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为未来做好准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14:02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何 帆

  2005年中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和低通胀的黄金组合:GDP增长率将保持在9.4%左右的高位,但是至今为止并没有明显地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尽管有很多预测指出中国经济将由热趋冷,但我们相信2006年中国经济仍然可以维持高速经济增长。做出这一预测的一个关键是,中国目前的财政状况非常良好,即使出现了某些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政府仍然可以
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否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的扩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担忧是没有理由的。中国目前的债务与GDP比率仅为26%,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逐渐下降,2000年为3.6%,2003年为2.8%,2004年为1.8%。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财政状况都是健康的。从长期来看,只要GDP增长率高于利息率,适度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导致债务负担的直线上升,而是会在一段时间之后减少。这好比一个处于青壮年的年轻人,他的收入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职位的提升不断提高,但由于要结婚生子、买房买车,支出非常大,一个理性的选择将是向自己的未来收入借钱,把未来的收入转移一部分到现期消费,这样他的生活质量能得到最大的提高,只要是适度的借贷,就不会使得他今后债台高筑。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否会导致

中国经济过热?当前,中国面对的问题是失业现象严重、通货膨胀下降,这些现象均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可能高于现有的水平。只要经济增长速度和潜在的增长速度一致,那么再高一些的经济增长对中国经济来说就会是值得庆贺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
人民币汇率
政策已经开始调整。从理论上讲,
人民币升值
对中国经济是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的。升值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从而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负面影响。升值还会恶化中国的收入分配。因为升值使得国外农产品进口增加,国内农产品因此会受到冲击,农民收入下降。由于农民增加收入的另外一个来源是到城市打工,尤其是很多农民是到出口企业打工,因此人民币升值引起的出口部门萎缩也会影响到农民的收入。但幸运的是,即使有人民币升值导致经济下滑的可能性,财政政策恰好可以缓解这一负面影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尽管如此,许多经济学家仍然担心未来出现财政危机的可能性。这种担心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和过去依靠银行信贷隐形地为政府融资的方式相比,公共支出项目更富有透明性,其内容和执行程度更容易被监督和管理。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一方面扩大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增加对政府财政的监督。

  如果我们同意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那么增加的支出应该用于何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应该投资于那些能够为中国的未来经济增长创造潜力、能够为建立和谐社会构筑基石的领域。公共投资不应该再被造成巨大浪费的形象工程和重复建设挥霍掉,而是用于那些过去投入不足的健康、教育等公共产品。从宏观政策的角度来看,这种增加的投资会带来居民储蓄的下降,居民减少储蓄的同时会增加消费支出。当储蓄和投资的缺口减少之后,也有助于减少中国的贸易盈余。

  从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前景来看,中国是实现经济腾飞还是蜕化为廉价的世界加工基地,取决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能否不断升级。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在教育方面增加投入,这样才能将现在那些在出口企业、建筑工地、餐馆和洗脚店工作的年轻人从非熟练劳动力转化为熟练劳动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很快就将失去,如果不能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前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们可能将永远失去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

  中国目前所走的重化工业的发展道路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为了调整发展战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是极为迫切的。过去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需要“赔偿”。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率难以给人民带来切实的利益。

  建立和谐社会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政府投入真金白银,掷地有声。消除贫困需要增加政府的投入,解决城乡差距需要增加政府的投入,减小地区差异需要增加政府的投入,大规模的城市化需要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提供……

  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8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为美元资产。中国经济增长积累的财富通过外汇储备的积累投资于美国的国库券,为岌岌可危的美元提供了支援,但所得到的却只是微薄的收益、不确定的前景和美国国会里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华论调。这种不正常的格局需要改变了。为自己的未来投资吧。如果教育的价格仍然是高昂的,如果教育的内容仍然是陈旧的,如果教育的机会对公民仍然是不平等的,如果健康仍然是一种奢侈品,那么中国的比较优势,即年富力强和不惮辛苦的劳动力将会逐渐萎缩,产业结构升级将无从谈起。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一个没有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国家将会发现自己的人民劳碌一生,仍然是在艰辛和劳累中讨生活的命运。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Email:fhe@263.net)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