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通银行董事长 牛锡明
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全表配置与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不仅能从全局角度调度资源,拓展多样化的融资手段,提升全行风险管理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更是应对利率市场化和监管改革、节约资本、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推进资管业务转型,管控好表外风险 实现资产负债风险全表管理
一、探索资管业务表外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的意义
从200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从零起步,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到2015年5月末全行业管理资产余额已经突破17万亿元,在整个中国金融业版图中成为仅次于商业银行表内资产的第二大金融体系。银行资管业务在过去十年中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0%,平均每年为客户创造的理财投资收益超过2000亿元,也为各商业银行中收业务的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部分资管业务发展较快的商业银行,其利润构成中,来自资管业务的中收占比将近10%(如工行、交通银行和光大银行等)。未来,银行理财业务回归资管本源,对推动商业银行转型是一次历史性机遇。
一是从国际银行转型的经验来看,大力发展资管业务的银行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美欧国家利率市场化中,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银行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一些着重发展自营交易,特别是复杂衍生品交易的投行型业务的银行,如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和巴克莱银行等,却在全球金融市场危机中深受重创。
二是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空间巨大,足以支撑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呈爆炸式增长态势。目前,银行理财余额已经突破17万亿,预计未来五到十年,国内仅零售财富管理市场的潜在规模就将达到80-120万亿,这还不包括机构理财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带来的巨量境外人民币理财需求。
三是资产管理有助于由存款立行转向金融资产立行,推动储蓄银行向财富管理银行转型。在财富管理时代,对零售客户端负债业务的竞争必须由存款竞争转向金融资产的竞争。居民金融资产配置中存款比例必将持续下降,银行存款流失是不可逆转趋势。通过银行自主研发和管理的、丰富多样的理财产品,留住和吸引优质客户,做大客户金融资产的最佳途径。资产管理将真正带动商业银行由存款立行转向金融资产立行,由储蓄银行升级为财富管理银行。
四是促进银行由“放贷款”转向“投股权”,由“信贷投行”转向“资管投行”,推动银行公司金融转型。在经济下行,信贷需求不足和不良贷款比例上升的双重压力下,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信贷利差已经不足以支持银行起码的利润增长要求。面对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股权投资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通过资管渠道投资股权,可以开辟银行投资股权的合法途径,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依赖信贷收费的息转费投行模式,变信贷投行为资管投行,从而为商业银行公司金融转型找到了理想途径。
五是以资管和投行相互配合推动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受制于网点不足,品牌影响力较差,以及属地监管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银行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推广零售银行一直效果不佳,也不应作为下一步国际化的重点。实际上,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资本双向流动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大潮带来的战略机会,发展批发业务和投行业务是更好的战略选择。资产管理以其丰富的投资产品优势,可以有效配合国际化过程中开展批发和投行业务。
六是以表外资产负债表推动规模增长,打造轻资本的新型银行。在资本监管日益严格的政策环境下,商业银行始终面临资本增长跟不上表内资产业务扩张的矛盾境地。因此发展不占用或少占资本的中间业务品种,以管理资产增长而不是表内资产扩张来推动银行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银行资产管理正是这样一类不占资本或少占资本的中间业务。发展资管业务,做大管理资产,等于在不增加资本的前提下在表外再造了一个轻资本的新银行。
未来随着财富管理银行的发展,资产配置的视角将从信贷市场拓展至整个金融市场,以“大资产管理”的思路,通过打通信贷、投行、理财等业务的区隔,积极拓展跨境金融、证券化、结构性融资等新型业务,在监管合规的前提下,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拓展更多符合客户需要的高收益资产,推动资管业务做大、做新、做强。
二、商业银行表外资产风险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相比,现阶段我国表外非信贷业务已具备了自身特有的发展特征:一是风险承担主体不同。传统信贷业务中,以资产持有到期的经营模式为主,银行直接承担资产的信用风险。在非信贷业务中,银行更多的是以理财资金或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受让相应资金或权益。
