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怎么可以任性成“弱势群体”

2015年03月10日 11:21  作者:李庚南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李庚南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董希淼曾在专栏中发表《银行真是有点弱势》,认同张建国行长在全国政协分组会议上发表的让全国人民都笑了的“银行弱势”观点,笔者赞同董先生所描述的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和苦衷,但银行成了“弱势群体”,笔者却不敢苟同。

银行怎么可以任性成“弱势群体”银行怎么可以任性成“弱势群体”

  相关专栏 董希淼:银行真是有点弱势

  如果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一声“银行是弱势群体”引来的是满堂哄笑,以及更多以“弱势群体”自居的人们之唏嘘,那么董希淼先生在新浪财经网快枪射出的“银行真是有点弱”一文,或许更让人们陷入巨大的茫然:真是这样吗?银行真的也可以成为“弱势群体”吗?那我们算什么呢?言之凿凿的辩词或让广大草民们抓狂得不知今夕何年。

  困惑也好,不服也罢,董先生这篇精悍的文章不得不令我们沉静下来认真梳理一下“弱势群体”问题,撩开“弱势群体”的面纱,洞悉“弱势群体”以及“弱势群体”之喧声背后的深层问题。

  银行何以DUANG成“弱势群体”

  董先生在“银行真是有点弱”一文中关于银行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惑的吐槽,应该说真实地展示了当前银行业的生存状况。

  笔者赞同董先生所描述的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和苦衷,以及社会公众现实存在的对银行认知上的诸多误区,特别是社会公众对银行高利润的不满(其实,这是因为社会公众普遍存在只看银行短期高利润的光亮一面,而忽视或者无视银行风险的潜在性、滞后性),但银行何以在董先生的笔下DUANG成了“弱势群体”,笔者对其中的观点不敢苟同,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其一:对“弱势群体”的定位存在矛盾。显然,董先生所说的“弱势群体”与政府部门关注的、普通百姓谈论的不是同一个话题,存在内涵上的错位。政府部门概念中的“弱势群体”更多地从社会福利、人文关怀出发,大致与上述第一、二类观点对应。普通百姓可能更多地从自身利益与视角出发,关注的是自身利益是否得到尊重,是否被侵犯,大致可归于第四类。

  董先生则是从市场竞争角度出发,关注的是一个真实而非虚拟的群体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而董先生在文中给出的“弱势群体”定义是:“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是一个用来分析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不合理的概念,是指依靠自身的能力或力量无法保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该界定的“弱势群体”显然指自然人,而非市场主体,与董先生欲论证的问题在概念上存在明显错位。

  其二:不能从银行的脆弱性、风险性演绎出银行的“弱势”。如前所言,“弱势群体”是指相对于强势群体而言的,因而“弱势群体”的对面一定有一个“强势群体”的存在,“弱势群体”一定产生于其所面临的特定社会关系中,而不是产生于自身的风险与脆弱。

  因此,银行的弱势与强势,一定产生于其主要社会关系即与客户的交易关系中,体现在银行具体业务经营中,体现在定价权、收费权等方面,这方面银行与客户的话语权孰强孰弱,不言自明。

不能从银行的脆弱性、风险性演绎出银行的“弱势”不能从银行的脆弱性、风险性演绎出银行的“弱势”

  虽然,银行在与其他部门、中介组织、金融服务组织交往中也可能会有处于弱势的方面,甚至在与大客户交易中也会相对处于弱势,但这都不影响银行在主要业务经营活动中与客户的强势地位。何况,银行与生俱来与风险紧密联系,这恰是现代银行存续和发展的根基:银行本质上是以经营风险而谋利的经济组织,贷出贷款相当于买入风险,收回贷款相当于卖出风险,银行就是在风险的买与卖循环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当然也包括其他业务)。

  其三:不能将社会舆论诟病等同于“弱势群体”。董先生在文中吐槽“近年来,媒体和公众对银行业责难颇多”,这是事实,但这并不能得出银行是“弱势群体”的结论,恰恰相反,但凡广受社会公众诟病的主体,其强势地位不言而喻。

  客观地看,近年来银行体系的金融服务水平整体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满意度也在明显提升,特别是在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或者说融资市场真正的“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但银行业始终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除了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认知上尚存在误区、尚不全面外,银行自己难道不应该反思吗?银行贷款的定价真的需要这么高吗,真的体现了利率覆盖风险、兼顾客户承受能力的市场原则吗?

