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董事会2005 > 正文
 

董事会:制度后发劣势与2005央企公司治理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 16:16 《董事会》

  文/杨云高 陈锐

  为什么提出2005年为中央企业公司治理年?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概念表述,而是我们结合国内政经大势做的立场性判断。

  央企的使命,与其差强人意的表现,给国资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在短期内
根本扭转央企低水平的经营与治理现状,重树国人信心,那么国资委也就失去了其所应存在的价值。

  中央企业乃至国有企业的改革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实则在不同历史时期,肩负不同的历史使命和含义。在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央企已处于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新时期,须以新的政治和经济眼光来解读。

  从2003年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后国资委成立,到2004年发生的一系列节奏紧密、与公司治理有关的央企事件,都将国资委及央企推向焦点。山雨欲来,这一切的发生,为2005中央企业治理年进行了铺垫。

  已逝的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曾针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历程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过于偏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而对制度的引进和变革却极为忽视。中国在制度上越发表现出的后发劣势,可能会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就这一点来说,中国的国有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2005年,国资委将努力“补课”。

  2004年的预演

  2004年的“郎旋风”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有其必然性。在郎咸平处于风暴之中时,也把刚成立一年多的国资委推上了风口浪尖。本应作为这场争论焦点的国资委,在争论初期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缄默。最后迫于各方压力,才不得不以研究文章的形式做出回应。据《董事会》研究人员了解到,此前,中央高层在北京召见了郎咸平。至于详情,则不得而知。

  这一年,一系列重大事件凸显了国资委的政策新取向,包括在国有法人股转让与流通、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上采取与证监会不同的姿态,公开为央企招聘高管并进行薪酬制度革新,实行央企的主辅分离,叫停大型国企的MBO,推进中央企业整体上市。这些政策风向都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

  在2004年年末,中国网通(行情 论坛)、中国国际航空(行情 论坛)、彩虹集团(行情 论坛)等中央企业在海外的密集上市,可以测试出央企治理的加速程度。

  也同在这一年,中航油、中储棉以及2005年初暴露的中国诚通的公司丑闻,从另一个方向发力,使国资委不得不痛下决心,加快推进完善央企治理的步伐,以降低寻租机会,加强风险控制。

  中国诚通是国资委2004年年中进行董事会试点的7家央企之一。此次出现丑闻尽管为历史问题,但无疑给国资委又一次敲响警钟。

  在7家中央企业新董事会试点之前,如果往上追溯,也会发现中央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一个发展脉络和趋势。

  2003年年底以前,180余家中央企业大都是按《全民所有制企业法》注册的。按计划,这些企业须变更企业注册,由原来按《企业法》变更为按《公司法》,才能进行董事会试点。《企业法》制定于1988年,充满了计划经济色彩,没有公司治理概念,与其相对应的“总经理负责制”也实施至今,种种弊端暴露无遗。7家央企试点的意义,被国资委党委书记李毅中评价为“这是关系到国资委未来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

  重估央企地位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中国改革进程中,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部分的改革成本。而其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和社会稳定付出的最大代价,就是经营上的低效率。因此,片面地将目前国企的低效全部归罪于所有制因素,显然有失公平。况且,国外并不乏国有企业成功运作的范例,比如新加坡的淡马锡。

  这并非暂停国企产权改革的理由。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的产权改革更为迫切。国企产权改革的滞后,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拖累。

  在推动国企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同时,如何保证中央企业在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的控制地位,愈显重要。我们不可能将希望寄托在,通过私人经济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孙中山早年在其建国理想中,就提出了节制私人资本的理念。

  在中国的历史上,社会理念从来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贫富差距的拉大将不可避免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风险。保证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于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企业的地位须以新的眼光进行评估。在产业升级和重化工业趋势下,位于国民经济基础性地位的中央企业,将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

  即使在股市,截至2004年9月底,中央企业控股的境内上市公司168家,股本总额占全部境内上市公司的33.8%;在香港上市的公司53家,流通股股本占香港流通股的18.1%。而香港市场的“大红筹”、国内主板的“大盘蓝筹”,中央企业在股民心目中都是中流砥柱的形象。

  2004年宏观调控实施后,国有与民营相互进退,特别是“国资流失”和MBO大讨论中,对央企的责任也越辩越明。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董事会》杂志2005封面秀

  《董事会》最新封面系列文章:

  中国企业的信托时代

  2005中央企业公司治理十大关键词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亟须解决的三大问题

  中行与建行改制的昭示

  宝钢试验田

  国资委为何放飞彩虹股份

  国有企业治理的国际经验

  淡马锡如何打破国企宿命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央企业新闻 全部公司治理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