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世界级的印度大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 17:04 《财经文摘》

  当我们提到美国的德鲁克,英国的查尔斯·汉迪,日本的大前研一这些世界级的管理大师的时候,我们忽略了印度的苏曼特拉·哥夏尔,在欧洲管理宗师汉迪推选出的12位世界管理大师中,哥夏尔占据着分量最重的评语:“短短几年内,世界继续演进。其中一位大师,他的年纪最轻,就某些方面来说,也是最值得探索研究的一位,已不幸离开人世。他就是苏曼特拉·哥夏尔(SumantraGoshal),一位在美国接受教育的印度学者。哥夏尔很有资格担任衔接的桥梁,帮助人们跨越东方与西方的鸿沟。”可惜哥夏尔英年早逝,2004年3月逝世,享年56岁。

  当我们谈论中国人在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型机构所起的越来越大的作用的时候,在我们为章晟曼作为世界银行历史上最年轻的副行长(也是中国人在世界性机构中担任的最高职位)骄傲,在大力推广他的新书《先站住,再站高》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他书中的一些警句,比如,章晟曼说,在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中(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印度人比中国人作出更大的贡献,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各大国际经济组织中,中国没有一个人处于顶级职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大概是三年、五年乃至十年,当这些经济组织为全球经济提供各类服务、进行各种磋商和设计各种游戏规则的时候,作为崛起中的,也许是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的中国,将没有自己的国人参与其中。”章晟曼在书中引用了这段话。

  跟中国人目前的弱势相比,印度人却表现得很抢眼。在世界银行,印度籍国际职员有332人,其中有行级干部,也有局级干部。而中国则只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即便总数上也只有印度的四分之一左右。在其他两大经济组织中,印度也多有人占据高级职位,中国人尚无踪迹。

  章晟曼在接下世界银行第三把手的职位的时候,是因为一位印度裔的副行长退休了,这样也使得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顺利接位,而且这个人也是极力推荐章晟曼接位的人士,他就是卡基(Gautam)。

  卡基的资料较少,更难以寻找到一张像样的照片,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在世界银行工作了30年,并作为印度人的骄傲向世界传递着他的影响力。卡基先后担任过世行中国局局长和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副行长,在世行服务了30年,.现在是J.P.摩根公司的顾问,是好几家大型公司董事会的一员。

  苏曼特拉·哥夏尔:

  春天战略教授

  哥夏尔在巴黎南部的枫丹白露森林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商务政策时发展了他的“春天理论”。一个暑假他访问了家乡城市加尔各答,期间,他发现那里的湿度令人难以忍受和疲惫,这让他想起了在以控制和系统为导向的公司中沉闷的氛围,并与之相比较。随后,漫步在枫丹白露的树木下他意识到,清新的、有活力的森林提醒了他应该在组织中营造更加开放和有活力的文化氛围。从那时起,他开始提出他的“春天理论”,认为经理和管理的方法强烈地影响着文化,并且能创造或者改变他们的组织环境和“当地的氛围”。

  政治家创造了环境,按照哥夏尔的观点,他们没有创造价值:价值来自于公司和经理人。他在访谈中经常提到现代世界已经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这种提高和价值是由商业创造的。从这个角度看,管理者在当今是最重要的职业:他这样说道:“英国电信公司(BT)的管理质量起作用,可能比利率变化1/4更加起作用。如果英国电信、英国化学工业公司(ICI)或者马莎公司被蹩脚地管理……英国就失败了,因为这些组织是经济进步的发动机。一个国家进步的最重要的资源是它的管理能力。”

  哥夏尔1946年出生于印度,在印度石油公司工作了12年(1969-1981年),他获得了两个博士学位,其中一个来自以具有严谨的科学方法著称于世的麻省理工学院,另一个来自于更加注重实效的哈佛大学,此后,他便对什么因素促使组织运转的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的方法是建立在案例研究、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的。

  哥夏尔在1992年成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商务政策的教授,1999年,他开始计划在印度建立一个新的商学院。随着在1989年和克里斯托弗·巴特利合著的《跨边界管理》(Magaging Across Borders)一书的出版,他开始获得国际性的知名度。

  哥夏尔出名之后的大约十年左右,他的焦点从国际战略转移到把人力、创造力和创新放在议事日程最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强调高质量的管理应被作为一种创造社会和道德价值的力量。

  当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V.S. vaiPaul)也是印度人的骄傲,是他们折射出最强盛的世界影响力。他们的著作得到了我们中国大众的追捧,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口口相传。

  阿马蒂亚·森:饥荒派学者

  1943年大饥荒时,生于印度的阿马蒂亚·森还是个孩子,当时他住在孟买,这次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生活和事业。当时饥饿的农民到他祖父家乞讨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大饥荒饿死了300万人,尽管当时印度的粮食总产量是足够维持他们的生命的。森那时就下定决心要弄清楚为什么这个体系在为人们服务上是如此失败。

  于是森着力调查孟买大饥荒,结果发现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要么是直接的,即和自然的交换,要么是间接的,即和社会其他成员进行交换,而大多数的饥荒是因为第二种方式失灵导致的。这种失灵可能有两个原因,比较明显的原因是经济衰退,另一个不是很明显的原因是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下滑带来产品供应不足,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饥荒,这很好理解,但是经济增长中不平等的扩张也会造成农村严重的饥荒。

  孟买大饥荒正是第二个原因造成的,即经济增长的不平等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巨额花费导致印度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物价也剧烈上升。食物价格暴涨,而农村居民收入却没有增加,因为这样,城乡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导致了大量的饥民。

