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到贵:中国高收入群体变身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14:3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见习记者 章 宁 汽车,游艇,飞机……当富有人群的奢侈玩具以纵横海、陆、空的气势立体扩张时,很容易让那些尚未搭上财富快车的“穷人”产生这样的想法:张扬、奢侈、挥霍无度——这就是“有钱人”的标志,“有钱人”的生活方式。
但怎样才叫“有钱”?一般人对这个概念很含糊,事实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尺度来为中产、富豪度度“身财”。 前不久,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受招商银行委托做了一个调查报告,题为“中国都市高收入群体理财综合指数”。首先,报告为中国都市的高收入群体做了一个标准化界定,财务评估基本与国际接轨,是以美国中产阶层为参照依据。其次,报告公布了与高收入群体投资理财相关的数据。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结论包括:大都市高收入群体的投资,普遍处于比较保守的状态,子女教育、房地产投资相当受欢迎,但一些风险较大的投资,诸如风险投资、期货、企业债券等等,则相对比较沉闷。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对照,广州还相对活跃一些。而就总体投资趋势而言,2005年的数据相比2004年也是有所下降。 看来,大都市高收入群体——也就是通过标准化界定的这群所谓“有钱人”——他们并非想象中的潇洒大胆,花钱如流水。而从他们的理财习惯可以看出:这群中国都市的富人,正逐渐向着一个更高的层次“变身”…… 从“狼”到“羊” 零点公司将“有钱人”明确定义为“高收入群体”,资产于50万元人民币以上。是以美国中产阶级为参照,以实际有效投资资产相当为准的。这样的人群“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及沿海开放城市,以及金融、IT、电信、房地产、贸易以及专业人士发达的城市。他们约占这些城市总人口的5%。尤其以东部所形成的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经济圈内为最多。” 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多少人为了赚钱而不顾一切,有大锅饭要砸碗,海上的要“下海”。当时我所在的中学有两个数学老师辞职去了深圳,为买股票通宵达旦地排长龙,你挣我挤地向窗口拥……后来他们都发了财。邻居家三个孩子大学毕业后放弃分配,全体奔向南方淘金……财富的召唤曾经让人如此热血沸腾,甚至不惜抛家弃口,只为了要做个“有钱人”。 如今,终于有钱了,但这些“有钱人”把他们辛苦赚来的钱都用在哪里呢——买N幢房子,讨个好老婆,然后再寻思着怎样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或者国外去念书……求稳定,求安逸——这就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有钱人”的想法。他们似乎丢弃了当初那件为了求财而不得不披在身上的“狼外套”,减掉眼神中的凌厉锋芒,变得越来越低调起来。 难道,真的像俗话所说的,是“财多身子弱”? 根据已经连续4年的指数调查,零点公司董事长袁岳表示,高收入群体目前最关心的四个话题是:社会治安,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国际经济与国内投资环境。 在拥有一定财富后,都市高收入群体并非像过去的小农意识那样抱守钱财,赚得再多也最好一分钱不花。而是谨慎、小心地花钱投资,表现出一定理性。在热火朝天的消费时代,为什么在中国高收入群体中会出现这样的趋势?由数据结果分析,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如今的大都市高收入群体越来越关注家庭生活,在构建了高品质的幸福生活后,自然表现得倾向于稳定,包括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环境,因为维持目前安定的生活水平,比赚取更多财富更有吸引力以及现实意义。其二,都市高收入人群对目前的投资环境还存在疑虑,处于谨慎观望的阶段。 从“富”到“贵” 国内高收入群体普遍的消费、投资习惯是怎样的? 正好在网上看到一篇小文章,很具典型性:“昨天我女朋友突然提出让我给她买台车,说:‘你整天开车上班那么舒服……2006年要是再挤公交上班可就太没面子了。’想到女人刚学车时都很莽撞,不如先买二手的操练......