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子非
地方债置换的理由很明白。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导致此前地方政府此前大举借债后,难以还清。如果想既不破产,又不引起纠纷,以长期换短期,以低息换高息,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说到底就是6个字:多欠债,少还钱。
央行[微博]周行长在3月29日博鳌论坛上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所放缓,通货膨胀也有所下降,因此我们必须要谨慎,警惕这种趋势是不是会继续持续,看是否会出现通缩的情况。如此正式警示通缩的风险,在言语谨慎的周行长来讲是不多见的。
这几年中国经济不景气,央行能够游走于既维持流动性平稳,又保证经济供应之间,实属不易。只是这种平衡,若能一直维系到经济回暖,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眼下1万亿的地方债置换,就是其中之一。
两会期间,财政部预算的结果应该是年度发行地方债7700亿左右,包括6700亿的普通债和1000亿的专项。这个规模,在年初流动性稳定的情况下,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其后出现的1万亿地方债置换,则是年内新增内容。给调控出了个不小的难题。更何况在楼部长最新的发
言中,还提及了视发行情况决定是否做进一步的置换。
地方债置换的理由很明白。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导致此前地方政府此前大举借债后,难以还清。如果想既不破产,又不引起纠纷,以长期换短期,以低息换高息,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说到底就是6个字:多欠债,少还钱。为了投资人能够接受这个方案,只能由更高一级的政府部门做保,由此来增强债券信用,使投资人愿意认购。
问题是,债券市场就这么大,市场里的资金就这么多,原本7000多亿的规模忽然变成了17000亿,利率自然就会向上升。所谓狭路相逢通者胜,如果大家的信用评级都差不多,很可能就是付高价者卖得出去,付价低者全靠运气。这与财政部的初衷并不一致。但若说通过其他手段影响一下投资者,毕竟还得考虑那些没在置换范围内,但一样占了半壁江山的其他待偿地方债。手心手背都是肉,更何况大家的总量也差不多。
除了债券市场本身,影响债券发行价格的,还有新近晋升为资金抽水机的A股市场。在初级经济读物里,股市常被形容为经济的晴雨表,但从中国近年来的经济表现与股市表现来看,很难找出持续的正相关性来,倒是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更密切些。
特别是近期股票市场的繁荣,完全看不出来实体经济是如何支撑的。大约只能理解为钱是有的,但既不敢投实业,也不敢投房地产,所以只好牙关一咬,杀入股市。所谓富贵险中求。
股指一路上行,证监会[微博]自然是乐见其成的,但作为跷跷板的另一端,投入债券的资金就少了。无论股市债市,都可以被解释为支持企业发展,因此财政部总不好意思说盼着股市缓缓,把钱分流到债市一些。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当下想要把两个都浮起来,大约只有盼着央行向池子里加更多的水了。
央行亦有自己的难处,水少了利率上行,搞不好就是又一个钱荒。水多了汇率下行,此前欧元汇率一路跳水就是明证。除了流动性平衡,央行自己还有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以及支持一带一路的重要使命。这两个都是只可成功,不可失败的要求。因此央行的意思其实也是很明白的,没有央行是万万不能的,但央行绝对不是万能的,我们总不能也学习欧央行一般,放水放到颠覆常识的负利率吧。
所以从眼下的节奏来看,比较现实的做法是近期再降一次准,二、三季度视情况再降一次息。至少要保证债券发行顺利,而且价格不能太离谱。这也就是央行的能力所在了。至于其他的手段,如此前文章里提到的消灭一些低效企业,出清市场,以减少这些企业对资金的无效占用,则不是央行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降准可以让银行多放些贷款出来,不过想来亦会有些相应的指导意见,如加大对小微、三农企业的投入,而对一些夕阳产业和徒耗资源的企业,恐怕宁可是让银行担了坏账,拿不到钱,也不希望再继续打强心针了。
嗯,如此说来,这种多欠债,少还钱的思路,对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可能倒是个机会。
(本文作者介绍:70后。非著名大学毕业,打混金融圈十余年,两年前扎进中东搞起资金交易。觉得经济学的道理应该可以写成容易看懂的好玩点儿的文章。)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全球新闻眼》是一档由新浪财经全球记者和撰稿人团队为您呈现的原创专栏集。真相远比价值观更重要。敬请关注全球新闻眼微信公众号:全球新闻眼。扫码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