  银行的服务收费是否真的让客户感觉物有所值?银行贷款方式为什么要固守抵押担保的藩篱,不能回归信用的本源?因此,不能把饱受社会公众诟病等同于“弱势群体”。

  其四:不能将被监管等同于弱势群体。董先生在文中指出,我国尚未形成自主经营的市场条件,认为银行收到利率政策、存贷比及资本充足率等政策的约束,这并不能演绎出银行就是“弱势群体”。金融是一个高风险的特殊的行业,其风险的高传染性危及到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经济安全,因此加强监管是各国的共识,也是确保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当我们在抱怨利率政策的时候,我们有否想过:一旦完全的利率市场化,我们银行以现有的成本管理、风险定价水平,能否从容应对?没有资本监管的警示,我们的银行能否理性发展、安全可持续发展?虽然在具体监管政策方面,其科学性、合理性尚存在诸多亟需改进的方面,有的需要从制度创新方面进行推动,需要增强监管的透明度。

  至于董先生谈到的地方政府债务中57%来自银行,其中的确不排除地方政府的干扰行为,但又焉知没有银行主动的决策?抱政府大腿、“垒大户”的事,这些年来哪家银行能置身度外?

  其五:不能把内部员工的弱势外化为银行的弱势。董先生在文末以非常幽默而苦涩的口吻谈到银行从业者的苦恼:“面对异常沉重的指标……日益严苛的制度,我们的确很弱势!”笔者以为,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逻辑错误,内部员工的弱势何以能转换为银行的弱势?银行内部员工的生存状况,恰恰暴露了银行自身管理方面的不科学、不合理。

  试想,如果银行决策层(董事会)不是那么一味追求高利润、高回报、高速发展,不是那么一味回避风险、保持极不寻常的风险容忍度,银行的员工何以艰辛至此?因此,这恰恰是银行自身要反思的问题。

  “弱势群体”不是美丽的皇冠

  “弱势群体”不是美丽的皇冠,也不是铁帽子。戴上“弱势群体”这顶帽子,无论是自虐、自我调侃抑或是真情流露,人们其实是有所求的,不止是内心愤懑的表达,更是一种利益的诉求。

  曾几何时,笔者在一贫困山区工作,亲眼见证了当地百姓因为所在乡被评为“贫困乡”而奔走相告的场景。当时很不解,很不以为然。现在反而思之,总算明白个中春秋。因为“贫困乡”的帽子虽不可与铁帽子同日而语,但它意味着财政补贴,意味着政策的关注与倾斜。

谁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谁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

  那么,我们的银行争“弱势群体”之冠意在何为?虽然笔者无法苟同银行是“弱势群体”之说,但我想,银行自己也未必真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无非是想表达自己的诉求,在监管与被监管关系中的诉求,以获得政策的宽解;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以获得客户的谅解;在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互动中,谋求良好的发展环境。

  因此,政府部门、监管部门、社会媒体等对“银行是弱势群体”之论哄堂大笑之余,也应该冷静反思,换位思考,给予银行更多的理解与宽容,共同推动银行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政府部门要抓住当前制约银行业发展的主要症结,着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银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监管部门应积极研究新常态下银行业监管的规制创新问题,秉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通过监管制度的创新降低银行业的交易成本,推动银行业稳步健康发展;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要创新思维,正确客观地看待银行业面临的问题;

  而最为关键的是,银行要矫正自身的经营行为、创新服务理念和机制,特别是要通过顶层设计的创新,改变不合理的绩效考核、风险管控机制,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与客户的互惠共赢中找到自身长足发展之路。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董希淼银行弱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中国的银行不是弱势而是弱智 中国虚假广告坑爹Top排行榜 是时候摆脱中国制造浮噪症了 老艾侃股:大盘剑指3400 金融股都将收复失地 一文读懂中国的地方债务置换计划 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不构成利好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那些沉默不语的投资大师 谁是拯救股民的120? 2016年房地产税仍难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