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企业须有精神支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 01:23 中华工商时报

  张志勇

  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强烈反响。该片透过9个世界大国的历史发展过程,给今天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带来很多思考和反思。历史上9个大国的崛起,那下一个该崛起的大国是谁呢?第10个大国的崛起是中国吗?

  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12月11日正逢中国入世5周年,留给中国W TO的过渡期已过,按照W TO的自由贸易规则,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是连接在一起的,面对中国企业的将是一个市场,是一个世界各国企业在同一规则下的市场,其竞争的加剧是显而易见的。

  入世5年来,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确实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这个重要力量里面,中国的企业是这个力量中间的一支主力部队。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中国企业距离世界级的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每年的世界500强排名,中国企业所处的位置,显然有着很多本质上的区别。而在这样一个状态下,近年来,我们就遇到了资源短缺、环境限制这样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客观条件之下,又采取了一个粗放的增长方式,就使得我们资源和环境的瓶颈迅速地收紧,制约着中国企业今后的发展,而市场竞争在不断加剧。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形成一批有着强有力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如何面对入世后的挑战?关于这样的话题,5年前也提出过,但在W TO过渡期过去之后,这样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此前,中央也深深感受到国际市场将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压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等等,其实都是在使中国企业在应对挑战明确方向。

  大国崛起,我们看到很多共性的东西,科学和教育、科学发明与资本的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断的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自我

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大国崛起》应该说给中国的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打开了一扇了解别人的窗户。

  1921年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只可惜新经济政策好景不长。在列宁去世后,列宁的实践没能继续下去。在列宁时代,国家经济政策有相当的弹性,而到了斯大林时代,高度的计划经济,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他限制资产阶级,限制资本主义体系,以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来积累工业化资金,适得其反。但斯大林有段话,不能不提醒了我们:“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国防武器,那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今天本报所发表的《中国“制造大国”名实难符》,其目的就是让中国企业警醒。

  今年,关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这一责任是多方面的,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如从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发展的大局来思考的话,企业必须要有一种精神来支撑,从而才能实现中国的大国崛起之梦和强国之梦。(12E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