二是面临的监管环境不同。传统信贷业务的法律、监管、政策体系较完善。然而,非信贷业务的监管体系整体尚不成熟,目前主要监管规定仍多集中于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和销售端,资产端监管规定相对较少。
三是交易结构不同。传统信贷业务的法律关系主要是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银行享有法律上关于债权人的全部权利。与此相对,非信贷业务交易结构更为复杂,一般涉及多组法律关系、多个法律主体,外部合作机构与融资人直接产生法律关系,银行承担信用中介机构的角色。
四是盈利模式不同。传统信贷业务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贷款利息,多以信贷规模作为利润考核主要指标。相比而言,非信贷业务的银行收入主要是财务顾问费、托管费、基本管理费、超额管理费等,多以管理资产规模作为衡量业务发展的指标。
五是融资用途存在差异。传统信贷业务主要受《商业银行法》等部门法规和监管政策的约束,融资用途规定较为明确具体。非信贷业务的融资用途规定相对更为宽泛,风险管理难度也更大。
六是“刚性偿还”差异。传统信贷业务在到期前可以根据客户、业务实际情况调整还款安排,非信贷业务在到期后具有“刚性偿还”的特点,难以展期、续期,涉及的法律主体更多,出险时临时安排难度也更大。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体系亟需建立。大力发展非信贷业务必须建立起恰当的非信贷业务管理框架,即“针对资产负债表外的各类业务,探索相应的风险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
目前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模式和既有的表外业务管理模式,并不适用于非信贷业务管理。虽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业务品种对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已经高度发展,但考虑到非信贷业务与信贷业务的巨大区别,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体系并不能充分反映金融创新产品、工具等表外业务的经营特点,从而无法有效管理非信贷业务。与此同时,区别于以往的保理、保函等表外业务,既有的表外业务管理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于非信贷经营管理。
西方近年来兴起的非信贷业务管理模式,也不适用于我国非信贷业务。相比西方成熟市场非信贷业务的多重嵌套模式,我国商业银行表外非信贷业务仍主要以支持实体经济为主,并呈现出参与主体更加广泛、信贷链条更短也更容易穿透至底层资产、证券化率普遍较低及整体杠杆率相对有限的特点。
由于我国非信贷业务并不存在信贷链条过长、过度杠杆化、高证券化率等可能引致复杂风险的问题,简单套用西方现有理论框架将夸大中国非信贷业务的风险。同时,区别于欧美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和高度的投资者教育程度,我国非信贷业务无法在现有信息披露制度和投资者教育的环境下,完全实现有效隔离违约风险。因而,西方既有的非信贷经营管理经验很可能忽略真正的风险来源,从而引致中国金融体系不稳定。
三、建立表外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和基本框架
表外非信贷业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银行在风险约束、流动性约束、资本约束等多因素影响的收益最大化。因此,发展非信贷业务首先应当在理顺其特定的风险点、流动性条件、资本约束的基础上,厘清非信贷业务的主要盈利模式,进而推动“表内表外”的协调发展。
探索表外资产负债表管理需要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一是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的资产负债表不可直接加总。由于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的资产负债表主体是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因此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性质不同,理论上不可直接加总。
二是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的资产负债表应整体紧密联系、风险隔离可分。在非信贷业务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作为代理人依然承担一定风险,包括声誉风险、违约风险、市场风险等;虽然表外业务的风险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但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整体有限。因此,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法则和历史数据等统计技术实现风险隔离可分。
三是应当根据不同的表外业务类型进行风险分类识别、区别管控。在着力推动商业银行向财富管理银行转型的过程中,表外非信贷业务主要可划分为三类,代客理财业务中作为投资者的代理人,在资管投行业务中融资代理人,互联网金融业务中作为投融资的交易管理平台。应当根据商业银行在不同业务中的角色,实现表外资产负债业务的分类识别、区别监管。
表外资产负债表管理的基本框架包括四方面。一是应实现隐形担保的显性化及违约损失的显性化,例如,通过使用历史数据,根据模型计算违约率,相应地计提缓释资本。二是努力推动风险收益对称化,通过采取分级、优先劣后等交易结构,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对称。三是估值体系公允化,通过积极打造场外可转让市场、实施产品单独核算等方法,实现估值体系的公允计量。四是产品信息阳光化,通过更加注重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提高产品透明度,增加与投资人的信息沟通。
只有建立起满足上述标准的表外资产负债表管理体系,才能够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实现“表内表外”协调发展,着力推动商业银行向财富管理银行的转型跨越。
四、最终要实现资产负债全表风险管理
