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上影节:好莱坞体系VS中国电影工业化,黄金时期拐点来临

直击上影节:好莱坞体系VS中国电影工业化,黄金时期拐点来临
2019年06月18日 00:08 娱乐独角兽

  文 | 周锐

  电影市场比想象中乐观——这是从观影人群、国内人均GDP、国家政策、电影发展阶段等多方数据中得到的结果——2019年电影市场呈现出来的冷静,仿佛是在酝酿另一个黄金时期,而面对拐点,业内人士将电影工业化这个永恒的课题,提上了日程。

  今日(6月17日)上午,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电影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如期举行。《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刘正山,传播学博士、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普华永道合伙人马骁俊,导演西蒙·韦斯特等嘉宾列席论坛,巍美中国电影及电视部副总裁黄国贤受邀担任主持。

论坛抛出了诸多问题:什么是电影工业化?工业化的标准是什么?国内目前电影工业化程度如何?中国电影如何实现工业化?……对比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问题被一一解答,具备中国特色的工业标准与实施路径一点一点现出雏形。

  这是电影行业一次自上而下的严肃教育。在2018年中国电影迎来600亿时代之后,2019年产业内的生存法则在悄然发生变化,头部电影公司们从鼎足而立走向抱团合作、电影市场脱离野蛮的爆发式增长阶段,叫嚣了多年的电影工业化或许终于到了落地之时。

好莱坞工业化体系VS国内电影工业化现状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电影工业化?根据我国主流统计标准,电影产业并不列入工业,那么业界讨论多时“工业化”到底是什么。

  刘正山给出了自己理解的答案,“电影业界谈工业化的时候,需要广义看待。电影按照工业化的标准来制作就是工业化。”而电影工业化具备四个特征:生产标准化;作品的类型化;管理的现代化;创新规模化。

这些特征能在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中得到一定映射。好莱坞电影产业中,电影从前期规划到拍摄制作、流程把控到主流影片的叙事结构、独立电影的发行模式等都有相当细致的标准。如开拍前电影需要有完备的计划,拍摄周期、预算等必须与制作团队、创作(导演)团队达成共识;影片开拍后,项目由副导演监控,按照计划中的流程进行,细化到每日工作时长、每天每小时的项目进度。

同时好莱坞主流商业片都遵循一定的叙事结构。百年来好莱坞电影依靠制片厂生产经验、类型化的美学风格等滋生出的适应全球票房市场、主题跨文化传播的高概念电影,在电影情节铺陈、叙事风格等方面,有着相似的调性,被全球观众戏称为“好莱坞经典模式”。依靠这种叙事结构,好莱坞电影类型化明显,并能做到精确分工、保障商业回报。

  对比而言,2019年国内电影工业化是什么情况?

宏观来讲,国内电影项目大多边拍摄边制定计划的状态,工作时长与进度根据具体情况变动,前期拍摄周期、电影预算、具体实施操作随着电影开拍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让国内电影行业显得不那么工业化。

  郭帆提到《流浪地球》拍摄时,由于国内尚且缺乏拍摄太空戏的经验,拍摄过程里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尝试,而尝试就需要更多人力的填补。“我们当时拍摄太空的时候,吴京老师吊威亚,我们没有这种拍摄经验,本身(威亚)对于吴京老师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但是吊威亚(之外)还要穿上六、七十斤的衣服,拍六七个小时,腿都会充血。”

  《流浪地球》被视为国内科幻电影工业化的标志性作品,但国内电影还处在工业化初期。“我们工业化不足的时候都是拿‘人肉’填的。”

  马骁俊指出,电影行业已经脱离野蛮的爆发式增长阶段,走入充分竞争时代。时代变革中,伴随着电影单个项目成本增加、投资风险增加、头部项目与其他项目体量差距扩大、市场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增加等现象,而国内电影制作大部分还处在“作坊制”状态,影视公司承担着大部分责任。随着市场发展,电影产业或许也将如同房地产、电子商务等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一样,出现行业整体环境向上的阶段。而这个阶段维持产业输出的必要条件是“稳定”。

  李湛佐证了这个观点,从2016年至今,国内电影受众规模、观影频次增速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但是受众年龄结构变得更加平均,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影片映前整体集中度在下降,票房集中度在提高。中国电影产业由院线密集的覆盖带来快速增长红利期已经正式结束,下一个深耕细作红利期刚刚开始。

