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制造困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 14:29 《财经文摘》
中国正在为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工厂所累,这给了它的亚洲邻居们一个巨大的机会。 就像给越南投信任票一样,美国英特尔公司在2006年初义无反顾地决定在这一新兴的东南亚国家投资3.5亿美元建立它的新工厂。然而就在同年,这家美国的芯片制造商又决定将投资额扩大至10亿美元。英特尔公司在8个月之内向越南承诺的投资资金同过去10年在中国的一样多。 在马来西亚柔佛地区,另一个跨国公司伟创力(Flextronics)已经启动了一家投资额为1.1亿美元的工厂生产线,这家工厂主要为美国惠普公司制造电脑打印机。作为世界上最大合同电子制造商之一的伟创力公司在中国已经拥有了规模巨大的工厂。但是,马来西亚成为了它最新的投资地点。 而在越南和马来西亚东面的印尼,为耐克和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生产运动鞋和休闲鞋的总部位于香港的裕元鞋业集团大量地增加在该国的生产。虽然该公司在中国和越南的生产厂的产量也在上升,但是它在印尼的产量却是增速最快的。 虽然这三个公司做出决定的理由各不相同,但结果却是相同的:他们选择避开以异乎寻常速度增长的中国经济,而把工厂设在亚洲的其他国家。选择这样做的当然不仅是这些公司。在综合考虑了成本、风险、客户和物流方面的因素后,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中国并不一定就是最佳的制造业投资地点。 无限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和迅速获得的技术力量使中国的增长看起来是不可阻挡的。实际上,过去每家在美国或是欧洲倒闭的工厂注定都会到中国重新开始生产。这其中许多的工厂已经帮助中国在1993年到2005年间将占世界出口产品的份额增长了三倍(达到了7.3%)。相比较而言,除了俄罗斯以外的每个8国集团成员国的世界产品出口份额都出现了下降。这种趋势与制造业产值的变化趋势相类似。在截止到2003年的10年时间里,中国占全球工业产出的份额增长了2倍,达到了约7%,而同期8国集团成员的份额却都下降了。有趣的是,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份额还在上升。现在大多数产品似乎是产于中国,但是北美仍然是真正的世界工厂。 然而,作为低成本生产基地繁荣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不仅仅是中国大陆。亚洲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和出口商品也在迅速增长。总体来看,韩国、台湾、印度和东盟成员国在截止到2003年的10年内将它们的全球制造业份额从低于7%升至9%以上。它们的出口也实现了全面的增长。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巨人,但是投资现在正从中国向亚洲其他国家转移,这给亚洲其他国家变成制造中心带来了巨大的机会。问题在于它们是否能抓住这个机会。 路途遥远,成本昂贵 里昂证券(CLSA )亚太区市场分析师斯科特·布里克森对于一些新工厂没有将中国作为投资首选地给出了两大原因:成本的上升和公司对于生产基地多样化的自然要求。 迄今为止,中国大部分的工业发展都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上海周边地区和香港附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生产成本正在迅速增长。办公楼租金飞涨,工业用地供应不足,同时公用事业费用继续攀升。所有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工资的快速上涨。尽管有大量的流动工人从中国的内地向沿海地区转移,但过去几年内工人的工资一直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对于管理者来说,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观。 伟创力公司亚洲区总裁和常务董事彼得·谭叹息道:“中国成了自己成功的牺牲品。”他发现很难聘用和留住技术型员工,无论是财务经理还是精通像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和六西格玛(Six Sigma)这类国际生产技术的生产管理人员。高质量工人供应不足引起了频繁的挖人行为和工资的迅速上涨。他说:“中国不再是最廉价的生产基地。” 里昂证券的布里克森先生通过分析亚洲劳工的工资也支持这个观点。上海地区工厂工人的平均工资加上社会保险在2005年时就已经达到了每人每月350美元,深圳的这一数字约250美元。相比较而言,马尼拉工人的月工资低于200美元,曼谷工人是150美元左右,而在印尼的淡则只有100美元。虽然中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正在上升,但是增速在许多行业都比不上工资上涨的步伐。 公司可以选择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将工厂从充分发展的中国沿海地区迁移到成本低很多的内陆地区。实际上,为了促进中国内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从2000年开始已经通过了一些政策。中国本土企业已经率先向内陆转移,同时一小部分,但却是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也随后向中国内地转移。 英特尔就是其中的一个。2004年,它决定投资5.25亿美元在四川省省会成都建立一个新厂,作为它在上海工厂的补充,两家工厂相距1600公里。