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元凯:改革开放是中国必由之路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7日 10:02 经济观察报
马国川 温元凯,经济学家、金融投资专家。1946年出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73年调入中国科大任教。1977年向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提出恢复全国高考和出国留学制度,1980年留学法国,1982年回国,向中央上书,呼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1984年,专著《中国的大趋势》问世,对当时的中国改革形成了极大的冲击,成为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演说家,被港报称为“中国当代四大思想家”之一,1988年被评为“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之一。先后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主任、安徽省教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参与许多立法的提议,是中国第一部《破产法》的主要提议人。1992年受邀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从事量子生物学的研究。后进入华尔街,三年的银行投资工作经历使其从一个化学家转变为一个金融家。1997年回国,投身于中国资本市场运作,致力于金融策划工作。现任北京南洋林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主要著作有《中国大趋势》、《改革的曙光》、《闯荡华尔街》等。 “不改革就要被开除球籍” 经济观察报:去年是高考恢复三十周年,我们看到有许多媒体在采访你。 温元凯:1977年以前,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是一个想当居里夫人式科学家的青年人,是一个在红旗下长大、追求政治进步的青年人。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我被贴了几千张大字报,被批判为 “反革命修正主义苗子”、“走资派的走狗”。这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震撼。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开始对其产生了质疑。文革结束后,1977年,我给当时主管科技的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写信,反映我在化学基础研究上受到的压制,得到方毅回信鼓励和支持。不久,邓小平复出,提出召开国务院科教座谈会,方毅推荐我参加了座谈会。 经济观察报:邓小平也参加了? 温元凯:对。我非常激动地向邓小平提出恢复高考、派留学生出国等建议,邓小平当场采纳。在晚宴上,邓小平鼓励我说:“温元凯,你是我们这次会议最年轻的代表,只有31岁,你到我这个年龄就要做出更大的贡献。”我把这句话当作我一生的最大勉励。这次会议决定恢复高考、派学生出国,成为一个历史的拐点。1980年我被派到巴黎大学深造,是建国后派往法国的第一批留学生。 经济观察报:你成为那次会议决策的直接受益人。当时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还不多,这次出国对你一定很有震动吧? 温元凯:在去法国以前,我们集训接受教育。当时教育我们说,你们不要一出国就只看到鲜花盛开绿草成荫,其实那里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世界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才是天堂。到了法国,发现果然鲜花盛开,到处都是高速公路,比当时的中国不知道发达多少倍。我们最早是住在大使馆的一个招待所,休息日去逛了附近的一个购物中心,发现人家的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而且法国的老百姓都有很强的购买力,开着车一买就是一堆东西。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共产主义物质极大丰富”,我当时想,欧洲难道就是共产主义了吗? 我在法国认识的第一个留学生是南朝鲜(韩国)学生。他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职员家庭,父母亲攒了一点钱送他到法国留学。在认识他以前,我对南朝鲜的印象就是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以为南朝鲜人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他我才知道,在南朝鲜,一个普通的工人一个月可以挣两万元人民币,只要工作几个月就可以买车。 经济观察报:睁开眼看到了真实的世界。 温元凯:是啊,我终于知道我们是多么落后、封闭,我们根本不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事!到法国后不久,我们看到城区有几座漂亮的高楼,就问法国朋友那里住什么人。我们出国前,北京木樨地有几栋高楼叫部长楼。法国朋友告诉我们,这是我们接收的东南亚难民住的。我被震动了,难民住那么好的楼,你们有钱人住什么楼?他说有钱人都住在郊区,都有自己的别墅。后来我了解到,任何华侨到西方去,只要好好工作三五年,都有条件自己买一栋房子。 从那开始,我对那种极左的、贫困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在巴黎的两年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有自然科学的,也有社会科学的,希望从中找到答案。在法国期间,我还被邀请到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九个国家去讲学,更多地了解了世界。 经济观察报:当时主要是以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身份进行活动吧。 温元凯:由于到过西方九个国家,我就有比一般科学家广得多的阅历。我的一个想法是,我们中国人不笨也不懒,为什么中国还这么落后?关键是体制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改革这个体制,中国人同样可以激发出聪明才智。我婉拒了一些国家让我留下来的邀请,决心回国推动改革。