她马上就急了:‘不行!公司里开车的女孩全开新车和好车,凭什么我就是二手的?她们的男朋友并不比你有钱!’” 消费不是自己的真实需求,而是为了“面子”,为了“别人有的,我也得有”,为了“显示不比别人没有钱”,都是相当普遍的新富阶层的消费观,即:不知道,甚至没想过自己需要什么,却非常在意别人有什么。 前两年冯小刚有部贺岁片叫《大腕》,结尾时把观众带入精神病院,里面有个精神病人,一直在喋喋不休地强调:“只要贵的!不要好的!”全国人民顿时有说出心里话的感受,成为新一年非常流行的妙语,这就是“富”的内涵了。所以会出现奢华、艳俗而有价格高到离谱的房地产物业,有的楼宇甚至以金箔覆盖全身,显示财富的欲望已经达到疯癫的状态。 而现在,这种情况正逐渐改变—— 广告,作为复杂变换的消费市场的最敏感的体现者,往往很能体现当前有能力消费阶层(一般中高消费品的主要目标受众即“都市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特征、消费心态。近几年,以三口之家为主角的广告充斥电视画面,从方便面,到等离子,到商品房,这些不约而同的广告策略证明了家庭观念在中国有能力消费阶层的普遍提升。关于家庭问题,零点公司的袁岳还提到一个“太太理论”,指出富有阶层的“二道”赚钱、消费模式都与太太息息相关:老公辛辛苦苦地由外面赚来钱,然后放在家里,这是第一道收入;至于收回来的钱该怎么投资,变为第二道收入,或者怎么花,一般都交给太太去打点。这是袁岳在大量调查基础上提出的观点,说明目前中国的高收入群体具有“家庭生存”特征。既然家庭这么重要,如何令这个家庭稳定幸福无疑成为高收入群体的重要关注点。具体表现在投资上,就是子女教育、房地产成为普遍受追捧的投资项目。 高收入群体的投资主要还与投资环境密切相关,诸如税收、管理或腐败等问题,都对投资消费有一定影响。当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人们倾向于把钱换为可保值的东西贮存,比如黄金。近期黄金价格涨幅比较大,也是对富有群体投资消费欲望降低的一个佐证。 理智消费和理性投资的趋势以及产生的原因,暗示着中国高收入群体开始表现出由“富”到“贵"的过渡。 “富”与“贵”一直都是两个概念。传统的看法是“富”可一蹴而就,说得刻薄点,就是一个人可以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而要想做到“贵”的标准,则至少需要3代。 从“New Money”到“Old Money” 威汉整合传播机构总裁陈一枬女士说中国的富有阶层大多为“新富”,“就是我们所说的New Money,与Old Money,即我们所说的‘贵’,是有区别的。他们有着非常不同的消费习惯。” “New Money关注品牌、价格,希望以昂贵的、好牌子的物质来提升身份。Old Money则不同,他们特别关心品质,消费呈两个极端,为了好的品质再贵重的物品也在所不惜,但是如果性价比高,再便宜的东西也会买,他们不会拒绝很便宜又实惠的产品。” “贵”不同于“富”的显著区别在于不仅仅与金钱相联系,有时甚至不会非常富有。“贵”更多地与建立在稳定经济基础上的情感和文化相关联——换言之,“贵”的层次高许多,重点落在“文明度”或“自觉性”上。 即使是从事文化事业的精英阶层,如果仍然采取低底薪、计件式的多劳多得制,也只能被戏称为“蓝领”,与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人没有区别,都还是把工作当成挣钱的手段。如果是高底薪制,完全依靠高度的自觉性和对工作的热忱来工作,那么能够享受这样待遇的就是有“贵”意味的精英,因为他们是为个人梦想或追求,实现个人价值,也是为社会责任而工作,而不是“为区区五斗米折腰”。 传统的“贵族”大多不需要劳动,甚至以工作、经商挣钱为耻,完全依靠家业或政府支出(如江户时代的武士),以一种非常稳定、悠闲的方式生存。英国传统的绅士教育体制,正是“贵”字的集中体现:小孩子从小送到条件艰苦的学校,锻炼隐忍的能力、强健的体魄,培养优雅的举止,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为合格的家族财产继承人,结果也教育出孩子健全的人格和高贵的气质。所以“绅士”虽然不是头衔,却是不可以乱叫的。 根据“富”和“贵”的不同特征,“中国都市高收入群体理财综合指数”中界定的“中国都市高收入群体”,已经具备了一定“贵”的特征:首先他们有高尚职业,经济稳定;其次他们追求以稳定为主题的家庭幸福,尊重女性——即太太,关心的是子女成长,而不再是充满冒险精神的财富寻觅之旅。 相对于如何想方设法地敛财来说,如何把自己的财产合法、顺利、尽量损失少地过给下一代,才将是目前的都市“新贵”们要经历的新挑战。 “3代出一个贵族”——这是传统的看法。不过陈一枬女士比较乐观:“现在看来,中国人做什么都非常快,要成为Old Money很有可能不再需要3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