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良教授为何要改口 缩小经济学家划定范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 02:05 第一财经日报 | |||||||||||
牛智敬 面对“中国合格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这句话带来的巨大反响,丁学良教授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他接受采访时表态说,他的这个讲法并不包括老一辈经济学工作者……另外,这个讲
丁老师将打击面迅速缩小是有原因的:“我在海外的朋友和同学中,一半以上都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他们当中有相当部分是华人中最优秀的经济学家……我可以很诚实地说,我在这个领域里面收集到的信息,得到的资料都不是外行给我提供的,而是这些华人中最优秀的经济学家提供给我的。” 笔者是经济学专业出身,几年间因参加学校内诸多的学术活动,和国内称得上经济学家的老师们也有一些往来。据我所知,现在能在国内频频见诸媒体的经济学者,多数都是在国外拿到PHD的,或者在国外大学任教了几年,重新回到国内。 如果按照丁老师新划定的范围,可能大概也只有从那些从来没有在国外拿过文凭、从来没有被人称作“经济学家”的学者中评选了。不超过5个,我想,是肯定的。 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洋务运动”,“海龟”与“土鳖”之争至今还在持续。丁老师所说的合格,应该是海归们的标准。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就争论不断:是以原汁原味的西方经济学为标准,还是结合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 不过现在争论已经很少了,前者完全占据了主导权。 到现在,经济学论文中能否提出好的解决办法已经不太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数理推导扎实不扎实,回归模型证明是否准确。而这些,多数都是对以往事实的证明,用一个老师的话说,经济学是“马后炮”。 我是一个典型的文科思维者,我一直在想,以后训练出的学生只懂得推导微积分模型,不懂得看看世间各种大事的关联,以后的中国经济学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作者为本报综合新闻中心编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