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养生息或是我们更好的选择

2015年03月26日 18:17  作者:嵇少峰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嵇少峰

  政府或应放下拉动经济的念头,休生养息应是可以考虑的另一条路径。大幅度降低企业负担,缩减不必要的或短期难以见效的财政支出及投资行为,让市场发挥自我修复作用,可能才是减少民营企业大面积死亡的有效办法,单纯追求GDP的靓丽是无意义的。

1休养生息或是我们更好的选择

  中国3月汇丰制造业PMI预览值为49.2,降至11个月新低,重回荣枯线以下,而3月份作为传统开工旺季,预览值大幅低于预期显示经济下行的压力巨大。事实上不仅是制造业,包括服务业在内,国内罕有几个行业显露出多少景气迹象。

  中国制造没有核心技术、人口红利消失、转型无力、缺乏互联网思维、产能过剩,这些均是中国民营企业难以生存的原因,已被专家反复研究过多遍。但如果有机会分析企业的成本利润表,你就会发现一个极其简单的真相,大部分的中国民营企业之所以难以存活,仍是直接成本过高无法盈利所致,他们本不应该就此大面积死亡。

  笔者由于工作原因有机会接触大量的企业家,看到许多真实的企业成本利润表。分析数十家企业的原始数据可以发现,造成当下众多企业无法生存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人力、税收、融资这三大成本过高,而这三个方面均是政府可以有所作为进行干预的。 

  一、人力成本及人力衍生成本过高,是造成企业难以生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以造成银行不良贷款占比较较高的制造业及批发零售业为例,这些企业的人力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大约在20%-50%左右。在人力成本中,企业和个人合计上交国家的五保比例又占到工资总额的40%-50%。这还不包括收入略高的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上缴的个人收入调节税。而这些企业亏损额一般不超过营业收入的10%。这就是说,只要国家适当让度,这些企业本可以生存。

  还有一个现象更值得关注:一方面企业大呼员工成本过高,另一方面却会出现用工荒。究其根本原因,是员工生活成本的迅速上升已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或员工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住房问题,成为众多员工无法承受之重。

  对企业而言,为一般员工付出的工资成本已经很高;对员工而言,这些收入真正入手后根本满足不了生活所需,表面上体现的是员工创造的价值与企业付出的工资不对等,是员工与企业的矛盾,但其实质仍是国家税收、社会财富救助及再分配体制的不平衡所致。企业一方面要承担庞大的人力成本,还要承担员工生活成本上升而形成的社会衍生成本,对企业而言负担显然过重。

  二、政府税收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众多企业的承受能力,减免税力度太弱不足以扭转企业困局。2014年,国家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103768亿元(已扣减出口退税),比上年同期增长8.8%。其中中央级税收收入超预算49亿元,地方级税收收入也超额完成了预算任务。

  2014年应该是企业生存压力最大的年份之一,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一增一减的数据,无需仔细调研就可以直接反映出我们的税收优惠力度远没有响应市场的变化、满足企业生存所需。

  三、企业融资成本急剧上升。人民银行[微博]一再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但市场反应却未见明显成效。降息之后,银行普遍上调了民营及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造成基准利率下调而实际利率未变的结果,部分银行由于民营及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上升甚至提高了实际利率水平。商业化的银行必然视风险与盈利为第一要素,用行政命令及政策指导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国有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为了规避信贷风险、道德风险、职务风险,在风险高发期更愿意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向政府平台、国有企业,从而形成懒惰的信贷文化,非从业人员弱智,机制使然。

  由于经济下行使得信贷风险上升,银行纷纷提高了风险控制的门槛,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授信被大量压缩,釜底抽薪的现象一再发生,这些企业被迫转向成本更高的民间借贷以弥补资金的缺口,造成融资成本急剧增加,甚至走向死亡。

  中国制造仍有很多核心竞争力,根本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决,要求所有传统企业转型是不可实现的,是不切实际的妄言。多年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已打造出极为高效的成本管理体制及规模化生产的经验,“中国制造”在技术含量与科技水平方面正处于逐步改善的过程中,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庞大的生产规模以及设施配套优势更是一般国家所无法比拟。

  政府如通过各种手段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税收成本、融资成本,相当多的传统企业应可以生存与盈利,更可以在国际市场一争高下。盲目冒进求升级转型不是良方,更不是绝大部分企业能够做到的,它本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是一夜之功。

  民营企业创造的的大量流动性财富被集中转移,或固化成超过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或变成扭曲市场的投资及行业补贴,本不是什么聪明之举。大量的民营企业的消失,一方面会减少了国家的税源,另一方面将造成大面积的员工失业,变成社会救助的负担。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而政府性成本不变,会造成实际上的涸泽而渔。

  政府希望通过加大投资来刺激产业存活以维持就业的想法,远不如减税、减费的效果来的更加直接,毕竟政府的资金来源仍来自于每一个纳税人,社会财富的绝对值总是有限的。

  政府或应放下拉动经济的念头,休生养息应是可以考虑的另一条路径。大幅度降低企业负担,缩减不必要的或短期难以见效的财政支出及投资行为,让市场发挥自我修复作用,可能才是减少民营企业大面积死亡的有效办法,单纯追求GDP的靓丽是无意义的。

  政府可以尝试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或改造某类银行机构,使之专门从事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扶持工作,更可以根据企业纳税情况、用工情况,直接给予贴息或专项低息信贷资金支持,在市场公平的情况下,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简单一些,再简单一些,不要再做那些无用的、无法改变的企业劣势分析。优化企业成本利润表,从实质上减少企业负担,力度要极大、态度要坚决。休养生息或许是我们当前最好的选择。

  (本文作者介绍:曾在央行、银监会从事金融监管工作16年,后加入私募并创建融资担保公司,现为江苏金东小贷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民营经济减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为什么欧洲人钟爱廉价航空? 美国总统救不了中国地产商 参与方案讨论专家首次深度解读新电改 扒一扒李光耀缔造的经济帝国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那些沉默不语的投资大师 谁是拯救股民的120? 回忆我与李光耀的三次零距离接触 2016年房地产税仍难以实施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