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对话郎咸平 为何我说中国没有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 14:08 《中国电子商务》杂志

  为何我说中国没有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对话郎咸平

  尚进/文

  2005年底郎咸平与四川长虹董事长赵勇在演讲会上的舌战,曾经被视作国内科技企业高层代表对于郎咸平长期批判的反击。当我们本以为郎咸平在2006年初会安静下来的时候,他撰写的一本《科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如同冰雹般突然砸向那些始终被高科技光环簇拥的企业,让包括清华紫光、方正这些老牌“中关村”都成了郎咸平的反面教材。这让正在试图借助技术和设计之路,思辨如何技术化提升经济高附加值来发展的企业决策者们惊讶。

  到底为什么朗咸平会如此评判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过去与未来呢?为此,本刊专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

  不养高科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电子商务》:是什么初衷让你萌动写这本《科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写作之初你有没有想过会在企业界和知识界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郎咸平:用科技创新来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这将是摆脱加工制造业业态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要想实现这一设想绝对不是仅仅喊口号,或者运用自己的幻想就能推动的。我实际上从2001年就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我更希望透过《科幻》这本书来抛砖引玉,来看清楚高科技之下的企业发展本质问题。我们提出了诸多数据,在我看来中国根本没有实际意义上的高科技公司,当然很多人对这个结论很有争论,坦白讲这些争论在我意料之中。争论是好事,活泼的思维才能真正的促成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活力。

  《中国电子商务》:你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关村科技,以及清华紫光和方正,你是如何用科学尺度的方法,来判断他们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郎咸平:这三间极富盛名的所谓高科技公司,进行高科技投资时的那种随机式的战略错误,绝对是我们不可想象的,我认为与其说是他们盲目选择了错误的行业,不如说在国内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项目。清华紫光在99年上市之初受到了市场的疯狂追捧,成为中国首个百元股,但其后股价却一蹶不振。匆忙上市之后又分散兵力四处出击,忽视了资金技术的积累,放弃优势的环保业简直是自毁长城。北大方正也一样是迷失在多元化之中。在探究中关村的案例时,基本上都是把眼光放在管理混乱盲目投资上,没有看到即便这些问题能够解决,中关村坚持发展高科技的思路还是会失败,因为中国目前并没有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我的批评者反驳举例说:华旗资讯的数码相机、信威通讯的手机、中星微的芯片、中关村科技软件的中间件软件、曙光计算机、海信的电视芯片等都是高科技产品。但是却没看到我在《科幻》一书中“中华文化不养高科技”所指出的心态。许多企业在进行新产品研发时,往往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寄托在开发产品的结果上,未建立规范化研发流程。这也正是我国很多高科技公司思维的误区。在这种思维影响下,我们忽视了新产品研发的科学性和规律,往往造成企业无法“积累”技术。

  《中国电子商务》:在你看来中国高科技泡沫企业很多,不是高科技的伪科技企业很多,那么你判断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的经济格局?

  郎咸平:在我们的心底,我们是相信奇迹,崇拜奇迹的。根据调研结果国内有54.6%的企业倾向于期望某个研发人员突然间能创造出一个非常好的产品,然后能赚大钱。可在西方却不然,他们只相信规律,不相信奇迹。他们不会倚重于个人的创造能力,而更多的依靠制度的运作。我们总是希望快点创造出一个高科技产品,把它拿到市场上去赚钱,而不重视把其中的规律提炼出来。一个产品研发过程该用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当我们创造一个新产品的时候,我们花很多精力、财力和时间把它研制出来,但市场情况一变化它就卖不出去,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往往是全部重新来过。这就像在做中国餐馆,没有一套程序,你连怎么改进都不知道,这是最可悲的事。所以,我们对低端产品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重复,已经到了欧美的10倍多。

  《中国电子商务》:你在书中提出了七个不养高科技的中国传统文化,那在你看来这是一个民族性的问题吗?是否可以说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追求纯增长,以及近几年对新技术的渴求,都是对于硬性提升的追求,而并不是软性的,精神层面的?

  郎咸平:我们提出了七个不养高科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想提醒读者,这种思维将严重阻碍中国高科技的进步。这些思维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了几千年的积淀僵化思维,如果不能改变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就很难在高科技方面有所突破。这和这几年追求经济发展,追求硬体层面的发展思维不同。我们内地企业的思维僵化吗?我每年到各处演讲,每次都被问到同样的问题:“郎教授,什么行业是有潜力的行业,我们想投资”,难道没潜力就放弃吗?而且各地政府都在提倡科技创新,所用的激励政策大同小异,不外乎减免税收,平价供应土地等等。这些都是思维僵化的例证。因此,我们越早打破僵化的思维,我们的高科技前景就越好,而这也是我在《科幻》书中谈文化问题的主因,也是我在另外一本《思维》书中谈韩日企业思维问题的主因。

  《中国电子商务》:你的著作中重点剖析了联想,在你看来联想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要知道联想越来越成为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样板模型?

  郎咸平:2004年12月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在国内造成了很大的轰动,这似乎是杨元庆这几年工作的好总结。可是我们仔细分析了他这几年的重大决策,感觉投资理念还停留在寻找投资机会的水平。联想在2001年的时候就想做大做强,因此毛毛燥燥的进入了互联网、IT服务业和手机领域,但是今天的时代并不是行业有潜力就足够的,真正与国际接轨的思维应该是学习三星电子、LG电子和现代汽车:第一阶段的科技研发就是透过模仿、购买以及合资缩短和技术领先者的差距,然后将资源放在第二阶段的科技研发。而不是一头栽进去做第一阶段的研发。我们国内所提倡“科技创新”的重要理念,是不是也可以学习韩国的第二阶段创新而不是第一阶段的创新呢?此外,三星所面临的强劲对手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国内厂商很多年都依靠内需市场在遮风避雨,而韩国企业去要时时刻刻面对国际竞争的危机局面,于是韩国人从危机中寻找转机的本领就显现了。他们的做法就是将大量资源放在产品外观的创新,以及流程化降低成本,这才是韩国三大企业成功的诀窍。

  《中国电子商务》:在你的观察和总结中,你认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底缺少什么,能迅速转化为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够主导同时被全球接受的技术标准?能够被国人信任的品牌价值?

  郎咸平:中国新成立的高科技企业和倒闭的企业都很多,一批批“先烈”倒下去了,一批批后来者站起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没看到多少高新科技企业能好过10年的,如果这种现象不断重复的话,可能3年后现在的企业又要倒下去一大批。我们需要的是持续的

竞争力。但是我们的高新企业最缺少的就是持续竞争力。根据我们调研结果显示,64.9%的企业重视技术创新,而只有35.1%重视技术积累。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另外只有15%的企业了解到管理控制才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的关键。其它所谓技术人才(27.1%)和市场需求(43.2%)竟然占了绝大多数。人才和技术只能替产品创造竞争力,但竞争力不是高新科技成功的关键。只有持续竞争力才是关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