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南方周末:银行卡交易信息不应被国外机构掌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 17:55 南方周末

  □钟伟

  银行卡交易信息具有“强制留痕”的特点,非常容易追溯持卡人的日常行为特征,乃至整理出覆盖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真实全貌的基本信息。如果银行卡交易信息掌握在国外机构手中,可能对一国国家金融信息安全带来隐患

  中国银行卡产业在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4年底,我国银行卡数量累计达到7.62亿张,全年银行卡交易笔数为57.49亿笔,银行卡总交易金额达26.45万亿元。目前中国已被公认为全球银行卡产业一块极具诱惑力的蛋糕。当然,近年来国内有所谓银商之争,也有中国会不会步韩国信用卡危机后尘的种种忧虑。但是这些忧虑其实不足虑,当前最令人担心的是中国银行卡产业的金融安全问题。

  第一,银行卡支付体系相关数据的泄露对国家金融信息安全带来的严重威胁,这在西方已经令人忧虑,在中国更是如此。银行卡交易信息具有“强制留痕”的特点,非常容易追溯持卡人的日常行为特征,乃至整理出覆盖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真实全貌的基本信息。在发达国家,政府通常通过个人隐私保护法和金融信息安全法规来限制金融交易信息的使用、存储,以避免国家金融经济运行数据泄漏至国外。

  在美国,政府非常重视跨国界的交易中,保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在保障国家金融信息安全方面,美国制定了《隐私法》、《公平信用报告法》等各种法律法规涉及个人隐私和国家信息安全。

  在欧洲,为抵制美国支付网络在欧洲的急剧扩张,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三国于2003年9月份正式组建了支付处理公司Sinsys。甚至有不少欧洲许多国家的金融官员公开表示,防止美国对欧洲支付网络的控制对中央银行来说是一个政治问题。

  即便如此,危险仍然存在,例如美国近期曾经发生4000万个信用卡账户资料落入网络黑客之手的事件,使得不少美国居民对个人信息安全表示担忧,可能会有1/3的美国居民生活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统计数字,2004年美国公司因数据失窃造成的损失高达500亿美元。目前中国银行卡组织和各商业银行的数据中心基本已经集中到上海进行处理,对他们而言,如何维护客户信息安全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第二,银行卡产业的信息泄露固然是一种风险,更为隐蔽的是,如果银行卡交易信息掌握在国外机构手中,可能对一国国家金融信息安全带来隐患。典型的案例发生在澳大利亚,针对澳大利业储备银行2002年推出的信用卡体系改革,银行卡产业的知名跨国公司与澳储进行了持续两年多的诉讼,严重影响了澳大利亚中央银行对电子支付产业监管的自主权和监管效率。类似的事情在中国某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发生过,其数据库业务外包给一家全球著名软件公司之后,目前该行要获得对该数据库的完整备份和自主管理恐怕是颇有难度了,如何在采取外包服务的同时,保持自身的利益显然是极其重要的,否则对银行而言,其长期发展就留下了严重软肋。

  目前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确需要强化市场化程度,为客户提供更良好和完善的服务,也需要推出更适应不同客户需要的差别定价政策。但银行卡产业的市场化绝对不应意味着银行卡支付体系可以以“市场化”的名义落入跨国公司手中。在中国,一些境外机构正在介入国内银行卡信息处理和资金清算环节,并呈现出将信息处理和资金清算活动向境外转移的趋势。

  应该看到,无论跨国公司的名称如何隐去了商业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国际机构之类的称呼,但其毕竟是承担其母国《爱国法》义务的。因此看来,发卡市场可以充分市场化,但在支付体系和跨行转接业务领域则不宜由外资直接控制,应由中资机构通过竞争和优胜劣汰,为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基础。同时应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境内银行卡发卡机构应在中国境内建立发卡主机及数据系统;境内发行的银行卡在境内使用时,应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并在境内完成交易信息处理及资金清算。国内清算组织的主体必须是中资机构。

  第三,在银行卡产业中国是否需要自身的产业标准和自主品牌仍存争议,越来越多的发卡行意识到标准和品牌的重要性,但“涸辙犹欢”者也并不鲜见。如果中国银行业没有自身的产业标准以抗衡跨国公司,那么中国银行卡支付体系就会沦落为跨国公司全球支付网络的一个部分,中资品牌的衰落甚至消亡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在全球电子支付领域,产业标准和品牌也仍然是银行卡国际竞争的核心制高点,几十年来以来,一直为维萨、万事达等跨国公司所把持。近年来,西方跨国公司急剧加大了对中国的投入,目前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每年要花费掉至少4亿-5亿元人民币,应该注意,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其十几年来的前期投入,总是要通过后期的市场份额挣回去的。如果中国的银行卡支付体系仅仅是跨国公司全球网络的区域组成,那么我们既谈不上产业标准,也很难落实对国内个人支付体系的监管自主权。

  就中国银行卡产业的民族品牌来看,不得不指出的是,虽然中国银联申请了“62”字头的BIN码,但是银行标准卡的发行推广似乎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境。过去一年来,国内银行卡产业的热点是“双币种卡”而不是银行标准卡。从全球看,没有一家单独的商业银行能够形成全球性的强大的支付品牌,国际支付品牌是通过银行卡组织的联合营销才逐渐进入各个国家,形成全球性的支付品牌,因此,只有国内商业银行具有战略意识,理解自身产业标准和品牌的重要性,才能在未来国际银行卡市场中避免被边缘化。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