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化桥:劳务输出就象小额贷款一样,一个宗教信仰危害了太多穷国

2021年07月09日13:53    作者:张化桥  

  意见领袖丨张化桥(知名金融、投资研究专家)

  过去几十年来,主流的自由经济学派一直鼓励各国发展小微企业,特别是在穷国推广经济民主和扶持弱小。谁会、谁敢挑战这个宗教信仰?打工就不免涉及到剩余价值的剥削,为自己工作多么浪漫啊!

  在印度、孟加拉国、墨西哥、巴西、菲律宾和非洲的穷国,有大量无业和失业的劳动力。于是,个体、家庭式的小微企业一直被发展经济学界认为是一条出路。

  但是,如何才能帮助小微企业成长呢?你必须为他们提供大量的资金。可是它们的风险很高,加上服务它们的运营成本很高,信贷资金的利率必须很高、必然很高。几千万、上亿的劳动力都单打独斗,规模不经济是肯定的。加起来的环保成本、交通运输成本一定也很惊人。他们都在维持弱小的生存,但最终能够爬出贫困吗?

  这些国家对外开放已经很久。于是,人民很自然就想到了劳务输出。劳务输出确实缓解了就业的压力,让人们有了一碗饭吃,他们的家庭有一点汇款收入。但是一个依靠汇款和劳务输出来维持的国家能有前途吗?这会不会变成一种依赖?

  在这些国家,投资从来就是不足的。而它与劳务输出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大量的劳动力随时在想办法去美国、欧洲和中东地区打工。在这样不稳定的情况下,谁敢去投资呢?外国投资者意愿不足,当地投资者意愿也不足。

  输出的劳动力一般很不愿意再回国,因为时间长了之后,会不适应旧的环境,而且工资差距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是长期在外,对本国的人力资源毕竟没有累积的效果:知识和产业并没有留在本国。

  劳务输出确实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但是,汇款解决的主要是留守儿童和老人的消费,但本国的产业何时能够站得起来呢?政府确实解决了临时的头痛。但是,政府没有被倒逼着想更根本、更长远的战略:如何发展自己本国的基础设施和工业。

  小微企业融资(和各种扶持政策)跟劳动力输出一样,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逃脱。虽然发达国家也有大量的小微企业,可是那主要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欧美人愿意自己当码农、开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咨询师、设计师、装修师,等等,但那是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不是被迫的。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当“小微企业家”实属无奈。你如果给他们一个机会去工厂、商场或者政府工作,他们会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

  如果政府不痛下决心,创立大工业,大家只能过一天,算一天。可是政府一般不愿意承担起组织者的职责,因为这好象与自由经济理论相违背。

  穷国最缺的是组织能力。它们当然也缺资金,但是更缺的是组织者。给大量的小微/家庭企业提供资金,这么贵的资金,从长远、从根本上帮不了他们。即使是零利息的资金,他们消费掉了以后,也就没有能力还款,或者只能一直呆在借新还旧的泥坑里。表面上,他们都“就业”了,都有事做,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能做大吗?他们有创新能力吗?他们有科研能力吗?这是不是政府的失败、社会的失败呢?

《金融科技乱象》《金融科技乱象》

  欧美政府早期的大力投资

  英国教授 Mariana Mazzucato 在The Entrepreneurial一书中讲自由经济理论的骗人之处。她说欧美政府早期的大力投资(特别是在基础产业)是民营企业创立、成长的前提。即使今天,欧美政府的投资依然巨大。比如,苹果手机的成功就有赖于各国政府在电讯、基础教育和配套工业中的巨额投资。

  在发展本国工业方面,中国在世界穷国中算是很成功的,实际上得益于阴差阳错。过去40年有几个原因,第一,中国在很长时期的闭关锁国之后才开放。七十年代刚开放的时候,西方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都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不接受中国,而中国这么大的劳动力市场,只能自己想办法。

  第二,中国政府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它能感觉到就业的压力和责任。

  第三,中国人去海外就业,语言的困难不小。我们从来没有依靠劳务输出。

  第四,中国的小微贷款是2007-08年才开始的一个现象。我们很快就把它推向了极端,摧毁了它的神秘色彩。这是中国的幸运之处。

  但是,巴西、墨西哥、菲律宾、印度这些国家一直是比较开放的,所以人们就想了一个比较懒的办法,移民到海外去,或者到海外去打工。

  可是无数个短期就变成了长期,这些国家一直没有痛下决心解决自己的工业问题,大工业问题,特别是基础设施的问题。

  在过去10-15年,中国也成了一个主要的劳务输出国,但是劳务输出占中国总的劳动力市场的比重并没有那么大。而且中国的有些劳务输出是成建制的,比如它经常伴随着中国输出工业设备、开工厂等。

  上图是世界主要劳务输出国的汇款收入。它基本上代表了人数。可见,中国输出的劳动力占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比重比菲律宾、墨西哥、尼日利亚、埃及等国小多了。

  中国在过去10-15年输出劳务的时候,中国的国内的工业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这跟印度、巴西、墨西哥、孟加拉国和菲律宾很不一样。

  输出的劳动力当然能够长见识、学技术,但是这总是比较有限的,未能在国内产生积极的连锁反应。而且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够顺利地移植回本国吗?

  国有企业当然效率低,但是它们难道比成千上万的家庭企业更差吗?总体来说,国有企业一般比较大,代表的是规模经济、制衡、规划和科研能力。因为它们的存在,一系列配套的民营企业才有可能存在。政府”浪费”在公路、铁路、码头、机场、电讯等方面的投资使民营企业得以生存,使科技创新成为可能。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金融、投资研究专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