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余丰慧
如果说地方债确实存在较大风险,通过置换,银行贷款金蝉脱壳的话,那么,对银行确是实实在在的利好。不过,无论是哪一种置换方法,一个事实是,银行并没有完全从地方债中解脱出来,资金也没有完全收回到账上。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11日对中国证券报表示,国务院批准了一万亿元的地方债务置换额度,允许企业在契约精神下借新还旧进行置换。财政部将很快公布置换具体计划。
审计署2013年针对全国债务审计的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为10.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约2.7万亿元,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4.3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三项合计总计17.9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地方债被外界称为未来中国三大金融风险之一。
随着这些债务逐步到期,或者说越往后还债规模和压力越大,违约风险越来越大。一旦出现大面积违约,极有可能出现雪崩式金融风险,后果不堪设想。尽快化解地方债风险迫在眉睫。
财政部长楼继伟此前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已经寻找到了自行发债置换地方债,化解短期违约风险的路子。首批1万亿元置换指标分解到地方,说明通过置换来延缓风险模式正式开启了。
当然,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解读为央行[微博]10万亿QE将推出,完全是噱头般的炒作,完全是为了吸引眼球的曲解和误解。因为,央行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法律上有明确的禁令。
不过,《中国人民银行[微博]法》规定的是央行不能“直接认购”,但是央行还有许多间接手段可能达到QE的效果,比如:央行给政策性银行或者商业银行再贷款,由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购买地方政府债券。现阶段10省市地方政府自行发行的地方债的购买对象大多都是商业银行。再比如,央行可以以公开市场操作的名义,从二级债券市场上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地方政府城投债等地方债券,都能间接起到向市场投放大量流动性的QE的作用。
虽然央行不会像美联储那样直接从市场购债,不过,今年1万亿元只是个开始,明年后年再往后的地方债到期越来越密集,还债压力越来越大情况下,置换额度肯定超过1万亿元规模。这么大的流动性需求,如果采取政策性银行购买的办法,没有央行再贷款支持是不可能的。当然,地方发债置换到期、高成本债务,如果新发行债券大部分都由商业银行购买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一个问题出来了,市场普遍认为,地方债置换对银行构成了实质性利好。这也是10日传闻后,银行股打鸡血般上涨的原因。那么,到底地方债务置换计划对银行是利好还是利空呢?这需要具体分析。
如果说地方债确实存在较大风险,通过置换,银行贷款金蝉脱壳的话,那么,对银行确是实实在在的利好。审计数据表明,截止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负有担保责任、承担一定救助责任三种债务17.9万亿元中大约有将近11万亿元是银行贷款。在这次置换中,商业银行可选路径有二:一种是新购买地方政府自行发行的债券,地方政府归还银行贷款,另一种比照过去将银行贷款直接转换成地方债券的做法。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方法,一个事实是,银行并没有完全从地方债中解脱出来,资金也没有完全收回到账上。无论是此前的贷款,还是置换后的债券,一旦项目没有回报或者项目失败了,风险承担者都是银行。同时,从收益上分析,银行从贷款的高收益,转到了地方债的低收益上。如果按照银监会多次透露的地方债贷款付息正常的话,那么,银行收益将会较大幅度减少。具体减少多少呢?财政部发言人日前表示,匡算地方政府一年可减利息负担400亿-500亿元,这也是银行减少的利息收入。一边是缓解地方支出压力,另一边却是银行收入减少。其实是银行让利给政府了。
当然,对银行唯一的好处是,将地方债从贷款科目转到了投资的债券客户,腾出来贷款规模,可以多发放贷款。不过,在目前经济形势下,企业普遍经营不佳,银行发放贷款的冲动并不大,甚至出现了惜贷情况。目前,银行热衷的是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乱拆借和体内倒腾牟利,并不热衷于贷款。
总体衡量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没有构成利好,反而是利空。在此,提醒投资者不要被所谓的利好炒作和噱头忽悠,应该仔细分析地方债置换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各个经济主体的真实影响,从而决定自己在股市等方面的投资行为。
必须明确,地方债风险的根本来源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本身存在的风险隐患。只要项目本身坏掉了,无论对项目上投入的债务如何变幻手段、方式等花样,最终都必须付出风险暴露的代价。如果政府通过货币化来稀释债券的话,那么,毋庸置疑,最终老百姓是风险买单者。
(本文作者介绍:著名财经金融评论家,知名网评人,著名专栏作家。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十大网评人》荣誉称号。)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