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开伟:对百万亿资管业务监管应有新思路

2017年08月02日09:30    作者:莫开伟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莫开伟

  由于金融资管业务增长速度较快,加之实施以功能监管为主导的分业监管模式,留下了巨大监管套利空间,使金融资管业务乱象丛生。

  近日,在“2017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央行金融稳定局陶副局长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详尽阐述了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实施强调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协调监管理念。

  近几年,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整个泛资产管理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8.9%。据相关资料,截止2016年底,大资管行业总体规模达116万亿,剔除重复计算部分,总规模在70万亿左右,其中银行资管业务为29万亿,占比超过40%;券商资管资产规模达到18.77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近6.79%;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34.7万亿元。

  由于金融资管业务增长速度较快,加之实施以功能监管为主导的分业监管模式,留下了巨大监管套利空间,使金融资管业务乱象丛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资管业务表面融资增长幅度与社会直接融资增长幅度形成明显反差,表明金融资管业务资金并没有真正发挥缓解实体经济融资困难之功能。比如2012年,中国香港的直接融资比例是82%,美国是74%。当时中国大陆是41%。但经过了几年变化之后,中国大陆直接融资比例下降为32%。这表明尽管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迅猛扩张,但社会直接融资比例并得到显著提高,资管业务作用力发生偏向。另一方面,滋生了各种乱象,将资管业务引向了发展歧途,严重损害了正常金融肌体和经济发展,酿造了巨大金融风险隐患。表现一是监管标准较乱。不同监管机构按机构行业制定不同的监管标准,导致不同行业的产品标准、监管规制、监管执法宽严相差悬殊。如对投资者划分、投资范围准入、净资本、杠杆水平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二是产品形态较乱,为规避投资范围限制、规避资本约束,出现了银行借助信托、证券、基金等通道业务,各类金融机构合作的资管产品快速发展,结构复杂、不清晰,风险难以穿透。三是管理运作较乱。无论是资金募集和管理,还是资产投向,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合规之处。比如用短期募集来的资金投向长期项目,在资产端,将一个项目拆成不同的产品卖给投资者。四是表外业务扩张较乱。一些银行机构的表外资产快速扩张,把表内信贷项目挪至表外变成非标资产,把理财资金投入到非标资产中,资管产品实际上扮演了信贷替代的作用,成为影子银行。五是风险承担较乱,主要是刚性兑付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好,不同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大都采取保本收益的做法,尽管监管部门以及商业银行都在努力提高“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意识,但无法剪断社会民众对刚性兑付信赖的“脐带”,也导致了资金价格被扭曲,催生了道德风险。六是市场秩序较乱,当前有许多没有持牌的非金融机构也在开展投资理财业务,没有被经过市场准入、也不接受持续监管,潜藏较大风险隐患。

  尤其,从目前资管业务现实看,金融机构早已在资产管理领域形成混业经营,而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仍是按机构类型进行监管,难以适应混业经营趋势下的监管要求,更滋生了各类机构的资管产品标准不同而存在监管套利的空间。对此,央行于2016年底会同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统一的资产管理业务标准规制,但至今资管业务实施细则仍在酝酿之中,尚未面世,对资管业务到底如何监管,依然令金融业及全社会各界密切关注。

  显然,央行金融稳定局陶副局长提出对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实施强调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协调监管的理念,无疑成了当下对资管业务实施监管的重要政策方向选择,也非常值得监管机构思考和借鉴。但具体实施监管,笔者认为应针对资管产业务规则差异、产品嵌套等问题进行顶层设计,将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统一同类产品的监管标准,切实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传递。具体就是围绕六方面进行:其一,分类统一标准规制,逐步消除套利空间。建立资产管理业务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政策工具,从宏观、逆周期、跨市场的角度加强监测、评估和调节。同时,强化功能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同类产品适用同一标准,消除套利空间,有效遏制产品嵌套导致的风险传递。其二,引导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坚决打破刚性兑付。明确规定资产管理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投资者教育,强化“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加强资产管理业务与自营业务之间的风险隔离,严格受托人责任。逐步减少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发行,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使资产价格的公允变化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风险。其三,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控制杠杆水平。强化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要求,使产品期限与所投资资产存续期相匹配。鼓励具有独立法人地位金融机构子公司专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建立健全独立的账户管理和托管制度,充分隔离不同资产管理产品之间以及资产管理机构自有资金和受托管理资金之间的风险。统一同类产品的杠杆率,合理控制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杠杆水平,抑制资产泡沫。其四,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实行平等准入、给予公平待遇。限制层层委托下的嵌套行为,强化受托机构的主动管理职责,防止其为委托机构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对基于主动管理、以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为目的的运作形式给出合理空间。其五,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强化对银行“非标”业务的监管,将银行表外理财产品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规范银行信贷资产及其收益权转让业务。控制并逐步缩减“非标”投资规模,加强投前尽职调查、风险审查和投后风险管理。其次。建立综合统计制度,为穿透式监管提供根本基础。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统计分散问题,加快建设覆盖全面、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综合统计体系,逐支产品统计基本信息、募集信息、资产负债信息和终止信息。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艳霞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