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券商直投加剧PE竞争 行业盘整不可避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2日 11:35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国内券商还在为直投业务的重新试点开放欢欣鼓舞时,PE(Private Equity Fund,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们却不得不面对将与券商们展开竞争的惨烈局面。对他们来说,刚刚繁荣发展的PE业无疑已经结束了全面丰收的季节,而迎来的则是战国时代的群雄逐鹿,这一点,无疑是PE们最不希望看到的。

  “无论是外资PE还是国内刚刚崛起的新PE,一旦券商迎来直投业务的全面开放,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北京恒丰美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熊立峰语气里带些无奈,“因为券商的牌照以及客户资源的优势正是PE所缺乏的。” 

  竞争带来行业盘整

  2007年的9月11日,对于国内翘首以盼的券商们来说,注定是个难忘的日子。

  当天,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证券)获得了中国证监会有关从事直接投资业务的批准。尽管只开放了两家试点券商的业务,但是对于券商们来说,这意味着尘封达6年之久的国内券商直投业务距离全面开闸不远了。

  “证券公司一旦加入到这个行业的话,游戏规则不会改变,但是市场肯定会改变。”长城证券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杨平告诉本报记者,在他看来,证券公司作为投资银行具备很多先天的优势。“从做PE,前端到后端,从找项目一直到退出都有优势。”杨平坦言,“证券公司有十多年这方面的经验,尤其是中等规模证券公司,有先天的优势。”

  据悉,在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获得批准后,多家证券公司纷纷开始为直投业务的全面开放做准备。“除了目前的中信和中金,剩下有很多家证券公司正在做积极的准备。”杨平说,“我们也在做准备,市场研究、项目储备、人员储备等都在做。”

  对于国内的券商来说,PE投资获得的高回报无疑充满了诱惑。公开资料显示,国际券商的直投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60%以上,在资本市场最发达的美国,则超过70%,类似高盛投资工商银行、收购西部矿业、摩根士丹利投资蒙牛乳业等,都为投资方获得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超值回报。

  然而按照证监会的要求,目前国内证券公司的直投业务范围仅被限定为Pre-IPO,即只能对拟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并且“投资期限不超过3年”,“这样的要求使得券商暂时不会参与创业初期以及成长期企业的投资业务,但是对那些投资中晚期项目的PE来说,直投业务的开展对其影响很大”。戈壁基金合伙人徐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看来,券商直投业务还存在一些体制上的问题,但随着问题的解决,券商直投的优势将日益凸现。“外资内资毕竟还是博项目的来源,国内券商在项目来源上的优势是外资PE无法相比的。”

  尽管如此,徐晨认为PE仍具有自己的行业优势,“对于外资PE机构来说,雄厚的资金来源以及丰富的运作经验都是本土投行所欠缺的,也是其优势所在”。

  券商:机遇下的挑战

  “证券与人民币股权投资现在看来是机遇,但是也有不少问题。”杨平直言。

  按照证监会的要求,目前券商开展直投业务仅有中信、中金两家,尚未全面展开;直投业务只能通过全资模式进行投资,且只能以自有资产来做,不能到社会上用资产管理的名义通过别的公司来开展直投业务。

  在杨平看来,证券公司在现有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下,还不能加入合伙公司,“按照目前境外的通行做法,证券公司可以成立一个子公司,出的钱少一点,但是还负责运作,这是最理想的,然而政策上没有允许这个”。此外,他指出,在目前环境下,有可能会有潜在的利益冲突。如果只是限制证券公司以自有资金开展直投的话,会导致一些问题。“这个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会带来挑战,但是挑战也意味着机会。”

  事实上,自从2001年4月证监会要求券商停止直接投资并进行清理之后,国内券商的收入便主要依靠经纪业务,收入来源单一。“直投业务一旦全面开闸,不仅将改变本土投行盈利模式单一的被动局面,而且将加快其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快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熊立峰坦言,由于目前很多优质企业纷纷赴海外上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土优质上市资源的流失,“随着相关法规的完善和证券公司相关业务的提高,直投业务的开闸条件已经逐渐成熟”。

  由于此前国内券商的直投业务曾因投资不当遭受巨大损失,因此直投业务重新开闸,监管部门特别以“第三方存管”的形式控制投资风险。“作为Pre-IPO资本,券商基本只会参与即将上市的企业,或者是能够以资本运作转手套现的项目,减少其风险”,熊立峰分析,除此之外,对于国内公司的并购也将成为券商投资的一部分,“国内专业的Pre-IPO公司不多,因此券商可能会选择收购一些侧重Pre-IPO投资的机构股权”。

  而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孰输孰赢只能等待时间给我们答案。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