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春:中国钢铁消费峰值探讨(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 18:58 新浪财经
徐向春:中国钢铁消费峰值探讨(2)

图2 美国人均GDP、粗钢消费统计 资料来源:财富证券
徐向春:中国钢铁消费峰值探讨(2)

图3 1964—1978年日美人均粗钢消费 资料来源:《1949—1979年国内外钢铁统计》
徐向春:中国钢铁消费峰值探讨(2)

图4 日本人均GDP、粗钢消费量 资料来源:《1949—1979年国内外钢铁统计》,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徐向春:中国钢铁消费峰值探讨(2)

图5 欧美日人均钢积蓄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二)美、日人均粗钢消费量情况

  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于四十年代末完成工业化中期,钢产量于1943年达到8059万吨,1951年突破9000万吨,达到9544万吨,1950年人均消费量达到574公斤。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并完成工业化,第二产业比重由1950年的40%下降到1970年的35%(表4),导致钢铁消费量和产量增长减缓(图2)。1973年钢产量13646万吨,1950年至1973年,钢产量年增长率为1.9%,人均消费量由574增长至711公斤(图3)。

  1973年是钢材消费分水岭,当年爆发石油危机,促使已处于传统工业化增长顶点的发达国家加快进行结构调整,逐步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迅速增高,而这些产业消耗钢材较少,钢材消费量出现明显下降走势,到2003年人均消费量349公斤,比1973年减少了362公斤。

4    19501970年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1950

1960

1970

 

 

第一产业

7

4

3

第二产业

40

38

35

第三产业

53

58

61

 

 

第一产业

26

14.9

8.6

第二产业

31.8

36.2

43

第三产业

42.3

48.9

48.4

 

联邦德国

第一产业

10.4

6

3

第二产业

48.9

54

54

第三产业

39.7

40

43

 

 

第一产业

15.5

10.4

6.9

第二产业

54

50.2

54.4

第三产业

30.5

39.4

38.7

 

 

第一产业

5.7

4

2.8

第二产业

48

47.5

42.7

第三产业

46.3

48.5

54.5

资料来源:王梦奎主编,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

   

  日本作为后起工业化国家,自五十年代中期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化中期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在快速工业化带动下,钢铁消费和产量迅猛增长,1950年粗钢产量484万吨,人均消费量50公斤(图4);到1973年,钢产量达到11932万吨,人均消费量802公斤。1973年以后,由于同样原因,钢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再没有突破1973年水平,2003年消费量603公斤,比1973年下降199公斤。

  (三)日本人均粗钢消费高于欧美国家的主要原因

  日本作为后起工业化国家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对中国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对日本工业化中期的重工业化稍作介绍。

  在已完成工业化的经济大国中,日本人均粗钢消费峰值是最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作为后起工业化国家,采取追赶战略发展经济,在快速工业化阶段,钢铁消耗强度高于先行工业化国家。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于1910—1930年完成了初步工业化,美国于四十年代、英、德、法于五十年代先后进入工业化后期,而日本在五十年代才真正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⑽、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例如1950年日本第一产业比重为26%,欧美发达国家为5.7—15.5%⑴;城市化率37.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表5)。1955年,日本的GNP只为美国的1/15,西德的1/2;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20美元,在西方各国中列第35位。

  经过1945年至1955年10年的艰苦努力,日本经济从战后一片废墟中恢复到战前水平。1955年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18年间日本的年平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将近10%,人均GDP由1955年的268美元增加到1973年的3752美元,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表5    部分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率(%)

 

 

 

 

 

1950

64.4

56

72

37.5

1960

69.9

----

77

62

1970

73.6

70.4

80.0

72.1

  资料来源:祁国燕、曾经颖,一些国家人均GDP从800到3000美元能源、汽车、钢铁消费变化(一),中国经济导刊2003(21)