  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工业化是一把不可缺少的钥匙,承担着开启黄金时代的期望。

  求解工业化路径:标准建立、管理机制、受众细分、题材机会

  而如何推进电影工业化?从宏观角度而言,工业化首要的基础是,制定工业化的标准。从电影技术层面,国内并没有完善的标准体系。“我们目前国家技术标准有37个,行业标准有22个,这个从数量上讲,或者我们从覆盖面上讲,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技术标准也是有问题的,我们不像ISO国际标准。”刘正山说。

  这就需要行业制定出更多的产业标准或管理标准,这对行业发展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电影产业有了标准体系,生产上就会更加规模化,不管是市场运行效率,还是电影公司的经验技术留存都将提高,还能减少项目中的不确定性,提高行业效率。

  而工业化的第二点,是改变电影市场的管理模式。马骁俊认为,工业化的第一要务是脱离原来作坊制、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经营,达到开发阶段的合规管理,即进行项目公司制。“现在影视公司投十几个项目,有的项目投钱亏,有的是盈利,有的是没有风险。如果用影视公司这一个品牌,法律主体责任都在影视公司,而不是项目公司。”而参考房地产等产业,采用项目公司制,风险将被合理分散。

  从电影市场而言,电影工业化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电影受众细分。国内电影受众已经逐渐多元化,以年龄区分,既有18-29岁的青年人群,也有50-59岁的银发一族,他们喜爱与关注的电影并不相同,以性别区分,男性受众与女性受众内容取向不同,以城市区分,一二线城市虽然被视为主要观影城市,但是“小镇青年”一直被视为大档期票仓,三线及以下城市受众比例增长迅速。“当然一部影片上映前没有得到某个人群的偏好,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影片本身的质量有关系,宣发动作和策略有关系,至少从结果来分析,我们可以说目前有很多观众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覆盖。”

受众细分则让电影从类型出发,对不同人群进行覆盖,这是作品类型化的过程,也是工业化体系非常重要的特征。如25岁以上的女性可能对剧情、文艺等题材更有兴趣,25岁以上的男性偏重于军事、战争、动作等题材。“在我们逐步明晰中国电影类型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类型都能够更加明确对应覆盖的人群,这是未来整个电影产业、产品需要着重发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则是挖掘题材红利。2019年只有两部电影突破40亿,一部是好莱坞漫威IP大片《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一部是国产科幻《流浪地球》。从国产电影市场出发,《流浪地球》一部电影抬高了科幻题材电影的票房天花板。业界人士都试图从这部电影中研究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

  郭帆对《流浪地球》进行了总结,第一,建立世界观。“在科幻片里面,世界是要被重建的,往往会讲几十年之后的未来,或者是一个过去。这些世界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世界,第一要义让是观众相信。”而让观众相信“世界”,需要从美学上产生认同感。《流浪地球》中地面外的冰封世界和地面下的赛博朋克风格的地下城、人类末世穿在身上的保护服,都是经过考察与探究的,“我们没有科幻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寻找什么样的样式,什么样的形状,什么样的颜色可以让你舒服。”

  第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要求故事具备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流浪地球》中人类面临大危机的时候,选择离开的方式是带着地球逃离。这种选择背后是中国文化中人类对乡土强烈的归属感,“我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是中国人固有的,比其他地方强烈的情感,这是我们的文化内核。”而这一点让《流浪地球》与其他西方科幻作品从情节到情感表达上都截然不同。

科幻题材让公众看见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可能,也给业界提供了些许启示,不仅仅是科幻电影,还有更多题材有可能成为工业化新的切口。就像郭帆提及自己曾去探班的奇幻题材电影《封神》,“我看了工业化系统很震惊,我觉得特别棒。”

  当业界再次认真的讨论有关电影工业化的诸多话题,工业化似乎从一个宏大的命题变成了实际可操作的具体事宜。2019年已经过半,电影市场面临挑战但怀揣着希望,工业化任重道远,但当业界人士达成共识,携手共进,所有期望都不会落空。

  END

流浪地球 中国电影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25 丸美股份 603983 --
  • 06-25 大胜达 603687 --
  • 06-24 红塔证券 601236 3.46
  • 06-18 中国卫通 601698 2.72
  • 06-17 新化股份 603867 16.2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