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的基金热与全球的基金冷彰显市场稚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0日 09:08 证券导刊
黄湘源 一边是中国的基金热,一边是全球的基金冷。 中国的基金热,已经热得需要让人为它的过热而担心。面对不断刷新的基金售罄时间纪录,人们不由得想起了"上帝欲人灭亡,必先令其疯狂"的名言,只是它已经被改成了"上帝欲人灭亡,必先令其投'基'"。 而全球基金所遭遇的冷遇,仿佛就是特地给这一名言做一个现实的注释似的。 据最新报道,今年3月份以来,全球投资者几乎都在同时揿下了资金"撤退"的按钮,短短一周的时间,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的股票基金分别"失血"89亿美元和83亿美元,创造了自EPFR(新兴市场组合基金研究公司)追踪以来的最大净流出。 恰恰正是在这段时间,中国基金发动了一轮春季发行攻势,5只平均发行规模达94.55亿份的新基金首战告捷,均在本月第一周内的发行首日完成发售。接下来的一周又有3只新基金继续保持了热销的势头。另外,还有近30只基金在排队等待发行。 中国基民对基金如饥似渴的狂热追捧,同外国基民的冷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相比之下,不禁让人为中国基民捏了一把汗。 值得担忧的其实并不是投资者的不成熟,而是市场的不成熟。 无论是中国基民的追,还是外国基民的退,都是冲的基金的净值。基金净值显示赚钱效应就有人追买,反之,则有人赎回。在这一点上,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应该并无不同。问题是,中国基民的基金情结,并不完全取决于基金的赚钱效应,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寄托了对政策市的幻想和期待。而所谓政策市,无非是政府信用在股市的外在表现。 尽管中国基金的2006年显示了足以骄人的赚钱效应,但大家看得很清楚,如果没有股改的大功告成,没有新股发行的三步并作两步走,没有一级市场对基金的政策倾斜,没有H股回归和A+H,没有国企大盘股的溢价透支,那么,基金说不定还深陷在多年来形成的折价泥淖里翻不过身来呢。一句话,没有政策市就没有2006年的牛市,也就根本就不可能有基金的赚钱效应。 基金离不开政策,说到底也是同政策需要基金分不开的。多年来,正是由于政策面多年来对基金不遗余力的支持,基金才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反过来,也是由于基金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管理层朝思梦想的市场扩容计划才有了超常规推行的基础。基金和政策在利益上的一致,是基金得以有偏饭吃的最大理由。但靠吃偏饭赚钱,并不是基金的真本事。一旦没有了偏饭可吃,基金的赚钱效应就有化为泡影的可能。 政策面在用各种理由动员社会资金投"基"的同时,也以可以称之为"为渊驱鱼"的政策对股民又挤又压,迫使股民变基民。但是,在法律尚没有给私募基金以合法地位的条件下,作为政策惟一扶植对象的基金其实并不是真正市场化的产物。目前的公募基金不仅存在不规范操作的问题,而且由于在相当程度上也存在类似国企那样的股权不明晰的问题,给基金内部的MBO提供了伸张权利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基金的行为完全对基民负责显然也是不切实际的,不现实的。 中国基民对基金的饥不择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投资者在投资理念上的不成熟,但这更多的是对政策市的审美疲劳所造成的。因此,基金热与其说是反应了投资者的不成熟,不如说是反映了市场的不成熟。 成熟市场的投资者选择基金,除了让基金为自己赚钱之外,没有别的理由,也不需要别的理由。一旦基金不能赚钱了,他们选择退出也是非常自由的。而不成熟的中国股市引导投资者买基金的最大理由不是让投资者赚钱,而是为了让储蓄变投资,是为了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是为了市场的壮大。这就是成熟市场和不成熟市场的分野之所在。 几乎没有一个基金在募集的时候说清了投资者买基金就是通过基金买股票,与炒股同样有风险,更没有人能说明凭什么还能在去年赚了一倍的基础上再重演赚钱效应。说到底,有关基金赚钱效应的诱惑同骗人的收益承诺其实并没有区别,那么,人为制造的基金热同政策信用的透支又有什么区别呢?而这,才是真正最可怕的。但是,政府信用能就保证基金现时的热最终不会以基金未来的冷来回报它的信众吗? 中国基金市场目前的回答未必冷静,那么,不妨就听听国际市场的声音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