)自杀身亡,当年还任CEO的马丁-塞恩在公司年会上对这位高管的突然辞世表示了“悲痛”和“震惊”,私下里,沃蒂耶自杀,对塞恩的打击很大。

  三年前沃蒂耶自杀事件给整个瑞士企业界带来很大震撼,这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沃蒂耶自杀引发的后续效应:他在自杀后给公司留了份“遗书”,言辞激烈地控诉了董事会主席阿克曼(Josef Ackermann)的管理方式,称其傲慢霸道让他绝望。沃蒂耶自杀后数天,考虑到来自沃蒂耶家庭的压力,以及苏黎世保险的声誉,虽然声明沃蒂耶的指责无中生有,时任苏黎世保险主席宣布立即辞职。这一戏剧性的高管人事变动在当年闹得沸沸扬扬。

  其次,就在沃蒂耶自杀前的五个星期,瑞士商界又一名人,瑞士电信CEO斯洛特(Carsten Schloter)2013年7月在家中自杀。斯洛特曾是瑞士商界最受尊敬的企业高管之一,他2006年成为瑞士电信的CEO,并让该公司成为瑞士领先的电信企业。但之后他本人被诊断为精神压力过大,以及对智能手机“危险性”依赖——尤其是2009年婚姻破裂之后。

  如果在往前追溯,2008年,在金融危机刚爆发时,瑞士私人银行首席执行官Julius Baer自杀;2011年,瑞士草药糖果公司Ricola总裁Adrian Kohler自杀。当然,这些自杀事件原因不一。

  瑞士金融业压力山大被猜想为“逼死”高管们的首要因素。马丁-塞恩2006年加入苏黎世保险,并在2010年成为该公司CEO。因为中国天津港爆炸事故,以及决定放弃收购英国RSA保险集团,该集团2015年第三季度业绩大规模下滑。同时,集团整体2015年股价下跌了17%,是2008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年。去年12月1日,三季报公布之前,塞恩辞职。

  在离职之前,塞恩是瑞士薪酬最高的企业高管之一,2014年年薪850万瑞郎,2015年薪水缩水近2/3到250万瑞郎。

  同样,在时任CFO自杀前两周,苏黎世报出当年二季度利润下跌27%。业绩不佳,股价走低,这也被猜想为自杀的真正原因。

  企业高管更容易孤立无助?

  2000年之后,欧洲整体的自杀率都在下降,有人将瑞士企业高管自杀归咎于瑞士的企业文化。例如瑞士文化过度“礼貌”,不鼓励多问,更不主张“窥探”,这让瑞士企业高管很多私事和私人情绪无处探讨,也无处宣泄。

  近些年欧洲大企业“主席”的角色转变也是企业管理高层压力增大的原因之一。以往,公司“主席”主要是以自身的经验指导公司经营,并对公司管理层给予帮助和意见。但随着欧洲金融管制的收紧,主席们更愿意讨好股东以及监管者。这让企业高管更难以得到“支持”,极容易被“孤立”。2013年苏黎世保险的CFO沃蒂耶和瑞士电信CEO斯洛特的突然辞世,都与管理层冲突,以及工作压力相关。

  斯洛特自杀前两三个月曾有一次对瑞士一家报纸表示,每天24小时的工作要求令他感到窒息,无法从工作状态中切换出来。“如果你要不时看智能手机,回复邮件,你就没法得到任何休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难找到时间,给生活切换节奏,放慢速度。”

  “最危险的事就是你陷入到一种永久的工作状态。”之后看来,斯洛特当时的言论实际上是他在极端无助时发出的“求救信号”,可惜之后斯洛特并没有得到帮助。

  当年,就有心理专家评论过类似高管的健康问题,他们的工作范畴跨越多个时区,并因为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出现几乎全年无休,最终压力长期集聚,导致包括失眠,易怒,以及之后的抑郁症。

  当然,企业高管自杀不仅发生在瑞士。国际性大企业高管高薪背后的高压,成为高管自杀的主要原因。上市公司对短期企业经营表现的过分关注,让企业高管甚至为了达成制定业绩目标不惜铤而走险,或是压力过大超过承受极限。

  2011年末,英国金融机构劳埃德银行集团(Lloyds)首席执行官António Horta-Osório因为精力衰退和压力问题告休半年病假,当时他正在对银行实行战略性改革,但失眠引发的健康问题已经到了让妻子非常担忧的地步。

  这还不是孤案。2014年初,从美国投资银行Russell的首席经济学家跳桥自尽到德意志银行58岁的前高管在伦敦南金士顿的家中自杀;其中,塔塔汽车前任总裁林思恺(Karl Slym)2014年初在泰国参加公司董事会期间意外身亡,导致该公司总裁一职空缺近两年。

  这些事件都让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跨国公司重新审视他们给员工带来的压力:工作时间和业绩。

  苏黎世保险也在沃蒂耶自杀之后,就工作压力这个问题在公司全范围展开调查。

  2014年开始,包括美国银行,高盛,摩根大通和瑞士信贷都开始鼓励新员工休假。其中,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就发了内部通告,称分析师和其他员工在周五晚上6点之后,到周日10点之间都不应在办公室。当然,雇员在周末仍应该及时回复邮件,只是要避免在周日早间之前开电话会议。

  当欧洲全境受到财政收缩的影响,增加工作时数并延长退休年龄时,比利时和荷兰也都在缩减工作时间,其中,德国平均的工作时限每周只有35小时。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工作十余年,从社会新闻到财经新闻,从上海到伦敦,从第一财经日报到新浪财经。)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瑞士 跨国公司 自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20万新三板投资者必关注:刘士余亲自站台意味着啥?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