英特尔公司系统组装和检测部门总经理布莱恩·科兹安尼克表示:公司的决定主要是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中国政府积极地推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因此为英特尔公司提供了优厚的激励措施。在遥远的内陆设厂必然会使出口产品的运输成本提高。但是,科兹安尼克认为这样做是会有补偿的,因为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公共设施成本都要比沿海地区便宜很多。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认为。谭先生的伟创业中国工厂就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省份。他说:“我们没有兴趣到西部去。”因为从那里把产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成本实在太昂贵了。其他观察家补充说,内陆地区管理人才的缺乏要比沿海地区严重得多,并且很难说服海外员工将他们的家搬到像重庆和成都这样的城市,那里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学校寥寥无几。因此许多公司决定宁可去亚洲的其他地区投资。 成本只不过是影响决策的一部分因素。同样重要的还有生产地点的多样化。许多公司已经把它们大部分的生产设施迁到中国,因此并不愿意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日本贸易振兴会去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由于中国存在越来越多的商业风险和不断高升的劳动力成本等因素,日本公司采取了“中国加一”(China-plus-one)的策略,即同时投资中国和亚洲另外一个国家,并且应该考虑把重点放在那个“加一”的国家上。 日本公司可能过于小心了,但是这种不安的心理现在已经被其他国家管理人员所接受。这些管理人员所在的一些公司担心中国的不安定因素,因为中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已经远远落后于繁荣的东部地区。中国官方披露的数字显示:2005年发生了8.7万起骚乱和社会动荡事件,这其中相当多的事件是因为当地政府打着发展的旗号强占了农民的土地。 同等重要的顾虑还有保护主义呈抬头之势。美国和欧洲正越来越坚决地要求中国履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责任。世界上最大的合同鞋业制造商裕元公司在中国、越南和印尼的工厂每年生产超过1.8亿双鞋,其中的大多数销往美国和欧洲。因此,当2006年10月欧盟针对产自中国和越南的进口皮鞋征收反倾销税时,公司迅速地提高了它在印尼的产量。公司发言人叶铭忠说:“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关税和配额情况是我们选择投资地点时考虑的关键因素。”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工资水平。每双鞋要在生产线上经过200多道工序,因此鞋业生产属于高度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中国,这家公司工人的工资正在快速上涨。虽然生产率的提高抵消了工资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但是中国工人的工资仍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叶铭忠先生注意到越南和印尼的工人工资也在上涨,但是劳动力成本仍比中国沿海地区低35%。 另一个实行“中国加一”策略的公司是日本的服装零售商优衣库公司。为了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贸易纠纷,该公司去年决定将中国的服装生产份额从90%减少到60%。这部分生产份额将会转移至公司在柬埔寨和越南的工厂。英特尔公司也建立了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在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中国都设有工厂。 保护知识产权 中国还存在其他风险,特别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国外投资者发现当地公司生产与它们同样的产品,但是却使用了不同的品牌。由于这个原因,医疗器械等行业的许多公司转而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工厂。通常这类公司生产的产品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劳动力成本远没有强大的知识产权价值重要。一些化学品公司甚至已经在新加坡建厂,并将产品出口到中国。这些公司在新加坡更容易获得原料,但同样重要的是他们相信自己宝贵的工业生产流程将不会被窃取。 公司管理人员也担忧人民币升值问题。虽然没人认为人民币会在短期内急速上升,但是人民币汇率的确处于稳步上升的轨道中。自从中国在2005年7月将人民币汇率上调2.1%以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经又升值了4%。专家预测在未来一年,人民币汇率将持续上涨约5%左右,这必然会削弱中国对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投资的吸引力。 当然,成本和风险不是选择厂址的唯一因素。国家基础设施的质量、供应商和当地市场的总体规模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由于这些原因,中国将仍然具有投资吸引力。 英国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制造业教授古玛·巴特查亚(Kumar Bhattacharyya)相信迅速发展的中国国内市场的吸引力将超过成本方面的各种担心。他说:“为什么人们要到印度和中国去呢?