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筹资一年等于十年不合市场化原则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8日 01:10 上海商报
周俊生 2月17日的中国经济网上出现一条快讯,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2007年我国资本市场首次公开发行(IPO)的筹资额达到创纪录的4382亿元,相当于1996-2005年的总和,是2006年的2.7倍。注意,这里提供的数字只是首次发行的,如果加上数量同样惊人的增发之类的二度融资,这个数字一定更为壮观。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新股发行机制的极度不合理,普通股民并没有从这一场又一场的“首发盛宴”中得到多少好处,大量的一二级市场差价是由财大气粗的机构得到的,普通股民要想买到新股,只能像博彩那样碰运气。 股市筹资在去年出现“大跃进”,一方面固然是牛市的推动,但我们还应看到,这也是由于新股发行市场的管制出现了变化。近几年来,在管理层的推动下,新股发行市场逐渐引进了“市场化”的原则。所谓“市场化”,主要是指发行价格和发行时机都可以由企业与承销商自行决定,管理层不再对此进行审定。这种做法有利于管理层从琐碎的事务堆里摆脱出来,也避免了管理层对可能存在的企业欺诈上市承担审批责任的尴尬,更有助于融资企业树立对投资者负责、对市场负责的观念。 “市场化”的这种初衷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具有浓厚国情的中国资本市场里,“市场化”的经却常常被念歪。早几年,我们见到的是,一些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市场资源,不顾企业融资需要和回报可能,提高发行价格,以至出现了筹得资金后去买国债的咄咄怪事。进入2007年后,情况出现了变化,高涨的牛市使管理层的工作重心开始向调控市场倾斜,加大发行市场筹码投入成了打压指数的一种政策工具。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大量盘子超大的国企加快了发行上市的步子,以至出现了一年等于十年的怪事。这种不断抽血的做法发展到现在,终于出现了严重的恶果,导致资本市场出现了连续不断的深幅暴跌。 一年等于十年的发行规模,是超越中国资本市场现有的承受能力的,因此是不合“市场化”的原则的。“市场化”要求的是,参与市场博弈的各方能够有平等的话语权,但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普通股民其实根本没有对市场的话语权,只能被动地接受企业与机构合谋定下的价格,所谓的“用脚投票”只是放弃购买股票,而不是与发行者讨价还价。 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尽管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市场的基本矛盾,即企业融资需求与市场有限的承接能力之间的不平衡依然存在,甚至会在某一阶段表现得十分突出。令人感到不安的是,进入2008年,尽管市场行情已经大不如前,但大企业利用股市筹资的欲求并没有减退,仍有相当多的大企业排着队等待圈钱,甚至已经上市的企业也不甘人后,要利用再融资的渠道来抽取市场正在不断减少的资金。而且,管理层还正在筹备建立创业板市场,市场“销金”的势头一点也没有比去年减弱。因此,如果有关方面仍然在所谓“市场化”的幌子下,不顾市场现实盲目扩大一级市场,那么,早晚有一天这个市场会被压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