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失落购物天堂尚早

2016年06月13日13:35    作者:彭琳  (0)+1

  文/新浪港股专栏作家 彭琳 微信公众号(xlgg-sina)

  香港不再是“购物天堂”的那一天,来的或许比我们以为的要晚的多,当香港不再是“购物天堂”的那一天,更有可能“购物天堂”这一概念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

香港失落购物天堂尚早香港失落购物天堂尚早

  从去年底至今,香港财经新闻单调到几乎只剩下两个主题——股市楼市不振,零售不振。而后一个主题,很大程度上又是前一个主题的成因。

  尽管媒体天天忙着描述香港如何失去购物天堂地位,然而这一说法成真的可能性,却是微乎其微。

  香港成最吸引全球零售商城市

  根据研究机构世邦魏理仕最新的《零售业务全球化》报告,2015年香港战胜日本东京,成为全球最多零售商进驻的城市,共吸引了73个国际零售品牌进入。排名第二的是新加坡,但已经比香港少了10个新晋品牌,前一年度榜首的东京则滑落到第三位。这意味着在消费惨烈暴跌的一年中,在港国际和本地商家的部署,其实反而是在扩张之中。

  国际地产服务机构仲量联行约在半个月前也发布《2016年全球零售目的地》报告,将伦敦、香港分列全球最受跨境零售商欢迎地区头两位,香港在所有亚太地区中排名最高,

  香港零售销售总额自2013年达到4940亿港元,此后见顶下滑,经历了十年来最为惨烈的跌幅,截至上月已连跌14个月。尽管一年前的基数已经不高,最新的4月份数据依然同比大跌7.5%,部分较高价消费品跌幅更超过三成。本周刚刚公布年度业绩的零售龙头企业之一,富豪郑裕彤旗下的周大福,净利润同比大幅倒退46%,在香港关闭了四家分店。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香港并不是斯人独憔悴,事实上位于亚洲的其他竞争者如新加坡、东京等大都市,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过去十年经济增长“碾压”香港的近邻新加坡,截止今年4月消费物价指数连续下滑18个月,是有记录以来最长的下滑周期,商铺“关店潮”与香港也可谓难兄难弟,彭博近日报道代理Marks & Spencer、Zara的经销商的Al-Futtaim Group计划在新加坡关闭至少10家分店。

  而日本尽管大力宽松,甚至以负利率来刺激消费,令数据在去年似乎稍见曙光,今年却又重现颓势,今年3、4月份零售销售额同样连续下滑,政府也无奈只能推迟上调消费税,证明中国大妈们还是拯救不了日本经济。

  铺租下降利零售业多元化

  香港从2010至2013年零售业进入空前的繁荣,自由行强大的购买力将香港带入了消费的“黄金时代”,然而也随即埋下了众多隐忧。

  一方面,地产和零售的双重繁荣令店铺租金飙升。香港购物中心区铜锣湾,2011年起打破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保持了11年的地位,成为店租全球最贵地区,随后两年仍继续上涨,甚至比起巴黎等欧洲热门购物城市贵超过一倍。

  一位奢侈品业资深人士曾对新浪财经表示,由于租金动辄一个月数百万港元,不少奢侈品牌在香港开设的旗舰店其实都是入不敷出的状态,这些店铺的存在更多是品牌为了彰显实力和地位的宣传策略,商家并不介意顾客事实上飞到欧洲去购买较便宜的商品。

  因此,全球最黄金地段为香港奢侈品店铺带来的真正“进账”并没有外界想象的可观。同时更形成了强大的挤出效应,在短短一两年之间,铜锣湾、尖沙咀等购物区的街头就出现了“洗牌”,一条街上几乎全是奢侈品、珠宝、药店和化妆品店,其他特色店铺,甚至不少数十年的老字号都被高租金逼走,甚至社区电影院也被迫关门大吉。这种畸形的业态,既令社区居民生活便利受到影响而怨声载道,给予游客的购物体验也越来越单调浅薄。

