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当体制成为特殊利益的俘虏 药价再降19次也没用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 14:15 《财经文摘》
当体制成为特殊利益的俘虏 “再来19次降价也于事无补!” 曾经出掌国家医药管理局财务与市场流通司司长的于明德先生在接受我们记者的采访时,竟然发出如此的慨叹。可见药价问题如此之严重,体制积弊如此之深入。 10年的医疗体制改革,铺天盖地的舆论声讨,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但是,中国的医疗依然问题重重。不仅仅是患者,不仅仅是专家学者,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医疗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医生、医药代表、管理者、监管者……几乎每个人都明了医疗症结之所在,都在指责高药价的黑手给患者带来的苦痛。但是,时至今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仍然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看病贵”必须解决。 强调必须解决,即是没有解决,“问题很严重”。 究竟为什么?一个看来所有人都明白的事情,却穷尽10年之力而不能得到任何有效的解决? 当体制成为借口 体制,目前是遭受诟病最密集的字眼。药厂的人说,自己的利润微薄,高药价与我无关,这是整个医疗体制的问题。 医院的人说,国家财政投入的比重太低,不搞药品创收怎么足以养活自己,不足以养自己,怎么能救死扶伤?归根结底是整个医疗体制的问题。 药监部门的人说,中国那么多的企业,那么多的医院,更多的销售代表,怎么可能管制住药品流通的黑洞?整个医疗体制必须改革。 发改委的人说,13亿人看病贵的问题,事涉繁杂,也只能以一纸降价令暂挡风头了。归根结底是整个医疗体制的问题。 专家学者也说,体制一日不能改革,药价虚高一日不能根除。 但是,当体制成为一种借口,当体制成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俘虏之后,遏制药价虚高必然遥遥无期! 试想,家电行业为什么可以做到市场价格一降再降?厂商的血腥拼杀,卖场的强势出击,他们的目的就是一个,降价以最大化自己的市场份额。厂商与卖场虽然也有利益的激励博弈,但是,均不能阻挡住降价的趋势。家电的消费者一直是市场的强者。 但是,药企与医院的博弈,药价不降反升,而且不是小幅上升,而是大幅上升。从一般的市场角度来讲,每家药企和医院都希望占有药品更大的消费群体,然而,这里市场规律失效,降价扩大销售、涨价缩减市场的经济学原理不再有意义。 药品消费市场可能会因为药价的涨落有一定的波动,但是总体的市场规模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来看,将会在一个区间之内稳定波动。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仍呈现增长之势。因此,对于医院或者药企来讲,药品价格的高低和市场空间并无一定相关性,降低药品价格也就不会成为其扩大市场促进销售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降价不再有益,涨价也不一定成为药品市场的必然。因此,药品涨价必然有其经济学以外的道理。 垄断造就“魔鬼” 其道理就在于药品是消费者(病患者)的必需品,而医院占据了绝对垄断地位,医生则成为药品市场的绝对裁判者。 医院资源的或缺,医生资质的准入,以及其供给的地域性特点,都加剧了医院、医生的垄断情形。垄断地位必然造成垄断价格。 虽然目前有96%的公立医院,但是医疗体制的改革在大幅减少了财政投入后,无疑承认或者认可了其盈利的性质以及经营性的行为。从某种角度讲,市场是一个魔鬼,当被从玻璃瓶中放出来后,肯定会露出“吃人”的本相。 制止魔鬼吃人,绝对不能像渔夫那样,再把魔鬼装入瓶中,投入大海。而要役使魔鬼“为人民服务”。 不过,目前的问题恰恰是出现在“役使”的名义上。 “役使”即是体制 役使的技巧当然重要,但是,假如役使魔鬼的人,因为某种特殊的动机和利益,而歪曲了役使的手段,以控制魔鬼为己所用,损害其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则为祸不浅。 药品价格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恰恰是医疗市场化改革被某些特殊利益集团歪曲利用的结果。所谓的体制之祸,固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全然把药价虚高完全仅仅归咎于此,却有失偏颇。 在药品流通的链条上,药厂处在起跑线上,但也是处在整个链条的最底层。对于药企,除了生产经营以外,上上下下的环节都需要努力打点。新药的审批,OTC药品的准入,社保药品的许可,药品的销售,虽然为己,但是“肥水”往往流到了外人田。否则,中国药品生产企业亏损面也不会达到26.64%的比例。而像华北制药、石家庄制药等一些大型药企陷入困境更是明证。 医院和医生是药品价格不断翻升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核心的一道关口。所有的利益几乎全部集中于此。“医生一支笔,底下万两银”。所有处方药的最终销售,医药代表、医药代理商都必须经过医院和医生。而在众多的药品中,医院和医生首选哪些药品,药效自然不能不顾,但是,“银子”的面子也不能不给。况且,国家又有政策规定医院可以以药养医,情理法都能够照顾得到,大家心照不宣,何乐不为? “特殊利益”的俘虏 此种怪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尽管法律、行政手段“双手互博”,药品腐败依然我行我素。俗话说,富不能与官斗。为何握有法律、行政大权的药监管理部门不能遏制那些显而易见的腐败? 仅仅是体制之过吗? 实质上,药价虚高屡禁不止,是不能也!更加是不愿也! 试问,为何药品降价令发出19道金牌后,仍然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为何旧药变身之后能够以全新药品再次上市?为何本来研发水平低下的中国企业每年竟然开发1000多项新药?为什么招标集中采购实施6年后,弄得医院不满、企业不满,患者也不满? 一个依赖体制生存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存在,正是所有这些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 虽然不能考证药监部门左近存在地下药品批文市场报道的真伪,但是,新药审批数量之多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即使是没有有些报道所称的1万之多,但是药监局官员自己承认的1113种应该是权威数字。对于业外人士来讲,仅仅一个数字看不出任何的端倪,而如果再知道同期的2005年,美国新药审批数量只有81种,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吃惊不小。 有人把中国的新药称为“政策性新药”,其实更准确的称谓应该是“利益性新药”,新药的诞生皆为“利”来,不为“病”生。因应降价令而死而复生的新药,不仅获得新生,而且活得更加滋润,因为新药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空间更加巨大。打着新药的幌子,涨价自然也合情合理。其中,审批者、药企获得的特殊利益不言自明。原国家药监局注册司长曹文庄涉嫌受贿被拘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特殊利益的链条中,官员、药企、渠道商、医生、医院结成一体,药企、渠道商是利益的输送者,医生、医院是利益的制造者,官员是利益的最终操纵者。 所有的暗箱收入都来自于药企和代理商,他们游说官员,影响政策,形成一条“交易政策”曲线,并行于国家的体制改革路线图。 医院和医生,以创收的名义和以药养医的旗号,或索取之,或默许之,钱来钱往,药品进货的承诺必然挟带着金钱利益的潜流,药企、代理商与医生、医院,互为依赖,互为寄生。 行政官员,药业市场的权力股东,掌控着药品价值链的枢纽。明里出台政策,暗里讲究对策。以变应变,以变制变。 不难理解,为什么药价虚高这种颇遭社会深恶痛绝的恶劣现象,屡禁不止?皆因整个药品利益的链条缠结太紧,皆因治人者即治于人者。 体制已经成为特殊利益的俘虏! 本刊记者/张志勇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