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叫板是擒是纵? 基金业面临保险“难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31日 10:43 21世纪经济报道 | ||||||||||
见习记者 李佳 深圳报道 保险、银行、券商都来分基金管理模式的“一杯羹”,基金公司的先发优势已所剩无几,加上其自身治理结构的种种弊病,基金公司“战国时代”很快就要来临。 叫板是擒是纵?
8月23日,中国财险市场的老大——中国人民财险保险公司(2328.HK,下称“人保”)主席唐运祥在香港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今年上半年,公司投资损失达人民币5.14亿元,拖累公司整体净利润下降27%,其中,交易类基金投资未实现收益就亏损4.71亿元人民币。而在去年同期,人保交易类基金投资盈利就达2.30亿元。 同时,人保财务总监王银成表示,下半年仍将增加总投资金额,继续提高债券持有比例,但对基金的投资比例将作进一步缩减。 这并非耸人听闻。人保中国财险此番表态激起了资本市场各个层面的多种猜测。 有分析家认为,截止到7月底,债券指数下跌4.3%,而基金指数已跌去14.9%,处于历史最低位,基金投资比例较大的人保损失惨重。但是,在这样一个人心思涨、风险投资跃跃欲试的市场氛围中,人保究竟是打算忍痛割肉还是虚晃一枪,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保上半年业绩下滑,唐运祥此番表态的真实意图恐怕也就是为了给香港投资者一个交待,基金此时成了“罪魁祸首”。 某基金公司投资部人士告诉记者,即使人保打算提高国债持有比例,但是考虑到其增量资金的作用,也不会对基金有所减持。在这样一个历史低位,多买基金反而能摊薄成本,更有可能获得比存银行高得多的超额利润。 更有基金业资深人士分析称,即使人保当真大幅减持基金,也不会对基金全行业造成很大影响,最多是个别基金跑了个大客户。人保主营财险业务,保险储备要保持充足,更应重视短期投资及收益。而平安、人寿这样的寿险公司由于保险期很长,可以进行长期投资,才是基金最大的客户。 与此同时,8月25日,平安保险(2318.HK)也在香港公布了其半年度财务报告。其中,平安保险今年上半年净投资收益34.48亿元,其中债券及银行存款收入总和约30亿元。公司未在半年报中对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情况作详细说明,公司高管也未作出减持基金的表态。 据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保险资金在基金上的投资已经开始减少,仅7月一个月,基金投资额已降低了23亿元,首次出现保险资金对基金的投资规模下降。分析人士认为,人保及各大保险公司可能已有实际行动在先。 即使人保大幅减持基金不会给基金带来灭顶之灾,但是,此番叫板却给国内基金业敲响了警钟。 当前情况下,保险公司投资渠道还很狭窄,基金作为其间接入市的工具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此次保险公司大张旗鼓对外宣布减持基金,在业界还是第一次,不得不被视作其羽翼渐丰的信号。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指日可待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一个月前表示,保监会正会同有关部门加紧制定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相关规定,一旦规定出台,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将指日可待。 另据消息灵通人士说,这一程序已接近尾声,目前正进行法律层面的操作,技术准备已悉数筹备完毕。除已发行上市的流通A股外,保险资金还可投资A股市场的非流通股,包括国有股、法人股、可转债等,投资范围大大拓宽。 保险公司投资可转债,是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重要一步。虽然这部分债券暂不能转换为股票,但这一封锁的开放只是时间问题,目前只是一个过渡。种种迹象表明,保监会政策的意图也在于通过可转债这一债券 衍生产品为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试航”。“保险资金的特点和风险偏好,决定了其相对独立的投资策略模式。”某保险公司投资部人士这样说。尽管保险公司投资额占到了基金资产的30%,但保险资金买基金也是出于无奈。 目前市场上的基金投资风格变化多端,难以找到与保险资金投资、决策机制相一致的基金品种,特别是适应保险公司所要求的低风险的基金产品。 为了追逐超额利润,不按基金契约操作,标榜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偏好“高风险”倾向已成为基金业界公开的秘密。 基金有那么多大客户,也顾不上对保险资金“开小灶”。因此,设立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乃至基金管理公司,也是保险公司迫不得已。 保监会最新资料统计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保险业总资产已达10970亿元,可用保险资金余额超过9000亿元,保险资产运用已成为保险业的重要支柱。 保险公司也非常重视专项资金的合理运作。 今年6月28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在京成立,成为迄今我国最大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掌管两家股东4000多亿元的保险资金。 除此之外,还有多家保险公司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在等待“准生证”。 分“羹”基金 同是委托理财关系,既然由保险公司内生出的资产管理公司能在资金运用体制和管理模式方面,做到更专业化、细致的服务,那为何要惟基金马首是瞻呢? “保险公司从来没放弃对成立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的研究。”某保险业人士的回答铿锵有力。 成立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是目前大型保险公司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普遍模式,一些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甚至收购或控股了某些基金管理公司。 更何况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指日可待,基金业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据悉,平安保险集团控股的平安证券正欲筹划在深圳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同样,友邦华泰基金管理公司这一由友邦保险参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在上海诞生。 从历史上看,虽然2002年基金投资出现较大亏损,保险公司还是对基金作了小幅增仓,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保险资金投资的尴尬处境。 不论是通过“自家”基金公司间接入市,还是等待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哨响,保险公司很快就能扭转乾坤。 基金管理公司将会腹背受敌——前有营销渠道的压制,后有大量资金的抽离。 虽然基金公司有着人才优势、先进的投资理念,却要闻“营销”而色变。这主要还是其基金代销渠道需听命于人,自身直销渠道有限的原因。保险公司有着强大的自有资金实力,以及渗透到全国四级城市以下的强大营销网络,有了这样的资源优势,不怕吸引不到专业人才。 从未来发展方向看,如果政策法规允许,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拓展包括企业年金、保险业内外其他机构客户的批发资产管理业务,通过自己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直接进入零售资产管理市场,都会成为保险业重要的利润来源。 保险、银行、券商都来分基金管理模式的“一杯羹”,基金公司的先发优势已所剩无几,加上其自身治理结构的种种弊病,基金公司“战国时代”很快就要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