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我们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14:0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张逸之

  淡马锡终于如愿成为了中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虽然持股比例减半至5%,付出的代价却不比苏格兰皇家银行(RBS)财团高出多少:每股不超过1.2元。后者的入股价为1.18元。

  与几遭汇金公司拒绝并一度引发“银行贱卖”乃至“金融安全”大讨论的淡马锡相
比,貌似沉默的表象下,RBS财团的道路也平坦不了多少——由于回收权和转卖权的分歧,银监会两度驳回了它入股中行的申请。

  中外多方的博弈最终在数轮试探和迂回后取得平衡。

  一方以利,另一方亦以利,这是亘古不变的谈判规则。

  区别在于,外方的获利目标更直接,既要市场,也要股权投资收益;中方的出发点是改善银行公司治理,而归根究底仍是逐利,谁也不愿看到旧机制滋生的数万亿不良资产再度出现,它们令四大行辛苦赚得的历年利润积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值得关注的是,利与利的博弈关系中,日益强大的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未成为博弈的第三方。

  投资银行股权不赚钱?

  交通银行(3328.HK)和建设银行(0939.HK)成功登陆H股,挂牌至今,交行每股价格上涨已逾1港元;建行虽然在招股时被非议定价过高,但上市两个多月涨幅照样超过了20%。作为战略投资者,汇丰和美洲银行等境外大鳄在上市之前,利用较低的“批发价”饱餐了一顿;而随着股价的节节攀升,他们的口袋更如吹气球般不断胀大。

  至少在账面上,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利润。而且在

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势头下,随着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不断优化,外资短短三五年的锁定期,最多也只是一只“金手铐”,捆绑利益,限定一下投机交易而已。至于是否在N年后出现资产大幅缩水,如今连外资自己也未必信以为真。

  那么,“为什么饕餮盛宴中没有我”?民营资本会问。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费点笔墨。

  其一,国有银行沉疴难愈,改制上市既定方略,最为核心的并非短期利益问题,而最后锱锱必究,更多是微观谈判环节。相关产业曲折道路证明,“关起门来搞改革”效果毕竟不佳。在金融业开放在际,“师夷所长以制夷”,并把他们和你捆绑在一起,迅速学习,则成方略主体。其他诸如竞价更为充分,以获得更多短期溢价效应,则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

  其二,同国有资本一样,中国民营资本一样缺少做好商业银行的履历。面对“许胜不许败”的“背水一战”,指望民营资本,不能不令决策层三思后行。

  由于民营资本历史时限不长,普遍存在的投机行为和短期经营,对金融行业来说,似乎潜藏大患。由于行业特殊,一旦产业风险转移至此,其破坏扩大作用不止10倍。之前发生的多起参股金融企业失败案例,可窥一斑。

  所以,多年来,银行业准入管制一直极严,即便是股份制银行,也很少有民营资本参与,更没有成为主体。那么,在规模更大、影响更为广泛的国有银行领域,指望决策者突然转变思路,实在没有多少逻辑的连续。

  而且,在具体引资执行上,多是银行高管,具有官员气质的银行家们既不愿冒险,似乎也懒得与之为伍。

  其三,在金融变革这桌大牌局上,民营资本从一开始就远离圈外,鲜有听到踊跃者之声音、大智者之责任和大资本之方略。因此,没有责任就没有利益,只为争利,不入圈中,则只能被排斥在外。这一点,民营资本需要反思。

  在此情形下,CDR(中国预托证券)概念不能不成为热点。在工、中、建、交均有大量股权的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说,“(银行)海外上市的同时还可兼顾国内资本市场,采取CDR、H+A等方式国内上市。”算是为国内投资者开启了一扇窗户。

  颇具趣味的是,起源于英国的DR的第一个产品是1927年的ADR(美国预托证券),当时英国企业希望到海外融资,但海外上市又为法律所不允,英国人的发明巧妙地规避了这一阻碍。但今天中国的海外上市银行发行CDR,与ADR相比,出发点则恰反其道,也可算中国人的一项发明。

  不过即便CDR果真成行,想要欢呼雀跃,却仍嫌早了些。DR制度的核心是基础证券(H股)和预托证券(CDR)之间的互换,它需以货币自由兑换为前提,但人民币离自由兑换还远之又远,目前投资者购买CDR将面临复杂的结算换汇和

汇率波动问题。此外,如果H股上市银行有海外拓展之需求,发行CDR所筹资金能否汇出也是一大问题,这又将考验现行的外汇管制体系。

  既然战略投资盛宴散去,为何不把公开发售留给国人?

  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最初方案就是这么设计的,至少部分如此。但偏偏中国股市近两年处于多事之秋。“股改”暂停发行新股,而且市场承受力能不能容下交、建、中、工几家庞然大物,好像并不需多加讨论。

  中行能等待吗?好像局势和意愿都不偏向于此。如此,中行IPO的绝大部分

股票,仍将通过香港市场流向国人以外的口袋。在热烈追捧的海外投资者和大股东的双重护航下,中行顺利招股并且股价节节走高,应该不是罔断。其中虽然间或掺杂一些诸如“中行资产质量堪忧”之类的质疑,亦不过是投资者及承销商等利益体讨价还价的小插曲,就像曾在建行身上发生过的那样。

  中行如此,当盘子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亦步亦趋地踏上上市征途,会怎样呢?H股,H+A,H+CDR,甚或就是A股?

  已经发生的,都发生了;将要发生的,即将过去;再往后,工行会选择重复还是变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