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湘源:两个微调难抑抢钱狂热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 09:31 每日经济新闻
黄湘源 新股和基金以牛市的名义加速扩张,牛市行情借新股和基金的名义愈演愈烈,这与其说是抢权,不如说是抢钱。为此,证监会最近被迫对新股超额融资和新基金发行收紧口子。 不过,由于新股发行只限价而不限量,基金在“坚定不移大力发展”情况下的暂停发行也只是临时性质的“点刹”,而不至于像曾经的新股发行那样一“暂停”就停个两年,因此,两者都不过是手下留情的“微调”。根据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经验,越是不到位的调控,越是反而刺激抢钱欲的冲动。不难料想,房地产市场的闹剧势必将在股市重演。 监管者的不忍下手不难理解。因为名为“裁判员”,其实也是“运动员”,你说这“哨子”该怎么吹? 和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一样,股市的过热表面上是资金流动过剩所推动的,而实际上是一味追求“政绩”的政府行为所诱发的。证监会为了完成新股加快发行特别是大型国企加快上市的任务,不仅以利益交换的方式刺激基金打新热情,还以近乎放纵的手法加快基金扩容的速度和加大基金扩容的规模。新股和基金的双管齐下和双向互动,在造成资金流动过剩的同时,催化了股市行情的过热,也为股改成功提供了歌舞升平的政绩依据。就此而言,证监会可谓“一石数鸟”。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说也就是这场“抢钱”运动的始作俑者。 明明是抢钱,何以却偏要借抢权”说事?说白了,以“晴雨表”和“黄金十年”名义定义“抢权”,无非是为了把一个为国企和基金融资圈钱服务的过热行情变成一种颇具煽动性的广告。实际上,中国股市至少目前还不具备晴雨表”功能。如果说股市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十多年并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而具有投资价值,那么,早先在五年前十年前就这样了,何以非要等到现在才成其为牛市“元年”呢?其次,既然是“晴雨表牛市”,那么,为什么只涨大盘股,而一点也不让整个股市中的大多数股票和大多数的投资者都得到分享经济增长共同成果的机会呢?再说,牛市价值的真正体现在于理性投资,又何至于需要争一日之短长的“抢权”呢? “抢权”说的真正玄机其实在于一个对于有权者或者说需权者才有特别意义的“权”字。一项融资权,一份收租权,说到底,也就是一个抢钱的机会,岂是你无权无势的平头百姓所能企望的?将权本位的“抢权”言不由衷地大众化,除了让对牛市情有独钟的公众投资者由“为情所误”而变为“为权所误”,从而在看起来自觉自愿的状态下争先恐后地接受被人抢钱的无妄之灾外,不会有什么别的好事。 工行A+H的191亿美元的发行规模(不包括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后的融资)和嘉实基金419亿份的超规模融资,如果放在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放缓的背景下来考量,无论如何也是不协调的。可是,它们为了各自的全球第一,第一IPO和第一单日基金融资规模,却可以全然不顾这些烫手的钱将导致怎样惊人的泡沫,在给宏观调控带来极大麻烦的同时,也浪费了股市投资者的财富。这种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作风反映的正是权本位的本性,也就是所谓“抢权”的本质。 “抢权”据说还有一个含义,就是为来年的股指期货而提前建仓。未雨绸缪,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将一种新的市场机制,简单理解为以股票市场的做多对应股指期货的做空,毕竟是很可笑的。目前持仓结构的单打一和买入价格的一路攀高,与其说是股指期货话语权争夺战的仿真演绎,还不如说是对单边市“最后的晚餐”的争相抢夺。 巴菲特说,“我相信市场上存在着许多没有效率的现象。当最情绪化的、最贪婪的或者最沮丧的人肆意驱动股价时,我们很难辩称市场价格是理性的产物。事实上,市场经常是不合理的。”当前的抢钱行情明显有过度透支股市体力之虞,相形之下,轻描淡写的“微调”不过是杯水车薪。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