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的延长集团将统辖陕北所有石油企业CFP/图
在与中石油交锋多年之后,陕西省终于走出关键一步———成立被媒体誉为“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的延长集团来重组省内所有石油资源。此次重组是否意味着石油三巨头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又是否会带来其他省的更多连锁反应?
本报记者 陈挺
走在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的大街上,石油的气味扑面而来。一辆接一辆的油罐车从身边急驰而过。在穿镇而过的永坪河对岸,永坪炼油厂长长的排气管上废气燃烧的火光昼夜不熄。
在这个距延安市以北72公里处的小镇
,陕西延长油矿管理局(以下简称:延长管理局)整个局机关、家属院以及一应俱全的配套设施,占据着永坪河两岸最好的位置。整个小区四周用围墙圈了起来。小区内,植被葱翠、路面洁静,一派安静祥和;小区外,道路泥泞、建筑杂乱;站在小区门前,恍然间一脚踏着两个世界。
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这个隶属陕西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的延长管理局一直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以外惟一具有石油开采权的地方石油企业。
但就在9月14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延长集团)开张之后,这个历史悠久的延长管理局机关内开始弥漫着一种失落的情绪。
新鲜出炉的延长集团被媒体誉为“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事实上,这仅仅是“新瓶装旧酒”,延长集团的出现源于陕西省政府对陕北石油企业的整合战略,它统辖的是陕北(实际上是全省)已有的包括勘探、炼化、销售等所有石油企业,其中就包括延长管理局。
“现在是动荡时期。如果到时候我还是在这个位置上,我会很乐意对你的采访提供帮助的。”延长管理局一位负责人近日在接待记者时态度甚至有点沮丧。自原来的局长赫宇一周前被调离后,管理局局长一职一直空缺。
可想而知,陕西省这一庞大的石油业整合重组计划将触动多少人的神经,而对于早已插足陕北的国内三大石油巨头之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来说,这一消息可能更是振聋发聩。
也许正因为此,就在揭牌仪式上贵宾云集、万众嘱目的热闹景象一闪而过之后,当记者去寻找延长集团时,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永坪,所有被采访对象都不愿透露其任何信息。而在114电话查号台,这家陕西第一大国企、延安第一纳税大户,竟然没有登记。
石油“新贵”为何蜗居旧楼?
9月20日,记者费尽周折才在延安市区南部的一座老旧破败的大楼上找到了这家石油“新贵”。在大楼的正面大门处,是一把锈迹斑斑的铁将军把关。台阶上,积了厚厚一层的灰尘,一副很久无人造访的模样。记者绕过一个挂着“石化招待所”牌子的侧门,转到大楼后,才发现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后门”可以进入大楼。后门过道非常的低窄,人通过时都要弯腰才不至于被磕到头。
整个大楼的一层和三层空无一人,也没有任何的指示牌。加上光线不好,有点阴森的感觉。在二楼,有半层显然是曾经装修过的办公区,与整栋楼的反差十分明显。跨过铁门一打听,才发现这里正是这家企业总部所在地。
延长集团资产超过百亿元,何以如此艰苦朴素?
他们显然是不想引起外人关注,尤其不想引起中石油的关注。
但就在9月18日,中石油一个以中石油规划总院、中石油环境监测处和塔里木油田、新疆油田、吐哈油田等单位和部门组成的安全环保检查团已悄然入驻延安市郊的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的招待所里。
其中中石油位于新疆油区的三家油公司的技术高层齐齐现身延安,让人吃惊不小———和陕北油区一样,新疆油区也是低效油田的“重灾区”:其中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油田的低效油田比例约为60%,塔里木盆地的低效油田比例也占到了总探明储量的50%。
事实上,在过去5年间,中石油与陕西省政府就陕北石油资源的归属已交战数个回合。
1999年2月,陕西省把当地的延长管理局、延安炼油厂和榆林炼油厂重组成陕西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成为陕西省的直属企业。陕西省当时计划,以陕西延长为主体,以合法资质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将延安、榆林市现有的15家钻采公司重组进入陕西延长,实行总分公司体制,作为省直属企业管理。
但就在2000年年初,中石油提出要将陕北的地方石油公司收归该公司所有,未果。
两年后,陕西省政府向国家经贸委打报告,反对中石油介入,提议以陕西省政府管辖的延长管理局为主整合陕北石油资源,组建区域性股份石油企业集团。
几乎同时,中石油也向国家经贸委上书称,陕北地方石油企业不能走省内重组路子。中石油这次甚至要“一锅端”:除了原先要的各区县的石油公司资产外,他们还想把包括延长油矿、延安炼厂、榆林助剂厂等资产在内的陕西延长,“整体无偿划入中石油”。
针对中石油的意见,陕西省火速公关。2003年1月,陕西省再次向国家经贸委提出坚持“省内重组”的意见。
