閸掑棔闊╅崚鏉夸簳閸楋拷

PPI和CPI的背离说明什么?

2013年06月05日 14:04  作者:周文渊  (2)+1 我有话说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周文渊[微博] [微博]

  PPI和CPI的背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CPI的通胀为什么没有带动PPI回升?PPI下跌为什么没把CPI引入通缩之中?衰退为什么没有蔓延到所有产业、所有行业之中?

  最近经济体出现的整体价格走势和格局在有PPI的观察读数以来还是头一次。PPI的通缩在有数据记录以来,分别出现了四次,一次是1997-1999年,持续时间超过2年;第二次是2001-2002年持续时间近1年;第三次是2008-2009年持续时间1年;第四次就是当前,从2012-2013年持续时间超过1年,预计1.5年左右。

  前三次PPI通缩的同时,CPI都跟随PPI出现一定阶段的通缩,持续时间最短的是2008-2009年,时间最长的是1997-1999年;但最近的一次PPI通缩,一直未出现CPI的通缩,物价持续温和上涨;PPI缩、CPI胀同时出现很罕见。

  PPI和CPI的背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这么问:CPI的通胀为什么没有带动PPI回升?或者是PPI下跌为什么没把CPI引入通缩之中?或者更进一步,终端需求为什么没有向上中游传导;衰退为什么没有蔓延到所有产业、所有行业之中?

  解释一:通缩输入

  一个简单的解释是,CPI包括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涨幅,这两者波动比较大,对物价产生了影响,但是实际上考虑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走势,尽管只有2013年1-4月份的读数,但是用非食品环比来替代的话,也显示CPI并未出现通缩迹象,所以这不是一个好的解释。

  另外一个解释是通缩输入,因为生产资料往往是可贸易品,价格传导更灵敏;生活资料往往是类非贸易品,一般不存在传导;由于国际市场工业生产资料大幅下挫,使的国内价格受到影响。

  这个解释有一定说服力。

  一是因为国际市场上工业原材料价格确实在下跌;CRB工业原料指数、金属指数、期货指数在最近几个月均出现环比下跌。

  二是,中国大部分原材料确实需要进口,如铁矿石、煤炭、原油等;2012年中国净进口原油2.6亿吨、2011年净进口煤炭1.67亿吨。

  但是,一是中国并非工业原材料的净进口国,不少工业材料中国其实是净出口国;二是,进口量占全国消费量的比重除了原油占比较高之外,其他生产资料对外依存度并不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下跌对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有一定传导作用,但并不发挥决定性作用。

  中国一直强调是发展中大国,虽然是不是“发展中”国家一直受到其他国家质疑,但大国是毋庸置疑。从大国经济来看,虽然其受制于国际金融体系和内部资本管制和货币的国际化步伐较慢,其对全球经济体的价格水平影响还不大,但国内价格水平还是更多地反映了自身实体经济的问题。

  解释二:经济结构失衡错配

  PPI和CPI的背离,另外一个解释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供给和需求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内的出现错配。

  从产业上来看,就是工业产业的式微和服务业的逐步壮大;工业产品消费和服务消费伴随着人口结构和工业化程度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这要求经济体的供给层面也要适时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暂时的供需结构性不平衡,从而导致工业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而消费品持续上涨。

  从行业来看,下游需求要么是货币扩张带来需求过快扩张,要么是供给层面受限,有些是价格管制领域,从总体来看是供给不如需求扩张得快,下游消费品的价格面临上涨压力。

  可选消费品行业如房地产、汽车、家具大家电等可以看到在货币总需求扩张的背景下,总的需求仍非常旺盛,旺盛到不得不采取管制的地步;必需消费品方面,如食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有些是明显供给不足的问题,如医疗卫生;有些也是面临供给需求趋势性逆转,如食品板块更多的是由于刘易斯拐点之后导致的食品价格向上修正;有些是价格管制领域易涨难跌,如交通、通讯费用。

  理论上讲,下游需求扩张,理应向上中游扩张。但一个是需求传导链条不畅,如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的传导;第二个是有些下游需求本身对中游、上游的传导效应就不强,如食品行业、医疗行业;第三个是传导主体的问题,由于整体负债率过高,财务约束强化,导致下游需求改善带来的盈利并首先用于修复资产负债表,而非继续传导为新的需求。

  链条在缩短,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可能在收缩,这种迹象从民间利率、政府融资利率的高涨可以验证。至少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限制了下游需求向中上游的有效传导,从而也造成经济总体价格出现背离。

  需求和供给总是如影随形,所谓硬币的两面。需求不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就是供给过剩、产能过剩。从上游的煤炭、电力、风电等能源行业的产能和供给量、铜、铝等工业原料的产能和供给量;到中游的钢材(3487, -54.00, -1.52%)、水泥、玻璃(1439, -10.00, -0.69%)、化工产品、工程机械的产能和供给量来看,或多或少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有些产能过剩是周期性的,如电力、工程机械等,有些产能过剩可能是趋势性的,如煤炭、钢材、工业原料;因为一方面是经济结构面临去重工业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能源革命和科技创新会带来新的更绿色、更经济的替代品。

  上游和中游主要工业产品的供给过大可能会持续对工业品价格水平形成压制,消化产能和淘汰产能需要时间,多长时间有不确定性,取决于市场何时出清,虽然政策会采取措施以短期内推动市场出清,但政策的长期效果并不好,而当期的政策空间并不大,因为上述提到过需求传导链条不畅。

  (本文作者介绍: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业务资管管理人、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通缩通胀PPI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濞嗐垼绻嬮崣鎴c€冪拠鍕啈

閸欐垵绔�
73%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一年利润买不起深圳一套房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揭秘“恐慌性”购房八大推手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政府和地产商都不愿意房价涨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