  1950-1973年,企业设备投资增加了56倍,大大超过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增长速度。在设备投资中,重化学工业的增长尤为迅速。1956-1968年,制造业设备投资增加了4.0倍,其中钢铁工业为7.2倍,汽车工业为22.7倍。从设备投资占GNP的比重看, 1965-1969年日本为1/3,西德为1/4,美国和英国都不足1/5,日本的比重是最高的。

  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推行“重化工业化”政策,重化学工业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1955-1970年,重化学工业各部门(包括金属、机械、化工)的增长情况是:钢铁冶金工业增长了10.6倍,其中钢铁工业增长了9.1倍;化学工业增长了7.4倍,其中石油化学工业增长了12.7倍;机械机器工业(加工组装型工业)增长了21.3倍,其中一般机械工业增长了18.6倍,电气机械工业增长了28.2倍,精密机械工业增长了13.9倍。1970年,日本重化学工业占制造业生产的比重达到了62.3%,其中一般机械工业为7.8%,电气机械工业为8.3%,运输机械工业为8.5%。当时,主要发达国家重化学工业生产的比重是:美国58.6%(1967年),英国57.3%(1968年),西德56.5%(1970年),法国53.6%(1965年),都低于日本1970年的水平。⑿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钢铁需求,1950—1973年,日本钢铁消费量增加15倍,同期西德增加2倍,法国不足2倍,美国、英国增加不足50%。五十年代日本钢铁积蓄量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图5),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七十年代才接近德法英的水平。1960—1970年的10年间,日本人均钢铁积蓄量年增长率为8.2%,同期美国为1.2%,西德2.9%,法国2.9%,英国0.9%。

  (四)中国粗钢消费峰值测算

  根据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来分析,本文预计中国钢铁消费峰值可能发生在2020年前后,人口数量选取2020年的预测值14.39亿(表1)。

  首先以美国、日本1973年人均消费量为参考值,计算消费总量,然后比较中国与两国的具体情况,对消费总量进行修正。

  (1)参照美国峰值测算

  粗钢消费总量=14.39*0.711=10.23亿吨

  当我们选取美国消费峰值时即隐含着一个前提,那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和消费水平与美国是完全相同的。然而实际上是有着巨大差别的。由于是研究钢铁消费问题,本文仅抽取对钢铁消费影响因素较大的汽车工业做进一步剖析。

  汽车工业是美国钢材消费大户,占钢材消费总量的20—25%。1973年美国汽车产量1268万辆(表6),汽车保有量约12480万辆。产量60.3辆/千人,千人保有量593辆。

    

6                1973年欧美日汽车、船舶产量

 

美国

日本

西德

法国

英国

汽车(万辆)

1268.1

708.5

394.9

359.6

216.4

商船下水量(万总吨)

89

1567.3

198

113.4

101.8

资料来源:冶金工业部情报研究总所:《1949—1979年国内外钢铁统计》

  如果按照上述数据,届时中国汽车产量为8677万辆,保有量85333万辆,远远超过目前全球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从能源供应和环境污染两方面来看,均是无法承受的,显然是不可能实现。

  据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产量1870万辆,保有量15692万辆⑴,粗略测算,需消费钢材5292万吨。按照美国参考值计算话,粗略估算汽车消费钢材将比实际消费量多1.70亿吨钢材,折合粗钢1.79亿吨(按成材率95%折算)。扣除这部分差额后,粗钢消费峰值为8.44亿吨。

  (2)参照日本峰值测算

  粗钢消费总量=14.39*0.802=11.54亿吨

  1973年日本汽车产量708万辆,汽车保有量约2500万辆。产量65.3辆/千人,千人保有量241辆。

  同理计算,汽车消费钢材比实际消费量多1.88亿吨钢材,折合粗钢1.98亿吨。

  此外,1973年日本造船产量1567.3万载重吨,占世界船舶产量的一半左右,消费钢材约690万吨。按此产量,中国造船产量将达20815万载重吨,这又是一个天文数字。2005年全球产量为7120万载重吨,中国为1200万载重吨。根据《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提出目标,2015年造船达到24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粗略估算,因造船产量高估而增加钢材消费7600万吨,折合粗钢8000万吨。