如果把表外的资产负债表建立起来,就可以实施资产负债全表风险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全表配置与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不仅能从全局角度调度资源,拓展多样化的融资手段,提升全行风险管理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更是应对利率市场化和监管改革、节约资本、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资产负债全表配置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在银行全表范围内实施以资本为主线,以控制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为保证的大资产、全负债管理,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收益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建立资产负债全表管理要以风险管理为基础。
1、信用风险管理是全表管理最基础的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更加完整清晰,覆盖各类风险、各级机构和各项业务。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完善,管理各类主要风险的政策、流程日渐完整,形成完整先进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流程。要建立完善的不良信贷资产岗位和管理责任制、案件风险防控责任制,强化风险管理的责任约束,同时实施内部管理考核,对经营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不以是否产生实质性损失为标准,加强过程监控和管理。
2、实施全表管理要提高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要充分识别利率风险, 准确计量利率风险,有效控制利率风险,实现利率风险分类管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各个组合的利率风险。特别是要强化风险管控措施执行。首先,明确触发条件,研究制定各个组合的目标、预警和容忍限额,突破预警限额则启动紧急调控措施。其次,研究制定措施预案,一般调控措施包括:下发重定价指导意见、调整FTP价格等指导性工具;紧急调控措施包括启动贷款重定价审批、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等手段;对于市场化利率产品组合,一般调控措施包括调整FTP价格、发行市场化负债等措施;紧急调控措施包括启动非信贷资产审批、调整债券久期、出售非信贷资产等强制性措施。再次,明确机制和责任,研究确定一般调控措施和紧急调控措施的发起、执行和报告路径,明确前中台部门的职责。
要加强利率研判,在限额范围内主动管理利率缺口以提高收益水平。一是发挥银行的研究优势,积极研判利率变化趋势。依托每季度召开的市场形势联席会议,根据子公司和各经营单位及部门在业务前线对当前市场趋势的研究判断结果,科学合理地预测未来利率走势。二是在利率风险目标限额以内,根据市场研判对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主动调整以提高收益。在现行流动性管理工作小组工作机制的框架下,将利率走势作为重要依据,结合全行本外币流动性状况,相应调整和优化产品及业务的资产负债配置结构。
3、实施全表管理首要的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评估和修订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及流动性监控监测指标体系、应急预案等制度。大力推进集团化和全表化流动性风险管理,针对表外业务、理财业务及其他新业务新产品等从制度流程、指标限额、系统和数据等方面加强管理。完善流动性储备制度,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各级储备和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制度,设立流动性总体储备限额指标。
流动性风险管理要从注重比例、限额管理转变为同时注重动态匹配和突发性风险防范。未来在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人民币升贬值交替成为常态、跨境资本流动加大、全球资本回流美国规模扩大的情况下,不排除出现系统性流动性紧缩的可能。因此,交通银行将切实加强对突发性流动性风险的防范。进一步完善的流动性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系统性流动性紧缩时有足够的融资渠道,并定期对流动性预案进行检查和更新。保持充足的“流动性缓冲”,持有足够的国债等优质流动性资产,以便在需要时有充足的抵押物获取央行的流动性支持。
要改革FTP定价机制,全面推进FTP机制优化,创新司库预算管理机制,建立FTP产品分类和定价授权管理机制。在司库预算管理机制框架下,建立FTP定价产品分类目录和FTP定价授权机制。要围绕资产负债配置纲要和客户及产品纲要优化FTP定价。前台业务部门的FTP自主定价策略要符合资产负债配置纲要和客户及产品纲要要求,用好FTP专项资源,支持转型发展。要完善市场化FTP定价机制,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存贷款FTP定价机制。
4、实施全表管理要实现资金管理和资本管理的有机结合。要逐步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对占用经济资本的资产进行总量和结构上的优化,协调好资本约束与业务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经济资本回报水平,实现风险与收益的统一。
要从资产负债管理和资本管理各自独立开展转变为二者统筹协调、有机结合。资产负债管理和资本管理应统筹协调,有机结合,统筹考虑资产配置、资本配置和流动性要求,体现“资本约束”下的资产负债管理,实现资产配置既受到经济资本的制约,又得到有效的支撑和匹配,更好地发挥资产负债管理在银行全表风险管理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本文作者介绍:交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市金融联合会会长,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金融专家。)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