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伯南克:隆重出场简约开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 10:11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陶冶

  早在伯南克接掌美联储大印以前,他的首次国会作证就受到了大小媒体的频繁“礼遇”,从这个角度讲,其15日出场不可谓不隆重。然而,16日美国《纽约时报》在标题中却以“简短、清晰、乐观”三个形容词来描述伯南克刚刚结束的国会证词,寥寥几字令伯南克的形象跃然纸上,美联储新一代掌门的凌厉之风更是一览无余。经济形势大好但风险犹存,升
息基本笃定还要看未来数据,政治敏感话题概不接招,伯南克的证词可谓滴水不漏。

  四线并举阐明特点经济运行稳步扩张

  证词从一系列喜人的经济数据开始,从超过3%的实际GDP增长到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从200万的就业人数增长到降至5%以下的失业率,伯南克对2005年美国经济的整体评价是表现良好,仍处于2003年中即开始的持续扩张轨道之上。他说,虽然2005年美国经济遭遇了飓风和油价上涨等一系列重大挫折,特别在第四季度GDP增长出现了明显放缓,但是最近包括生产指数、企业新订单数量、每周首次申领失业保险人数以及1月份的就业率和零售额在内的一系列数据表明美国经济仍处于扩张轨道。

  总结2005年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伯南克从家庭、企业、政府和海外四条线展开分析。伯南克指出,美国家庭支出在去年的经济扩张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成为美国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而这种角色将在2006年得以持续。2005年美国家庭支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就业和工资增长。与此同时,

房价和股价上涨也是促使美国家庭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不过汽油和取暖用油价格上扬也制约了美国家庭用于非
能源
消费品和服务上的支出。

  去年美国家庭的财务状况总体良好。从住房抵押贷款的增长来看,2005年美国家庭债务持续快速增加,但受房价和股价上扬影响,家庭资产也迅速爬升,当年居民投资也有显著扩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庭财产的迅速增加和持续的低利率是造成近年来美国低储蓄率的主要原因。去年,由于家庭能源开支的上扬,储蓄率进一步大幅下挫。预计在未来几年内,美国家庭的储蓄收入比将从近期低位逐渐回升。

  在企业方面,2005年美国企业利润继续上扬,其中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业绩亮丽的资产负债表、不断上扬的销售额以及金融市场的适宜环境促使企业在设备和软件上的支出稳健上扬,特别是用于高技术设备的投资也由于这部分商品价格下降而出现复苏。不过在肯定业绩的同时,伯南克也提醒国会注意,在部分领域仍存在结构性弱点,特别是汽车和飞机行业近期面临的困境应引起重视。

  从政府收支情况来看,伯南克认为过去几年中美国各州及地方政府财务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个人和企业收入的增长提高了政府的税收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各级政府开支的增加。2005财年,虽然美国联邦政府开支增长很快,但由于经济扩张使得政府收入呈现更快速增长,该财年美政府预算赤字也大幅缩减。不过,伯南克也承认,军费开支、灾后救济及各种社会福利成本有可能使得2006财年美国的预算赤字再度攀升。

  伯南克特别指出,2005年美国以外的经济活动增长十分显著,全球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在北美,加拿大、

墨西哥等国增长稳健;在亚洲,日本复苏前景明朗,克服通缩即将取得成功;以中国为首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扩张势头强劲;而欧元区经济扩张步伐虽略逊全球平均水平,但近期指标表明该地区增长势头也在加强。在美国实际进口增长放缓的同时,海外经济活动的扩张成为2005年美国出口增加的主要动力。

  在证词发言中,伯南克还首次公布了美联储政策制定者们对未来两年美国经济走势的预测。据委员会成员预计,今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3.5%左右,2007年这一数字可能在3%至3.5%之间;2006年底和2007年底失业率将在4.75%至5%之间;2006年美国去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率将在2%左右,2007年将在1.75%至2%区间内。伯南克表示,虽然任何对未来两年的经济预期都存在相当多不确定因素,但他对上述预计十分认同。

  整体通胀风险上扬 核心通胀温和有因

  通胀问题一向是美联储主席证词内容的重点,伯南克也不例外。2005年美国通胀压力显著上扬,随着能源价格急剧上涨,企业成本压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美国短期利率仍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导致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去年美国整体消费者价格指数连续第二年上涨3%,其中主要是包括天然气、汽油和燃料油等在内的能源类消费品价格上涨20%以上。为此,2005年期间,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继续其在消除货币政策适应性方面的努力,以每次加息25个基点的速度连续8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并于2006年1月31日再次加息至4.5%的水平。虽然未来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从目前来看,美联储在消除货币政策适应性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在未来几个季度内,公开市场委员会将根据通胀和增长的风险状况作出灵活判断,货币政策行动对经济数据的依赖程度也将逐渐加大。