  另一方面,香港物价在2012及2013年出现疯狂涨价,其中原因与成本关系不大,除了应对飙涨的铺租之外,也是受到来自海外和内地热钱的推动而调价。价格对于任何“购物天堂”来说,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香港物价的飙涨,为其带来了游客另做他选的隐忧。

  零售业态的单调化,加上内地经济增幅下滑影响游客消费,以及港币随美元不断升值,都成为香港零售业见顶回落的推动因素。然而在经历了一年多的低潮后,目前香港一线地段的租金已经出现了可观的回调,奢侈品、珠宝店、药房等出现收缩,而中等价位的品牌则迎来了新的机会。

  其中,动作最为敏锐的是新兴的跨国餐饮品牌,尤其是来自日、韩等地的餐饮。香港人流稠密,游客众多,经济环境疲弱下餐饮业反而更为兴旺。各类新晋中等品牌正在逐步回到一二线购物核心区,也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在奢侈品的复苏则可能来得最为缓慢。

  到了今年二季度,来港过夜游客的数目已经开始回稳,4月零售总值的下跌幅度也远远小于3月,似乎暗示着零售业正逐渐寻找到底部。

  香港购物天堂为何难以取代

  过去两年香港自身纷争不断,部分激进组织乃至某些媒体挑起与游客之间的冲突,甚至一些旅游团发生恶性事件,均让香港在内地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大受影响。深圳访港旅客“一签多行”改为“一周一行”,也显著降低了游客的数量。不过,这一切尚不至于让香港的地位一蹶不振。

  今年一季度,内地游客入境人数同比下降了接近15%,不过到了3、4月,过夜旅客人次连续两个月录得升幅,4月升幅更达4.1%,其中来自内地的过夜客同比回升2.7%,日本、台湾过夜客甚至有双位数升幅。

  尽管消费数据依然灰头土脸,但前景却并不悲观。罗兵咸永道(内地称普华永道)最新报告甚至预测,香港零售业在2017年就会出现触底反弹,在2019-2020年会恢复到2013年的高峰水平。

  香港地位最有力的支持是“地利”,在地理上香港将继续是海外品牌进中国及中国品牌走向海外的桥梁。由于内地的消费习惯及政策环境较为特殊,海外新品牌想要绕过香港就直接进驻内地大城市,将承受较大的风险。而新加坡、东京、韩国大城市都不可能担当起这一桥梁角色。

  香港地位的另一大支持也可以算是“天时”,或说是香港本身的营商环境极为适合零售行业的发展。内地“自贸区”刚刚起步,税率依然较高,加上近期规范“海淘”开始征税,令跨境网购的成本再度上升,本地的商品质量则良莠不齐,不时爆出假货事件。在此因素下,香港全境零关税,加上来自全球各地的丰富商品种类和较为严格的监管,依然是内地乃至全球游客的上佳选择。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上月底发表的《2016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获选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排名比去年再进一级。其中政府效率、营商效率均排在全球第一。香港在“经济表现”指标中,也绝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不振,报告中甚至肯定香港经济在去年艰难的环境下比其他经济体更为坚韧。

  每一个购物天堂,都是多年天时地利的促成。与大众想象的不同,今天全球的各大“购物天堂”之间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竞争,反而是在不同的地区“各司其职”。不过,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变数和冲击或许来自另一个世界。

  近期,关于新加坡零售长期持续下滑并难以恢复,不少分析都指向一个原因,那就是新加坡IT产业已高度发达,越来越流行的网购正不断侵蚀着实体零售的市场。同样的情况,今天正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或隐或显。传统零售业整体正在被侵蚀和改变,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已经不再需要一个大都市核心购物区光鲜亮丽的货架。

  香港不再是“购物天堂”的那一天,来的或许比大家以为的要晚的多。然而当香港不再是“购物天堂”的那一天,更有可能“购物天堂”这一概念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新兴的技术将“购物天堂”继续维持下去,又或是转换为其他的产业动能,才是今天香港真正需要担心和思考的。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责任编辑:王琳琳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香港 购物天堂 零售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20万新三板投资者必关注:刘士余亲自站台意味着啥?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私募新政第一天:板块“大崩盘” 中科招商一度损失157亿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