于是我回到了中国科技大学。 经济观察报:当时国内的思想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温元凯:从1980年到1982年,改革思潮已经风生水起,邓小平提出的“不改革中国就要被开除球籍”,已经成为知识分子和最高领导层的共识。当时有一批青年学者出版了 《走向未来》丛书,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社会逐渐开放,人们慢慢知道了洛克菲勒,知道了李嘉诚。农村实行大包干后,农民开始办工厂,出现了第一批乡镇企业、第一批个体户。 经济观察报:变革的思想在慢慢发酵。 温元凯:对。我回到科技大学不久,就给万里副总理写了一封信,倡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实施教学改革,提出八条改革建议。第一条就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创造财富,让社会受益。其他还有改善科技人员的待遇、培养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允许科技人员流动等。我还自荐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教研室的主任兼支部书记。没想到我这封信很快得到了万里热情洋溢的批复。 万里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政治家,他要求安徽省委支持我。所以我很快就走马上任,上任不久就炒了三个人的鱿鱼,其中有一个是造反派,还有两个是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我从国外回来看得很清楚,我们大学教师有1/3以上是不合格的。我的举措自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下转40版 上接39版 经济观察报:在科学技术为经济服务上,有过尝试吗? 温元凯:我们通过为工厂解决技术问题收取服务费。我们很快就为合肥电镀厂解决了技术难关,拿到第一笔收入,大概有几千块钱,当时也算不少了。我们的老师开始有奖金了,比别人拿得多了,待遇得到改善,反过来促进了科研和教学。我当时还推广了一个新产品“赖氨酸面包”,儿童多吃赖氨酸有利于骨骼的发育,有利于长高,很多个体老板借了我的配方做赖氨酸面包,赚了很多钱。因为改革成果明显,我开始被各个大学请去做报告。 “我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经济观察报:从此你的身份不再仅仅是一个科学工作者,而更是一个呼吁改革的社会活动家了。 温元凯:可以这样说。其实在出国前,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邀请中国科技大学的教师给他们讲课,讲新技术革命。我讲的是材料科学,万里带着一二三把手坐在第一排听课,后面是两三百名厅级以上的干部。那一次演讲很成功。省委一把手请我讲了课,各市也都请我讲,所以出国前我已经给各地的政府、大企业干部做了大概二三十次演讲。 经济观察报:这为以后做了铺垫。 温元凯:我回国后的第一场报告,是一家报纸请我去上海演讲,当时在社科院礼堂,听众都是党政干部、知识分子。题目是“欧美九国归来谈中国的改革开放”,报告很受欢迎,影响很大。此后,我应邀在全国两百多所大学、几百个城市做有关改革开放的讲演,受到的欢迎程度超乎我的想象。尤其到了一些西部城市,看到那么多的年轻人渴望了解外国的知识、强烈要求推动社会变革,我虽然非常劳累,但是非常欣慰。 经济观察报:你成了改革思想的传教士。 温元凯:有点像传教士。我当时真的有一种传教士的热情,甚至有一些狂热。我一年大概要讲几十场。有一个小插曲,大概是1985、1986年,北京大学女生评选她们心目中的男子汉——当然是小范围的——第一名是当时的女排教练袁伟民,他率领中国女排三连冠,第二名就是我,第三名是著名的电影明星杨在葆。 经济观察报:正因为影响巨大,1988年你被评为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之一。 温元凯:是《上海青年报》组织的,总共有十八九个候选人,我是其中之一。全国各地投票,是老百姓评的。 经济观察报:你演讲的具体内容都是什么? 温元凯:我当时讲演的主要题目,是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和中国改革的必要性,大意是世界正在掀起新技术革命的汹涌浪潮,人类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我们不能闭关自守,而是要学习所有国家的长处,进取直追,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富裕起来。 经济观察报:1983年有一本名为《第三次浪潮》的书风行中国,几乎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的必读书目。在此之前你看过吗? 温元凯:看过,这本书受到思想解放的高层领导人的赞赏。不过我们反应比较快,很快我就讲了这个题目。 经济观察报:在此之前你一直从事科技研究,对科技的进步可能更敏感一些。 温元凯:我们叫信息革命,而且这种信息的传播正在变成财富,正在导致巨大的社会变革。 经济观察报:这个道理多数中国人到1990年代才明白。不过,我觉得你的报告更多的是从科学角度上去讲中国的变革迫切性,而你的局限性可能也在这里。 温元凯:是有些局限性。我基本上是集中在技术革命和改革的关系,没有谈社会革命和思想革命,我回避了这个问题。 经济观察报:你是有意识回避,还是当时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是特别清晰? 温元凯:两者兼有。当时我的报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社会认同,连保守的老干部也大部分比较认同。因为我是从国外回来的,讲了很多国外的先进技术,是很令人兴奋的。当然也有个别极端保守的老干部反对我。曾经有一个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指责我,说科技大学有一个温元凯是副教授,整天在外面不务正业,到一个县里做报告还要向人家要两千块钱。他纯粹是捏造。但是他很有影响,他的指责对我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后来我请律师告他诽谤、败坏我的名声,更重要的是,我要对这种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进行反击。还有一个美籍华人,是波士顿大学的教授,也是早年“保钓运动”的成员,他指责温元凯号召科技人员开发经济是离经叛道。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