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的投资者而言,仍然不要对股市抱有希望,因为经济和货币宽松都不会有好转,这意味着业绩和估值都很难系统抬升,结构性机会会有,只能关注创新行业的机会。震荡波动可能是二季度债券市场的常态,把握小波段的难度越来越大。
美日欧货币宽松
当日本发动“黑田轰炸机”之后,欧洲也坐不住了,5月2日欧洲央行[微博]宣布降息25BP至0.5%以挽救持续疲弱的经济。
数据显示,4月欧元区17国Markit制造业指数由3月的46.8降至46.7,连续第21个月萎缩;需求仍萎靡不振,欧元区4月零售业PMI为44.2,连续18个月低于50;3月份失业率12.1%,创下了欧元区建立以来的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欧元区4月通胀率仅为1.2%,为2010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这也为降息提供了充分空间。
前一交易日,联储公布的会议纪要显示,将继续执行每月购买850亿美元债券的计划,同时表示非常关注经济数据的反复,显示联储并不急于从宽松货币政策中退出。
在经济政策的坐标之中,年初以来美国处于财政紧缩、货币宽松退出预期较强的位置,欧洲则是财政紧缩和货币宽松,日本是财政和货币双宽;整体来看,因为物价处于历史低位,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有较好的腾挪空间。
新兴市场国家战通胀
相反新兴市场国家则没有那么幸运,印度、巴西目前均遭受通胀之苦,印度最新物价同比指数为10%左右,巴西则更高。中国物价虽然为2.1%左右,但明年的通胀值得担忧。
因此新兴市场国家在政策坐标之中处于较为不利位置,要么是国内债务扩张持续性不高,债务风险加剧;要么是国内通胀高企,货币刺激受到约束,新兴市场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取向在2013年整体来看,说的好听点是稳,难听一点是囧,腾挪空间非常小。
尽管印度国内物价高企(印度3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下降至5.96%,创三年多来新低,但消费者价格指数仍保持在较高的10.39%),5月3日,印度储备银行(印度央行)周五宣布回购利率下调了25个基点,至7.25%。
此外,泰国央行也试图通过降息来缓解货币升值压力。
从年初的日本央行到近期的欧洲央行,再到印度、泰国、韩国等央行的表态和举措来看,全球经济体有望迎来自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三轮货币宽松周期,至少金融市场表现出十足乐观走势。上周末大宗商品出现报复性上涨,铜期货日涨6.5%,主要国家股指大幅回升,市场热情高涨。
全球性第三轮货币宽松的可能性大吗?
首先看,美国是否有动力延续宽松政策。从美国的经济数据来看,5月3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美国4月份季调后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6.5万人、失业率降至7.5%,均好于市场预期,失业率创下自2008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联储的货币政策从盯住PCE转移至失业率之后,该数据在持续下降,联储并未有更充足的理由实施新一轮宽松。
其次,强势美元政策目前符合美国和其主要经济伙伴的利益,一是有利于全球整体物价水平在低位,保留政策空间;二是利于进口;三是,强化美元的国际地位,利于美元的外部融资。
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有空间?
今年以来,国内货币政策主要受到了三个方面价格因素制约。
一是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今年1-4月份的同比涨幅超过了20%,货币再放松,实在不利于地产市场的稳定;
二是物价。今年物价水平持续在3%以下,最近可能再度走低到2%以下,对央行来说空间是有的,但中期来看,明年的物价会是一个比较令人担忧的问题,再次加码宽松只会导致明年更被动;
三是PPI的通缩。理论上讲,生产资料通缩理应采取降息来刺激需求,但近1年时间的PPI通缩充分反映了能过剩的严重性,供给和需求的错配已经不是通过刺激需求的政策就可以解决(去年四季度以来的货币刺激效果并不明显),相反深圳需要政策的稳定以倒逼落后产能的淘汰。
今年的货币政策从整体来看,应该是稳字当头,从策略上来看,应该是对冲型策略;当外部流动性较松时,通过公开市场正回购回笼资金;当外部情况恶化时,则通过逆回购释放资金;利率和准备金率政策上来看,并不具备再次宽松的基础。
美国是发达经济体的龙头,中国则是新兴市场的引领者,从金融大格局来看,美国、中国都不具备继续宽松的基础,相反两者都有货币收缩的压力。因此,近期的货币宽松并不可以理解为新一轮宽松,而恰恰相反,盲目的宽松可能会导致问题进一步累计,导致狂欢之后的硬着陆。
不要对股市抱有希望 债市或震荡波动
对国内的投资者而言,仍然不要对股市抱有希望,因为经济和货币宽松都不会有好转,这意味着业绩和估值都很难系统抬升,结构性机会会有,只能关注创新行业的机会。
债券市场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牛市,现在的估值吸引力高于2012年两次降息之后的水平,还存在一定操作空间,但市场缺乏利率下降的促发因素。
震荡波动可能是二季度的常态,把握小波段的难度越来越大。但对交易性机构来讲,似乎别无他法。配置性机构则出现较好的机会,匹配资金和资产的余地更大,可缓步建仓。
(本文作者介绍: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业务资管管理人、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闁哄倻澧楀顔炬媰閿斾勘浠涢柨娑欑煯閹广垺鎷呴弴鐔告毆閻犳劕缍婇。鈺伱圭€n亜鍏婄紒浣靛妺缁变即宕ㄥΟ鑲╂惣妤犵偛鐏濋幉锟犳儍閸℃洝绀嬮悹鍥х墦閻涖儵鏁嶅畝鍐惧殲闁告洖銇樼粭鍌濄亹閹垮嫮纾�闁绘劗鎳撻崵顔芥交濞戞ê寮抽悹鍥烽檮閸庯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