  1933年生于印度桑迪尼克坦,年幼时受到学校创立者Rabindranath Tagore的影响,对世界的饥荒、贫穷和发展理论作了深入研究,并有其独特见解。阿马蒂亚·森曾在世界各国的大学任教,在1997至2004年间,他出任了英国剑桥三一学院院长,现为哈佛大学拉蒙大学的教授。

  阿马蒂亚·森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曾在《纽约书评》上发表文章,评论泰戈尔的诗歌绘画,颇受人们的好评。森与泰戈尔曾有一段故事:森的外祖父是泰戈尔的秘书,在森出生时,外祖父就请泰戈尔为女儿的新生儿起个名字。当时,泰戈尔欣然答应,为他挑了Amartya,意思是“另一个世界的”,并说“这是一个大好的名字。我可以看出这孩子将长成一个杰出的人。”当森在199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印度报纸津津乐道了这一段佳话。他的妻子埃玛·罗斯查尔德(Emma Rothschild)是知名的经济历史学家,她说森喜欢喝酒、聊天和笑,这些爱好是任何非经济学家都可能拥有的。

  移民作家奈保尔

  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移民作家V.S.奈保尔。瑞典文学院称:“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V.S.奈保尔系印度婆罗门的后裔,其祖父作为契约劳工,从西印度移居特里尼达,其父亲任特里尼达《卫报》的记者。奈保尔从11岁开始热爱文学,作为记者的父亲细心鼓励他的写作。

  1932年,奈保尔出生在南美洲的英殖民地:特里立达,印度人的聚居地,他是第三代印裔,对印度残存的记忆是年节时,父母洗手焚香的那一刻,和祖父母交谈时,一些印度语的碎片。他不是繁茂的根系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枝节、一朵花,完全不是,他受英式教育长大,在18岁考取奖学金离开这个小岛去牛津,飞机缓缓离地的时候,第一次看见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岛之全貌,芭蕉树的绿荫,蔽翼在简陋的小铁皮房子上方,裹着沙龙的蚁民四处攒动,碌碌的奔走。那一刻,他决定把与印度相关的一切都从记忆中筛除掉,他要去经历最大密度的生活,获得一切与作家这个头衔相配的生活经验。

  仅仅是两个小时后,印度人的因子就在他体内发作了,他发现自己无法吃下飞机上提供的食物,在旅馆里,他循着香气找到妈妈留在他手袋里的一串香蕉,几乎流着泪把它吃下去……几十年后,他的笔端大多涉及印度文化因子的东西,他的作品主要描绘了印度、非洲、加勒比地区等发展国家的动荡不安,暴力和绝望,以及帝国主义给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体现出了殖民国家本土文化受到的冲击和不彻底的自由感,体现了后殖民时代殖民地人民精神家园的失却,被迫移居为流民造成的失重,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

  近几年,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得到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强力追捧。1962年、1975年、1988年,奈保尔三次赴印度,写下了有关印度的三本书,这就是:《印度:受伤的文明》、《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大师论大师》:汉迪介绍的12位世界级大师中,哥夏尔被描述为最值得探讨、研究的一位,却英年早逝。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先站住,再站高》:作者章晟曼曾是华人在国际经济组织中职位最高者,这代表着中国人争取的一种荣誉,被章晟曼接替的世界银行三号人物卡基,同样也是印度人的骄傲。 文汇出版社

  《以自由看待发展》、《理性与自由》: 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作品,虽然深奥难懂,却也被悉数引进,托马蒂亚·森作为摘取诺奖亚洲的第一人,让人期待中国人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的兴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印度三部曲》:奈保尔1970年代的作品近几年在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口口相传,是“印度热”中追求人情关怀的一种体现。三联书店

  世界级CEO

  英德拉·努伊(Indra Nooyi)

  世界企业界最有“权势”的女人,百事可乐公司首位女首席执行官。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2006年美国商界女性50强中,英德拉·努伊名列首位。这名23岁以前还从来没有去过美国的印度女性,现在已经是美国企业界最显赫的人物之一,她回忆起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不无感慨:“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出生于美国国外的人,你必须比其他任何人都聪明。”

  拉坦·塔塔(Ratan Tata)

  印度本土最大的跨国公司塔塔集团的总裁。塔塔集团这位事必躬亲的董事长在印度是举足轻重的实业家,他是塔塔家族的第四代,1991年开始管理公司。塔塔掌控着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涉及的领域包括钢材、汽车、化工、宾馆、保险和软件。

  南丹·尼勒卡尼(Nandan Nilekani)

  印度信息技术革命的设计师,印度软件工业巨头信息系统科技(Infosys Technologies)创建者,总裁,被《福布斯》杂志选为2006年度杰出商人。尼勒卡尼在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赢得”一个主要角色:他就是那个最先提出世界因为新技术而“变平”了的人。

  阿希姆·普伦姆吉(Azim Hasham Premji)

  印度软件外包业之父,Wipro公司主席,印度第二大富豪,有“印度的比尔·盖茨”之称。作为印度最大的独立软件

开发商,Wipro的国际化程度极高,有十九个海外分支机构,数以千计的工程师常驻美国工作。他已经将数十亿财富投入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慈善资金当中。因此,人们称他为印度的比尔·盖茨。

  拉克什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

  钢铁大王,米塔尔钢铁公司董事长。1950年出生于印度一个钢铁世家,从19岁独立接管家族部分企业开始就意识到,在适当时机收购现成资产比新建钢铁厂要有效率得多。通过收购,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米塔尔快速将自己的公司发展成在世界15个国家拥有20多家企业的世界第一大跨国钢铁集团。

  作者:邱恒明 整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