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需要警惕

2016年06月17日07:33    作者:温彬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温彬

  尽管我们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还是要客观理性分析,要重视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的问题,也要关注金融机构表内和表外,传统金融业态和新型金融业务风险交叉传染的问题。

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需要警惕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需要警惕

  今天就资产证券化以及不良资产处置来做一个交流。我想问一个问题,金融的核心是什么或者说金融的实质是什么。大家角度不一样,可能理解也是有差别的,我个人认为,金融的核心就是两个字“杠杆”,换句话说就是“无杠杆不金融”。如果说信用是无价的话,那么杠杆应该是有度的。打麻将都有明杠和暗杠之分,金融杠杆也一样,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表内杠杆是显性的,大家可以看得到,风险整体可以把握,但是有大量的金融衍生交易,包括影子银行,其实这种隐性杠杆暗藏的金融风险会更大。

  针对当前金融行业不良资产上升的现象,我觉得应该从监管和政策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为下一阶段不良资产的处置建立一个全新的生态。

  今天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三个内容:

  第一,前面讲到了杠杆,目前市场比较关注我们的债务问题,不仅国内关注,国际机构和投资者也比较关心。我谈三个观点,一是近些年来国内债务总水平上升比较快,但从结构看,主要是企业杠杆率比较高。二是近期一些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将我国主权和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展望调降为负面,我觉得有失偏颇。三是尽管我们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还是要客观理性分析,要重视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的问题,也要关注金融机构表内和表外,传统金融业态和新型金融业务风险交叉传染的问题。

  第二,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和途径存在局限。以银行为例,目前关注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还在扩大,短期内还未见顶,尽快处置和化解不良资产是大多数银行的重要工作之一。从内部看,通常都会采取清收、重组、核销等手段。而最终处置能力又取决于银行的盈利水平。

  这里有“三道防线”:一是税前盈利,我国银行业已经进入后利率市场化阶段,银行净息差逐步下降,预计今年银行业整体盈利会略有增长,处置不良贷款的财务资源空间变窄;二是拨备覆盖率,监管规定是150%,今年一季度已有两家银行低于150%,用“存粮过冬”面临压力;三是资本充足率,整体看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还是比较高的,而且主要是核心资本,这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屏障。

  从外部看,主要是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形成了“全国性+省级+地市级”三级资产管理公司体系,但其定位和经营范围存在差异,比如目前已经成立的20多家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只能处理本省内的不良资产,而且只能通过重组的方式。不过,不管全国性还是地方性,都面临资金约束的问题,按照监管规定AMC有不低于12.5%的资本要求,换句话说AMC杠杆率是8倍左右。有机构测算,按目前AMC的资本情况,大概有1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空间。

  第三,要从供给侧构建市场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在未来经济走势“L”型的前提下,本轮的不良资产处置与上一轮不良资产处置会有很大不同,我认为有四个特征,一个规模大,二是难度大,三是范围广,四是周期长,因此需要对不良资产处置进行顶层设计。

  关键一点就是要建立一个跨市场,跨地域和跨行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包括利用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私募股权、互联网等模式,从而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和市场化水平。为此,提三个建议,一是监管部门加强协调,制定不良资产处置的顶层设计;二是从供给侧增加供给,试点成立1-2家民营企业主导的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仅可以提高市场效率,还可以扩大民间资本投资。三是重视不良资产转让的市场建设,提高证券化资产的流动性。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债务 杠杆 不良资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20万新三板投资者必关注:刘士余亲自站台意味着啥?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私募新政第一天:板块“大崩盘” 中科招商一度损失157亿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