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1985年的通胀及其辩论(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7日 10:09 经济观察报

  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在他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一书中,对当时的这个争论和分歧做了一些记录。他提到,当时的激烈辩论中,主张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的开放和搞活,客观上要求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速度超过经济增长是经济本身提出的要求,而且保持货币供应有限的超前对经济增长是一种推动。这派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他们自己提出的 “非均衡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在经济转型的时期,供不应求是常态。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国民就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始终处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状态中,如果政府抑制需求和限制货币供应量,不但不利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且会损害各方面的利益,招致人们对改革的支持的减弱。因此,紧缩的宏观政策是不可取的。不过,吴敬琏教授在这里并没有公开提到谁是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他只是在脚注里把他提到的这些言论的出处做了注释。根据这个注释,它是出自北京大学的学院派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发表的一篇文章。

  与上述观点完全不同,支持和主张实行紧缩政策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主要是,从国际经验来看,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中国的主要改革任务是价格改革,它需要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宏观经济环境要比较宽松,政府的财力要有余地。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果断措施抑制通货膨胀,控制总需求,改善总供给,在经济的体制环境得到治理的条件下,第一批的改革措施才能迅速推进。吴敬琏教授认为,“刘国光是这种‘良好环境论’或‘宽松环境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刘国光在1979、1983和1986年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多篇文章反复阐述了抑制通货膨胀和为改革创造“宽松环境”的必要性。当然,吴敬琏教授本人在这个时候也是积极主张反通货膨胀的。

  在1984-1985年间,经济学家之间对于要不要容忍一定的通货膨胀,以及要不要实行严厉紧缩政策的辩论,对国务院的决策和政策选择当然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的。1985年2月初经邓小平同意,国务院召开了省长会议,要求各地严格控制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的膨胀。但数月内并未见效,宏观形势继续朝膨胀方向发展,经济学家针对通货膨胀的辩论也并未停止。这个特定的时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世界银行发起了 “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即那个著名的“巴山轮会议”。目的就是希望听取国外经济学家对宏观管理的经验介绍以及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建议。但更重要的目的其实是希望这个会议的声音和结论能真正影响对于是否实行严厉的紧缩政策正犹豫不决的中国政府。

  按照吴敬琏教授的判断,“巴山轮会议”使国务院领导坚定了实施宏观稳定政策的信心。吴敬琏教授还透露,会议上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教授的发言起了很大的作用。托宾认为,中国政府应该立即采取 “三紧”的政策(即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紧接着,在“巴山轮会议”之后,1985年的9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对1986-1990年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四个基本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要求坚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保持消费与积累的恰当比例。

  这算是1984-1985年宏观经济政策辩论和“巴山轮会议”的一个非常不错的结局。

[上一页] [1] [2]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