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别人的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 03:31 第一财经日报

  木青

  岁末年初,比氤氲的节日气氛更引人关注的似乎只有一个话题:奖金。盘踞在“奖金价值链”的顶端,投资银行高管和对冲基金经理数以千万美元计的奖金着实让不少人看得眼红。不过,这里要讨论的话题却和这种心态无关。

  奖金源于利润,而利润源自何方?从股票到大宗商品,火热的市场显然功不可没。眼下,投资者的高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被广泛认为是“火热度”的一个注解。大家的风险偏好为何一下子变得如此之高?“用别人的钱赌博”——这是那个因悲观预言而广为人知的经济学家谢国忠的尖锐解读。如果他们赚到了钱,会在年终领到奖金;如果亏了钱,他们只需换一份工作。损失如此有限,人人都愿意冒最大的风险。

  用OPM(Other People's Money,别人的钱)冒险,确实是风险偏好曲线上扬的原因之一。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由于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市场的主要力量(眼下基金热销的“花样年华”表明,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转变),如果不说投资目标相对稳健的养老等基金、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和比例相对较小的个人投资者外,大多数普通个人投资者的资金都“聚合”到了共同基金的基金经理手中。最富有人群天文数字般的财富则或是直接投入对冲基金,或是通过私人银行(银行针对最富有人群的专业金融服务)辗转进入对冲基金;而

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又分别设有专司投资的交易部门。

  “术业有专攻”。让更加专业的人来替自己投资,这符合基本的分工原理,总体而言是一件好事。不过,别人的钱和自己的钱却是不一样的。“经济人”假定暗示,每个人的行为总是试图首先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别人的(尽管也有相当数量的道德高尚者存在)。收益又和风险成正比,如果拿别人的钱去冒险,一般而言,风险偏好会有所上升。而不同类型基金之间收益率的相互比照更会加剧市场总体对风险的沉醉。按照谢国忠的观察:“现在的投资银行已经越来越像对冲基金了。”他的解读很有人性化色彩:当投行的高层看到原先自己手下的“小朋友”去对冲基金后年底奖金竟然比自己多一个零,那下一个行为就是让自己的交易部门向对冲基金风格靠拢。

  如若中央银行以一种宽容的姿态出现在这个故事中,显然会推波助澜。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堆积起大量科技股股市泡沫,和格林斯潘“宽容”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谢国忠笑谈:“现在央行都听金融市场的。”总体而言,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央行对金融市场确实越来越宽容了。

  最后,回到基金经理和华尔街的交易员身上。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的奖金是和截至年底的收益率挂钩的,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到了2006年底全球大多数市场出现了异常火热的局面。这或许还可以解释,为何在一些大宗商品例如金属市场上出现了“不管价格几何,现在就买进,并且一直持有不卖”的投资“新思路”。资产价格总要回到实体经济和基本面价值的附近,回归和远离的周而复始可能就是金融市场的魅力。好在尽管存在种种问题,市场还是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插图/苏益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