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认识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 22:43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主流的观点都认为,“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所以人民币升值对于出口的影响并不大。”我并不想如此简单地看问题,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奇迹”,可能是建立在劳动力投入被低估的基础上

  作者:JonathanAnderson/文

  我写的文章是老调重弹,但是想换一个角度观察问题。

  两年来人民币一直在升值(和亚洲周边国家货币相比升值并不明显,但是兑换美元和日元升值比较明显);这两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也一直在扩大,无论从哪个层面分析增长都迅速,甚至有些经济学家称其为爆炸性增长。

  这印证了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强货币和出口优势紧密相关。

  经济学家和社会精英们都试图向公众解释中国的出口和货币会向何处发展。在他们的论著中,似乎已经一种主流观点:“

人民币升值对于出口的影响并不大,因为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

  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猜出来了,我并不想如此简单地看待这个问题。

  中国制造业“奇迹”

  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呢?从最常见的意义上说,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就是制造业工人的人均产量。从理论上也非常容易判断,把某段时间内的产量除以劳动者数量,就得出一个劳动生产率系数。

  在中国这个系数怎么计算呢?当然就是根据制造业工人的数量和产量进行计算。

  国家统计局同时提供了工业产品数量和制造业工人数量(图1),蓝色曲线代表了1990年以来的制造业劳动者数量;绿线代表了该时期内的工业制成品数量。这两个数量构成了我想要说明的劳动生产率系数。

  这个数据非常有趣,从1990年到2005年这段时间里,中国工业产出的真实增长率达到了12倍(不要吃惊,就是增长率达到了1200%)。同样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制造业部门就业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答案可能让人有些吃惊,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在1990年,中国制造业部门就业人数为1.4亿人,2005年则仅仅上升到1.8亿人,大约增长了30%。

  不妨动手算算,把1200%的产量增长和30%的劳动力增长做一个比较,你可以发现在生产水平上有了多么惊人的变化。再把中国的变化和其他亚洲高速发展国家做一个比较,中国同样以创纪录的优势独占鳌头。

  实际劳动力投入被低估

  然而中国劳动力的投入数量可能并不完全准确,而这对于计算劳动生产率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你能够相信在1995-2003年原材料投入增长了4倍而劳动力投入却一成不变吗?

  中国每年都有大约500万到1000万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就业。从数据上看,在制造业部门工作的人数更多。但是把城市新增就业人数和农村转出人口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其中存在很大的缺口,也就是说不少人失踪了(图2)。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国有企业下岗的工人。这些人的就业情况很让人玩味。

  众所周知,有2500万到3000万国有企业工人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政策变化失去了工作,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重新就业,而且基本上还是在制造业部门。那么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原先在国有企业工作的这些人由于产品过时和企业经营困难基本处于半失业状态,但是在二次就业后他们却不得不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我想,这些人可能应该可以算作是制造业部门的新增人口。

  根据统计资料,中国的制造业在1996年尚占GDP的6%(图3),但是由于政府关闭了那些产能低下的企业,制造业所占比例开始下降。再回头看之前制造业的增长奇迹,难以让人信服。

  有必要对制造业实际就业人数进行调整,把失踪的农村人口和原先的国有企业冗余人口加入计算。我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在从1990年到2005年,制造业实际就业人数增长了不止一倍,这个增长比例才能让人比较信服。

  用工业总产值计算劳动生产率有偏差

  接着我要分析中国制造业系数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制造业产出。为什么?因为从长期宏观经济分析来看,工业生产总值往往都是毫无意义而且有误导性的概念。

  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一个雇佣有10000人的汽车制造企业,承担了包括从零件到成品的全部生产流程,而且承担了整个销售流程,直接把车卖给消费者。如果这家企业每年能够生产两万辆车而且每辆售价1.5万美元,那么人均产值为3万美元/人。

  如果管理者想要进行专业化分工,把这些企业给拆分开,那么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假设这家大企业被拆分成了10个具体的经济实体,每家企业雇佣1000名工人。那么原本整体化的流程也就被拆分开了。玻璃和发动机制造商向整车制造商提供产品,引擎制造商也向车身组装工厂提供产品,最后轿车还要被交给独立的销售商进行营销。

  从宏观经济分析来看,没有发生任何有新意的改变,最后每辆轿车的价格还是1.5万美元。但是从制造业产出的统计来看,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人均产值达到了9万美元/人,比原本的数量提高了好几倍。

  事实上,中国在过去的10年里就发生了这么戏剧性的一幕。

  在中国国内,由于国有企业放弃了某些领域的控制权,大批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更为重要的是,大陆的加工业得到了几乎是疯狂的增长,这些小企业大都只承担产品全球化的某个部分。但是在出口中,它们都被计入产量中,于是造成了出口数额的急速上升。

  如果要科学地计算劳动生产率,那么应该使用工业增加值而不是工业产值来计算。工业增加值相对比较科学地显示了制造业部门的真实贡献。

  在图4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要来得慢得多,但是也更加真实。而反观图1,由于不正确的统计方式夸大了中国制造业部门的贡献。图5则表示了使用这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差距。

  记住我的研究主题是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抵消人民币升值造成成本上升的影响。因此我们讨论的不是劳动生产率,而是切切实实的生产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难以掌握的概念。

  还是继续以汽车企业为例。但这次我假设有两家完全一样的汽车企业,都是雇佣10000人生产15000辆车。假设A企业解雇了9000个员工而B企业采用原有的编制,那么A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倍,而B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则保持不变。但是实际上,两者的产能都没有任何的变化,能够说A企业的利润更高,或者说成本更低吗?

  当然不能如此轻易地下结论,因为我们并不知道A企业为更新设备所需要消耗的成本究竟是多少。这事实上也就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当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的同时,单个资本所创造的产出却在不断降低。所以我认为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并不科学。

  那么剩下的就是最尴尬的结果了。如果认为用劳动生产率来进行计算十分艰难,那么就没有什么办法来衡量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了。

  以上使用了很多艰深晦涩的概念,我就不再继续折磨我的读者了。

  (作者为瑞银

证券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本刊记者齐忠恒/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