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谈保险:买啥合适

2015年03月10日 15:03  作者:萧戍闻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萧戍闻

  老友想给儿子买些保险,向我咨询。受人之托,终人之事,我向业内的资深人士们了解了一下各家产品的特点。闲谈中,业内友人对我说:“想不想给家里老人投保?我们新推出的老年保险产品,投保年龄最高可以到75周岁。”

  一丝悲情,忽然从心中涌起。

  人到中年了,想给孩子、老人买保险,却很难想到,最需要买保险的人正是自己。进一步说,给老人、孩子买保险,潜意识里有甩包袱的成分;给自己买保险,才有些负责任的意味,自己有了保险,老人孩子才算有保障了。

  举个例子吧。

  一位45岁的中年人,现在年薪20万,预计60岁退休,还要工作15年。这15年,他(她)还要为自己和家人贡献20X15=300万元收入。无处不在的风险随时可能发生,若他(她)骤然离世,也就欠下家里300万元。当他(她)投保了保额300万元的保险,保险公司就会在他(她)身后把这笔钱支付给家人,家庭的经济基础不会因他(她)的逝去而崩塌了。

  在确定投保金额时,可以考虑经济波动、通货膨胀之类因素。按传统经典说法,年薪的20%可以用来买保险,如前例,一年可支付4万元保费,只要险种搭配合理,买下400万保额的保险是不成问题的。

  保险不是万应灵。我们这个社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太大,10年,20年的差异不可以道里计。因此,养老就不能完全靠买保险,也不能只靠固定资产,而要仰仗不断调整的多元化投资。但人到中年,毕竟应该有些疾病、意外、医疗类商业保险作为社会统筹保险的补充,关照的不但是自己,更是家人。

  实际上,保险公司大力渲染不动产登记、遗产税之类说法,并不断抛出李嘉诚这些名人买保险的故事做,但不少成功人士,尤其是社会中年人群,在为自己买保险时仍很矜持。这显然是一个观念问题。

  知识改变命运,这话不全对。知识可以改变运道,但改不了命途。命,落到实处就是“观念”,人的观念是伴随着风土人情、饮食习俗,甚至就在家人闲谈中融进血脉了。

  改变观念就是战胜自我,最难!

  林语堂早年曾说“中国人过了40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大概中年人都过早自暴自弃了吧。南方朔(台湾作家、诗人、政论家、媒体人)认为,台湾社会看重年轻、英俊、漂亮,人到一定年纪自会产生挫败感。其实大陆地区此状况更严重。

  无论东、西方,任何社会都有问题,但相对成熟的社会自愈机制较强,问题修复快。发展变化中的社会,比如我们的现在,对问题应激缓慢,不少事久拖不决,大家就迟钝了,表现冷漠。长此以往,人不但对外界冷漠,也会对自己冷漠。

  热闹的娱乐界,这种冷漠最显著。

  回顾国内表现中年人生活的影视作品,我只能想起30年前(1984)的《人到中年》和20年前(1992)的《四十不惑》,较近期作品则是《卡拉是条狗》和《气喘吁吁》。排除时代局限性,你会发现这些电影都浮泛着一种黯然的温情,充满无奈。同样是中年危机题材,在好莱坞则时有推出,都紧贴现实,充满深刻的社会关怀。像Jon Favreau在去年亲率一众大牌明星加盟的《落魄大厨》,还有前年再现西斯托•罗德里格兹传奇人生的纪录片《寻找小糖人》。这类作品除了深刻,都很积极乐观,在沉静中显现幽默。

  中年人群体需要社会的关怀,关怀不是救济,是给出方法进行引导以期走出危机。

  社会如何做是一回事,自己如何做,又是另一回事。

  所谓“社会风险保障模型”是个高大上的概念,具体到公众个体,不过就是妥当安排好生、老、病、死。人到中年,是该进行自我关照的时候了,这可能也是成为负责人的现代公民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本文作者介绍:金融大集团的从业小职员,“豆瓣阅读”认证作者,“第九课堂”认证讲师,文史国学研习者。 )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保险公司李嘉诚养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老艾侃股:银行为何学习中铝发动偷袭? “无抗鸡”离中国人有多远? 沈阳机床30亿抓涨停谁在玩内幕? 目前市场环境下推T+0并不合时宜 改革要打破国有银行不破产的神话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大关键数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那些沉默不语的投资大师 谁是拯救股民的120? 2016年房地产税仍难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