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医药业季报数据不乐观 盈利模式待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 05:44 中国证券报

  上海证券研发中心 彭蕴亮

  近期关于打击医药商业贿赂、药品大幅度降价的消息纷至沓来,医药行业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从数据上看,医药行业一季度数据不尽如人意,在政策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行业盈利模式面临脱胎换骨式的转变。

  季报数据不乐观

  受原料成本、行政降价预期等因素影响,2006年1-2月国内医药制造业增收不增利局面加剧,盈利下滑,亏损加大,2005年行业复苏的势头受到压制。因此,我们对2006年一季度医药行业的季报数据不能过分乐观。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2月化学原料药行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0.8%和19%,收入和利润增长基本同步;而化学药制剂行业1-2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19.1%,利润却下滑了10%,这与行业内降价及招标采购导致的回款周期延长有较大的关系。从盈利能力方面看,医药行业产品和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继续下滑。受

宏观调控和原油涨价等因素影响,2006年1-2月医药制造业整体毛利率降至31.61%,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比例降至7.07%,同比分别下降1.59和1.20个百分点。

  同时,医药行业亏损面扩大。2006年2月,医药制造业企业共4959家,其中亏损1404家,亏损面达28.3%,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

  行业拐点即将出现

  从2006年的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在国家“十一五”规划自主创新战略、新药审批机制变革和打击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等政策环境下,国内医药行业研发和销售模式面临脱胎换骨式的转变,行业拐点可能即将出现。

  2005年后,政府首次承认前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成功,卫生部提出以体现社会公益性为主的新医改思路,随之而来的是连续的药品价格管理措施和方案,药监部门的高官落马,两会热议的“看病难,看病贵”和医药购销商业贿赂问题。这些都预示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势在必行。

  改革带来了产业发展的契机,有助于逼迫企业打破长期以来依靠“带金销售”、低水平仿制的路径依赖,让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品牌管理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对于拥有较大医药流通话语权的企业来说,“药房托管”等新医改措施将使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我们认为,药品持续降价,也可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带来好处。药品降价将带动销量增长,辐射到更多市场,医药流通企业将直接获益。持续降价迫使小型药企退出市场,市场集中度向优势制造企业集中,增加品牌企业的市场份额,三九医药等OTC品牌公司的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降价和打击医疗体系贿赂,将使医药产业链各终端利益再分配,医院的垄断利润逐渐向医药流通企业、制药企业转移,对医药流通和制药业上市公司构成直接利好。此外,对“带金销售”的打击,有利于药企降低销售费用,“降价不降利”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已经有部分上市公司产品持续降价,而利润却出现增长,如哈药集团、南京医药、华东医药等。

  主要医药上市公司业绩

代码 简称 04A 05E 06E 06Q1E 06Q2E 06Q3E 06Q4E 5 6
002004.SZ 华邦制药 0.36 0.4 0.48 0.05 0.1 0.18 0.16 17 14
600085.SH G同仁堂 0.793 0.69A 0.77 0.22 0.25 0.17 0.23 20 18
600267.SH G海正 0.484 0.258A 0.36 0.08 0.07 0.06 0.2 22 16
600420.SH 现代制药 0.422 0.489A 0.55 0.18 0.16 0.09 0.12 24 22
600436.SH 片仔癀 0.298 0.617A 0.69 0.13 0.14 0.2 0.22 35 31
600521.SH G华海 0.66 0.55A 0.68 0.17 0.23 0.07 0.32 20 16
600535.SH G天士力 0.6 0.68A 0.79 0.09 0.15 0.16 0.38 17 14
600993.SH 马应龙 1.03 1.17A 1.31 0.29 0.38 0.2 0.44 22 19
600713.SH 南京医药 0.01 0.09 0.11 0.04 0.02 0.02 0.03 53 43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报  制表:新浪财经 2006-04-11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9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