经过几个回合的交锋,今年年初,陕西省政府悄悄成立了“陕北地区石油资源重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与延安、榆林两市就重组事宜进行谈判与协调。而陕西延长也于今年4月20日对所辖的延长管理局、延炼集团等公司的资产进行核查,为重组做好各种准备。
对于陕西省的“省内重组”模式可能带来的“后果”,此前,中石油曾在一份递交给国务院的文件中提到:前几年,甘肃的华池和环县、宁夏的盐池县等周边地区,都开始效仿陕北的做法,相继成立了一批县钻采公司,抢占长庆油田的区块和油井,非法打井采油。
经过治理整顿,目前这些县虽然停止了开采活动,但是仍再要求划定区块,由地方打井采油。
而四川和黑龙江大庆地区也相继发生过这种类似的情况。
在历年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期间,新疆自治区、宁夏自治区的代表,都以陕西为例提出了地方参与当地石油开采的提案。
所以,“我们认为,如果陕西地方石油企业实行省内重组,很可能会引发全国其他省区的连锁反应,导致全国范围内石油开采的混乱局面,其后果不堪设想。”中石油在报告中这样总结道。
今年以来,在“西气东输”的源头———新疆库车县,当地民营企业与中石油的开采权纠纷不断,双方打官司打到国务院。7月,国务院组成的调查组正式进驻当地进行调查和调节。
“鸡肋”变“黄金”
陕西省的油气资源如今成了众人觊觎之物,而谁能想到,就在10年前,这些油气资源还被视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陕北是中国陆上石油的发祥地。1905年清政府在延安创办“延长石油官厂”,至今正好100年。但陕北地区的油藏规模小、地点分散、油层低渗透,属于“低效油田”。所以,从打出中国第一口油井起,采油业绩一直不好。在1990年代早期,延长管理局的原油年产量一直在40万吨以下。
1958年,作为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当时的石油部就把作为中央直属企业的延长管理局下放给陕西省政府管理,希望能够“以油养油,滚动发展”。1966年,陕西省又进一步把这个局下放给延安地区管理。延长管理局由此成为了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以外惟一具有石油开采权的地方石油企业。
此后,虽然国家石油工业体制几经变革,但延长管理局一直合法、低调地存在着,隐在深山少人知。而在1998年进行的国内第三次石油工业体制改革中整顿小炼油厂时,延长管理局的永坪炼油厂、延安炼油厂(延炼集团前身)等三个陕北炼油厂也被网开一面,保留了下来。
就这样,在陕北,中石油的长庆石油管理局和延长管理局两个采油主体同时存在。双方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30多年里各自相安无事。
1986年9月,为了搞活陕北油气资源、支持老区建设,时任国务委员的康世恩提出了让陕北地方政府参与石油开采的新思路:要求把原来打过井、而又拖在那里不起作用的区块对外承包,并“允许多层次承包,一直包到县、镇、乡”。
为此,到了1990年,陕北有油的各区县就相继成立了国营的钻采公司。而在1994年4月,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中石油的前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开发陕北地方石油资源的协议》。决定从中石油长庆管理局登记的区域范围内划出约500平方公里,延长管理局则从自己登记的区域内划出约580平方公里,共1080平方公里的石油资源区块,交由所在地市县组织开发。
但在1990年代后期,中石油勘探发现,陕甘宁盆地油气储藏量为190亿吨。而2003年9月,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宣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世界最大规模的综合矿物能源基地———在这个占地达37万平方公里的盆地里,石油总资源量达到85.88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10.7万亿立方米、煤炭的储量则高达3667.08亿吨。其综合能源折算当量达到世界第一。
由于陕北斜坡的面积虽然只有9万平方公里,但油气资源量则占到了整个盆地资源总量的80%。为此,陕北将成为仅次于大庆、胜利油田的第三大油气生产区。
2002年,中石油在一份报告书中称,“如能将陕西地方石油企业整体并入中石油,对陕甘宁盆地实行统一规划,到2010年,其年产油气当量预可达到3500万吨以上,有可能成为与大庆并驾齐驱的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
2004年陕西省完成原油产量1308万吨,一年中曾7次刷新月产纪录。在全国12个年产百万吨以上原油省(区)中居第四。
同时,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曾经度日维艰的陕西省地方石油企业,如今个个变得雄心勃勃。如曾经只有一套从加拿大引进二手炼油设备的延炼实业集团公司,2004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4.3亿元。排在2004年全国“1000大”工业企业中的第167名,在全国的石油行业中排名35名。
同样,市县石油企业们也不示弱。在去年陕西地方石油企业生产原油720万吨中,其中由14个区县石油企业生产的原油为400万吨,占据了55%的比例;而在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上缴税金和实现利润中,所占的比例甚至更高。
所以,这些分散于14个区县的1080平方公里的区块产权归属和石油钻采公司就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
谁更应该开采?