  扣除汽车、造船高估部分后,粗钢消费峰值为8.76亿吨。

  (3)成材率提高减少粗钢消费量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世界钢铁工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以标志钢铁工业重大进步的连铸技术为例,在1973年,日本连铸比为20.7%,美国15.5%,中国仅为2.6%。到2005年中国连铸比达到了97%,达到日、美水平。

  技术进步提高了钢材成材率。1973年,日本热轧成材率85.5%(美国也基本如此),2005中国钢材成材率达到95%。也就是说在,1973年消费1吨钢材数量(因为在实际消费中,使用的是钢材而不是粗钢)所需要的粗钢为1.170吨,到2005年为1.053吨,仅为1973年的90%。

  根据(1)、(2)测算,中国粗钢消费峰值为8.44—8.76亿吨。考虑成材提高因素,这一数值减少为7.60—7.88亿吨。

  (4)降低钢铁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

  以上研究是在参考先行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的前提下进行的,应当注意到,随着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国工业化进程有着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自身特点:

  一是在信息技术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美日等国重化工业时期的产业结构相比,我国最大的不同在于,重化工业得到加发展的同时,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技术紧密型产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新技术条件下的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跨越式发展的性质。因此钢材消费强度比传统工业化模式有所降低。

  二是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于2006年2月23日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达3亿,远远超过美国工业化完成时的老龄人口(1967年为1910万)。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明显快于进入现代化,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时,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到1万美元以上,也就是先富后老;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 美元,属于未富先老。

  在经济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老龄化将会给我国带来许多问题,养老负担的增加,将导致社会总储蓄减少,进而使社会总投资下降,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是通过高效钢材的开发推广,节约钢材使用量。钢铁工业不断发展新一代钢铁材料,减轻环境负担,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强度钢材和耐腐蚀钢材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其强度约为目前普通钢材的一倍,使用寿命可达二倍。

  例如使用三级钢筋可以比二级钢筋降低钢材消耗15%左右,四级螺纹钢筋比二级螺纹钢筋可节约钢材30%;H型钢应用于钢结构,可节省钢材15%以上。推广使用钢结构用高强度板,同样采用Q345 钢板,按《高层建筑用钢板》标准生产Q345GJ钢板就比按《低合金高强度钢》标准生产普通Q345 钢板节约钢材10%左右。

  考虑到上述三种情况,中国钢铁消峰值将低于(3)所测算数字。粗略估计,消费峰值为7.10—7.38亿吨,按人均消费量计算为493—513公斤。

  结论:

  (一)中国钢铁需求在未来十几年仍将保持增长,钢铁消费峰值可能在2020年前后出现。

  (二)人均消费峰值低于美国、日本所达到的峰值水平,为493—513公斤,消费总量为7.10—7.38亿吨。

  参考资料:

  ⑴王梦奎主编,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K],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

  ⑵葛岳静,王岳平,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与工业结构变化的特征[J],人文地理1996(3)

  ⑶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2001年报告[K],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年

  ⑷李世俊:钢材市场需求预测及钢铁工业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站

  ⑸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十一五”期间钢材需求预测[J],冶金管理2006(7)

  ⑹金 琳,中国钢材需求增长空间的探讨[J],冶金管理2005(10)

  ⑺陆晓明:《我国需要多少钢》,联合金属网

  ⑻陈佳贵 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⑼崔大沪: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与思考

  ⑽陈佳贵 黄群慧 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

  ⑾祁国燕、曾经颖,一些国家人均GDP从800到3000美元能源、汽车、钢铁消费变化(一)[J],中国经济导刊2003(21)

  ⑿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K],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⒀冶金工业部情报研究总所:《1949—1979年国内外钢铁统计》[Z],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1年

  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5中国钢铁统计》

  ⒂王 鹤:我国汽车工业钢材需求分析与预测[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4(4)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