标准答案是廉价的劳动力,但是更多的大型技术公司是为了市场。” 当然,纺织业和服装业将会寻找能够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地方,由于工资上涨因素将工厂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然而对于更复杂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来说,国外直接投资很显然更看重的是当地市场,而不是低成本。 任何新兴的亚洲市场都不能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相媲美。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的个人财富仍然非常低,但是大城市正逐渐形成活跃的中产阶级。凭借每年10%以上的增长率,中国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也比亚洲其他国家好,同时供应商的配套能力也一直在提升,中国国内将会形成非常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然而,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提供了相当大的市场。尽管拥有11亿人口的印度比中国贫穷很多,但是印度国内的中产阶级正在形成,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会达到8%左右。到此为止,国外对印度制造业的投资是非常有限的,印度2005年外商投资总额仅为70亿,而中国的这一数字为700多亿美元。印度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极度不完善的基础设施,而它的商业环境也以官僚主义而著称。但是即便如此,更多的国外公司开始在那里建造工厂。 制造业人才 汽车零部件行业是一个好例子,丰田和现代汽车最近不约而同投资印度,以便充分利用那里每年毕业的70万工程学和理科大学毕业生。还有迹象表明:印度的技术人员能将西方国家的高自动化的汽车生产线重新设计,使这些生产线变为更适合印度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装置。连低技术行业也对印度产生了兴趣:裕元鞋业在印度建立了它的第一家鞋厂,原因不是被印度的巨大贫穷和廉价的劳动力所吸引,而是被当地经济特区所提供的税金优惠所吸引。 大多数观察家估计印度制造业的发展落后于中国10年,但是制造业未必能在印度实现迅速或平稳的发展。一个比中国更重视民主政治和个人权利的国家将必然会发现:在完成基础设施项目和进行类似放松劳动力市场管制这样的改革方面要比中国困难得多。 拥有5.6亿人口的东盟贸易集团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实施生产基地多元化策略而决定搬出中国的最大受益者。问题是10个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市场。虽然该地区为以出口为基础的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但是做为一个单独的市场它仍然非常零散。公司希望建立一个工厂就可以服务整个地区,但是许多障碍阻碍了他们的想法。 东盟国家宣布了在2015年以前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大胆目标。自1992年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以来,该地区主要贸易产品关税已经降到了5%以下。但取消非关税壁垒对该组织来说则困难得多,它需要统一众多工业标准和海关规定,并设立独立的机构监管地区贸易和调解争端。 很少有人相信东盟经济共同体能够按照设想实现。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却为这一进程增加了紧迫感。该组织决定率先推进包括电子、纺织、医疗和物流在内的12个领域的改革。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还必须要考虑如何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虽然东盟在2005年吸引的37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创造了历史纪录,但进入该地区的主要是基础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很低。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人员罗兰威林格说:“我对东盟的发展很担心,该地区国家需尽快向更高端的制造业发展,这样做的部分原因是中国和印度在这方面正在迅速提高。” 这一地区也有亮点,新加坡虽然只有约400万人口,但其劳动力都受过良好教育。这个国家向来吸引着需要很高技能和大量研发工作的高端制造业;泰国建设“东方底特律”的努力开始取得成效,计划在去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1吨皮卡生产国。 不过在该地区其他国家,政府的计划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并未采取足够的实际行动。就目前而言,虽然外国投资者感到对中国投资过多而把目光投向其他地区,但这对整体格局不会有太大影响。随着印度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国发展成为更大的市场,东盟国家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否则它们对制造商刚刚产生的吸引力就会逐渐消失。 出处:英国《经济学人》 作者:Nancy Hatch Woodward 2007年1月11日 翻译:符佳林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