陕西省这次成立延长集团的举动,让中石油几乎有点措手不及。对此,中石油的一位内部人士气愤地表示:“那些油田很大一部分是我们长庆油田原来花了很多钱探明的。而且很多都是油藏比较浅、产量比较高的油田,他们这样说占了就占了,太过分了。”
但中石油对此却无可奈何。因为这次行动只是陕西省国资委的一次正常的企业重组行为。不涉及相关的产业政策———重组主体用的是延长管理局,它是国内四家具有合法油田勘探开采权的公司之一。
所以这次新公司的全称就长得有点拗口——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长油矿管理局)。“因为在勘探开采方面,只有延长管理局有这个资质。但以后延长管理局实质上就不存在了。它和延长集团将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延长管理局上述人士介绍。
为了确保这次重组,陕西省一方面非常高调地在延安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并请出新华社来助阵———除了对外发布重组消息外,还陆续刊发有关陕西省石油工业发展现状的新闻稿子;但一方面对于“计划外”的媒体,则一律封锁消息———他们也在忐忑不安地试探各方的反应。
这些年来延长管理局和陕北地方石油公司在原油勘探开采上的良好表现,使得陕西省在这次博弈中得分不少。陕北地区的地方原油产量1980年以前只有两三万吨,1985年也只有10万吨,但在去年,这个数字已经到了720多万吨。
陕北地方石油企业的成功在于它们能够耐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开发这种规模分散、质量不高、产量较低的“低效”油田。在投入上,它们一方面加大新区块的投入,一方面在老区块上锲而不舍并连获佳绩。仅延长管理局每年新增地质储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先后发现了12个新油田,目前登记的储量突破10亿吨,探明储量在全国排名上升到第10位。
在勘探技术上,他们以“土洋结合”的方法,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探索特低渗油田开发的新路子,使油田采收率提高到26%以上。而通过全面推行投资小、占地少的“反九点”法注水开发模式,使得油井管理和运输更为集中,减少了土地征用和资源浪费。经济、环保的双重效益也得到了提升。
对此,国内著名石油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戴金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本来他们的产能很低,但现在他们的产量越来越高了。除了经营管理的办法外,还有是在勘探方法和技术上的创新。尤其是低效油田的勘探技术上,他们用了很多很土但非常实用的方法。大家都对他们评价挺高的。”
戴金星所指的“大家”是由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组成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项目终审会”的评审团专家们。9月8日,评审团通过了延长管理局送审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矿权区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项目终审,并给予这个项目“优秀成果”奖。
专家们好感的背后,是除了大庆和胜利油田之外,中国约一半左右的油藏都是属于低效油田的实情。而国内的前几大石油公司们宁愿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油,也不愿意在勘探上加大投入的原因也在于此———根据《中国企业家》记者此前在新疆的调查得知,中石油由于担心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对于开采成本高于4.5美元/桶的油井,一般会自动放弃。
同样,据2004年国土资源部的一份调查表明,在对2003年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查开采进行年检时发现,最低勘查投入不足成为首要问题。875个勘查年检项目中有55%的项目未完成最低勘查投入,有36%的项目没有任何的实物工作量的投入。尤其是在西部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中石油在西部地区持有的127个探矿权,有106个没有投入勘查资金。
一方面国内连年发生“油荒”,一方面却是获得了油价飞涨带来暴利的各大石油公司们在持续减少勘探的投入。
陕西省此前向国家有关部委打报告中就曾指出:中石油虽然抢先登记了陕北地区绝大部分石油资源,但有很大一部分未开展任何实质性的勘探开发。造成一方面中石油占据了资源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延长管理局资源严重短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