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科研人员重科研,为啥不愿做科普?

麻辣财经:科研人员重科研,为啥不愿做科普?
2019年03月22日 10:13 中央厨房
麻辣财经:科研人员重科研,为啥不愿做科普?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前些日子,麻辣姐采写一篇科普报道,一位研究员在接受采访后坚决不肯署名。问及原因,对方说:“如果让领导和同事们知道了,感觉我好像成了科普达人,不太好。”听起来,“科普达人”的身份在他的工作单位似乎并不怎么受待见。

科研人员被认为是“科学传播的第一发球员”,做好科普原本应当是其职责之一。但在一些科研人员眼中,做科普好像有点“不务正业”,是一件并不那么光彩的事。

   那么,科研和科普到底是啥关系?为啥“第一发球员”不愿意发科普这个“球”?这事还真得好好说道说道。

   建立相关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挺直腰杆做科普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学有无尽的魅力,科普是创新的基石。科普引导人们对科学产生兴趣,去学习科学知识,为科技创新培养无尽的后备大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说。

近年来,我国科普场馆快速增长。2017年,全国共有科普场馆1439个,比2016年增加了46个。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共有1.42亿参观人次,比2016年增长28.85%。

同时,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大学,通过组织科普活动向社会开放,成为我国科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全国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数量达到8461个,参观人次达到878.65万,比2016年增长1.77%。

科普的直接对象是普通公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更充分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普贯穿创新全链条,是创新的内在动力。科普工作不到位,科技创新必将举步维艰。无论是最初的科学兴趣产生,还是后面的成果转化,都需要在适宜创新的生态环境中孕育出来。 

这就像乒乓球运动一样,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家都热爱都参与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好苗子,成为“尖子”队员和顶级国手。

既然科普这么重要,那为啥一些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一开始热衷科普的科研人员,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无论多么努力、多么辛苦,不纳入考核,就不会被承认。结果就是,干得越多,别人就越认为你不务正业。”

在现行的科研和人才评价指标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论文、著作和项目,科普贡献多少并不在考核范围内。在这样的评价指挥棒影响下,重科研轻科普的集体认知也就慢慢形成了。长此以往,科研人员几乎不能从做科普中获得行业认同以及物质奖励,自然也就少了积极性。

近年来,科普的外部环境已经开始逐渐好转。从政府层面到媒体宣传,都在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在一些国家科技项目中,也已经开始有一些关于科普的制度性设计。然而,科技界的内部环境却改变甚微,“科普是不务正业”的观念一直没能得到彻底改变,这一问题依然是阻碍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主要障碍之一。

即使有人愿意做科普,更多是源于自身的兴趣、责任感以及从受众那里获得的成就感。但对于最重视声誉的科研群体来说,这样的动力常常敌不过科学界的不理解所带来的压力。

此外,虽然已有相关鼓励科普的政策出台,但大多流于表面。比如《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虽然其中明确提出了建议将科学传播的业绩考核办法视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操作细则和硬性规定,无法落到实处。

如果真心认同科研人员做科普的价值,就应该尽快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形成科普与科研同等重要的集体认知。真正让科研人员能没有压力,挺直腰杆做科普。

改进科普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科普投入体系

目前,我国科普经费主要有三个筹集渠道:政府拨款、各单位自筹和社会捐赠。其中,政府拨款是当前我国科普经费的主要来源。同时,政府部门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鼓励社会捐赠、设立各类科普基地等措施积极动员社会资源参与科普事业。

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科普经费筹集额达160.05亿元,比2016年增加5.32%。其中政府拨款仍是主体,达122.96亿元,占全部经费筹集额的76.82%。

韩凤芹介绍,从科普投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县级政府为主体的科普事权分配格局。县级政府筹集的科普经费,占全国总额的比重为41.10%,而使用的科普经费所占比重为42.02%。也就是说,县级政府及本级科协等相关部门承担了较多的科普职责。

“当前我国科普投入水平并不低,但投入效果不佳阻碍了科普事业的发展。” 韩凤芹说,主要原因是以区县为主的科普投入模式,必然会面临科普资源分布不均、地区差距扩大等问题。而且,靠政府单方面力量推动科普事业,也难以有效调动市场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如何改进科普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科普投入体系?对此,中国财政科学院对此作了专题研究。研究报告提出,应当深化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的改革,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力量等方式来释放市场与社会的活力,最终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确保科普事业稳步推进、繁荣发展。

要形成科普事业社会化发展格局,首先要营造普遍认同科普、热爱科普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广泛地宣传科普,增强人们对科普事业重要性及其作用的认识和理解,为其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扫除认识障碍。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等应积极开设科普课程,在培育科普专业人才的同时加强对科普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为科普宣传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科普工作见效慢且不明显,是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积极性不高的关键原因。鉴于此,应积极拓展科普工作的经济社会功能,为社会各界更广泛地参与科普事业提供更多激励。

比如,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入科普事业。制定并实施税收优惠、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普相关产业发展,探索科普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大融合,实现科普投入的市场化、社会化。

“政府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并提供科普服务。” 韩凤芹建议,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财政资金,委托企业或者让企业利用淘汰或闲置设备,开展宣传、教育等科普活动。此外,不少企业都设有产品、技术展示的内部场所,这些场所如何为社会所用?浙江省的做法是,将这些场所确定为科普基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利用这些场向公众提供极具特色的科普服务。

科研人员 科研 麻辣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7 中创物流 603967 --
  • 03-21 三美股份 603379 32.43
  • 03-18 亚世光电 002952 31.14
  • 03-14 震安科技 300767 19.19
  • 03-14 永冠新材 603681 10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