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离百姓越来越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 09:40 今晚报 | |||||||||
在“理财”成为中国人经济生活中重要术语的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预计今年底,中国有13%的城市家庭步入年收入4万元左右的中产阶层,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自去年以来,各家商业银行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理财产品,满足了部分百姓理财需要。虽然还存在银行投资渠道有限、专业人士缺乏、百姓认知度低等因素,但理财产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理财产品应注重个性 继光大银行掘到人民币理财产品“第一桶金”后,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理财产品:招商银行的双币种理财产品“钻石2号”、工商银行“稳得利”、农业银行“本利丰”、交通银行“得利宝”以及深圳发展银行的“聚财宝”等等。由于各家银行投资渠道相似,现阶段理财产品具有明显的共性。 记者走访了几家商业银行,搜集了不同版本的理财产品说明书,几经对比发现各家产品大同小异。期限多为3个月、6个月、1年,短的有7天的。从收益方面看,差异也很小,6个月预期税后收益率为2.33%左右,1年期收益率达2.73%,最高预期收益达2.8%,收益高于同期储蓄50个百分点。但遗憾的是,针对个人需求的个性理财产品不是很多。“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服务,几乎都是证券、外汇、保险、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投资者目前还不能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季兴旺认为,现阶段出于对风险以及百姓接受程度的考虑,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的个性不是很强,同质化现象也很突出。 “出现这种局面和银行分业经营有关”,季兴旺分析说,我国对金融机构仍然实行分业经营,银行不能从事证券、保险业务,在投资渠道上受到种种限制,无法设计出行业跨度较大的理财品种。更主要的是,百姓的理财意识还不强,绝大多数居民仍然以储蓄为第一理财手段,这就导致目前大部分理财产品属于储蓄替代型品种。再加上我国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数量有限,无外乎就是国债、央行票据等低风险品种,即使金融机构有开发新型理财品种的愿望,也往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可供投资的品种。 有收益也有风险 由于相关规定缺位,各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纷纷以“预期综合收益率”为卖点,且出现竞相攀比的倾向。 5月25日,中国银监会公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商业银行不能承诺任何收益率。“稍具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季兴旺说,虽然目前市场上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风险都是提前锁定的,投资者并没有风险,但随着理财市场向纵深发展,投资者首先需要树立的意识就是:理财产品有风险,不会像银行存款那样安全。 针对有些商业银行承诺收益的做法,监管部门有关人士明确表示,银行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属于代客理财,具体到不同的理财产品,能不能提固定收益要区别对待。只要是与有固定收益的投资项目挂钩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自然也是固定的。而如果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于其他收益浮动的项目,银行就不能对客户承诺固定收益,因为它的利润来源也是浮动的。“投资固定项目还是浮动项目,消费者很难区分”,一家商业银行人士表示,银行一般只宣传期限和收益率,具体投资到什么项目业务员很难说清,因为资金都集中到总行统一运作;而且,银行也会根据市场情况随时调整,具体界限很难分清。 理财专业人才再多点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难以取得突破进展,一方面和金融政策规定有关,另一方面,理财专业人才稀缺也使得理财服务仅仅停留在推广代理理财产品的层面上。 “银行出于储蓄存款的考虑,一直大力发展对公业务,针对个人业务的专业人士比较缺乏”。交通银行有关人士认为,虽然个人零售业务发展几年了,但银行业务构成中对企业的业务仍是重心,很多从事零售业务的人员都有对公业务的经历。真正的理财专业人士需要综合的知识和管理水平,应熟悉利率、汇率、保险、股票、基金、税收和退休保障等多方面知识,具备灵活运用各种金融产品和投资衍生工具的经验。从目前来看,各家商业银行中具备上述素质的人员可谓凤毛麟角。 “从人员构成上决定了银行现阶段的理财业务只能是代理”,季兴旺认为,目前国内理财业务刚刚兴起,缺乏规范的专业培训和认证,缺乏统一的理财执业标准,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所谓的理财师仅能提供普通的金融产品信息资料和商业银行业务等咨询。 “人才缺乏成为理财业务发展的瓶颈”,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呼吁:各家商业银行应该尽快建立起一支熟悉金融、保险、税务、法律、证券投资等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理财人员队伍,以便为客户提供最全面、最佳个人理财服务,实现资产的增值和其自身利润最大化,这是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所必需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