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评选 如何体现公共精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 02:13 第一财经日报 | |||||||||
刘军宁 随着11月8日20名候选人正式出炉,“2005年度绿色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 对于社会上名目繁多的评比活动,笔者一般很少关注,因为不少评比都逃脱不了内
所谓公共精神,我理解,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价值观念,它是公共的,而非特定立场导向的;是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一视同仁而非有所歧视的。因此,在价值层面凸现公共性,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公共精神的第二个方面与规则有关,即在于规则的公正性。这意味着,规则的制定过程必须是公正的,规则的内容必须是公平的、透明的,每个细节是充分清晰的、可以预期的。规则的执行必须是公平的,不能任意改变的。用潘岳的话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是一个真正具有“公众精神”的奖。它的候选人名单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评选过程在各大媒体上受公众监督,最终结果由公众通过一套专家设计的程序投票选出。这将是一个完全体现民意的奖,组委会将做到最大限度的透明和最广泛的参与,塑造出最具有公信力的社会品牌。这样的公平精神的确引起了我对这次评奖的很大期待。 另一方面,公共精神毕竟是抽象的东西,需要有一个个具体活生生的反映公共精神的行动来填充。这样,虚与实才能结合,才能把公共精神真正实在化。而潘岳在网络上得到不少人气的情形下主动退出评选,这无疑体现了他所主张的公共精神的一个决然之举。因为他是这次活动的策划组织者,规则核准者,相关人物中知名度最高者之一,所以,他的加入是对公共精神的践踏,他的退出是对公共精神的尊重。他选择了后者。 然而,20位候选人名单的出台和对下一步竞选规则的公示,却又勾起了我对这次评选活动的公共精神和公平性的质疑。首先,在这个20人名单中,有与潘岳背景相同的环保局系统的内部人。这就是太原市环保局局长,他的贡献是,在其任内5年中,摘掉太原市全国大气污染第一的帽子。 尽管他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我认为组委会不应该把他列入候选人名单。理由有二:一是搞好环保工作,减轻太原空气污染是环保局长的分内事。既然是国家公务员,国家给他提供资源,就是让他把本职工作做好。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没有做好,那是失职。所以,他与那些用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等资源在环保领域作出贡献的人不在一条起跑线上。这样的竞争是不公平的。第二,环保局长是环保局系统的内部人,而这次评选是由国家环保局主导的,只要动用环保行政系统的一点点资源,他就必然当选。这对那些没有整个行政系统资源支持的人无疑是不公平的。所以,为了真正体现公共精神,组委会应该主动撤出环保行政系统的候选人。我高度尊敬这位局长在岗位上作出的贡献,但是从公共精神的角度看,他或许是环保系统先进工作者或优秀公务员的最佳人选,却不是绿色中国人物的适当人选。 游戏规则的制定必须公平。否则就谈不上遵守公平的游戏规则。边比赛边制定规则,规则细节不透明、规则任意修改且不可预期,是这次评选活动同样重大的缺憾。例如,如何统计网上投票?用专家匿名评比无疑是公平的,但是事后是否应该公布零点公司的专家名单,以展示这些专家的公信力?用何种方法、由哪些人从288位被提名者中推选出79人(官方报道是89人),然后又推选20人?为什么网上几乎没有得票的人却出现在20人的名单上?为什么当初决定最终10人当选,后来又被改成5人?对所有这些隐藏种种疑团的地方,组委会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从这一连串的问号看,这次绿色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的公正性,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作者为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