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中的宏观经济支持股市走好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 10:55 证券时报 | |||||||||
本报记者 王瑞霞 徐涛 一 很多投资者恐怕不会忘记,2004年春承载多少人解套梦想的“走牛”行情戏剧性地夭折了。这轮行情兴起于“国九条”的鼓舞,衰竭于紧缩性宏观调控。其实,股市重返漫漫熊途是
而今,当股权分置改革渐趋明朗,证券市场稳步发展的一个重大不确定制度因素正在消除之际,投资人的视线又转向基本面,只是带着几分犹疑:宏观调控是否已到位,减速中的宏观经济支持股市走好吗? 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对于宏观经济走向,连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都争执不已,并形成了泾渭分明的“防通缩”和“防通胀”两大阵营。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争论的焦点多集中于宏观经济短期走势,而对于宏观经济中长期看好并无太多的分歧。 “我国将处于一个持续20年左右的重化工业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可以保持8%左右的平均经济增长水平。”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李慧勇说。还有很多经济观察家与他同样乐观。其实,长期看好我国宏观经济还有很多理由,比如即使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宏观经济也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7%目前被普遍认为是个底线,如果低于这个速度,就业、财政收入、企业效益等都会受到影响。 风物长宜放眼量。目前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宏观调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可盼,证券市场长期向好可期。诚如是,投资者与其为经济的一时波动所困扰,莫如秉持“长线是金”的方略及早在市场中掘金。 二 宏观经济的长期走好不会一帆风顺,平均高增长并不意味着平稳增长。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使经济增长曲线趋于平滑。缘自2004年初的宏观调控历时已一载有余,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经济正步入“软着陆”轨道。这对于证券市场来说是个福音。 2004年宏观调控频出重拳,以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的“疯狂”增长。时至今日,宏观调控收效明显。上半年经济数据呈现“高增长、低通胀”态势,7月份持续回落的CPI增幅等迹象都预示,中国经济正在“软着陆”。不少专家因此判定,中国经济正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专家的结论有几分可靠尚待进一步观察,但宏观调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增速正从增长过速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区间却是毋庸置疑的。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为宏观调控下了一个初步的结论,认为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已得到抑制。 此轮宏观调控引发了股市的大洗牌。随着宏观调控成果的显现,基本面不确定因素的减少,股市也报以“涨”声。7月16日,上半年宏观数据公布,大盘绝地反击,涨幅超过2%。 回首此轮调控,在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影响下,股票市场经历了重新估值的结构性调整。与紧缩行业相关的上市公司股票纷纷下行,市场盛开的“五朵金花”除电力一朵不败外,其余四朵(钢铁、石化、金融、汽车)饱经风吹雨打。与此同时,新的核心资产,如瓶颈行业、抗周期性强的消费品行业和国际联动型行业的绩优公司,进入投资人视野。 实事求是地讲,宏观调控确实给股市带来不少麻烦。在高成本与低价格“两头挤压”下,很多企业利润增幅已经明显放缓。由于投资增幅尚未回落到目标区间,与投资相关的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利润未来可能还会有所下降。对于这样的投资风险,应辩证看待:调控会增加部分微观主体的经营风险和成本,那些高能耗、污染严重、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同时,调控有利于推进结构调整,提高新一轮景气循环的质量。 目前经济数据仍然冷热交织,还很难断定此轮调控会何时结束。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宏观调控工作不可放松。有经济学家建议,有保有压的调控还应持续两三年、也有人认为宏观调控已进入尾声。 考虑到经济已平稳减速,未来动用更严厉的紧缩性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在减弱。央行再次升息的可能性不大,对上市公司财务成本造成的压力将减弱;短期内估计也不会有新的压缩土地供给的紧缩政策,这对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以及银行类上市公司都有好处。调控预期稳定给股市带来了休养生息机会。 三 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呼吁,为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宏观经济政策应逐渐转向更为“积极”,央行和财政部似乎仍不为所动,坚持“双稳健”政策取向不变。 新的经济政策虽然仍属中性,但是更加关注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在政策制定中侧重于金融市场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样的政策取向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地增长。以央行下半年货币政策取向为例,除了维持当前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局面外,推进金融行业市场化进程成为其重头戏,这其中包括价格市场化,即利率与汇率定价权的市场化;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培养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市场参与主体。可以预见,金融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有望进一步扫除制约经济良性发展的障碍。从中长期来看,这必将对证券市场走好构成支撑。 在稳健的前提下,财政货币政策也留下“活口”,即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将适时进行微调。对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可以从“微调”的政策思路中顺藤摸瓜,调整投资策略。 货币政策微调可能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央行有可能在不大规模放松银根的前提下,通过窗口指导鼓励流动资金贷款的发放,同时继续抵制中长期贷款的过快增长,防止投资反弹。二是继续采取有保有压的灵活信贷政策,即使对于同一行业也可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还会表现为在信贷上“冷投资、热消费”。日前央行已表示下半年将研究支持和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 财政政策的微调将主要表现在一系列的税制改革上。主要包括,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加快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立法;研究消费税调整,调整酒类、化妆品等商品消费税税率,适当扩大对环境污染和高消费商品征收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此外,个人所得税、不动产税、消费税等改革方案也在酝酿之中。 从经济政策的微调思路中可以发现,农业、三产、消费升级类等行业将进一步得到支持,这类行业的上市公司有望为投资人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此外,中长期宏观调控政策肯定会顺时而变。目前已有专家建议要未雨绸缪,研究财政政策预案,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和刺激消费来防止经济过冷;有人则提出要在能源等投资领域及交通、电信、金融等关键性行业逐渐放松管制,以激发民营企业拉动GDP增长的能量。这些动向值得高度关注。 四 国内外的经济预测机构普遍预计,从2005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将进入减速阶段,但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在此背景下,证券市场走向繁荣可以期待。 “从2007年初或中期开始,中国经济很可能会重新启动新一波的景气周期。”国泰君安宏观经济研究员周克瑜说。他认为,此轮经济调整是一种均值回归而非趋势反转,总体上看,经济减速趋势仍处在8%-9%的均值回归区间。 的确,从中长期来看,宏观经济走好的驱动力仍然强劲,重化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四大推动力量。而具体的动力则来自方方面面:较高的储蓄率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丰富的劳动力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提供了人力资源优势;对外开放促进改革和发展,外商将持续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制度不断完善会促进生产力的释放。 在经济中长期向好的支撑下,证券市场机会良多:与重化工业阶段、城市化相关的行业有望取得较高水平的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水平提高,与消费升级有关的行业看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逐渐淡出,与环保、节能有关的行业前景光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行业仍有较强的竞争力等等。 此外,在此轮宏观调控中风险逐步释放的一些行业也值得长期关注。比如,作为拉动此轮中国经济增长的龙头行业之一的汽车业,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产品销售有望在经过一个时期的充分调整之后重新恢复到一个较快增速水平;随着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基调的确立和成效的逐步显现,原本受过度投机需求压制的一部分正常房地产消费需求有望被重新激活,并成为拉动新一波景气周期的重要动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