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教授不应鄙视基层民众的情绪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 10:42 珠江晚报 | |||||||||
这两天政协委员吴敬琏教授很是活跃,继前两天愤怒地反击了“与利益集团结盟”的媒体猜测后,近日又把矛头指向了郎咸平,说他“捣糨糊”,把改革讨论搞得一团糟,同时也批评了底层声音的情绪化,说诸如医疗改革、国有资产流失、贫富分化加剧、腐败盛行等大是大非的问题,都没有经过认真讨论,网上就出现了很多情绪化的声音,开始‘捣糨糊’”。(见昨日《中华工商时报》)
浏览网络,确实能感觉到基层民众的情绪化日益高涨,比如对改革的评价是“房改是要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要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以“受迫害”和“被剥夺”的心态看待改革利益分配,仇富和仇官的情绪非常强烈,底层意识很敏感,观点很激进——用理性来考量,这种情绪化当然不可取。 但这种情绪却是可以理解的。一个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一个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在书斋中做专门学术研究、有着较深专业素养、各大媒体争着采访的人,讨论起改革来当然能心平气和,话语优势、身份优势和心理优势让他能从容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普通老百姓就不一样了,自己的声音很难发出来,现实生活上又感觉着切身利益的受损,感受着医疗、教育、住房沉重的生活压力,这种情况下,你让他们的话语如何平和,如何理性起来? 就像一个富人感觉自己受到侵害时,常常会理性、潇洒地说“我的律师会找你”,可一个底层老百姓利益受到损害时,他哪里有资本能从容地说出这句话? 我觉得,有“资本”理性的人应该能够包容那些没有资本可以理性、表现出非常情绪化的底层民众,不要总是鄙视他们的情绪化,或者挑逗他们的情绪化,这样只能使社会阶层更加对立,社会冲突更加剧烈。只有精英的宽容和理解,“吃肉者”要体贴“喝粥者”,才能消弭底层的情绪化,改革讨论才能走向理性。 曹林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