  在1月31日会议后发表的声明中,美联储指出了有可能促使通胀压力上扬的若干风险。其中之一就是高能源价格对非能源商品及服务价格的传导效应及其对通胀预期造成的持续性影响。影响通胀走向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目前美国经济的运行伴随着相对较高的资源使用率。要衡量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潜力并非易事,伯南克表示,美联储将密切关注相关动向,并依据情形发展作出灵活判断。不过,随着整体需求的日益强劲,伯南克警告经济产出将有可能偏离可持续性轨道,最终导致通胀在缺少抑制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进一步面临上行压力。鉴于这种情形,伯南克明确表示公开市场委员会认为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是有必要的,从而暗示美联储在结束加息周期前至少会再加息一次。

  不过相对于20%的能源消费品价格涨幅,2005年美国食品价格上升却十分有限,而去除食品和能源外的美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仅温和增长1.9%。对此,伯南克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少;第二,生产力提高与名义工资增加的平衡也约束了近年来单位劳动成本的上扬;第三,公众和投资者对于价格稳定性前景的信心增强。

  价格稳定意义重大 完成使命需面面俱到

    提起伯南克,人们往往与“通胀目标制”这个短语联系起来。在此次国会证词中,伯南克虽然在这一问题上十分低调,却不忘一再强调价格稳定的重要性。他说,通胀前景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与价格稳定性密切相关,也不仅仅因为维持价格稳定是美联储的使命,还因为价格稳定对于产出和就业的强劲而稳定增长也意义重大。只有价格稳定,家庭和企业在作出经济决策和采取生产活动时才不会过多地担心价格的意外或大幅变化以及随之可能带来的财务后果。经验表明,稳定且较低水平的通胀和通胀预期往往和产出及就业的短期稳定性相关,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就在于低通胀容许央行有更大的空间来应对短期因素给经济带来的扰乱。同样,伯南克强调制定适度的长期利率目标也需要价格稳定,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于持有长期债券所要求的通胀溢价才能保持在最低水平。总的说来,价格稳定不仅本身意义重大,它对于美联储实现其他使命———即最大限度确保持续就业和适度长期利率也至关重要。

  如何实现美联储使命的问题上,伯南克的措辞与格林斯潘如出一辙。他说,将美联储的经济目标转换到其在货币政策上的实际决策仍然存在许多挑战,过去数十年的经历已经让政策制定者们看到,没有任何一种或者一组单独的经济或财务指标能够给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完全可靠指导。相反,和许多其他国家央行一样,美联储发现成功地作出货币政策决策需要对广泛的经济和财务数据进行艰苦地考察和分析,要认真考虑这些数据对于可能的经济走势会带来哪些影响,同时要审慎地判断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采取其他政策行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具有浓厚学术背景的伯南克承认,虽然经济模型能够给政策制定者们提供珍贵的指导,而且人们在开发正式模型和预测技术上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任何一个模型都只是对真实世界的简化。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们必须设法实现一个平衡,那就是一方面遵循经济理论和经验方法对数据进行严格分析,另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存在于美国动态现代经济中方方面面的因素。伯南克一再强调,对于重大的不确定因素,政策制定者在基于现有政策作出经济走向预期时,必须充分考虑潜在风险,以及一旦判断失误可能给经济带来的相关成本。

  房市走缓 符合预期可能不会急剧降温

  针对人们普遍关注的房市走向问题,伯南克的观点与市场预期一致。他在证词中指出,近几个月来房市走弱迹象明显,房屋销售有所走软,库存增多,房屋建设者指数和购房人信心指数均呈现回落。另外,与历史数据相比,目前房屋在市场中滞留的时间较一年前也有所延长,但这一回软预期仍与整体经济的强劲增长相称。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也呈现与房市回软相一致的变化。2005年大部分时间保持在5.75%水平的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利率在去年最后几个月中明显上升,目前已达到6.25%。可调节利率抵押贷款利率增幅则更为明显。即便如此,目前美国的抵押贷款利率仍相对较低,这与就业及工资增长乃至飓风后房屋重建的需求一起将继续为房市提供支撑。因此虽然房价和房屋建设还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但美国房市在2006年更可能经历一个温和趋缓的走势,而不会出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